谈谈新课程背景下对运动负荷的认识与思考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cfanz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体育课堂教学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广大体育教师正在努力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进行体育课教学。在这几年里,实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打破了以往体育课程教学沉闷的局面,大大提高了广大中小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体育课堂教学呈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在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国家教委在对学生体质调研结果对比中发现,学生肺活量、速度、力量、耐力水平等身体素质水平逐年下降,肥胖、近视率继续上升,青少年学生怕吃苦,怕受累,意志品质薄弱等毛病突显。上体育课时,学生易疲劳和动作不灵活,或迟钝,运动能力下降以及易发生运动创伤。在当前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认为,应当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只要学生在课堂上玩得快乐,就是成功的体育课,而忽略了运动负荷。那么,体育新课程是不是不再需要运动负荷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合理安排体育课中的运动负荷,需要每一位体育教师认真思考,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检验。下面,笔者依据新课程理念,并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体育新课程中对运动负荷的认识和思考。
  学校体育是一个长达十几年的教学过程。无论学生在进入学校时的体质状况如何,当他走出学校时,理应达到丰富的知识和强壮的体魄,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运动负荷是体育课的心脏。体育课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表现出来的,与其他学科有本质的区别。身体参与活动必然要有一定的运动负荷,如果没有运动负荷,身体得不到体育锻炼,体育课就失去了基本的功能。如果学生在没有运动负荷的环境下上体育课,体验不到痛苦,当然就失去了尝试痛苦之后的快乐。这样的体育课,这样的身体活动是残缺不全的。所以,作为教师不能仅仅关注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快乐,更多的要关注学生的健康。
  新课标下如何合理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呢?首先,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教材和确定课的任务。教师在备课时,要设计合理的运动负荷,必须综合考虑教材因素和学生因素,不同的教材要设计不同的运动负荷,做到因材施教。由于不同的运动项目要求不同的运动负荷,因此,在备课时要做到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心中有教材,就是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强度、适宜数量的教材。如运动量大和运动量小的练习交替安排,如小强度的走、投掷、韵律操与强度大些的跑、跳跃等内容的组合。心中有学生,就是应根据所任年级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素质、运动水平、体质强弱等方面安排体育课的密度,尤其是学生的练习密度,确定任务时新的知识、技能不宜太多太难,且必须富有趣味性。例如,我上七年级快速跑练习时,就把快速跑和上肢素质练习放在一起。在课的开始时安排了一个“反应类”的游戏,是为课的基本部分做铺垫。课的基本部分安排快速跑和上肢素质练习,使学生上下肢得到全面锻炼。学生跑的时间和距离,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在课的结束时,安排一些放松活动。
  其次,教学过程中及时调节负荷节奏和运动负荷。体育课堂教学中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是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需求,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教师要根据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和心理变化规律、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器械、气候等合理确定课的运动负荷曲线。对运动负荷总的要求是从逐步上升到一定程度,保持一段相对平稳,然后再逐步下降到相对安静。但由于影响生理负荷的各种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因而每节课的运动负荷曲线就要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而合理确定。不管采用哪一种模式,运动负荷总的调节策略应是高低结合、动静交替。例如:短跑是速度性的项目,要求学生以最快速度,最大强度完成特定的练习,所以学生要求承受很大的负荷强度和一定的负荷量。而投掷教学则侧重动作难度的掌握。因此,安排中等强度负荷比较适宜。由于各项的运动强度,密度不一样,所以各项运动之间也有一定的差距。在课中教师要经常运用询问法和观察法来检测运动负荷。如在连续几组加速跑后,教师可以询问一下学生的自我感受,从学生的回答“累极了、很累、有点累、还行、很轻松、非常轻松”的回答之中来判断学生承受的运动负荷情况;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脸色、表情、喘气、出汗量、反应速度等表现来判断学生所承受的运动负荷的大小。比如,当学生承受较小的负荷时,额头微汗、脸色稍红;承受中等负荷时,面色绯红,脸面有汗下滴;承受过大负荷时,面色发白,动作失控等,如在各项目中达不到一定运动负荷,可采取一定的练习方法来提高,加大运动负荷,增加练习的密度和强度保持在一定的时间,使学生的身体有一个量的积累,以适应不同的项目的要求。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合理调节运动负荷。只有掌握学生的不同变化,才能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学生适应不同的要求。
  第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调节运动负荷。由于体育课是以直接的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精讲多练,应使学生的练习密度在课的总密度中占最大的比例(新课标要求全课练习密度要达到30%以上)。为了加大学生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可采用同时练习法、鱼贯练习法、循环练习法等方法。还可增加学生练习的次数,扩大其活动范围,增加障碍物,提高练习难度。反之,如学生的运动负荷已较大,则应通过缩短其练习的时间和距离,变同时练习为分组练习或相互观摩,改变练习的内容,缩小活动的范围,减小障碍物等手段来降低学生的运动负荷。组织措施也是影响学生运动负荷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使一切组织措施都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任务。教师要充分利用时间,合理组织和调动队伍,避免让学生过多排队等待和变换队形。竞赛性游戏应分组较多,以增加学生活动的机会和激发其参与意识,避免学生因等待时间太长而产生厌烦情绪和注意力的分散。为了有效利用时间,应尽量避免采用让学生纯静止休息的方法,而应巧妙地把教师的讲解、示范、评价、学生分组观摩等作为学生的休息时间。
  在实施现行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们一部分教师过分的夸大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一味强调让学生快乐,运动负荷则很容易被忽视。当然,学生运动负荷过大,容易造成身体疲劳,甚至引起伤害事故,使学生感到厌烦和畏惧,并使欲望受到压抑;运动负荷偏小,则达不到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的目的,学生也很难在运动中体验到运动的内在魅力及练习过程中的快乐。因此教师要根据人体的生理变化规律和心理变化规律,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确定运动负荷。因此,要着眼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运动负荷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我们在安排运动负荷时,既要考虑因人、因时而异,针对每一个学生还要注意一个“度”。学生运动负荷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体育课的教学中,要保证合理的运动负荷,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不断学习、研究、总结,积累,才能提高对体育课运动负荷的调控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以合理的运动负荷刺激学生身体机能变化,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课后要多和学生交流谈心,询问学生练习后的主观感觉,如肌肉的酸痛程度,精神状态等。通过询问,结合观察来判断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大小,有助于更好地改进教学。快乐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术、技能,合理的运动负荷能让每位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样我们的体育教学就充满生机、充满活力,作为教师不能仅仅关注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快乐,更多的要关注学生的健康。
  学生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有高矮胖瘦之分,身体素质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我们人为地为他们制定统一的标准或要求,必然会造成有的学生没感觉到累而有的学生却吃不消,这样的锻炼或练习效果肯定是失败的。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过程中,可选取一部分中等体育运动能力的学生为基准,对全班进行分层教学,使学生所承受的运动负荷体现出差异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要对不同的主体进行具体测量,并适时调整,从而做到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合理的运动负荷。
  适宜的运动负荷,在有效地增强体质的同时,也能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并在运动中体验到成功感、愉快感和自我价值感。教师在安排合理的运动负荷时,应有意识地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从运动中体验到动作的内在魅力和练习过程中的愉悦心境,促进学生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促使学生自觉和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并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能力。例如:为了运动量让学生跑800米或1000米,或者每节课都有较大的运动量,不但影响学生的运动兴趣,还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以课堂学习目标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运动兴趣。所以,学生在快乐的运动中运动量就不会小。因此,合理的运动负荷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综上所述,体育新课程必须坚持合理的运动负荷。这是体育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特有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体育课堂教学中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是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只有正确认识新课程中的运动负荷,并在实际操作中将其落实到位,才能真正增强学生体质,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让体育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学校体育工作应当担负起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作为一线工作的体育教师,更应该为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而不懈努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东安中学)
其他文献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语出王维《山居秋瞑》,作者以高超的语言艺术,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图画。画面有声有色、有静有动,境界清澄透明、令人陶醉。如果语文课堂对话也能达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境界,那么这样的语文教学就是一种艺术、一种享受了。  实施新课程,语文教学需要从很多方面着力改革。其中,建构高效语文课堂对话的有机体系就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方面。在教学实践中,有许多语文课
在浩如烟海的古诗文中,文言文可谓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入选初中教材的文言文更是一些文质兼美的名家之作。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既能感受、领悟中华文化的智慧与精髓,又能传承、发扬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始终认为拓展迁移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助于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一、字词教学的拓展迁移  字词的落实是疏通文言文的前提,在字词教学过程中,我认为首
受访专家:  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研究员 杨雄  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 张晓鸣  前不久,安徽安庆一名12岁女孩因月考成绩拿了全年级第一,遭到班主任质疑并安排补考,一天之后女孩在池塘中溺亡。事件曝光后,无数人唏嘘不已。然而,更让人警惕的是,类似事件一直在不断上演。谈及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愈加凸显的问题时,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研究员杨雄教授用了“触目惊心”四个字来形
上初中生物课是一件比较轻松的事,因为有生龙活虎的学生,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几年过去了,但是青春期性教育一课却记忆犹新。  曾几何时,青春期性知识多通过学生自学来获得。那时的父母、教师和学生都比较保守,学生有这方面的问题常得不到及时指导,只能压在心里,有的便因此引发出一些心理问题。近些年来,社会上对性的态度开放多了,便利的网络为学生了解性问题敞开了大门。但是,越来越多的早恋、少女堕胎现象,说明这种“
有效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和谐的;学生的真正发展,应该是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谐既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知识与技能、群体与个体、主导与主体、教书与育人等各个要素之间的互相协调,也是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主体意识、学习意志、体验创新优化的培养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促进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保证。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而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关键是营造和谐的环境。和谐的环境就是包容的课堂学习
古典小说《水浒传》在读者中流传甚广,影响深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其中的第十回,历来是为人们击节称赞的著名篇章之一。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作者运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着力描写了林冲这个封建统治集团内有温良恭俭让古君子之风的八十万禁军教头,由一个心存幻想、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人,经过一场火与血的洗礼,从懦弱到坚强、从屈辱到反抗,终于投奔梁山,转变成一个与统治阶级势不两立的英雄人物的性格
8月19日,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倒计时一周年系列活动中的重要一项——成都大运会吉祥物“蓉宝”命名仪式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举行。經网友票选,3岁的雄性大熊猫“芝麻”成功当选为成都大运会吉祥物“蓉宝”的真实版代言熊猫。(安源 摄)小朋友和“蓉宝”玩偶合影留念。
1前言  当今世界的短跑竞赛已进入了牙买加时代,2008年北京举办第29届奥运会上,牙买加短跑选手几乎包揽了所有金牌,特别是博尔特分别打破了100米、200米、4×100米三项世界纪录。在2009年德国柏林举行的第14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上,牙买加天才短跑选手博尔特又以9"58的成绩打破其在北京奥运会上创的9"69的百米世界纪录。也就是说在当今世界上,随着短跑技术、战术体系不断完善,体能训练手段不断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教师在学生心中要有很高的威信  我曾向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做过调查,结果表明,由于教师“有学问”、“知识渊博”、“循循善诱”、“教学艺术性高”、“能因材施教”、“态度亲切”、“善于鼓励”等原因使之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才取得好成绩的占绝大多数,因此,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大都是由于教师在他心目中有学问、书教得好,为
阅读教学,有四重对话:一是教师与文本的先前对话,一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再者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第四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前两重对话是师生以“文本”为依托与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契合;后两者是师生双方敞开心灵、人格对等的精神交流。这四重奏,奏响了人们心灵乐章。  【片断一】(《长相思》)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到了张籍笔下,乡愁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