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新理念、新课标,决定了诗歌阅读教学必须改善学习方式,结合诗歌教学特点,如何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具体的做法就是:读到、品到、悟到。
【关键词】诗歌 阅读 读到 品到 悟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110-01
新课改的大潮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从教学主体的确立到学习方式的改善,从三维目标的确定到学习方式、方法的更新,无不要求优化课堂结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语文教学更不例外,特别是阅读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探讨教学策略尤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那么在新课改、新理念的大背景下,诗歌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又该怎样处理呢?
诗歌阅读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首先要明确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和教学策略建议,《语文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还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诗歌阅读教学的重点理所当然的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怎样培养能力,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呢?总结新课改以来的教学经验,诗歌阅读教学读到、品到、悟到非常重要。
先说“读到”。因为“读”是积累、感悟和运用的必然前提,是学生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必经过程。常言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就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读是必要的手段。诗歌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读”在诗歌阅读教学中独有的特色。“可以说,诗歌是以高度凝练的语言、跳跃性的结构、鲜明生动的形象来抒发特定社会境遇中情感体验的文学体裁。”(王一川主编《文学概论》170页)。不难看出,要理解凝练的语言,要把握跳跃的结构,感受鲜明生动的形象,要感知、体会诗歌的情感体验,不仅要读,而且要反复读,读到位。那怎样才能读到位呢?一句话:创设读的几率与情境。诗歌的音韵美,诗句的和谐美,本身就为“读”搭建了广阔平台。所以诗歌阅读要做到师生互动朗读、创设情境诵读、感知体验吟读、揣摩探讨品读。具体点说,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范读,学生的模仿、试读及互动对读,通过演示赛读、展示熟读等方式,达到读出诗歌的情感基调的目的;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复读机、录音碟带、多媒体设备等创设情境,也可利用学生想象、复述、描摹及情感表演再现情境,提高朗读效果;让学生通过体会、交流、推想、假设等方法实现揣摩品读。读是加强学生阅读实践的首要环节,是诗歌阅读教学“感知”过程的起步阶段,只有“读到”才可谈理解、欣赏和评价。
再说“品到”。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感知、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诗歌阅读教学就必须“品到”。“品到”顾名思义就是抓住诗句品赏到位。如何“品到”?先品诗句、语言,再品意象、艺术,后品情感、主旨。也就是说阅读诗歌应感知、理解、欣赏和评价的内容要全面品赏到位。例如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不仅要求学生品赏诸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些千古传诵的优美诗句;还要品赏富有表现力的凝练语言,如“卷”“忽”、“凝”、“风掣红旗冻不翻”、“去时雪满天山路”等词句要引导学生细心品味赏析。诗歌的每一词、句,无不给人展示鲜活的意象,诗歌阅读教学就是师生一起活画、再现活生生的意象,把方块文字转化为可触、可读、可赏的生动画面,通过意象品赏沟通学生与文本,这是诗歌阅读教学独具的特质。因而诗歌阅读教学不得不品意象。捕捉到意象,理清了意象关系,学生自然就进入了诗歌意境。换言之,品就是化意象入意境形成整体感知的体验过程。要欣赏、评价诗歌首先要品意象。而文学意象的生成、布局本身就是艺术,无论事物表象还是意象的象征内涵,也无论是意象比拟的义理还是意象的指意、暗示,无一不是艺术的结晶,品意象的实质就在于品艺术。《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就告诉我们,品赏诗的目的不在“诗”,而在求其“志”、探其“心”。所以,诗歌阅读教学最终要剑指诗人的“心”和“志”,品赏诗歌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和意向主旨。这是诗歌阅读教学的目标所在,一定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品到”。
后说“悟到”。读诗如行禅,“了悟”是最高境界。诗歌阅读不仅要感悟诗歌意境、艺术手法,还要感悟诗人感情、意旨,更要感悟超出诗歌本身的价值和启迪。阅读一首诗,如果没有从中获得社会价值体验和思想启迪、受到感情熏陶,就等于没读。所以“悟到”非常重要,不但要悟到内容,更要悟到境界。那么如何才能“悟到”呢?这是一个非常复杂深奥的话题,但有两个基本途径可以推介,一是亲身体验、独立思考,二是合作探究、交流分享。无论是古诗词阅读,还是现代诗歌阅读,都可以在学生进入诗的意境的同时,或模拟情景、创设情境,或联系生活、回味体验,或虚设问题、激发思考,调动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达到感悟的目的。然而思想和智慧的资源绝不是私有独占的,它是可以分享、移植、裂变的。教师在诗歌阅读教学中只要能搭建起合作的平台,拓开交流渠道,分享他人的思想结晶和智慧的火花,“悟”就不再是单位个体的思考了,而是群体思想和智慧的“克隆”。所以诗歌阅读教学应给学生更多的合作探究、交流分享的机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悟到”。
总之,诗歌是一种集意象美、情感美、语言美、音韵美于一体的高雅艺术,在诗歌阅读教学中,只有指导学生尽量读到、品到、悟到,才有利于陶冶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对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很大的作用。这不仅能够实现新课标规定的目标,也能让新理念、新课改放射光华。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3]《文学概论》(王一川主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诗歌 阅读 读到 品到 悟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110-01
新课改的大潮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从教学主体的确立到学习方式的改善,从三维目标的确定到学习方式、方法的更新,无不要求优化课堂结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语文教学更不例外,特别是阅读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探讨教学策略尤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那么在新课改、新理念的大背景下,诗歌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又该怎样处理呢?
诗歌阅读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首先要明确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和教学策略建议,《语文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还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诗歌阅读教学的重点理所当然的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怎样培养能力,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呢?总结新课改以来的教学经验,诗歌阅读教学读到、品到、悟到非常重要。
先说“读到”。因为“读”是积累、感悟和运用的必然前提,是学生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必经过程。常言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就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读是必要的手段。诗歌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读”在诗歌阅读教学中独有的特色。“可以说,诗歌是以高度凝练的语言、跳跃性的结构、鲜明生动的形象来抒发特定社会境遇中情感体验的文学体裁。”(王一川主编《文学概论》170页)。不难看出,要理解凝练的语言,要把握跳跃的结构,感受鲜明生动的形象,要感知、体会诗歌的情感体验,不仅要读,而且要反复读,读到位。那怎样才能读到位呢?一句话:创设读的几率与情境。诗歌的音韵美,诗句的和谐美,本身就为“读”搭建了广阔平台。所以诗歌阅读要做到师生互动朗读、创设情境诵读、感知体验吟读、揣摩探讨品读。具体点说,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范读,学生的模仿、试读及互动对读,通过演示赛读、展示熟读等方式,达到读出诗歌的情感基调的目的;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复读机、录音碟带、多媒体设备等创设情境,也可利用学生想象、复述、描摹及情感表演再现情境,提高朗读效果;让学生通过体会、交流、推想、假设等方法实现揣摩品读。读是加强学生阅读实践的首要环节,是诗歌阅读教学“感知”过程的起步阶段,只有“读到”才可谈理解、欣赏和评价。
再说“品到”。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感知、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诗歌阅读教学就必须“品到”。“品到”顾名思义就是抓住诗句品赏到位。如何“品到”?先品诗句、语言,再品意象、艺术,后品情感、主旨。也就是说阅读诗歌应感知、理解、欣赏和评价的内容要全面品赏到位。例如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不仅要求学生品赏诸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些千古传诵的优美诗句;还要品赏富有表现力的凝练语言,如“卷”“忽”、“凝”、“风掣红旗冻不翻”、“去时雪满天山路”等词句要引导学生细心品味赏析。诗歌的每一词、句,无不给人展示鲜活的意象,诗歌阅读教学就是师生一起活画、再现活生生的意象,把方块文字转化为可触、可读、可赏的生动画面,通过意象品赏沟通学生与文本,这是诗歌阅读教学独具的特质。因而诗歌阅读教学不得不品意象。捕捉到意象,理清了意象关系,学生自然就进入了诗歌意境。换言之,品就是化意象入意境形成整体感知的体验过程。要欣赏、评价诗歌首先要品意象。而文学意象的生成、布局本身就是艺术,无论事物表象还是意象的象征内涵,也无论是意象比拟的义理还是意象的指意、暗示,无一不是艺术的结晶,品意象的实质就在于品艺术。《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就告诉我们,品赏诗的目的不在“诗”,而在求其“志”、探其“心”。所以,诗歌阅读教学最终要剑指诗人的“心”和“志”,品赏诗歌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和意向主旨。这是诗歌阅读教学的目标所在,一定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品到”。
后说“悟到”。读诗如行禅,“了悟”是最高境界。诗歌阅读不仅要感悟诗歌意境、艺术手法,还要感悟诗人感情、意旨,更要感悟超出诗歌本身的价值和启迪。阅读一首诗,如果没有从中获得社会价值体验和思想启迪、受到感情熏陶,就等于没读。所以“悟到”非常重要,不但要悟到内容,更要悟到境界。那么如何才能“悟到”呢?这是一个非常复杂深奥的话题,但有两个基本途径可以推介,一是亲身体验、独立思考,二是合作探究、交流分享。无论是古诗词阅读,还是现代诗歌阅读,都可以在学生进入诗的意境的同时,或模拟情景、创设情境,或联系生活、回味体验,或虚设问题、激发思考,调动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达到感悟的目的。然而思想和智慧的资源绝不是私有独占的,它是可以分享、移植、裂变的。教师在诗歌阅读教学中只要能搭建起合作的平台,拓开交流渠道,分享他人的思想结晶和智慧的火花,“悟”就不再是单位个体的思考了,而是群体思想和智慧的“克隆”。所以诗歌阅读教学应给学生更多的合作探究、交流分享的机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悟到”。
总之,诗歌是一种集意象美、情感美、语言美、音韵美于一体的高雅艺术,在诗歌阅读教学中,只有指导学生尽量读到、品到、悟到,才有利于陶冶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对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很大的作用。这不仅能够实现新课标规定的目标,也能让新理念、新课改放射光华。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3]《文学概论》(王一川主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