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体育课堂教学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广大体育教师正在努力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进行体育课教学。在这几年里,实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打破了以往体育课程教学沉闷的局面,大大提高了广大中小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体育课堂教学呈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在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国家教委在对学生体质调研结果对比中发现,学生肺活量、速度、力量、耐力水平等身体素质水平逐年下降,肥胖、近视率继续上升,青少年学生怕吃苦,怕受累,意志品质薄弱等毛病突显。上体育课时,学生易疲劳和动作不灵活,或迟钝,运动能力下降以及易发生运动创伤。在当前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认为,应当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只要学生在课堂上玩得快乐,就是成功的体育课,而忽略了运动负荷。那么,体育新课程是不是不再需要运动负荷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合理安排体育课中的运动负荷,需要每一位体育教师认真思考,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检验。下面,笔者依据新课程理念,并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体育新课程中对运动负荷的认识和思考。
学校体育是一个长达十几年的教学过程。无论学生在进入学校时的体质状况如何,当他走出学校时,理应达到丰富的知识和强壮的体魄,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运动负荷是体育课的心脏。体育课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表现出来的,与其他学科有本质的区别。身体参与活动必然要有一定的运动负荷,如果没有运动负荷,身体得不到体育锻炼,体育课就失去了基本的功能。如果学生在没有运动负荷的环境下上体育课,体验不到痛苦,当然就失去了尝试痛苦之后的快乐。这样的体育课,这样的身体活动是残缺不全的。所以,作为教师不能仅仅关注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快乐,更多的要关注学生的健康。
新课标下如何合理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呢?首先,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教材和确定课的任务。教师在备课时,要设计合理的运动负荷,必须综合考虑教材因素和学生因素,不同的教材要设计不同的运动负荷,做到因材施教。由于不同的运动项目要求不同的运动负荷,因此,在备课时要做到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心中有教材,就是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强度、适宜数量的教材。如运动量大和运动量小的练习交替安排,如小强度的走、投掷、韵律操与强度大些的跑、跳跃等内容的组合。心中有学生,就是应根据所任年级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素质、运动水平、体质强弱等方面安排体育课的密度,尤其是学生的练习密度,确定任务时新的知识、技能不宜太多太难,且必须富有趣味性。例如,我上七年级快速跑练习时,就把快速跑和上肢素质练习放在一起。在课的开始时安排了一个“反应类”的游戏,是为课的基本部分做铺垫。课的基本部分安排快速跑和上肢素质练习,使学生上下肢得到全面锻炼。学生跑的时间和距离,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在课的结束时,安排一些放松活动。
其次,教学过程中及时调节负荷节奏和运动负荷。体育课堂教学中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是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需求,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教师要根据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和心理变化规律、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器械、气候等合理确定课的运动负荷曲线。对运动负荷总的要求是从逐步上升到一定程度,保持一段相对平稳,然后再逐步下降到相对安静。但由于影响生理负荷的各种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因而每节课的运动负荷曲线就要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而合理确定。不管采用哪一种模式,运动负荷总的调节策略应是高低结合、动静交替。例如:短跑是速度性的项目,要求学生以最快速度,最大强度完成特定的练习,所以学生要求承受很大的负荷强度和一定的负荷量。而投掷教学则侧重动作难度的掌握。因此,安排中等强度负荷比较适宜。由于各项的运动强度,密度不一样,所以各项运动之间也有一定的差距。在课中教师要经常运用询问法和观察法来检测运动负荷。如在连续几组加速跑后,教师可以询问一下学生的自我感受,从学生的回答“累极了、很累、有点累、还行、很轻松、非常轻松”的回答之中来判断学生承受的运动负荷情况;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脸色、表情、喘气、出汗量、反应速度等表现来判断学生所承受的运动负荷的大小。比如,当学生承受较小的负荷时,额头微汗、脸色稍红;承受中等负荷时,面色绯红,脸面有汗下滴;承受过大负荷时,面色发白,动作失控等,如在各项目中达不到一定运动负荷,可采取一定的练习方法来提高,加大运动负荷,增加练习的密度和强度保持在一定的时间,使学生的身体有一个量的积累,以适应不同的项目的要求。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合理调节运动负荷。只有掌握学生的不同变化,才能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学生适应不同的要求。
第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调节运动负荷。由于体育课是以直接的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精讲多练,应使学生的练习密度在课的总密度中占最大的比例(新课标要求全课练习密度要达到30%以上)。为了加大学生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可采用同时练习法、鱼贯练习法、循环练习法等方法。还可增加学生练习的次数,扩大其活动范围,增加障碍物,提高练习难度。反之,如学生的运动负荷已较大,则应通过缩短其练习的时间和距离,变同时练习为分组练习或相互观摩,改变练习的内容,缩小活动的范围,减小障碍物等手段来降低学生的运动负荷。组织措施也是影响学生运动负荷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使一切组织措施都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任务。教师要充分利用时间,合理组织和调动队伍,避免让学生过多排队等待和变换队形。竞赛性游戏应分组较多,以增加学生活动的机会和激发其参与意识,避免学生因等待时间太长而产生厌烦情绪和注意力的分散。为了有效利用时间,应尽量避免采用让学生纯静止休息的方法,而应巧妙地把教师的讲解、示范、评价、学生分组观摩等作为学生的休息时间。
在实施现行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们一部分教师过分的夸大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一味强调让学生快乐,运动负荷则很容易被忽视。当然,学生运动负荷过大,容易造成身体疲劳,甚至引起伤害事故,使学生感到厌烦和畏惧,并使欲望受到压抑;运动负荷偏小,则达不到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的目的,学生也很难在运动中体验到运动的内在魅力及练习过程中的快乐。因此教师要根据人体的生理变化规律和心理变化规律,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确定运动负荷。因此,要着眼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运动负荷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我们在安排运动负荷时,既要考虑因人、因时而异,针对每一个学生还要注意一个“度”。学生运动负荷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体育课的教学中,要保证合理的运动负荷,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不断学习、研究、总结,积累,才能提高对体育课运动负荷的调控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以合理的运动负荷刺激学生身体机能变化,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课后要多和学生交流谈心,询问学生练习后的主观感觉,如肌肉的酸痛程度,精神状态等。通过询问,结合观察来判断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大小,有助于更好地改进教学。快乐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术、技能,合理的运动负荷能让每位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样我们的体育教学就充满生机、充满活力,作为教师不能仅仅关注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快乐,更多的要关注学生的健康。
学生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有高矮胖瘦之分,身体素质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我们人为地为他们制定统一的标准或要求,必然会造成有的学生没感觉到累而有的学生却吃不消,这样的锻炼或练习效果肯定是失败的。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过程中,可选取一部分中等体育运动能力的学生为基准,对全班进行分层教学,使学生所承受的运动负荷体现出差异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要对不同的主体进行具体测量,并适时调整,从而做到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合理的运动负荷。
适宜的运动负荷,在有效地增强体质的同时,也能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并在运动中体验到成功感、愉快感和自我价值感。教师在安排合理的运动负荷时,应有意识地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从运动中体验到动作的内在魅力和练习过程中的愉悦心境,促进学生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促使学生自觉和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并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能力。例如:为了运动量让学生跑800米或1000米,或者每节课都有较大的运动量,不但影响学生的运动兴趣,还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以课堂学习目标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运动兴趣。所以,学生在快乐的运动中运动量就不会小。因此,合理的运动负荷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综上所述,体育新课程必须坚持合理的运动负荷。这是体育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特有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体育课堂教学中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是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只有正确认识新课程中的运动负荷,并在实际操作中将其落实到位,才能真正增强学生体质,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让体育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学校体育工作应当担负起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作为一线工作的体育教师,更应该为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而不懈努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东安中学)
学校体育是一个长达十几年的教学过程。无论学生在进入学校时的体质状况如何,当他走出学校时,理应达到丰富的知识和强壮的体魄,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运动负荷是体育课的心脏。体育课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表现出来的,与其他学科有本质的区别。身体参与活动必然要有一定的运动负荷,如果没有运动负荷,身体得不到体育锻炼,体育课就失去了基本的功能。如果学生在没有运动负荷的环境下上体育课,体验不到痛苦,当然就失去了尝试痛苦之后的快乐。这样的体育课,这样的身体活动是残缺不全的。所以,作为教师不能仅仅关注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快乐,更多的要关注学生的健康。
新课标下如何合理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呢?首先,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教材和确定课的任务。教师在备课时,要设计合理的运动负荷,必须综合考虑教材因素和学生因素,不同的教材要设计不同的运动负荷,做到因材施教。由于不同的运动项目要求不同的运动负荷,因此,在备课时要做到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心中有教材,就是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强度、适宜数量的教材。如运动量大和运动量小的练习交替安排,如小强度的走、投掷、韵律操与强度大些的跑、跳跃等内容的组合。心中有学生,就是应根据所任年级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素质、运动水平、体质强弱等方面安排体育课的密度,尤其是学生的练习密度,确定任务时新的知识、技能不宜太多太难,且必须富有趣味性。例如,我上七年级快速跑练习时,就把快速跑和上肢素质练习放在一起。在课的开始时安排了一个“反应类”的游戏,是为课的基本部分做铺垫。课的基本部分安排快速跑和上肢素质练习,使学生上下肢得到全面锻炼。学生跑的时间和距离,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在课的结束时,安排一些放松活动。
其次,教学过程中及时调节负荷节奏和运动负荷。体育课堂教学中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是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需求,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教师要根据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和心理变化规律、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器械、气候等合理确定课的运动负荷曲线。对运动负荷总的要求是从逐步上升到一定程度,保持一段相对平稳,然后再逐步下降到相对安静。但由于影响生理负荷的各种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因而每节课的运动负荷曲线就要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而合理确定。不管采用哪一种模式,运动负荷总的调节策略应是高低结合、动静交替。例如:短跑是速度性的项目,要求学生以最快速度,最大强度完成特定的练习,所以学生要求承受很大的负荷强度和一定的负荷量。而投掷教学则侧重动作难度的掌握。因此,安排中等强度负荷比较适宜。由于各项的运动强度,密度不一样,所以各项运动之间也有一定的差距。在课中教师要经常运用询问法和观察法来检测运动负荷。如在连续几组加速跑后,教师可以询问一下学生的自我感受,从学生的回答“累极了、很累、有点累、还行、很轻松、非常轻松”的回答之中来判断学生承受的运动负荷情况;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脸色、表情、喘气、出汗量、反应速度等表现来判断学生所承受的运动负荷的大小。比如,当学生承受较小的负荷时,额头微汗、脸色稍红;承受中等负荷时,面色绯红,脸面有汗下滴;承受过大负荷时,面色发白,动作失控等,如在各项目中达不到一定运动负荷,可采取一定的练习方法来提高,加大运动负荷,增加练习的密度和强度保持在一定的时间,使学生的身体有一个量的积累,以适应不同的项目的要求。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合理调节运动负荷。只有掌握学生的不同变化,才能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学生适应不同的要求。
第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调节运动负荷。由于体育课是以直接的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精讲多练,应使学生的练习密度在课的总密度中占最大的比例(新课标要求全课练习密度要达到30%以上)。为了加大学生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可采用同时练习法、鱼贯练习法、循环练习法等方法。还可增加学生练习的次数,扩大其活动范围,增加障碍物,提高练习难度。反之,如学生的运动负荷已较大,则应通过缩短其练习的时间和距离,变同时练习为分组练习或相互观摩,改变练习的内容,缩小活动的范围,减小障碍物等手段来降低学生的运动负荷。组织措施也是影响学生运动负荷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使一切组织措施都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任务。教师要充分利用时间,合理组织和调动队伍,避免让学生过多排队等待和变换队形。竞赛性游戏应分组较多,以增加学生活动的机会和激发其参与意识,避免学生因等待时间太长而产生厌烦情绪和注意力的分散。为了有效利用时间,应尽量避免采用让学生纯静止休息的方法,而应巧妙地把教师的讲解、示范、评价、学生分组观摩等作为学生的休息时间。
在实施现行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们一部分教师过分的夸大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一味强调让学生快乐,运动负荷则很容易被忽视。当然,学生运动负荷过大,容易造成身体疲劳,甚至引起伤害事故,使学生感到厌烦和畏惧,并使欲望受到压抑;运动负荷偏小,则达不到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的目的,学生也很难在运动中体验到运动的内在魅力及练习过程中的快乐。因此教师要根据人体的生理变化规律和心理变化规律,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确定运动负荷。因此,要着眼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运动负荷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我们在安排运动负荷时,既要考虑因人、因时而异,针对每一个学生还要注意一个“度”。学生运动负荷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体育课的教学中,要保证合理的运动负荷,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不断学习、研究、总结,积累,才能提高对体育课运动负荷的调控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以合理的运动负荷刺激学生身体机能变化,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课后要多和学生交流谈心,询问学生练习后的主观感觉,如肌肉的酸痛程度,精神状态等。通过询问,结合观察来判断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大小,有助于更好地改进教学。快乐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术、技能,合理的运动负荷能让每位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样我们的体育教学就充满生机、充满活力,作为教师不能仅仅关注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快乐,更多的要关注学生的健康。
学生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有高矮胖瘦之分,身体素质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我们人为地为他们制定统一的标准或要求,必然会造成有的学生没感觉到累而有的学生却吃不消,这样的锻炼或练习效果肯定是失败的。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过程中,可选取一部分中等体育运动能力的学生为基准,对全班进行分层教学,使学生所承受的运动负荷体现出差异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要对不同的主体进行具体测量,并适时调整,从而做到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合理的运动负荷。
适宜的运动负荷,在有效地增强体质的同时,也能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并在运动中体验到成功感、愉快感和自我价值感。教师在安排合理的运动负荷时,应有意识地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从运动中体验到动作的内在魅力和练习过程中的愉悦心境,促进学生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促使学生自觉和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并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能力。例如:为了运动量让学生跑800米或1000米,或者每节课都有较大的运动量,不但影响学生的运动兴趣,还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以课堂学习目标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运动兴趣。所以,学生在快乐的运动中运动量就不会小。因此,合理的运动负荷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综上所述,体育新课程必须坚持合理的运动负荷。这是体育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特有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体育课堂教学中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是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只有正确认识新课程中的运动负荷,并在实际操作中将其落实到位,才能真正增强学生体质,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让体育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学校体育工作应当担负起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作为一线工作的体育教师,更应该为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而不懈努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东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