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 方式有了巨大的变化。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的“苦学”、 “勤学”已不能适应今天信息化时代的需要,而充分利用各种各样信息的“巧学”显得尤为重要。所谓“巧学”就是要求人们必须具备一定能力,掌握巧妙、高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实质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是人们求知探索的钥匙,因此加强学生学法指导策略的研究和从化学教学的现实着力加强化学学法的指导,对学生终身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实施学法指导更加迫切。
一、 阅读指导
阅读是培养学生自主地获取信息能力的起点。通过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丰富知识、开拓视野,而且有益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阅读可分为课前、课内和课后阅读三个环节。
1、课前阅读
课前阅读就是平常所说的自学,而自学能力是学生形成终生能力的核心,所以指导学生阅读不容忽视。此时,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学生无疑掌握了一把入门的钥匙。新升入高一的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很高。由于高中化学内容, 教材文字精炼, 语句准确, 层次分明, 结构严谨, 内容丰富, 图文并茂, 集知识性, 科学性, 趣味性于一体, 适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尤其是选学内容, 既丰富了学生的化学知识, 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适合学生阅读、理解、掌握和探索。教学中要加强阅读指导,结合教材内容,设置阅读提纲。通过阅读领会教材精髓,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2、课内阅读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安排一定的材料,先由教师指导学生逐字、逐句的阅读,理解其中关键词语,归纳其中的主要内容,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在学习化学概念时,指导学生要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把握概念的严密性,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不混淆意义相近的概念,并指导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对比、理解、归纳,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3、课外阅读
为了加深课本有些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适当地看课外书或有关报刊杂志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要坚持下来。如指导学生怎么用参考书。学生拿到一本参考书,即使很好,也没必要从头到尾的看完,哪个问题不懂,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看参考书上有关这个问题的阐述部分。像这样处于有一定目的和计划的阅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水平。
二、观察指导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形成化学概念,巩固化学知识,获得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化学实验的指导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
1、科学观察的方法
教师在化学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有目的的观察,并养成综合分析实验过程的观察习惯。在观察实验现象时善于根据观察的目的发现现象的特征,这才是有目的的观察,然而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有目的的观察。测试表明,未经过训练的学生中能够有意观察实验现象的约占10%—15%。可见有目的的观察是需要培养训练的。每次观察实验现象均要求学生说出看到了什么,说明什么,引导学生逐步养成有目的观察的习惯。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全过程,不仅看结果,还要注意观察现象如何随时间变化,注意现象出现的条件,边看边想,养成综合分析实验过程的观察习惯。
2、严谨的观察态度
化学实验千变万化,现象各异,操作要求高。有些现象相近或仅是一瞬间过程而难以观察,有些实验因温度、浓度等外界条件而带来现象、结论的改变。如做Al(OH)3溶液和NaOH溶液的反应实验,操作实验不同,产生不同的现象。
3、观察中善于思考
指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要全神贯注地看,更要积极动脑筋思考,这样才会提高观察的效果。爱因斯坦语:“学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可见思考的重要性非同一般。如演示Na跟水反应实验,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启发学生思考:①钠为何浮出水面上?②钠为何熔化成小球?③小球为什么四处游④放出的气体是什么?⑤溶解中加入酚酞为什么变红色?指导学生对化学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大大地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三、记忆指导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根据高中化学的教学目的,研究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投影、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针对化学科知识内容繁多,记忆量大等特点,教学中指导学生的记忆方法显得更为重要。
1、扣紧关键,歌诀法记忆
歌诀法记忆使学生兴趣盎然,缩短记忆周期,提高记忆效率,把抽象的、难记忆的化学知识,把枯燥的难记忆的化学概念加工提炼成通俗的韵语,知识点不变,表达语言精炼,记忆效果更加显著。如“氯气的制备”可归纳为“二氧化锰浓盐酸,固液制气记心间。混合共热反应起,生成黄绿色毒气。向上排气法收集,尾气吸收用碱液。”
2、分析对比,理解记忆
采用比较法记忆化学知识和规律是行之有效的捷径。如相似概念要用比较法,比较其异同点。如“电解和电离”,“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同位素和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和同系物”等概念,通过比较,分析,认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3、意义识记,准确全面
意义识记是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所进行的记忆,它是通过积极思维,以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而进行新旧知识系统的记忆方法,具有全面性、准确性、巩固性和快捷记忆的优点。如在剖析溶解度概念时,抓住四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100g溶剂③达到饱和状态,④溶质质量。再配以适量的习题巩固,让学生充分理解四要素缺一不可,这样溶解度概念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
另外化学记忆方法还很多,如联想记忆、分散记忆、规律记忆、网络记忆等。只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指导学生记忆的方法,尽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则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新课程已经实施的今天,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途径,最终使他们从“学会”到“会学”,为他们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是课程改革新形式的要求。
一、 阅读指导
阅读是培养学生自主地获取信息能力的起点。通过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丰富知识、开拓视野,而且有益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阅读可分为课前、课内和课后阅读三个环节。
1、课前阅读
课前阅读就是平常所说的自学,而自学能力是学生形成终生能力的核心,所以指导学生阅读不容忽视。此时,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学生无疑掌握了一把入门的钥匙。新升入高一的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很高。由于高中化学内容, 教材文字精炼, 语句准确, 层次分明, 结构严谨, 内容丰富, 图文并茂, 集知识性, 科学性, 趣味性于一体, 适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尤其是选学内容, 既丰富了学生的化学知识, 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适合学生阅读、理解、掌握和探索。教学中要加强阅读指导,结合教材内容,设置阅读提纲。通过阅读领会教材精髓,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2、课内阅读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安排一定的材料,先由教师指导学生逐字、逐句的阅读,理解其中关键词语,归纳其中的主要内容,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在学习化学概念时,指导学生要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把握概念的严密性,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不混淆意义相近的概念,并指导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对比、理解、归纳,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3、课外阅读
为了加深课本有些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适当地看课外书或有关报刊杂志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要坚持下来。如指导学生怎么用参考书。学生拿到一本参考书,即使很好,也没必要从头到尾的看完,哪个问题不懂,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看参考书上有关这个问题的阐述部分。像这样处于有一定目的和计划的阅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水平。
二、观察指导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形成化学概念,巩固化学知识,获得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化学实验的指导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
1、科学观察的方法
教师在化学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有目的的观察,并养成综合分析实验过程的观察习惯。在观察实验现象时善于根据观察的目的发现现象的特征,这才是有目的的观察,然而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有目的的观察。测试表明,未经过训练的学生中能够有意观察实验现象的约占10%—15%。可见有目的的观察是需要培养训练的。每次观察实验现象均要求学生说出看到了什么,说明什么,引导学生逐步养成有目的观察的习惯。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全过程,不仅看结果,还要注意观察现象如何随时间变化,注意现象出现的条件,边看边想,养成综合分析实验过程的观察习惯。
2、严谨的观察态度
化学实验千变万化,现象各异,操作要求高。有些现象相近或仅是一瞬间过程而难以观察,有些实验因温度、浓度等外界条件而带来现象、结论的改变。如做Al(OH)3溶液和NaOH溶液的反应实验,操作实验不同,产生不同的现象。
3、观察中善于思考
指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要全神贯注地看,更要积极动脑筋思考,这样才会提高观察的效果。爱因斯坦语:“学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可见思考的重要性非同一般。如演示Na跟水反应实验,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启发学生思考:①钠为何浮出水面上?②钠为何熔化成小球?③小球为什么四处游④放出的气体是什么?⑤溶解中加入酚酞为什么变红色?指导学生对化学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大大地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三、记忆指导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根据高中化学的教学目的,研究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投影、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针对化学科知识内容繁多,记忆量大等特点,教学中指导学生的记忆方法显得更为重要。
1、扣紧关键,歌诀法记忆
歌诀法记忆使学生兴趣盎然,缩短记忆周期,提高记忆效率,把抽象的、难记忆的化学知识,把枯燥的难记忆的化学概念加工提炼成通俗的韵语,知识点不变,表达语言精炼,记忆效果更加显著。如“氯气的制备”可归纳为“二氧化锰浓盐酸,固液制气记心间。混合共热反应起,生成黄绿色毒气。向上排气法收集,尾气吸收用碱液。”
2、分析对比,理解记忆
采用比较法记忆化学知识和规律是行之有效的捷径。如相似概念要用比较法,比较其异同点。如“电解和电离”,“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同位素和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和同系物”等概念,通过比较,分析,认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3、意义识记,准确全面
意义识记是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所进行的记忆,它是通过积极思维,以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而进行新旧知识系统的记忆方法,具有全面性、准确性、巩固性和快捷记忆的优点。如在剖析溶解度概念时,抓住四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100g溶剂③达到饱和状态,④溶质质量。再配以适量的习题巩固,让学生充分理解四要素缺一不可,这样溶解度概念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
另外化学记忆方法还很多,如联想记忆、分散记忆、规律记忆、网络记忆等。只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指导学生记忆的方法,尽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则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新课程已经实施的今天,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途径,最终使他们从“学会”到“会学”,为他们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是课程改革新形式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