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以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学好地图并运用好地图显得至关重要。当前学生对地图的运用却显得比较薄弱,而新的课改就要求学生学会熟练运用地图。在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地理教学中的地图教学呢?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讲清基本概念,打好基础
地图上的各种注记、图例、比例尺和经纬网是地图学习中必须讲清楚的基本概念,这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至关重要。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各种不同的注记、符号以及它们的地理意义,并且会使用地图上的各种不同的比例尺去量算地图上任意两点间的实际距离,又懂得经纬网的概念及其用途,明白地图上经线表示南北方向,纬线表示东西方向,则可以打下学习和运用地图的基本知识的基础。这些基本概念弄明白了,对进一步学习各种等直线地图(等高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压线地图等)大有裨益。
二、从实际出发,从基础抓起,持之以恒
地图比文字叙述更准确、更直观,学生容易辨认、判读,理解其丰富的内涵,这又为分析、综合、比较、判断、探究问题等思维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所以读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先锋。其读图方式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图或紧紧结合教材内容读图,形式应多样化。如在分析中国的降水时可以让学生读图找出800mm,400mm,200mm的降水量线,从而规纳出干湿地区大致的划分;同时进一步地看出我们所在的地区的降水和干湿状况属于哪种,增强了地图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另外要让学生多读生活中的各种地图,如野外用图、交通图、学校平面图等。同时还要让学生进行各种生活用图的阅读比赛活动,来加强学生读图的能力。在学生读图时要教给其基本方法,让其变“学会”为“会学”,即“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具体是首先读图名,了解其主要内容,其次是读图例、定方向,确定位置,了解坐标等,最后才是地理主要分布规律的读取或地理成因的分析等,最终达到准确的获得有用的地理信息,达到读图的最终目的。
三、把握地图要素,有序读图
建立知识点和地图之间牢固的关系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之一。地图是平面的,展示地表平面信息较容易,也易于阅读。对于地表的立体事物和抽象事物展示较困难,也较复杂,如山地、高原等地形,山高、海深的程度,或者地面温度、气压、密度分布状况,除了运用符号文字外还要用色彩色调来表述,给学生学习这些知识带来一定的困难。如读地形图时可以先提问分层设色地图是如何表示地势高低起伏的,山地、高原、平原地形特点及平原、高原、山地在图中对应什么颜色。然后提出世界最高的高原是什么?最大的平原是什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一一找出。如讲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时,先提问山系是由哪些山脉组成的,分布在哪几个大洲?同学们踊跃回答:北段是洛基山脉位于北美洲,南段是安第斯山脉位于南美洲。再读地图便一目了然,也避免了山系、山脉的混淆。
地图上的地理知识繁多,看似杂乱无章其实有其一定的规律,我们阅读地图的时候也按照一定的顺序阅读,就容易建立起知识点与地图之间的空间联系。如在中国山脉的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了解山脉走向的定义,然后按山脉的走向从北到南、从西到东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并组织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这些山脉,可以较好的掌握各个山脉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和弧形山脉。在山脉空间位置巩固的基础上,山脉之间的地形区位置也能较好的落实了。地理课上让同学们在地图上按顺序标出地理事物,通过反复练习,不但可以做到不易遗漏还可以巩固知识点与地图的联系。
四、读图要求明确,从简到繁
教学中使用的地图不应太复杂,应简单明了,主题突出。读图时一次不宜提出较多的观察目标。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毕竟有限,在太复杂的地图中寻找有用的信息,干扰因素多,容易分散注意力,影响观察主要目标,同时,过于复杂的地图,过多的读图目标,也增加了读图难度,容易挫伤学生阅读地图的积极性,教学层次不明显,讲解问题的思路也不清晰。如果讲解的问题较复杂,可用几张内容单一的地图,一一观察后再逐次叠加综合,以判断不同地理事物的关系。如讲述中国耕地的分布特点时,可以先展示中国耕地分布图,学生通过图例阅读,很容易得出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的结论;叠加地形图,得出:耕地主要分布在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叠加降水量分布图,得出:耕地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多的湿润地区;最后总结,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湿润的平原地区。又如在学习中国水资源分布特点时,先观察《中国水资源分布图》学生可以得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特点;这时叠加降水分布图,可以得出降水的空间分布直接影响着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叠加耕地分布图,可以得出:耕地南方多,北方少,导致了“南丰北缺”的分布特点。对于一个复杂的地图分解为几个简单明了的地图来观察,学生要读的地理事物突出,有利于循序渐进的有层次的分析问题,也利于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问题。这样能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的问题一一解决。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习能力。
总之,地图的学习是学好和运用地理知识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只要学生能做到经常地、主动地读、析图和用图,就会逐步地掌握运用珍粤,习地理知识的能力,学习会变得轻松而有滋味,各方面的进步一会逐步得到提高,在教学初期教师的耐心指导和热情鼓励是基础;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和善于启发引导是关键;主动探索精心选择练习,反反复复持之以恒的训练是保证,另外在课下自觉、主动练绘图,生活中多观察其它的平面图是补充,只要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做好以上的工作,则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技能方面必将有较大的提高。
一、讲清基本概念,打好基础
地图上的各种注记、图例、比例尺和经纬网是地图学习中必须讲清楚的基本概念,这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至关重要。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各种不同的注记、符号以及它们的地理意义,并且会使用地图上的各种不同的比例尺去量算地图上任意两点间的实际距离,又懂得经纬网的概念及其用途,明白地图上经线表示南北方向,纬线表示东西方向,则可以打下学习和运用地图的基本知识的基础。这些基本概念弄明白了,对进一步学习各种等直线地图(等高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压线地图等)大有裨益。
二、从实际出发,从基础抓起,持之以恒
地图比文字叙述更准确、更直观,学生容易辨认、判读,理解其丰富的内涵,这又为分析、综合、比较、判断、探究问题等思维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所以读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先锋。其读图方式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图或紧紧结合教材内容读图,形式应多样化。如在分析中国的降水时可以让学生读图找出800mm,400mm,200mm的降水量线,从而规纳出干湿地区大致的划分;同时进一步地看出我们所在的地区的降水和干湿状况属于哪种,增强了地图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另外要让学生多读生活中的各种地图,如野外用图、交通图、学校平面图等。同时还要让学生进行各种生活用图的阅读比赛活动,来加强学生读图的能力。在学生读图时要教给其基本方法,让其变“学会”为“会学”,即“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具体是首先读图名,了解其主要内容,其次是读图例、定方向,确定位置,了解坐标等,最后才是地理主要分布规律的读取或地理成因的分析等,最终达到准确的获得有用的地理信息,达到读图的最终目的。
三、把握地图要素,有序读图
建立知识点和地图之间牢固的关系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之一。地图是平面的,展示地表平面信息较容易,也易于阅读。对于地表的立体事物和抽象事物展示较困难,也较复杂,如山地、高原等地形,山高、海深的程度,或者地面温度、气压、密度分布状况,除了运用符号文字外还要用色彩色调来表述,给学生学习这些知识带来一定的困难。如读地形图时可以先提问分层设色地图是如何表示地势高低起伏的,山地、高原、平原地形特点及平原、高原、山地在图中对应什么颜色。然后提出世界最高的高原是什么?最大的平原是什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一一找出。如讲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时,先提问山系是由哪些山脉组成的,分布在哪几个大洲?同学们踊跃回答:北段是洛基山脉位于北美洲,南段是安第斯山脉位于南美洲。再读地图便一目了然,也避免了山系、山脉的混淆。
地图上的地理知识繁多,看似杂乱无章其实有其一定的规律,我们阅读地图的时候也按照一定的顺序阅读,就容易建立起知识点与地图之间的空间联系。如在中国山脉的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了解山脉走向的定义,然后按山脉的走向从北到南、从西到东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并组织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这些山脉,可以较好的掌握各个山脉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和弧形山脉。在山脉空间位置巩固的基础上,山脉之间的地形区位置也能较好的落实了。地理课上让同学们在地图上按顺序标出地理事物,通过反复练习,不但可以做到不易遗漏还可以巩固知识点与地图的联系。
四、读图要求明确,从简到繁
教学中使用的地图不应太复杂,应简单明了,主题突出。读图时一次不宜提出较多的观察目标。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毕竟有限,在太复杂的地图中寻找有用的信息,干扰因素多,容易分散注意力,影响观察主要目标,同时,过于复杂的地图,过多的读图目标,也增加了读图难度,容易挫伤学生阅读地图的积极性,教学层次不明显,讲解问题的思路也不清晰。如果讲解的问题较复杂,可用几张内容单一的地图,一一观察后再逐次叠加综合,以判断不同地理事物的关系。如讲述中国耕地的分布特点时,可以先展示中国耕地分布图,学生通过图例阅读,很容易得出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的结论;叠加地形图,得出:耕地主要分布在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叠加降水量分布图,得出:耕地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多的湿润地区;最后总结,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湿润的平原地区。又如在学习中国水资源分布特点时,先观察《中国水资源分布图》学生可以得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特点;这时叠加降水分布图,可以得出降水的空间分布直接影响着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叠加耕地分布图,可以得出:耕地南方多,北方少,导致了“南丰北缺”的分布特点。对于一个复杂的地图分解为几个简单明了的地图来观察,学生要读的地理事物突出,有利于循序渐进的有层次的分析问题,也利于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问题。这样能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的问题一一解决。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习能力。
总之,地图的学习是学好和运用地理知识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只要学生能做到经常地、主动地读、析图和用图,就会逐步地掌握运用珍粤,习地理知识的能力,学习会变得轻松而有滋味,各方面的进步一会逐步得到提高,在教学初期教师的耐心指导和热情鼓励是基础;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和善于启发引导是关键;主动探索精心选择练习,反反复复持之以恒的训练是保证,另外在课下自觉、主动练绘图,生活中多观察其它的平面图是补充,只要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做好以上的工作,则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技能方面必将有较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