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廷博年谱》序言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uma70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载籍,为数浩繁,相沿至今,虽时有增损,但至今犹能拥有十数万部册古籍,实非易易。其所以得垂世久远者,端赖先人之善于保护。保护措施不外二途:即藏书与刻书。藏书者,罄资财搜购典籍,以防散失损伤;刻书者,再造古籍,繁衍古籍,不致孤善灭迹。前人或藏或刻者多,而藏刻兼具者鲜。明清以来藏书刻书并行不悖者渐盛,藏书家又多立说鼓吹,如清初曹溶之《古书流通约》昌言刻书之益,有推动之功。清代刻书几成藏书家之美德,于是藏刻纷起,而鲍廷博之既藏又刻,钟情典籍,尤为著名,为学人所熟知。
  鲍廷博字以文,号渌饮,又号通介叟、得闲居士。祖籍安徽徽州府歙县西终长塘村。以父祖经商于浙江而寄寓杭州,并出生于斯土。迨父母离世,即迁居浙江桐乡乌镇杨树湾,而鲍廷博始终以徽人自命。他少习会计,又勤学耽吟。因科举不利,蹉跎岁月,遂绝意仕进,而从事藏书刻书事业,成为清代前期一大藏书家和刻书家,体现了徽商“贾而好儒”的特点,达到了“贾为厚利,儒为名高”的完善结合。
  鲍氏正规藏书始于廷博之父思诩,思诩业贾浙杭,而颇好书,建知不足斋以庋藏。廷博承欢膝下,以孝事父,进而力购前人所藏典籍,日积月累,遂成大家。鲍氏藏书来源,大抵不外购进、传抄、获赠三途。购进始于乾隆三十六年,有各种宋元善本及名家所藏;传抄为与人交流互补,据知约有二百余种。各本多有廷博批校跋语,可助了解本书;获赠多为友朋间情谊所致的表达,而《四库》献书后颁赐的《古今图书集成》虽因系御赐而另建赐书堂以贮藏,但亦属赠书一类。据此数源,则鲍氏藏书必有相当数量,究其详数若何,则尚无确数。就我所主编之《清代目录提要》收《知不足斋宋元文集书目》条称:“本书是鲍廷博所收藏的《唐宋元人文集目录》,共约四百多种。略依时代分类,其中唐人文集十六种,宋人文集三百三十八种,南宋人小集六十种,金元人文集一百三十八种,宋元人总集八种。”此仅文集一类。又其《四库》献书达六百余种,被著录者250种,人存目者129种,列献书四大家之首,足见鲍氏藏书精富,无愧于大藏书家之称。
  鲍廷博对所藏,不仅善加爱护,而且进而研究和完善各书内涵。他居家行旅,以书白随,焚膏继晷,亲加校勘,搜求众本,相互雠校,正讹补缺,并写题跋,志其始末,使所藏各书无错讹,对错漏之书则严加指责。又邀请专家为校专业书籍,如史学家钱大昕、医学家魏之琇、算学家丁传、历算家李锐等,均应聘为校专业典籍,提高质量,使鲍氏经校各书得“无一讹字”的美誉。
  古代刻书有官、私、坊刻之不同。鲍廷博刻书,自非官刻,而所刻诸书,亦非单纯牟利,难称坊刻,当属私刻一类。鲍廷博刻书始于乾隆十年以花韵轩名义刻锁冯普之《古今姓汇》,多为私藏善本零种书和朋友著述。乾隆三十一年,鲍廷博助成浙江严州知府赵起杲青柯亭刊蒲松龄《聊斋志异》十六卷本。这使《聊斋志异》改变以抄本流传,篇卷有差异的状况,为中国文学史研究做出一定贡献。在刊刻零种典籍的基础上,鲍廷博逐渐形成刻整套丛书的想法,特别是在《四库》献文获得赐书后,声名鹊起,更激励他的意志。从乾隆四十年起直到道光三年止,历经五十年祖孙三代的努力,终于纂成《知不足斋丛书》三十集,收书二百余种、七百余卷。此丛书的刊行,显示出清代图书再编纂事业中具有较高的质量的成果,颇便广大学人的参阅。不仅当代学人赞誉有加,后世好评,也不绝如缕。
  这样一位大藏书家和刻书家,除了一些简略的生平和因丛书而有所涉及外,较完整的传记和评述则较零散。直至2006年5月的黄山书社出版《清代徽人年谱合刊》时,始将旧藏安徽省博物馆,由王立中所撰并经安徽省图书馆郑玲女士点校的《鲍以文先生年谱》问世。原作者王立中先生在稿本例言中曾申明该谱的主要内容是:“此谱但选其有关校刻书籍或先生之师友按年份系之不泛及也。”王编虽简略,但对鲍廷博一生藏书刻书著述等事迹,作了初步条理化的编次。郑玲女士除了点校整理该谱外,又对其史料价值撰写了专文《<鲍以文先生年谱>的史料价值》,指出该谱的三点价值说:“第一,为鲍以文的生平提供资料,使已有的传志但却简略的人物资料得到丰富补充”,“第二,鲍以文朋友之信息总汇”,“第三,此年谱还提供了其他多方面的信息,如《永乐大典》与《四库》的关系”等,给该谱以某些肯定(《天一阁文丛》第五辑)。但该谱文仅万余,事多缺漏,与鲍廷博之业绩,名实难符,近年安徽刘尚恒先生为写《首创有功,记事有憾》一文(《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总477期,2008年5月),对王撰鲍谱作了较中肯的评论。刘文一面肯定王谱手稿点校出版,“不仅对徽学研究有极大的帮助,而且对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大有裨益”。同时也指出该谱的不足说:“一、缺载年份多……凡四十七年未有记录,占鲍氏行年一半强”,“二、有些年份,虽有鲍氏事迹,却过于简略,失去丰富的内涵”,“三、有些年份所记,根本未涉及鲍氏事迹”,“四、有些年份所记时事详,而于鲍氏事略”,是王谱之有待充实丰富。刘尚恒先生有鉴于此,遂本皖人述皖贤之志。立意重写鲍谱,于是先从收集四类资料入手,即鲍刻丛书的序跋校记:鲍氏交游的书友诗文、年谱、题跋、笔记;各类志书、目录、题跋、杂著等;谱牒、书札及鲍氏诗文之作。有此广阔史源基础,当为新编鲍谱奠定坚实基础。
  四类资料中,自当以鲍氏丛书之序跋校记为最要。这类资料虽已见诸丛书,但因散置而多为人所忽视,实则鲍廷博于版本、校勘、目录诸学之真知灼见皆贯穿其中。刘尚恒先生多年从事目录版本之学,造诣颇深,乃深加选剔,条分类系,分置各年。各条之下,又自加按语以考订异说,补释版本,叙说钞书、刻书、藏书、交流、著录等情况,使鲍廷博之学术亦得以发扬。鲍廷博交游甚广,与学林书苑之宿儒耆旧。多有交往。所记多有裨于传统藏书文化之研究。刘尚恒先生又为所涉及诸君子,补其生平,论其学术,不啻为传统藏书文化增添研究资料,而鲍廷博之书界地位,亦借此烘托,显然得见。至于三四两类,足为全谱辅翼,使鲍廷博一生益显完备。此新编鲍谱有异于王编之一大特色。
  刘尚恒先生于正谱之后,增设一《谱后记要》,记谱主身后行事,颇具创意。纪要始嘉庆二十年,终于民国十年,前后计百余年,虽非逐年记述,但有事必录,使有关谱主行事得完整具见,所记主要为足本《知不足斋丛书》最后数集及《续知不足斋丛书》与《后知不足斋丛书》的编纂缘由。其光绪六年条记廷博曾孙鲍寅将家藏赐书《古今图书集成》捐献与文澜阁,是鲍氏此时尚有藏书。若自鲍廷博之父藏书至其曾孙捐书,其间鲍氏藏书虽有散失,终非绝迹,是可称五世藏书之家,为历来藏书家所罕见。此新谱之又一特色。
  我与刘尚恒先生为数十年交往之旧识,于学问一道,时有商榷。尚恒一生虽有坎坷,但好学不倦,笔耕不辍,为同仁所称道。今年晋古稀,犹孜孜以求,实足为后学垂范。尝念乡先贤鲍廷博为藏书刻书,卓著功绩,而其事迹不彰,已有谱传又多简略,乃竭数年心力为撰新谱。稿成来舍请序,我虽近望九之年,体弱多疾,而见此作,犹情不自禁,勃然而兴,尽兼旬之力,通读全稿。读后深感学问之无涯,惜尚待字闺中,至希就此待梓之际,于鲍廷博一生之社会背景及有关书林掌故,略有点缀,则全谱当更显丰厚生动。濡笔略志所得,是否得当,祈作者、读者有以教之1
  2008年冬日写于南开大学邃谷,行年八十六岁
其他文献
我发现了自己与中国之间“缘分”  多年来,我的许多中国朋友常常说我:“你上辈子一定是中国人。”他们大概是指我思考与行为模式,以及我对中文的掌控能力。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自己对此倒是从未多想过。  我构思这篇文章时,才意识到我在大学本科四年级以前,其实从未接触过中国,也从未对任何中国的东西感兴趣。直到研究生时代,我才第一次在现实生活中与中国人来往。  在大学生涯的后期,我开始在智识上对中国文化感到着
据自编年谱,我们知道,吴宓诞生于1894年阳历8月20日(阴历甲午年乙丑月甲午日),今年是他诞辰120周年。作为吴宓最后20多年生活、工作所在之地——西南某高校——的一名教员,我想通过这篇短文,表达对他的缅怀与纪念。  历经磨难与波折,《吴宓日记》(十卷)及《吴宓日记·续编》(十卷),分别于1999年和2006年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从1910年10月1日起到1974年1月23日止,日记跨越65年,
2013年11月29日凌晨2点37分45秒,一颗叫艾森的彗星略过近日点,最后冲出了太阳表面,那时的他,“身躯”已经解体,冲出来的只是残骸和碎片。美国宇航局记录了整个过程,但是我只在视频上看到并记住了艾森旅行的最后的一瞬间。有人说,47亿年的生命就只为了与太阳相拥的一瞬。有人说100万年的飞奔,就只是为了在你面前裂为碎片。这就是世纪最亮的彗星——艾森的命运。无论如何,在这个12月的夜空中,再看不到他
《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定宜庄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版。  我做了10年、最终以《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为书名出版的口述史作品,我将它定位为一部以口述访谈为主的史学专著。我想做的,是通过对若干人进行口述访谈的方式,从个人的角度,亦即从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生命过程的角度入手,来追溯百年来北京城的历史。我想通过这种方式,来看北京人如何记忆和表述他们的过去,他们怎样把个人经历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
2005年11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召开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一书的座谈会。与会学者探讨了学者的使命在以知识学为基础的伦理学中的地位,评论了当今中国学者在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出现的问题。他们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但对于克服学术界的腐败现象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梁志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我们费希特课题组从1990年开始,在发表重要的译著时总要召开一次座谈会。沈真同志与我译的《论学者的
我国古代对教师的称谓有老师、先生、西席、师长、山长、夫子等很多种,无论哪种称谓都包含着对教师辛勤劳动的尊重。古人云:“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原大地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无论是姜子牙“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还是杨时“程门立雪”、欧阳修“携酒拜师”的典故,千百年来一直被世人广为传颂。  河南大学明伦校区所在地就是
保护国宝的收藏家  当十全老人清高宗乾隆皇帝兴致勃勃地往那些稀世之珍国宝字画上大钤印玺、肆意题跋的时候,是何等的踌躇满志,他大概是想子子孙孙永其宝的。但他没想到,不过百余年,清王朝就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内忧外患夹击下,忽喇喇好似大厦倾,一切文治武功都随了风。清社既屋,爱新觉罗溥仪被迫狼狈退位,沦落到只能靠变卖偷携出宫的国宝字画度日。清亡之后,国宝的大量流失,更是空前的。当此际,一批有识之士毅然担
《通过设计激发学生积极性》(Motivating Students by Design)是布莱特·琼斯博士 ( Dr. Brett Jones) 在学术动机研究领域的又一新作。该书从当前国际学术动机理论研究的成果出发,总结出学生学术动机的五大原理,在科学实证的基础之上,为一线教师特别是大学教师,提供了一套简明实用的课堂设计策略。教师们可依据这些策略进行课堂设计,吸引学生注意力,最终激发学生动机,使
人与羚羊赛跑,谁将胜出?多数人会选择羚羊。其实未必。网上有一段视频:没有陷阱和毒药,没有围猎和配合,一位上身裸露的布须曼人手拿标枪,箭步如飞,在烈日下一跑就是三个多小时,将羚羊累垮并捕获。在体能极度衰竭之后,动物会本能地停下,人则可以凭借强大的耐受力一往无前。  耐受力,是生物机体在一种或多种不利的环境条件下生长或成长的相对能力。不论是运动本身,还是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强大的耐受力总能使我们穿过艰
在陈蔚文的散文集《见字如晤》里,我看到了属于作者的一种异秉:散文、诗歌、小说,都是她的另一个自我,正如她的散文《镜像》,她也是从“文学之境”中看到了一个更加幽深的自己。  也许是小时候被管教得过于严苛,陈蔚文给我的印象是向内走的——她的内心与同时代人乃至同代作家相比,呈现出了更加丰满的内容:她学过绘画,又做过一段流行歌曲的专栏写家,加上热爱读书喜欢看电影又好旅游,诸种艺术因子都给她的年龄以及阅历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