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洛克·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是19世纪末英国小说家阿瑟·柯南·道尔笔下的一位神探。本文从读者反应理论入手,重点阐述福尔摩斯这一人物形象在中国被接受、被传播的过程。读者反应理论认为, 传统文学理论在根本上忽略了读者及其阅读接受对文学研究的意义,片面地把作家、文本当做文学研究的重心。然而,作家与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是否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直接与读者的接受行为相关。而福尔摩斯这一人物形象自清末民初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欢迎,其对中国侦探文学的发展也颇有影响。
一、清末民初,当时的中国政府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内忧外患。当时的文人志士坚持“西学为用”、“救国必先强民”。此时,大量西方文学作品被翻译流入中国,福尔摩斯便是其中之一
1896年8月起,上海《时务报》先后刊登了张坤德翻译的《英包探勘盗密约案》等四篇侦探小说,福尔摩斯第一次出现在中国读者的面前。一个外来的侦探形象,为什么会在当时风靡全国?当时,诸如《包公案》、《施公案》等公案小说都展现了为民申冤、刚正不阿的青天大老爷形象。他们办案的手段与方法相似,多在推理而不是科学的理论依据。而在福尔摩斯探案中的官僚只有苏格兰场的几个督察,而且福尔摩斯根本不受他们的管制,相反他们还要依靠福尔摩斯来侦破案件,这不仅使读者见识到了其独具特色的“演绎法”破案手段,更使读者们看到了政府之外的社会空间。福尔摩斯身上所散发出的绅士味道,精明的头脑,以及敏捷的身手,让中国读者似乎看到了一个更接近他们期待视野的新型“都市化”英雄形象。《中国侦探案·弁言》(1906)中写道:“侦探手段之敏捷也,思想之神气也,科学之精进也,吾国之昏官、聩官、糊涂官所梦想不到也。吾读之,聊以快吾心。或又曰:吾国无侦探之学,无侦探之役,译此以输入文明。而吾国官吏徒意气用事,刑讯是尚,语以侦探,彼且瞠目结舌,不解云何。”
二、鲁迅1932年在《祝中俄文字之交》中认为,那些包探案,“是只能当醉饱之后,在发胀的身体上搔搔痒的”。阿英的《晩清小说史》是一部有影响力的学术著作,其中对晚清侦探小说翻译给予了这样的评价
“为什么到了后期,侦探小说会在中国抬头并风靡呢?其主要原因,当是由于资本主义在中国的抬头,由于侦探小说,与中国的公案和武侠小说,有许多脉搏互通的地方。”虽然有一些反对的声音,但是福尔摩斯对中国侦探小说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它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很快引起了中国小说家的兴趣,并不断有人尝试模仿。其中吴趼人的长篇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便是典型的代表作。还有最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福尔摩斯”——程小青笔下的“霍桑”。还有陆澹安创作的《李飞探案》系列。赵苕狂著有《胡闲探案》,被严芙孙誉为:“可以与程小青抗手,有门角里福尔摩斯的徽号。”
三、新中国成立之后,都市文化被乡村所取代,苏联文化从文学、艺术、电影等各个方面涌入中国
苏联的文艺家们认为,惊险小说拥有比侦探小说更悠久的传统。而十九世纪末期,以福尔摩斯为代表的惊险小说(侦探小说)才具有新的、反动的倾向。之后福尔摩斯面临的批判声络绎不绝。“侦探小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它的内容总是提出一些盗窃凶杀案,经过官方或私方侦探的一番曲折审查,终于案情大白,犯人伏罪,‘这是真正的资产阶级的文学,它的主要英雄是骗子、窃贼,随后是探子,再后又是窃贼,不过是上流窃贼罢了’。虽然反对福尔摩斯的呼声一片,但仍有出版社重新组织翻译出版了“福尔摩斯探案系列”,那便是当时隶属公安部的群众出版社。
四、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文化艺术界开始向异域文化打开了门窗
1978年12月,群众出版社再次发行了《福尔摩斯探案选》。1979年,群众出版社正式出版《福尔摩斯探案集》系列。至1981年,五部《福尔摩斯探案集》收录了福尔摩斯的全部故事,累计印刷219万册。之后,群众出版社将五册合并分为上中下三部,第一次印刷15万册,同年还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除了图书的发行,1979年到1986年,前苏联苏维埃电视台拍摄了“福尔摩斯与华生医生历险记”系列电视电影。改编自福尔摩斯的电视剧、连环画、儿童读本相继问世。其中福尔摩斯的《斑点带子案》还一度被收录进中学课本。到了二十一世纪,随着多媒体信息化社会的逐步形成,关于福尔摩斯的论坛、网站、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包括穿越到21世纪的“神探夏洛克”,华生转变成华裔美女的“基本演绎法”,都是在福尔摩斯原著基础上的二度创作。
回顾福尔摩斯在中国的百年历史,可以看出一部文学作品的兴衰成败主要取决于读者的接受程度。而读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固体形式,根据时代和社会背景的改变,读者自身的素质、修养、认知度也都不相同。福尔摩斯是不幸的,虽然他被尊为经典,在中国拥有无数粉丝,可是迄今为止,对他的研究在国内还是匮乏的,关于他的外国研究文献的翻译资料也是稀缺的。然福尔摩斯也是幸运的,历经百年,比起与其同时期出现的作品,他依旧拥有大量的追捧者,甚至有人专门创立福学。可见,当真是“真金不怕火炼”了。
参考文献:
[1]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
[2]范伯群.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一、清末民初,当时的中国政府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内忧外患。当时的文人志士坚持“西学为用”、“救国必先强民”。此时,大量西方文学作品被翻译流入中国,福尔摩斯便是其中之一
1896年8月起,上海《时务报》先后刊登了张坤德翻译的《英包探勘盗密约案》等四篇侦探小说,福尔摩斯第一次出现在中国读者的面前。一个外来的侦探形象,为什么会在当时风靡全国?当时,诸如《包公案》、《施公案》等公案小说都展现了为民申冤、刚正不阿的青天大老爷形象。他们办案的手段与方法相似,多在推理而不是科学的理论依据。而在福尔摩斯探案中的官僚只有苏格兰场的几个督察,而且福尔摩斯根本不受他们的管制,相反他们还要依靠福尔摩斯来侦破案件,这不仅使读者见识到了其独具特色的“演绎法”破案手段,更使读者们看到了政府之外的社会空间。福尔摩斯身上所散发出的绅士味道,精明的头脑,以及敏捷的身手,让中国读者似乎看到了一个更接近他们期待视野的新型“都市化”英雄形象。《中国侦探案·弁言》(1906)中写道:“侦探手段之敏捷也,思想之神气也,科学之精进也,吾国之昏官、聩官、糊涂官所梦想不到也。吾读之,聊以快吾心。或又曰:吾国无侦探之学,无侦探之役,译此以输入文明。而吾国官吏徒意气用事,刑讯是尚,语以侦探,彼且瞠目结舌,不解云何。”
二、鲁迅1932年在《祝中俄文字之交》中认为,那些包探案,“是只能当醉饱之后,在发胀的身体上搔搔痒的”。阿英的《晩清小说史》是一部有影响力的学术著作,其中对晚清侦探小说翻译给予了这样的评价
“为什么到了后期,侦探小说会在中国抬头并风靡呢?其主要原因,当是由于资本主义在中国的抬头,由于侦探小说,与中国的公案和武侠小说,有许多脉搏互通的地方。”虽然有一些反对的声音,但是福尔摩斯对中国侦探小说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它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很快引起了中国小说家的兴趣,并不断有人尝试模仿。其中吴趼人的长篇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便是典型的代表作。还有最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福尔摩斯”——程小青笔下的“霍桑”。还有陆澹安创作的《李飞探案》系列。赵苕狂著有《胡闲探案》,被严芙孙誉为:“可以与程小青抗手,有门角里福尔摩斯的徽号。”
三、新中国成立之后,都市文化被乡村所取代,苏联文化从文学、艺术、电影等各个方面涌入中国
苏联的文艺家们认为,惊险小说拥有比侦探小说更悠久的传统。而十九世纪末期,以福尔摩斯为代表的惊险小说(侦探小说)才具有新的、反动的倾向。之后福尔摩斯面临的批判声络绎不绝。“侦探小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它的内容总是提出一些盗窃凶杀案,经过官方或私方侦探的一番曲折审查,终于案情大白,犯人伏罪,‘这是真正的资产阶级的文学,它的主要英雄是骗子、窃贼,随后是探子,再后又是窃贼,不过是上流窃贼罢了’。虽然反对福尔摩斯的呼声一片,但仍有出版社重新组织翻译出版了“福尔摩斯探案系列”,那便是当时隶属公安部的群众出版社。
四、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文化艺术界开始向异域文化打开了门窗
1978年12月,群众出版社再次发行了《福尔摩斯探案选》。1979年,群众出版社正式出版《福尔摩斯探案集》系列。至1981年,五部《福尔摩斯探案集》收录了福尔摩斯的全部故事,累计印刷219万册。之后,群众出版社将五册合并分为上中下三部,第一次印刷15万册,同年还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除了图书的发行,1979年到1986年,前苏联苏维埃电视台拍摄了“福尔摩斯与华生医生历险记”系列电视电影。改编自福尔摩斯的电视剧、连环画、儿童读本相继问世。其中福尔摩斯的《斑点带子案》还一度被收录进中学课本。到了二十一世纪,随着多媒体信息化社会的逐步形成,关于福尔摩斯的论坛、网站、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包括穿越到21世纪的“神探夏洛克”,华生转变成华裔美女的“基本演绎法”,都是在福尔摩斯原著基础上的二度创作。
回顾福尔摩斯在中国的百年历史,可以看出一部文学作品的兴衰成败主要取决于读者的接受程度。而读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固体形式,根据时代和社会背景的改变,读者自身的素质、修养、认知度也都不相同。福尔摩斯是不幸的,虽然他被尊为经典,在中国拥有无数粉丝,可是迄今为止,对他的研究在国内还是匮乏的,关于他的外国研究文献的翻译资料也是稀缺的。然福尔摩斯也是幸运的,历经百年,比起与其同时期出现的作品,他依旧拥有大量的追捧者,甚至有人专门创立福学。可见,当真是“真金不怕火炼”了。
参考文献:
[1]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
[2]范伯群.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