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政治家变成普通人”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ning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官方媒体向公众展示国家领导人的成长经历和家庭生活,为中国政坛吹来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清新之风,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和好评。就这一做法及其重要意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专访了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和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张希贤。
  环球人物杂志:中央新一届领导人公开个人和家庭信息透露出什么信号?
  竹立家:简单说,这是中共领导人向世界展示其人性化的一面,透露出希望拉近自己与人民距离的意愿。深层次讲,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大表现。我们经常讲要密切联系群众,最根本的一个沟通渠道就是相互之间的认识。群众了解政治家,特别是政治家本人的信息,对于公众认识政治家的能力、品德等方方面面有着重要作用。只有公众对于政治家的整体面貌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才能比较容易建立信任感。公开自己的家庭信息,是政治家本人的义务,同时也是一种态度,表明愿意接受社会和公众的监督。
  张希贤:从严治党、管好领导者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历来是党建重要内容。1963年,周恩来就提出领导干部要过亲属关,强调“不要造就一批少爷,不然我们对后代不好交代”,“共产党不培养八旗子弟”。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干部的财产状况如何,子女到底干了什么,老百姓不清楚,产生很多怀疑猜测,监督的不到位甚至使一些不同层级的领导干部及其家属子女做出一些违法犯罪行为。重要领导家事公开是中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性探索。
  环球人物杂志: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公开?有何重要意义?
  竹立家:新的领导班子上台以后,一个重大的特征就是转变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常委系列特稿和中共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以及习近平“南巡”的轻车简从一脉相承,都是在追求建立亲民的政府,建立联系群众的政府,建立人民满意的政府。政治家一方面是领导人,另一方面又是普通人,他有七情六欲,有妻子、儿女,有家庭生活。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尽量把政治家变为一个普通人,让他成为普通群众中的一员,他才能满足普通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张希贤:这一做法与新政治局履新后提出的转作风“新八条”相辅相成。现在中共面临着长期执政下权力的腐蚀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金钱的腐蚀,身体力行转作风需要更大的气魄和勇气,高层做出这样的履职承诺,是以高标准治党,释放出强烈的政治改革信号,希望能够带动全党形成良好的党建风气。
  环球人物杂志:很多人认为,个人信息公开会侵犯官员的隐私权,您怎么看?
  竹立家:现代政治文明的两个最主要的表征是“政治家被关在玻璃箱,权力被关在笼子里”。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岗位上的干部,他们最根本的定义是公众人物,因为他们掌握着公共权力。公共权力就是人民所赋予的权力。具有政治性质的领导干部,比如说中央一级的主要领导,省一级的主要领导,县市一级的主要领导,他们最根本的身份界定就是公众人物。既然选择参与公共权力运行,他们就有义务向公众公开自己的个人信息,以便让人民群众对你放心。这是政治文明和政治运行过程中的一个规则。
  环球人物杂志:官员财产公示是不是也是政治透明的表现?这项制度如何才能更好地落实?
  竹立家:官员家庭财产申报和公示制度,是我们未来制止腐败的最有效的武器。只有家庭财产公开了,老百姓才能了解你在权力运行过程中间是否利用职权捞取了个人好处,然后才能进行监督。官员家庭财产公示以后,不敢说可以完全消灭腐败,但是从世界各国经验来看,具有决策权的领导干部公开家庭财产,对遏制腐败现象的大规模蔓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我们现在领导者的财产公示已经开始了。中央主要领导公示个人家庭信息,就是官员家庭财产公示的一个最基本的步骤。随着制度的逐步完善,官员家庭信息公开的内容会逐步涉及官员的财产状况、官员爱人和孩子的收入状况等。
  张希贤:随着政治文明建设的推进,民众迫切希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其中的重要内容是党员干部家庭信息公开、财产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公开自己家庭情况,有利于推动各级领导干部逐步公开家庭情况,便于全党全社会在各层面进行监督,为官员财产公开作出探索,这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不知不觉中开启的新一步。
  环球人物杂志:对于切实推动权力公开透明,您还有什么具体建议?
  竹立家:我个人认为,所谓权力公开透明,主要是指政府的3种权力必须公开透明。一是公共政策制定权力要公开透明。公共政策涉及千家万户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涉及社会的利益分配,其制定过程必须公开透明,让公众有效地参与。二是选人用人要公开透明。我们现在一些公共机构就出现了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的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选人用人权力不公开不透明,使公共机构的效率大幅度地下降。三是公共财政与预算透明,这是一个国家权力公开透明最根本的表现。
其他文献
一  《探索丁玲:日本女性研究者论集》一书即将出版,本书的四位作者——秋山洋子、江上幸子、前山加奈子、田畑佐和子—是丁玲研究界知名的“四人幫”。她们从何时得有这一称号,究竟是自称还是他称?我都一无所知,也从没有向她们求问过。  这是一个亲密融洽的自由学术组合,她们的年龄却颇有参差。田畑出生于一九三八年,在四人中最为年长,一九六○年毕业于东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学科,随后进入东京都立大学研究生院研究中国
读了《读书》一九八期的短文《是否要点“牛气”?》,想了很久,结论是“牛气”不起来。其一是凡事都往往和政治搭边儿,而一和政治搭边,学者们就陷入五里雾中了。马寅初的人口论有何错,但因他坚持“错误”而栽下马来。你还“牛气”什么。  其二是大学校长也算“官”,而一沾“官”的边儿,就得绝对地服从全局。一品官就因为说了个不同意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而白白丢了性命,更遑论在一片“尊重知识,尊重
北京的陈女士注册了一家自己的网店做生意,网络账号与手机是绑定的。有一天,她打开收入账户查看,令她震惊的是里面的资金已经不翼而飞。经调查后发现,不法分子设法挂失了陈女士的手机卡,后补办新卡,从而盗取了她的网络账号、登录密码、支付密码。陈女士的遭遇是目前网络信息泄露案例中的一个典型,却不是泄密的唯一途径。2011年5月初,花旗银行披露其北美地区银行网站受到黑客恶意攻击,21万北美地区银行卡用户的姓名、
评论婚姻,常见八股一刀切:“个性互补”,“个性不合”。  从本质来看,讲的无非“个性不同”一事耳。却为何有的剑拔弩张,不合到底?有的便能磕磕碰碰,得获善终?  或可从胡适、江冬秀这一对找出蛛丝马迹。要说差异,那真是天差地别。“哥伦比亚大学洋博士”碰上了“裹脚小村姑”,最后居然也可适用“吵吵闹闹五十年,人人反说好姻缘”这两句“胡撰”打油诗了。  “我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胡适先生这名言
一九四九年后,对许多研究中国的西方学者来说,“红色中国”与他们隔了一层“竹幕”,虽然可以立足香港收集各类信息,却始终无法逾越边界,亲眼见证中国大陆的变化。这一状况直到一九七二年尼克松访华后才有所改变,一批批西方学者开始得到中国政府的批准来华访问。他们大多同情共产革命,政治立场左倾,职业生涯刚刚起步,不惮于挑战被中老年白人男性为主的“资产阶级学术权威”所把持的“话语霸权”。  从中国访问回国后,这些
科学社会学是把科学看作一种社会现象,进而考察它与政治、经济、宗教、文化、艺术等其他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知识。一般认为,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它成熟于二十世纪中叶的美国,主要得力于默顿(Robert Merton,1910-2003)及其弟子的一系列开拓性工作。默顿在科学社会学上的地位,犹如萨顿(George Sarton,1884-1956)在科学史上的地位一样,这样说不仅是出于对两位大师学术成就的推崇
苏东坡诗书文章都好不说,最重要的是“识趣”,旷达之人。出入儒释,而得禅风习习。  苏东坡死于一一零一年,死后怀念他的人固然多,但真正成为“偶像”,一举一动,一巾一服,都成为追逐模仿焦点,恐是晚明万历中期(大约一六零零年)之后的事了。晚明文人爱风流,琴棋书画喝茶说禅样样都能来一手的“苏长公”几经抬举,遂成为异代而兴的“文化品牌”了。  晚明文人的这一最爱,当是随着海上私人贸易,渡海到了日本,通江户幕
在政治纠缠学术时寻求超越  院士是科学技术领域的一个至尊称号。自一六六六年法兰西科学院成立,并给予在其中工作的科学家以院士称号始,欧美多国纷纷效仿,蔚然成风。于是,世界各地,有许多国家级科研机构相继诞生了自己的院士。  一九二八年四月十日,国民政府公布修正中华民国大学院组织法暨国立中央研究院组织条例,改“中华民国大学院中央研究院”为“国立中央研究院”,二十三日,国民政府任命蔡元培为中央研究院院长。
“轰!轰!”两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响彻波士顿上空,打破了美国本土长达12年的平静。这一天是美国当地时间2013年4月15日,星期一。突如其来的爆炸震惊了整个美国,但是人们没有想到,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接下来等待他们的是漫长而恐怖的一周,因为灾难正接二连三地袭来……  噩梦从“终点”开始  久负盛名的波士顿马拉松比赛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马拉松比赛之一,选在每年美国的“爱国者日”(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流行一种说法叫“法学幼稚”。此后很长时期内,这个说法被填充不同的内容而用于对中国法学研究的评价,包括他评和自评。这其中,法理学是一个经常性的批评对象,典型的批评意见集中于法理学缺乏对本土问题的回应能力,缺乏“中国问题意识”:研究对象、概念体系、研究方法以及理论范式都与本土法治之间存在着较大的隔阂。法理学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被长期质疑,在如火如荼的法治建设实践大潮中,法理学持续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