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wuma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分析“工匠精神”与“双师型”教师的关联性,提出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引领、产教融合以提升教师技能、师徒相承以培养年轻教师、完善制度以强化保障等路径。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  工匠精神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6C-0004-03
  2016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了“工匠精神”,在报告中虽然只是针对制造业发展提出该词,但是自此以后,“工匠精神”在各行各业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的过程中,“工匠精神”重返大众视野。对职业教育而言,面临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现代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力量,而通过培育“工匠精神”,有利于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水平,职业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工匠人才则更需要以“工匠精神”全面引领,建立一支高质量、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应然”之需与“实然”之境
  职业教育发展,“双师型”教师是关键。2019年新年伊始,《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界定了“双师型”教师是“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新时代“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应然”之需包括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双能力”的兼备、素质的持续提升等。与此同时,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课程缺失、教师实践经验与能力不足、教师业务培训管理不严等问题。
  (一)“教学质量”之需与“课程缺失”之境
  教学质量是衡量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然而,多数教师在教学上投入的精力较少,存在不提前备课、照本宣科、随意取消课程安排的现象。此外,随着学校规模的逐渐扩大,各院校不断增设新专业,教师质量的提高速度滞后于其数量的增长速度,职业院校引入教师的速度更远远落后于招生数量的增長速度,造成师生比的严重失衡,从而产生非本专业教师跨学科开课、对兼职教师教学水平要求不严等现象。长此以往,学生的技术技能与育人目标之间出现差距,进而降低了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二)“双能力”之需与“缺实践”之境
  “双能力”反映了“双师型”教师的本质。《实施方案》强调了“双师型”教师不能简单地追求“双职称”“双证书”等形式,而必须具备“双能力”,即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教师在教学中积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可将行业前沿的技术和实例引入课堂,二者相得益彰。《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从2019年起,“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学历可适当放宽”,“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从企业实践经历上规定了“双师型”教师的要求,提出了有“能工巧匠”的学习经历。但如今职业院校教师仍以高等学校毕业生为主体,他们在学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习成长,以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为重,实践经验相对较少。毕业后直接进入职业院校工作的教师,普遍存在行业工作经验和专业实践能力匮乏的现象,他们重理论、轻实践,在教学、实训工作中“坐而论道”,这与“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双能力”背道而驰,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技能不达标,与行业企业需求脱节。
  (三)“持续提升”之需与“考核不严”之境
  人才的培养培育需要一个过程,教师要达到“双师型”标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专业教师能力需持续提升的要求,即必须每年有一个月到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五年一周期进行全员轮训,确保教师实践能力“经常性”的更新和提升。除此之外,各职业院校也通过职后培训等形式来提升专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以求专任教师达到“双师型”标准。教师的“双师型”素质包括优秀的教学业务能力、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突出的专业技术技能等。然而,许多职业院校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过程中对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管理不到位。学校层面虽对实践的要求有明文规定,但审核松懈、考核机制不完善,教师的自身动力不足,企业实践流于“走过场”,并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学校组织教师参加的其他各类专题培训,也缺乏过程监督和长期跟踪,从而产生培训效果不显著、成果难以巩固等情况。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性
  教师亦是劳动者,与工匠精神有着密切联系。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也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经济社会的发展使社会与学生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直线上升。职业院校的教育质量与优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息息相关,工匠精神是对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信仰,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夯实“工匠精神”,才能把教育工作做到极致。
  (一)工匠精神与“双师型”教师在本质内涵上一脉相承
  首先,工匠精神和“双师型”教师都要求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推陈出新。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核心,亦是工作的动力,教师在工作中也要时刻做到为人师表,对教育充满热爱。精益求精是劳动者对技术的实践积累和不断优化改良,“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实践操作能力培育应用型技术人才。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动力,是事业发展的关键,推陈出新是让劳动者打破传统思维模式,不断改良技术,提高品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双师型”教师也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及时更新教育技术和教学理念,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才能满足学生们日益增长的对知识文化和技术能力的需求。其次,工匠精神的提出是为了培养一批品德高尚、技艺精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而“双师型”队伍建设的目的则是通过对教师的栽培与其自我提升来完成对学生的培养,最终是为了培养出符合企业、行业和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两者在本质内涵上一脉相承。   (二)工匠精神与“双师型”教师的工作作风异曲同工
  “双师型”教师是指从事教学工作,精通特定专业知识理论并具备扎实的教学技能和专业实践操作技能,掌握行业发展最新的信息、知识和先进的教育教学工作理念的教育工作者。职业院校培育的目标是应用型技术人才,这对“双师型”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要具备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良好的业务素养,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对其内在要求,以达到“双师型”教师的基本标准。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优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三)工匠精神与“双师型”教师的道德要求趋于一致
  师德师风向来备受社会关注。2018年11月8日,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明确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规范,划定了基本底线,即高校教师要“坚持政治方向、自觉爱国守法、传播优秀文化、潜心教书育人、关心爱护学生、坚持言行雅正、遵守学术规范、秉持公平自信、坚持廉洁自律、积极奉献社会”。同时,為了对高校教师履职履责行为进一步规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新时代高校教师道德风尚加以弘扬,教育部就教师发生师德失范行为的处理提出指导意见。“双师型”教师的根本任务不仅仅是传授技能知识,更重要的是立德树人。而工匠精神强调的正是无私奉献、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优秀品质,这些品质能让教师以身示范,对学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教师能以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勤奋刻苦的精神面对困难和挑战,端正科研态度,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目前,职业院校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达到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专兼结合、标准统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工匠精神的培育。工匠精神可融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个过程,体现在教学实践、管理培养、教师考核等各个环节。同时,职业院校亦可通过文化引领、产教融合、双导师制、完善制度等措施,达到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工匠精神的目的。
  (一)搭建平台,文化引领
  工匠精神需要培育、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培育亦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职业院校要积极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搭建平台,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学校要大力宣扬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所包含的爱岗敬业、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刻苦耐劳、积极创新的精神品质融入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教师的行为品德、道德情操产生影响和熏陶。同时,将这些精神品质列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标准,规范教师们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形成对职业敬畏、对岗位负责、对工作认真、对质量坚持的职业精神,把教书育人的工作做到极致。
  (二)产教融合,提升技能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师与行业的密切联系亦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职业院校通过产教融合,让教师也进入企业开展工匠精神的学习、体验与实践,使教师感知工匠精神巨大的社会价值。同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充实教师队伍,尤其鼓励从企业、科研院所选聘“能工巧匠”来校兼职工作,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达到学校与企业之间优秀人才的共享,使工匠精神成为“双师型”教师的特质和底蕴。
  (三)师徒相承,积极创新
  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可以发挥校内名师和校外导师的引领作用,通过“传、帮、带”的双导师制,进一步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让缺乏经验的教师在前辈身上学习到对工作的执着与高要求,并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教学技能,从而建成一支既有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同时又具备行业企业职业素养的高水平“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双导师制的校内和校外导师可分别根据专业特点,为青年教师安排工作任务,并及时跟踪考核,指出其欠缺之处,将先进的技术技能和最新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年轻教师,促使其教学业务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并在整个过程中让工匠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扬。
  (四)完善制度,强化保障
  学校的制度保障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条件。只有建立科学完善的政策制度和工作标准,教师有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才能造就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达到激励和鞭策的效果。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文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工匠精神培育的实现,要注重符合其职业属性。通过健全制度机制,发扬立德树人的高尚师德,激发教师钻研教学、到行业一线实践的热情,并规范、鼓励教师的科学研究。为此,职业院校要注重相关政策制度的建立,不断完善教学、管理、服务和科研等方面的指标,在服务标准和教学质量方面不断提升,通过高质量、高标准、严要求促使教师提高职业素养,为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充分条件。
  【参考文献】
  [1]许凤玉,钱丽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质量研究:结构与影响因素[J].职业技术教育,2014(10).
  [2]李进.区域职业教育地方性法规实施效果的调研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5).
  【基金项目】正高职称人员专项经费资助科技项目“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机理与实践研究”(2018ZX19)
  【作者简介】蒋丽娟(1991— ),女,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师资。
  (责编 丁 梦)
其他文献
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层结构的Ad Hoc网络应用层组播路由协议HALMP,将网络划分为多个子网,利用虚拟成员节点和延迟响应机制优化子网内共享组播树,以最小生成树方式构建子网间的源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媒体领域的改革,传统主流媒体在融媒体背景下,只有不断创新舆论引导方式,才能真正转变为拥有强大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由此,本研究
该文研究热风干燥温度(50、60、70℃和80℃)对黄花菜干燥动力学(水分比、干燥速率、有效扩散系数、活化能)和维生素C降解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花菜的干燥以降速阶段为主,随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建设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即着重从思想上建党,不断同“左”倾和右倾等错误作斗争,紧密围绕和服务于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建设,不仅
笔者从2003年8月~2006年12月,用美国Zimmer公司生产的胫骨远端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远端骨折44例,回顾性评价交锁髓内钉治疗距踝关节45~130mm内的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