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一些教师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那些不出彩的字词教学,中考不再涉及的语法、文体、修辞等内容慢慢地淡出了语文课堂,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新奇的教学设计,越来越精美的教学课件,越来越热闹的小組讨论。但这些“繁华”过后,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呢?“花枝招展”的课堂设计很难让学生静下心来对文本进行潜心解读,更谈不上心灵的触动和精神的对话。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认真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新方法。笔者从教多年,略有心得。
一、享受快乐课堂,体会生活情趣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以自己本身独特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要教出兴趣,教出“味”来。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就意味着平等,平等参与、平等对话。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要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身心在这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去尽情释放,洒脱驰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例如:在上鲁迅先生的散文《风筝》时,考虑到七年级学生对自己童年玩耍的环境有深刻印象、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让学生通过分析生动、具体的描写,感受其中美梦被虐杀的心情,体会描写中准确的形容、生动的修辞和清晰的层次。学生充分感受自己儿童时代轻松自由,充满情趣的生活,与文中描写的思想、生活作对比,便很容易地理解了文章的主题。这样的语文课堂使得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为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了一方快乐的天堂,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二、尊重文本解读,真诚与文本对话
“语文活动其实质就是一种听说读写的对话实践活动。”在课堂上不应该只有教师的独白,还应该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等,其中最本质、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好的情感积淀。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发散思维,学会学语文、用语文,教会他们学语文的方法,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文章语言朴实无华,看似平淡无奇,却蕴含了作者刻骨铭心的亲情。怎么才能使学生也有同样的感受和体验呢?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当精心设计,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将个体体验、思考与文本联系起来,让他们的心与文本产生共鸣。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父亲在文中讲了五句话儿,那么‘我’讲了几句话?”这个问题一针见血,使学生感到震惊与羞愧!原来“我”对父亲说:“爸爸,你走吧。”有位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的自作聪明,不理解父亲,才体会不出父亲的爱子情深。生活中的我又何尝不是如此?我爸爸是个普通的农民,长得矮胖,每次他来学校的时候,我都让他在校园偏僻的角落等我,我不愿同学知道他是我父亲,怕他们会嘲笑我。我……”说着说着他就哭了,一切已尽在不言之中。课后,很多学生都写出了自己的读后感,高质量地完成了习作《_______的父亲》。因为学生是有感而发,一篇篇虽稚嫩但充满感念与激情的习作,打消了笔者原先担心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的为凑字数而作文亦或是虚构作文的顾虑。
三、投入丰富情感,拨动学生心弦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潜能和创造性才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包括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对教学倾注的热情,体验教学内容的确切以及教师心情的激动、愉快等。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完整独立的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就需要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教师丰富的表情动作、富有感情的语言、积极良好的情绪、课堂的循循善诱、点拨知识的深入浅出,都可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
四、兼容并蓄,开放创新
好课堂吸引学生的魅力在于“新”,好语文课改变学生的动力也在于“新”。充满吸引力的课堂,是让师生间思想碰撞出绚烂火花的课堂,那会像节日的礼花一样姹紫嫣红,令人目不暇接。而对于课堂生成的精彩,教师要有足够的重视,因为它很可能就是这堂课的教学亮点所在。当然,这对教师而言,要求就更高了,它既要求我们要有灵活机动的教学应变能力,以驾驭课堂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也需要我们有足够深广的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技术支撑。
我们提倡互动、探究、高效的课堂,开放是互动的前提,互动则是开放的必然结果。创新课堂应该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打破“求同”,敢于“求异”,不要让学生满足于教师的“一家之言”,以有他们自己的独到见解为佳。教学内容的开放,必须大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调动学生求知的迫切性和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一、享受快乐课堂,体会生活情趣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以自己本身独特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要教出兴趣,教出“味”来。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就意味着平等,平等参与、平等对话。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要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身心在这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去尽情释放,洒脱驰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例如:在上鲁迅先生的散文《风筝》时,考虑到七年级学生对自己童年玩耍的环境有深刻印象、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让学生通过分析生动、具体的描写,感受其中美梦被虐杀的心情,体会描写中准确的形容、生动的修辞和清晰的层次。学生充分感受自己儿童时代轻松自由,充满情趣的生活,与文中描写的思想、生活作对比,便很容易地理解了文章的主题。这样的语文课堂使得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为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了一方快乐的天堂,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二、尊重文本解读,真诚与文本对话
“语文活动其实质就是一种听说读写的对话实践活动。”在课堂上不应该只有教师的独白,还应该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等,其中最本质、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好的情感积淀。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发散思维,学会学语文、用语文,教会他们学语文的方法,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文章语言朴实无华,看似平淡无奇,却蕴含了作者刻骨铭心的亲情。怎么才能使学生也有同样的感受和体验呢?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当精心设计,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将个体体验、思考与文本联系起来,让他们的心与文本产生共鸣。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父亲在文中讲了五句话儿,那么‘我’讲了几句话?”这个问题一针见血,使学生感到震惊与羞愧!原来“我”对父亲说:“爸爸,你走吧。”有位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的自作聪明,不理解父亲,才体会不出父亲的爱子情深。生活中的我又何尝不是如此?我爸爸是个普通的农民,长得矮胖,每次他来学校的时候,我都让他在校园偏僻的角落等我,我不愿同学知道他是我父亲,怕他们会嘲笑我。我……”说着说着他就哭了,一切已尽在不言之中。课后,很多学生都写出了自己的读后感,高质量地完成了习作《_______的父亲》。因为学生是有感而发,一篇篇虽稚嫩但充满感念与激情的习作,打消了笔者原先担心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的为凑字数而作文亦或是虚构作文的顾虑。
三、投入丰富情感,拨动学生心弦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潜能和创造性才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包括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对教学倾注的热情,体验教学内容的确切以及教师心情的激动、愉快等。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完整独立的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就需要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教师丰富的表情动作、富有感情的语言、积极良好的情绪、课堂的循循善诱、点拨知识的深入浅出,都可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
四、兼容并蓄,开放创新
好课堂吸引学生的魅力在于“新”,好语文课改变学生的动力也在于“新”。充满吸引力的课堂,是让师生间思想碰撞出绚烂火花的课堂,那会像节日的礼花一样姹紫嫣红,令人目不暇接。而对于课堂生成的精彩,教师要有足够的重视,因为它很可能就是这堂课的教学亮点所在。当然,这对教师而言,要求就更高了,它既要求我们要有灵活机动的教学应变能力,以驾驭课堂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也需要我们有足够深广的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技术支撑。
我们提倡互动、探究、高效的课堂,开放是互动的前提,互动则是开放的必然结果。创新课堂应该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打破“求同”,敢于“求异”,不要让学生满足于教师的“一家之言”,以有他们自己的独到见解为佳。教学内容的开放,必须大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调动学生求知的迫切性和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