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管理思想对当代农村成人教育的启示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h86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墨子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在战国时期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提出了独具特色的管理思想和教育思想。他所提出和实践的平等的、实用的、专业的教育对我们当代的农村成人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值得加以研究和借鉴。
  关键词: 墨子 管理思想 农村成人教育 启示
  
  在2011年春节前夕,依据国家有关职能部门的统计,我国的GDP已经超越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我国的人力资源状况却不容乐观。大量无业人口的存在与专业人才的极端缺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影响了我国国力的提升。世界有20%的人口在中国,中国有60%左右的人口在农村,因此将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加强对农村的教育管理,是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墨子出身于贫下中农,在战国时期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所提出的独具特色的管理思想,对当前农村成人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一、墨子简介
  墨子名翟(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出生在春秋战国之际的宋国,其学习与活动中心(大本营)在鲁国,晚年客居楚国的鲁阳(今河南省鲁山县)①。墨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墨家创始人,其思想被后人收入《墨子》一书。它记载了墨子的全部学说。著录为七十一篇,历经后人传抄散失,现存五十三篇。《墨子》一书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哲学、政治、逻辑、光学、几何、经济等内容。墨子所创建的墨家学派形成于战国初期,其活动贯穿于整个战国时代,在诸子百家中与儒家齐名。《韩非子·显学》篇曾说:“世之显学,儒、墨也。”所谓“显学”,就是指在社会上最有影响、最有权威的学派②。在战国初期,就出现了“杨朱、墨翟之言盖大下”、“大下之言,不归杨则归于墨”(《孟子·滕文公下》)的形势,可见墨子及其学说对于当时人们的影响。墨家与儒家一样,都有着极为丰富的治国安民的管理思想,但两家又各有千秋。在当前的新农建设形势下,墨家的管理思想更能贴近当代农民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要求,贴近农民教育,特别是农村成人教育,值得我们在现实的教育管理活动中加以借践和应用。
  二、墨子的管理思想对农村成人教育的启示
  “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管理思想的核心,墨子的一系列管理思想都是围绕这一核心来展开的。“兼相爱”中的“兼”,本意为一手执两禾,引申义为两种以上事情同时进行之意。所谓“相”就是“交互”、“互相”之意。墨子“兼相爱”的本意,就是社会上每一个人都要爱所有的人,人们要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③。所谓“交”,就是互相之间的意思。所谓“利”,指利益、利害。墨子把符合“兼相爱,交相利”的行为称谓“义”,否则就是“不义”。墨子提出这一原则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乃至当代都是理想化的。墨子出身于平民家庭,自称“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可见墨子不是上层的统治者,也不是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而属于社会下层的“士”一级的。从《墨子》和战国、秦汉时的一些重要典籍的记载来看,墨子常常和小生产者交往,学会了一些手艺,也懂得农耕,因而深知下层的疾苦,并同他们患难与共。因此,墨子的思想和主张反映了社会一般生产者阶层的利益和愿望。
  1.“兼爱”的人本主义思想及对现代农村成人教育的影响。
  在现代,我们可以理解“兼爱”是一种人本主义思想。墨子认为“兼爱”是社会层面的要求。就是说,应当不分厚薄亲疏,都施以同样的爱,不但要爱一切人,而且要给一切人同等的爱。墨家的“兼爱”主张在当时社会上就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甚至连反对墨子的孟轲也不得不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孙中山先生曾说,古代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称赞墨子“兼爱”是一种平等意义的爱,是包括人民大众在内的广泛的“爱”。时至今日,墨家的“兼相爱”思想在国家决策部门和人民大众中间也还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墨家“兼爱”的思想一直以来也被作为一种崇高的精神被我国政府和人民所推崇和践行。从管理阶层来看,自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领导都提倡“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无私奉献”的精神。近些年,社会上掀起了资助贫困地区教育的“希望工程”,城乡之间的“手拉手活动”,青年大学生掀起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上各种“献爱心”活动,这些都应看做是墨家“兼相爱”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在农村成人教育管理活动中,墨子的“兼爱”思想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许多从事农民成人教育的教师和管理者把这一思想贯彻到新农民建设中去,在教学管理中实行以情治校,以为农村服务,农民服务为主线,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效益。墨家的“兼爱”思想可以用孔繁森的一句话来概括:“一个人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干部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我认为这样的思想才是至高无上的,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2.“交相利”的思想及对农村成人教育公平的探讨。
  墨子所主张“交相利”的思想与教育公平,直接针对并批判当时财富分配不均的社会弊端。他认为一部分人不劳而获,却生活奢侈,挥霍无度,另外一大部分人虽终日劳动,却过着“饥而不得食,寒而不得衣,劳而不得息”的生活。因此墨家主张实行“兼相爱,交相利,侈(多余的)相分”的政策,鼓励大家“有力者疾(勤奋)以助人,有财者勉(慷慨)以分人”,要达到物质利益上“交相利”,就必须反对“亏人自利”的行为,提倡爱人、利人,并将这种爱人、利人的思想变成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准则。我们当前的农村成人教育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我国当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在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在北京、上海及一些沿海开放城市,由于经济发展较好,当地的农民普遍接受过较好的教育,而且每个乡、镇及村都建有专门的农民培训学校、农村文化馆,有专职的管理人员和接受过系统教育的教师对农民进行相应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选择适合自己的知识,而且基本上都是免费。但是在一些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农民整体文化水平较低,甚至仍存在一定数量的文盲,很多地方没有专门的农民培训学校,甚至没有专职的管理人员和教师。很多地方借用乡镇小学作为对农民进行临时培训的场所,临时调用村小学的老师兼任对农民进行培训的老师,甚至个别地方在对农民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存在着走形式、假档案、假培训等现象。诸如此类的现象,都有悖于“兼相爱”,有悖于我们所倡导的教育公平。如今我们的义务教育已实施免费教育,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偏远地区,无论是城市的孩子还是农村的孩子,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都实行免费。那么,在倡导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的今天,是不是也应该对那些缺少文化的农民进行免费的教育?依据历史事实来看,越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农民的文化水平愈发低下,因此,他们相对一些富裕的农民,更迫切需要学习一些基础文化知识,学习各种能够发家致富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而不是让这种越穷越落后的状况恶性循环继续下去。在对农民的教育中,如果每个农民都可以享有免费的培训,在教育培训中,如果每个老师和管理者都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习者,就能体现出墨子思想中理想主义的一面,新农村建设也就能早日达到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
  3.以身作则,提高自身修养的管理实践中。
  《论语·子路》对管理者有这样一句要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教育管理活动中,墨子以自我为示范,以身教感化学生。墨子认为,要真正做到上行下效,就必须言行一致,即“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的话一定要守信用,在处理事情一定要果断,使言行一致就像与音乐的节拍一样相符合,不能说到但做不到。墨子是如此说的,也是如此做的。比如,为了教学生节俭之义,他自己便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并说:“务言而缓行,虽辨必不听。”通过这样的教育,他的学生也能够穿“短褐之衣”,吃“黎藿之羹”,“朝得之,则夕弗得”。这样以身作则的效果既提高了墨子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又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有了“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刀,死不旋踵”。除了以身作作则外,墨子认为领导还应该注意个人的气质、修养,他在《修身》篇中指出:“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辨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未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惰,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二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道德修养是一个人为人、治事的根本。在当前的农村成人教育中,与学生直接接触的管理人员及教师必须身体力行,认真学习科学知识,积极探索致富新路子,为农民群众树立学习典范。同时,应该从知与行两方面入手,将课堂理论授课与农业日常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知中行”,在“行中知”,做到言行一致,在“知”与“行”的良性互动环境中全面提高农民成人教育的质量。
  4.在继续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教育。
  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试想如果苹果公司没有不断对产品升级改造,它的产品会卖得如此火爆吗?当然,创新不仅仅是指产品的更新,更重要的是管理理念的创新。墨子提倡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不断进取。孔子曾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孟子曾说:“君子不作,述而已。”两者的意思均是,君子不需要创新,只要牢牢记住前人的教诲就好。对此,墨子反驳说:“不然。人之甚不君广者,古之善者不述,今之善者不作。其次不君子纷,古之善者不述,已有善则作之,欲善之自己出,今述而不作,是无异于不好述而作者矣。吾头为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述与做的统一就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科学技术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④。现代教育要求创造新科学技术和新生产力,而传统教育在提供了优良保障的同时也阻碍了进一步的发展,凡打破再建立是最难之事。在这个不进则退、退无出路的竞争时代,我们必须有知难而上的精神与决心,墨子所说的述与做的统一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在这方面,他批判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认为儒家的眼光是关注过去的,而他的眼光是向前看的、关注未来的,是积极的、开放的,因而他是主张和注重创新精神的。他认为既要在把握前人的理论基础上进行批判的继承,又要在当代有所作为,有所创新。这种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积极重视并培养创新精神及创新性思维的理念,完全符合当代农村成人教育的要求。农民成人教育以培养各类农村实用人才,为农民社会服务为基础,但随着当今世界的飞速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内容也要与时俱进,同时要训练农民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促使他们在农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和工艺,这也是创新。
  总之,墨子的管理思想体现在其思想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方面,仔细研读,不难发现其中很多观点和实践都与我们现今提倡的农民成人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古为今用,在当今新农村建设的大环境下,我们更需要深刻发掘其中关于教育管理,关于农村成人教育的思想精髓,以便更好地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更好地为农民服务,缩短城乡、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全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把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
  
  注释:
  ①徐希燕.墨子姓名里籍年代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②盖明.兼相爱,交相利——略论墨子经济思想的核心[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③常江.墨子管理思想浅析[M].百家论坛,253.
  ④孟宪承等.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99.
  
  参考文献:
  [1]孟宪承等.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常江.墨子管理思想浅析[M].百家论坛.
  [3]齐瑞端.墨子思想与现代经营管理[J]职大学报,2006,(1).
  [4]王林昌.终身教育体系中成人教育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4).
  [5]谢庆绵.墨子的管理哲学思想中国传统管理哲学思想研究之三[J].管理哲学,(3).
  [6]黄森荣.墨子的“义”及其管理伦理[J]求索.2004,(11).
  [7]徐希燕.墨子姓名里籍年代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8]艾雯静,张宗新.墨子教育思想对当代职业教育的启示[J].管子学刊,2010,(1).
其他文献
目的利用扩散张量成像研究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CI)患者基于体素的全脑范围内白质异常。方法对19名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和19名正常老年人进行扩散张量成像扫描,经过后处理生
在当前形势下.正确对待历史,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党史要能够做到对整体的把握,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充分占有资料。领导干部学习党史是学习党的指导思想的
对影响淀粉-丙烯酸-丙烯酰胺二元接枝共聚反应的引发剂用量、淀粉/单体比例、丙烯酸/丙烯酰胺比例、聚合温度、聚合时间等因素进行了考察,确定了淀粉二元接枝共聚反应的最佳工艺条
新课改对核心素养的要求是以人为本,对幼儿教育提出了新的指示.要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中成长,在游戏中学习,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幼儿教师不仅要把
分析现行抛煤炉在燃烧组织上存在的缺陷,提出用相对独立的层悬浮燃烧方法进行改造,达到节能,环保的预期目标。
中国哲学经典一直以来是高等院校中哲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经典教育法在《中国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哲学经典教育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
摘 要: 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使之对“双师”的需求成为了目前最为迫切的发展要求。在我国要实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还有一定的困难,而从培养“双师素质”的层面完成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就成为了目前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素质 培养措施    一、“双师”素质概述    “双师”的含义就是让教师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成为教授能力和动手能力全面提高的高素质职业
现巳查得樟树害虫200余种.分别于不同季节为害樟树的根,干、技、叶、花、果穗和种子。为了保障樟树的正常生长和樟树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在不同季节、针对不同虫种.采取相应的防
在贵溪县上清芦溪河、余江县白塔河流域一带分布着一种板栗树,以栗大、肉丰、皮薄、色鲜、味甜、质糯而闻名。据传,这种板栗树是东汉年间由第一代“天师”张道陵首先培植于大
中国绘画美学中的重要课题是“虚实”章法之理,虚实运用于中国山水画中,能创造出超越现实的空灵之境。虚实与空白不论是在中国山水画中,还是在山水壁画中,都使艺术家主观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