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马加爵和赵承熙事件的客观分析,反思中国与国外教育的差异,从而提出中国需加强生命教育普及;尤其指出中国大学教育应改变当代大学生的错误价值观,树立正确、平等的生命观,做有思想、会思考、追求正义的社会接班人。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生命平等
几年前,马加爵案轰动全国,这个云南大学的大学生因杀死四名同学后出逃,被全国通缉,最后被执以死刑。有报道说,听闻马被抓捕枪毙的消息,一些与马加爵同校的学生欢呼雀跃,鼓舞高歌。看到这,我的心里不免有些悲凉,为中国大学生流行的冷漠、事不关己深感叹息。
曾经有人拿马加爵案和赵承熙案做过比较。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赵承熙开枪打死32人,凶手本人也饮弹自尽。不同的是,马的死引来了对其家庭的攻击和批判,甚至在马加爵死后,他的骨灰还冷清地留在那里无人肯收。他的父母说:“骨灰我们不要了,就当我们没有这个儿子了,让一切都过去吧!”而赵的死带来的则是美国人民的悲悯。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举行的悼念仪式上,放飞的气球是33个,敲响的丧钟是33声,安放的悼念碑是33块。赵承熙的悼念碑旁放有鲜花和蜡烛,还有一些人留下的纸条。其中有张纸条这样写道:“希望你知道我并没有太生你的气,不憎恨你。你没有得到任何帮助和安慰,对此我感到非常心痛。所有的爱都包含在这里——劳拉。”
我也不免为西方人的做法感到震惊,同样感怀于他们对待生命平等的态度。在中国人看来,本来就该“一命抵一命”的,所以他们采取的是“围观”,是“批判”。然而,一个人的生命再怎么微不足道,对于父母来说,也是最宝贝的。马加爵死了,同时死的还有他父母的心。难道他们真的不想拿回亲儿的骨灰?难道他们真的没在人后落泪?
英国学者罗素曾经对中国人的性格做过这样的解读:正面的有——彬彬有礼,有欣赏权利的偏好,要面子,妥协和尊重舆论,令人惊讶的忍耐力;反面的有——贪婪,怯懦,冷漠……中国人即便是受害者,也总是消极漠然,他们坐等不幸自行消失,像汽水中的泡沫一样自行消失。
中国人不信上帝,我们在一次次目击和经历后,一点点丧失了正义的本能。在一次次反复中,得不到精神的指引和信仰的支持,终于学会了妥协和麻痹。马加爵的死并没有警醒那帮同校学生,反而暴露了在中国教育体制的偏失下大学生的冷漠和不理智。如果连中国的天之骄子们都困惑于迷雾中,看不清对与错,分不清黑与白,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试想中国的未来又能托付给谁?
马加爵惨案中,仅有一个不知情的室友幸免于难,而他的幸运只因为他无意间问了一句:“你吃饭了吗?”马加爵在临死前曾说:“從小到大,有许多关于生命的疑问,从中学时代开始,直到杀人那天,都没有人真正给我一个解答。”遗憾的是,自他死后,那个孤苦冷清的骨灰盒仍鲜活的告诉人们,没有解答。
人性是有多残忍,它幻化出了恨。恨是爱而不得,恨是想占有却被拒绝。很多人认为爱和恨是相对的,而我认为,既然爱能与恨共存,恨就不是爱的对立面,爱的反面是不爱,恨的反面是不恨。很多校园暴力的始作俑者都回忆在杀人过程中,心中只有一股恨意,让他们迷失了自我。由恨释放的绝望和愤怒越过了他们的道德底线,摧毁了他们的理智。犯罪心理学家认为这是来源于长期压抑的情绪特点,扭曲的人生观和“自我中心”的性格缺失。当扭曲的人格找不到适当的精神出口,自然就会自残甚至报复社会。刚刚去世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余虹先生曾在博客中写道:“事实上,一个人选择自杀一定有他或她之大不幸的理由,他人哪知道?更何况拒绝一种生活也是一个人尊重和勇气的表示,至少是一种消极的表示,它比蝇营狗苟的生命更像人的生命。”
亚辛斯基先生有句箴言:“不要恐惧你的敌人,他们顶多杀死你;不要恐惧你的朋友,他们顶多出卖你;但要知道有一群漠不关心的人们,只有在他们不作声的默许下,这个社会才有杀戮和背叛。”我们不怕杀人者,他们终有一日得到应有的惩罚,我们怕的是家庭没有教给孩子宽容和体恤,我们怕的是学校没有教给学生友善和做人的道理,我们怕的是社会对同伴的麻木和姑息养奸……
当冷眼看人情社会,不关己事不出声的中国传统受到来自外界的挑战,当避之不及啃噬中国人的骨髓,当后代看着我们毫无羞愧跟风学习时,是时候要我们拿出面对现实的勇气,重新审视自身价值观的时候了。
最后,不妨让我们在悼念受害者的同时,也为杀人者点上一支希望的蜡烛吧。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生命平等
几年前,马加爵案轰动全国,这个云南大学的大学生因杀死四名同学后出逃,被全国通缉,最后被执以死刑。有报道说,听闻马被抓捕枪毙的消息,一些与马加爵同校的学生欢呼雀跃,鼓舞高歌。看到这,我的心里不免有些悲凉,为中国大学生流行的冷漠、事不关己深感叹息。
曾经有人拿马加爵案和赵承熙案做过比较。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赵承熙开枪打死32人,凶手本人也饮弹自尽。不同的是,马的死引来了对其家庭的攻击和批判,甚至在马加爵死后,他的骨灰还冷清地留在那里无人肯收。他的父母说:“骨灰我们不要了,就当我们没有这个儿子了,让一切都过去吧!”而赵的死带来的则是美国人民的悲悯。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举行的悼念仪式上,放飞的气球是33个,敲响的丧钟是33声,安放的悼念碑是33块。赵承熙的悼念碑旁放有鲜花和蜡烛,还有一些人留下的纸条。其中有张纸条这样写道:“希望你知道我并没有太生你的气,不憎恨你。你没有得到任何帮助和安慰,对此我感到非常心痛。所有的爱都包含在这里——劳拉。”
我也不免为西方人的做法感到震惊,同样感怀于他们对待生命平等的态度。在中国人看来,本来就该“一命抵一命”的,所以他们采取的是“围观”,是“批判”。然而,一个人的生命再怎么微不足道,对于父母来说,也是最宝贝的。马加爵死了,同时死的还有他父母的心。难道他们真的不想拿回亲儿的骨灰?难道他们真的没在人后落泪?
英国学者罗素曾经对中国人的性格做过这样的解读:正面的有——彬彬有礼,有欣赏权利的偏好,要面子,妥协和尊重舆论,令人惊讶的忍耐力;反面的有——贪婪,怯懦,冷漠……中国人即便是受害者,也总是消极漠然,他们坐等不幸自行消失,像汽水中的泡沫一样自行消失。
中国人不信上帝,我们在一次次目击和经历后,一点点丧失了正义的本能。在一次次反复中,得不到精神的指引和信仰的支持,终于学会了妥协和麻痹。马加爵的死并没有警醒那帮同校学生,反而暴露了在中国教育体制的偏失下大学生的冷漠和不理智。如果连中国的天之骄子们都困惑于迷雾中,看不清对与错,分不清黑与白,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试想中国的未来又能托付给谁?
马加爵惨案中,仅有一个不知情的室友幸免于难,而他的幸运只因为他无意间问了一句:“你吃饭了吗?”马加爵在临死前曾说:“從小到大,有许多关于生命的疑问,从中学时代开始,直到杀人那天,都没有人真正给我一个解答。”遗憾的是,自他死后,那个孤苦冷清的骨灰盒仍鲜活的告诉人们,没有解答。
人性是有多残忍,它幻化出了恨。恨是爱而不得,恨是想占有却被拒绝。很多人认为爱和恨是相对的,而我认为,既然爱能与恨共存,恨就不是爱的对立面,爱的反面是不爱,恨的反面是不恨。很多校园暴力的始作俑者都回忆在杀人过程中,心中只有一股恨意,让他们迷失了自我。由恨释放的绝望和愤怒越过了他们的道德底线,摧毁了他们的理智。犯罪心理学家认为这是来源于长期压抑的情绪特点,扭曲的人生观和“自我中心”的性格缺失。当扭曲的人格找不到适当的精神出口,自然就会自残甚至报复社会。刚刚去世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余虹先生曾在博客中写道:“事实上,一个人选择自杀一定有他或她之大不幸的理由,他人哪知道?更何况拒绝一种生活也是一个人尊重和勇气的表示,至少是一种消极的表示,它比蝇营狗苟的生命更像人的生命。”
亚辛斯基先生有句箴言:“不要恐惧你的敌人,他们顶多杀死你;不要恐惧你的朋友,他们顶多出卖你;但要知道有一群漠不关心的人们,只有在他们不作声的默许下,这个社会才有杀戮和背叛。”我们不怕杀人者,他们终有一日得到应有的惩罚,我们怕的是家庭没有教给孩子宽容和体恤,我们怕的是学校没有教给学生友善和做人的道理,我们怕的是社会对同伴的麻木和姑息养奸……
当冷眼看人情社会,不关己事不出声的中国传统受到来自外界的挑战,当避之不及啃噬中国人的骨髓,当后代看着我们毫无羞愧跟风学习时,是时候要我们拿出面对现实的勇气,重新审视自身价值观的时候了。
最后,不妨让我们在悼念受害者的同时,也为杀人者点上一支希望的蜡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