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月7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高唱《君之代》,宣布新年开工,并声称这是夺回日本的第一步。当天,安倍决定修改日本防卫大纲,扩充军备和国防预算。两天后,也就是1月9日,据日本右翼媒体《产经新闻》报道,首相安倍要求讨论对在钓鱼岛海域巡航的中国飞机发射曳光弹,实施警告射击;1月11日,日本内阁通过总额达1805亿日元(约合20.58亿美元)的补充预算,用于购买爱国者3导弹等武器;同一天,安倍晋三就钓鱼岛问题再次强硬表态:“在钓鱼岛问题上,没有任何交涉的余地。”
2013年的1月,随着日美两国领导层更换后趋于稳定,摆脱了竞选压力的安倍内阁和奥巴马政府开始以更加强硬和清晰的态度来处理东亚岛屿争端问题。
微妙的岛争摩擦
“日美已就共同应对中国船只和飞机进入钓鱼岛问题达成一致!”1月8日,也就是曳光弹事件的前一天,新任日本防卫相小野寺五典在首次与美国时任防长帕内塔通过电话后,发表了如此强硬声明。曳光弹,是一种装有曳光剂的子弹,弹头会在飞行中发光,属于照明弹和信号弹,具有一定的杀伤力,如果近距離击中飞机,会造成烧伤和爆炸。日本军方一般用这种武器来警告和驱赶外国飞机。
1987年,一架苏联战机飞抵冲绳上空,日机发射曳光弹进行警告射击,苏联飞机随即离开。这是二战后,以自卫队自称的日本武装力量发射曳光弹的唯一先例。而在26年后,日本重提冷战时的旧例,确有其打算。
2013年1月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新的国防授权法案,非同一般地加入了钓鱼岛的国会意向:“美国认识到日本对‘尖阁群岛’的行政管理,承诺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美国之音随后评价道:“包含‘美国防卫钓鱼岛’内容的法案签署,意味着美国已卷入这场东亚纷争。”
放日出笼,利用中日岛争问题来牵制中国崛起,符合美国“再平衡”战略和“巧实力”外交原则。但是,微妙之处在于,中日的有限摩擦对美有利;假如发生大冲突,则可能殃及美国。奥巴马太忙,把接待安倍的时间调整到2月以后。共同社用快讯的方式给将首访献给美国的安倍泼了一盆冷水。“美主日从”,这是美日同盟的关系表现,即要求日本在东亚的一切行为都必须体现美国的战略利益。
1月7日,两名身份特殊的美国人出现在朝鲜平壤:美国墨西哥州前州长理查森和谷歌执行总裁施密特。“我们关注政治、经济状况以及火箭发射和对话的重要性。”理查森此前曾多次访问朝鲜,上世纪90年代曾两次赴朝,领回被扣押的美国人,这次他率领9人组成的谷歌代表团,在朝鲜展开了为期4天的私人访问。这个时间正值朝鲜发射火箭之后,时机相当敏感。而在西方媒体看来,这次访问是一次绝顶聪明的情报之行。而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纽兰却说此行不合时宜,不会传达美国政府的任何信息。不过纽兰又表示,美国政府会听取理查森回来后的报告。
“再干四年,亚太中枢”,《美国外交政策聚焦》杂志专栏作家科恩·哈利南最近发表了这样一篇文章。文章在开篇就提到二战时美军太平洋战区司令麦克阿瑟提出的一个词:美国湖。这个“湖”就是太平洋。哈利南认为,对于美国外交而言,太平洋具有绝对的重要性,事关美国的经济、安全和国际地位。就像是罗马帝国时代的地中海,太平洋也被美国看作是自家的内湖。在此施展平衡术,美国自然不是着眼于日本、菲律宾等国,而是东亚第一大国中国。
了无新意的中国威胁论
1月9日一大清早,美国圣迭戈动物园,不到半岁的熊猫宝宝“小礼物”首次与公众见面,就成为各路媒体眼中的明星。而在美国,对华友好人士被对华消极势力称为“熊猫拥抱者”。但进入2013年,美方对于中国的指责和对熊猫拥抱者的攻击出现了一个小高潮。1月11日,十分普通的一天,却让一些美国人感到紧张。因为一星期前,美国太空专家库拉茨基发表文章称:中国很可能在这一天进行反卫星试验,这种试验有能力致美国GPS导航系统于死地。
而这类有关中国的荒诞言论近期频频出现。菲利普·卡伯,乔治敦大学一研究项目负责人,他们在历经三年的“研究”后抛出了一个所谓《中国地下长城的战略意义》的报告。报告称,中国有着总长大约4800公里的复杂地下隧道系统,可能隐藏着3000件核武器,此前美情报部门有关中国仅有300枚核弹头的估计完全不准确;中国的核攻击将使美国损失2亿人口,幸存人口将活在黑暗中,生活方式倒退回中世纪。
更荒唐的是,国防授权法案竟然重视这一说法,要求美国战略司令部提交关于中国真实核力量的报告。韦柏,美国参议员,国防授权法案的发起者,曾任里根政府海军部长。作为越战老兵的韦柏熟悉亚太事务,支持美国重返亚太,鼓吹美国强化与越菲等国关系,包围中国。对于这些鼓吹中国威胁论的美国军政界人士来说,制造中国军力威胁言论,不会直接破坏中美之间在贸易、金融领域密切的互补关系,同时则可利用紧张局势带动军火工业的商机。
2012年,美国共有65笔军售,金额达650亿美元,其中亚太就占了137亿美元。美国军火行业人士都承认,重返亚太将为军火行业带来巨大商机。1月7日,就在前州长理查森访问朝鲜的同时,美国前防长科恩也在韩国露面。韩国媒体认为,科恩的露面就是在朝鲜发射卫星后向韩国兜售价值2亿美元的4架全球鹰无人机。
不可否认,钓鱼岛危机为美国加速亚太“再平衡”提供了良好的战略机遇。在过去的一年中,美国利用东海和南海问题的纷争,加大对中国的军力包围。不过,“再平衡”的关键词在于“平衡”二字。在东亚,美国具有区域安全优势,而中国具有区域经济优势。两个大国同台表演,平衡是最为重要的。也就是在1月,随着第二任期的到来,奥巴马的总统班底基本成型。那么,内阁人事的变动,会不会让美国的亚太政策出现新的平衡点呢?
新内阁是否更务实?
1月7日,奥巴马一下子提名了第二任期内阁中两名重量级人物:“为了有助于应对日程的挑战,我很高兴地宣布对我的国安团队中的两个关键职位的选择,提名查克·哈格尔为国防部长,约翰·布伦南为中情局局长。”加上此前获得提名的国务卿人选约翰·克里和商务部长人选杰克·卢,奥巴马第二任期的内阁初步成型。其中,对哈格尔的防长提名尤其引人争议。
尽管哈格尔来自共和党,不过《纽约时报》却把哈格尔和奥巴马的关系定义为比希拉里更亲密的盟友。2008年7月,奥巴马与希拉里激烈争夺民主党总统提名候选人时,哈格尔曾陪同奥巴马访问阿富汗和伊拉克。四年后,奥巴马争取连任,在受到麦凯恩批评时,又是哈格尔站出来为他辩护。
智库布鲁斯金学会的一位人士这样解读美国政界的复杂心理:“我认为他最被关注的是共和党人身份,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大家会把他看做‘离群之羊’,他们认为他在伊朗政策上过于软弱。”
哈格尔曾担任过国会行政部门中国委员会主席,克里则从2008年开始担任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分析人士认为,选择具有丰富实干经验的外交老手担任防长和国务卿,意味着奥巴马第二任期战略将会更趋务实。1月13日,美国时任国防部长帕内塔踏上了访问东京和北京的路途。14日起,美国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坎贝尔也将访问日韩。在法新社看来,美国两位高官密集访问东亚足以说明东亚的紧张局势已经引发美国不安。美国国务院前情报官克拉克一针见血地指出:“再平衡战略实际上增加了东亚紧张局势。一些国家误解了美国立场,更大胆地采取军事行动,被一些国家绑架,这才是美国的真正风险。”
科恩·哈利南在专栏中给出了自己的判断:不可否认,美国是太平洋大国。但是亚洲和200年前迥然不同;美国既不可以像殖民时期一样依靠军队和炮舰来开拓疆野,也不能像冷战时期那样通过缔结同盟来威胁对手。世界太小,亚洲太大,因此太平洋不再是哪一个国家的势力范围。这样的立场才是未来亚太局势走向的务实出发点。
2013年的1月,随着日美两国领导层更换后趋于稳定,摆脱了竞选压力的安倍内阁和奥巴马政府开始以更加强硬和清晰的态度来处理东亚岛屿争端问题。
微妙的岛争摩擦
“日美已就共同应对中国船只和飞机进入钓鱼岛问题达成一致!”1月8日,也就是曳光弹事件的前一天,新任日本防卫相小野寺五典在首次与美国时任防长帕内塔通过电话后,发表了如此强硬声明。曳光弹,是一种装有曳光剂的子弹,弹头会在飞行中发光,属于照明弹和信号弹,具有一定的杀伤力,如果近距離击中飞机,会造成烧伤和爆炸。日本军方一般用这种武器来警告和驱赶外国飞机。
1987年,一架苏联战机飞抵冲绳上空,日机发射曳光弹进行警告射击,苏联飞机随即离开。这是二战后,以自卫队自称的日本武装力量发射曳光弹的唯一先例。而在26年后,日本重提冷战时的旧例,确有其打算。
2013年1月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新的国防授权法案,非同一般地加入了钓鱼岛的国会意向:“美国认识到日本对‘尖阁群岛’的行政管理,承诺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美国之音随后评价道:“包含‘美国防卫钓鱼岛’内容的法案签署,意味着美国已卷入这场东亚纷争。”
放日出笼,利用中日岛争问题来牵制中国崛起,符合美国“再平衡”战略和“巧实力”外交原则。但是,微妙之处在于,中日的有限摩擦对美有利;假如发生大冲突,则可能殃及美国。奥巴马太忙,把接待安倍的时间调整到2月以后。共同社用快讯的方式给将首访献给美国的安倍泼了一盆冷水。“美主日从”,这是美日同盟的关系表现,即要求日本在东亚的一切行为都必须体现美国的战略利益。
1月7日,两名身份特殊的美国人出现在朝鲜平壤:美国墨西哥州前州长理查森和谷歌执行总裁施密特。“我们关注政治、经济状况以及火箭发射和对话的重要性。”理查森此前曾多次访问朝鲜,上世纪90年代曾两次赴朝,领回被扣押的美国人,这次他率领9人组成的谷歌代表团,在朝鲜展开了为期4天的私人访问。这个时间正值朝鲜发射火箭之后,时机相当敏感。而在西方媒体看来,这次访问是一次绝顶聪明的情报之行。而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纽兰却说此行不合时宜,不会传达美国政府的任何信息。不过纽兰又表示,美国政府会听取理查森回来后的报告。
“再干四年,亚太中枢”,《美国外交政策聚焦》杂志专栏作家科恩·哈利南最近发表了这样一篇文章。文章在开篇就提到二战时美军太平洋战区司令麦克阿瑟提出的一个词:美国湖。这个“湖”就是太平洋。哈利南认为,对于美国外交而言,太平洋具有绝对的重要性,事关美国的经济、安全和国际地位。就像是罗马帝国时代的地中海,太平洋也被美国看作是自家的内湖。在此施展平衡术,美国自然不是着眼于日本、菲律宾等国,而是东亚第一大国中国。
了无新意的中国威胁论
1月9日一大清早,美国圣迭戈动物园,不到半岁的熊猫宝宝“小礼物”首次与公众见面,就成为各路媒体眼中的明星。而在美国,对华友好人士被对华消极势力称为“熊猫拥抱者”。但进入2013年,美方对于中国的指责和对熊猫拥抱者的攻击出现了一个小高潮。1月11日,十分普通的一天,却让一些美国人感到紧张。因为一星期前,美国太空专家库拉茨基发表文章称:中国很可能在这一天进行反卫星试验,这种试验有能力致美国GPS导航系统于死地。
而这类有关中国的荒诞言论近期频频出现。菲利普·卡伯,乔治敦大学一研究项目负责人,他们在历经三年的“研究”后抛出了一个所谓《中国地下长城的战略意义》的报告。报告称,中国有着总长大约4800公里的复杂地下隧道系统,可能隐藏着3000件核武器,此前美情报部门有关中国仅有300枚核弹头的估计完全不准确;中国的核攻击将使美国损失2亿人口,幸存人口将活在黑暗中,生活方式倒退回中世纪。
更荒唐的是,国防授权法案竟然重视这一说法,要求美国战略司令部提交关于中国真实核力量的报告。韦柏,美国参议员,国防授权法案的发起者,曾任里根政府海军部长。作为越战老兵的韦柏熟悉亚太事务,支持美国重返亚太,鼓吹美国强化与越菲等国关系,包围中国。对于这些鼓吹中国威胁论的美国军政界人士来说,制造中国军力威胁言论,不会直接破坏中美之间在贸易、金融领域密切的互补关系,同时则可利用紧张局势带动军火工业的商机。
2012年,美国共有65笔军售,金额达650亿美元,其中亚太就占了137亿美元。美国军火行业人士都承认,重返亚太将为军火行业带来巨大商机。1月7日,就在前州长理查森访问朝鲜的同时,美国前防长科恩也在韩国露面。韩国媒体认为,科恩的露面就是在朝鲜发射卫星后向韩国兜售价值2亿美元的4架全球鹰无人机。
不可否认,钓鱼岛危机为美国加速亚太“再平衡”提供了良好的战略机遇。在过去的一年中,美国利用东海和南海问题的纷争,加大对中国的军力包围。不过,“再平衡”的关键词在于“平衡”二字。在东亚,美国具有区域安全优势,而中国具有区域经济优势。两个大国同台表演,平衡是最为重要的。也就是在1月,随着第二任期的到来,奥巴马的总统班底基本成型。那么,内阁人事的变动,会不会让美国的亚太政策出现新的平衡点呢?
新内阁是否更务实?
1月7日,奥巴马一下子提名了第二任期内阁中两名重量级人物:“为了有助于应对日程的挑战,我很高兴地宣布对我的国安团队中的两个关键职位的选择,提名查克·哈格尔为国防部长,约翰·布伦南为中情局局长。”加上此前获得提名的国务卿人选约翰·克里和商务部长人选杰克·卢,奥巴马第二任期的内阁初步成型。其中,对哈格尔的防长提名尤其引人争议。
尽管哈格尔来自共和党,不过《纽约时报》却把哈格尔和奥巴马的关系定义为比希拉里更亲密的盟友。2008年7月,奥巴马与希拉里激烈争夺民主党总统提名候选人时,哈格尔曾陪同奥巴马访问阿富汗和伊拉克。四年后,奥巴马争取连任,在受到麦凯恩批评时,又是哈格尔站出来为他辩护。
智库布鲁斯金学会的一位人士这样解读美国政界的复杂心理:“我认为他最被关注的是共和党人身份,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大家会把他看做‘离群之羊’,他们认为他在伊朗政策上过于软弱。”
哈格尔曾担任过国会行政部门中国委员会主席,克里则从2008年开始担任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分析人士认为,选择具有丰富实干经验的外交老手担任防长和国务卿,意味着奥巴马第二任期战略将会更趋务实。1月13日,美国时任国防部长帕内塔踏上了访问东京和北京的路途。14日起,美国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坎贝尔也将访问日韩。在法新社看来,美国两位高官密集访问东亚足以说明东亚的紧张局势已经引发美国不安。美国国务院前情报官克拉克一针见血地指出:“再平衡战略实际上增加了东亚紧张局势。一些国家误解了美国立场,更大胆地采取军事行动,被一些国家绑架,这才是美国的真正风险。”
科恩·哈利南在专栏中给出了自己的判断:不可否认,美国是太平洋大国。但是亚洲和200年前迥然不同;美国既不可以像殖民时期一样依靠军队和炮舰来开拓疆野,也不能像冷战时期那样通过缔结同盟来威胁对手。世界太小,亚洲太大,因此太平洋不再是哪一个国家的势力范围。这样的立场才是未来亚太局势走向的务实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