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也紧紧围绕“语文素养”,以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课程目标制定的出发点和归宿。可见,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其中,课堂补白艺术的运用不失为提高语文素养的一种途径。
学生阅读课文绝不只是一种被动的印入过程。在阅读中,学生一方面从课文中汲取信息、习练语言,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向课文输出既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丰富文章的意韵,形成了延伸拓展课文的再创造现象。课堂补白正是以课文为依托,在依凭文本的同时超越文本,在丰富课文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空白处填补
教材中的大量空白为读者留下了想象、填补的空间,教师可利用这些空白,引导学生在填补课文内容的同时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如《在大海中永生》一文,在开头便说:“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这时,教师在深情地范读这句后,可提问:“连大海都在呜咽,寒风都在痛悼伟人的离去,这是为什么?”然后,教师可结合下面一个自然段的一组排比句,指导学生搜集邓小平生平事迹的资料,了解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在解决台湾问题等方面所做的努力,从而了解邓小平的丰功伟绩,也理解了课文中选取的一系列特定场合的意义,进一步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美好的思想情感的形成。
二、跳跃处想象
“成功的语文教学课堂,不可能没有想象的参与。”教师如能合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在跳跃处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不仅能丰富课文内涵,深化感受,而且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如《狐狸和乌鸦》一课中,乌鸦对于狐狸一次次的花言巧语采取了不同的态度,教师可在这里做文章,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第一次,听了狐狸亲热的问候,乌鸦‘没有回答’,它可能在想什么?”“第二次,当狐狸表示对乌鸦孩子的关心时,乌鸦虽然‘还是没有回答’,却‘看了狐狸一眼’,这一次,乌鸦可能是怎么想的?”“第三次,狐狸既赞美乌鸦的羽毛又赞美乌鸦的嗓子,平时常被人们批评的乌鸦听了这些表扬自己的动听的话,会‘非常得意’地想些什么?”最后,乌鸦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嘴里的肉被狐狸叼走了,这时,乌鸦又会想些什么?这样,教师把引发想象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既保证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又巧妙地以想象内化和感悟课文,获得了更多的营养,为在听、说、读、写实践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获得了更多的素材和机会。
三、关节处拓展
教材内容是有限的,教师如能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建资源,拓展课文内容,不仅能充实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容,而且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如《孙中山破陋习》一文中:“妈妈叹了口气说:‘孩子,我也知道缠小脚不好,可这是祖宗留下来的呀!’”这时,教师可结合这一内容,引导学生理解“陋习”的意思,并由此拓展,让学生在课前调查的基础上,说说以前生活中还有哪些“陋习”。又如《飞上月球》一文的第六自然段:“月球上没有宫殿,也没有嫦娥和玉兔……”这时,教师可让学生说说古今中外关于月亮的传说,通过传说同课文的比较,理解传说不过是古代人在不了解月亮的情况下根据一种美好的愿望所想象出来的美丽故事,而现在人们不仅对月球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而且想办法开发月球资源,从而体会到了科学技术的发达。通过拓展,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文章思想内容,达到了情感因素与课文的和谐。
四、重点处“争鸣”
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灌输式教学格局。《语文课程标准》在分阶段目标中指出:要“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经常性的争论、辩论,有利于促使学生注重自己的感受,在议论纷纷的环境中养成多语善言、熟读精思的习惯。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挥,语文素养不断提高。教材中几乎每册都安排了几篇从古典名著中节选的历史故事,故事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值得细细分析、评点。如《三顾茅庐》里的刘备、诸葛亮、张飞、关羽,《林冲棒打洪教头》中的林冲、洪教头、柴进,《负荆请罪》里的廉颇、蔺相如等,教师可开个人物评论会,让学生各抒己见,对人物做多元的评价。当然,让学生自由地评论人物,实话实说,就不可能形成高度统一的答案。在评论过程中,只要没有原则性的大错,应当是可以容许的,即使错了,说出来也比捂起来好,因为说出来可以得到老师同学的帮助。语文教学,应当让孩子们享有精神自由。
五、结尾处延伸
叶圣陶说:“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的完了。”好的文章往往在结尾处为读者留下足够想象的空间,如一块白板,可容读者自己去想象、去填空、去描绘。教师便可巧妙地利用文本提供的这块“白板”,引导学生在大胆的补充、填补中使课文内容得到升华,同时提高语文素养。如《一株紫丁香》一文结尾时说:“让花香飘进你的梦里,那梦呀,准是又香又甜。”这时,教师可提问:“在花香的陪伴下,老师进入了甜美的梦乡,她会做什么梦呢?”于是,在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学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老师可能梦见自己教的学生考上了大学,自己的学生学习进步了,可能还会联系实际,联想到教师梦见学生在比赛中得奖了……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教师可趁热打铁,指导学生把自己想象的东西仿照文章中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肯定会兴致盎然。这一拓展不仅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想象能力等,可谓“一石数鸟”。
“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一篇好文章的审美价值的体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能对每篇例文进行精心设计,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在不违离文章主题的基础上对课文情节进行合理的发展,对课文进行合理的延伸,作超文本的探索,定能使学生受益多多。
学生阅读课文绝不只是一种被动的印入过程。在阅读中,学生一方面从课文中汲取信息、习练语言,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向课文输出既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丰富文章的意韵,形成了延伸拓展课文的再创造现象。课堂补白正是以课文为依托,在依凭文本的同时超越文本,在丰富课文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空白处填补
教材中的大量空白为读者留下了想象、填补的空间,教师可利用这些空白,引导学生在填补课文内容的同时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如《在大海中永生》一文,在开头便说:“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这时,教师在深情地范读这句后,可提问:“连大海都在呜咽,寒风都在痛悼伟人的离去,这是为什么?”然后,教师可结合下面一个自然段的一组排比句,指导学生搜集邓小平生平事迹的资料,了解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在解决台湾问题等方面所做的努力,从而了解邓小平的丰功伟绩,也理解了课文中选取的一系列特定场合的意义,进一步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美好的思想情感的形成。
二、跳跃处想象
“成功的语文教学课堂,不可能没有想象的参与。”教师如能合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在跳跃处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不仅能丰富课文内涵,深化感受,而且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如《狐狸和乌鸦》一课中,乌鸦对于狐狸一次次的花言巧语采取了不同的态度,教师可在这里做文章,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第一次,听了狐狸亲热的问候,乌鸦‘没有回答’,它可能在想什么?”“第二次,当狐狸表示对乌鸦孩子的关心时,乌鸦虽然‘还是没有回答’,却‘看了狐狸一眼’,这一次,乌鸦可能是怎么想的?”“第三次,狐狸既赞美乌鸦的羽毛又赞美乌鸦的嗓子,平时常被人们批评的乌鸦听了这些表扬自己的动听的话,会‘非常得意’地想些什么?”最后,乌鸦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嘴里的肉被狐狸叼走了,这时,乌鸦又会想些什么?这样,教师把引发想象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既保证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又巧妙地以想象内化和感悟课文,获得了更多的营养,为在听、说、读、写实践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获得了更多的素材和机会。
三、关节处拓展
教材内容是有限的,教师如能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建资源,拓展课文内容,不仅能充实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容,而且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如《孙中山破陋习》一文中:“妈妈叹了口气说:‘孩子,我也知道缠小脚不好,可这是祖宗留下来的呀!’”这时,教师可结合这一内容,引导学生理解“陋习”的意思,并由此拓展,让学生在课前调查的基础上,说说以前生活中还有哪些“陋习”。又如《飞上月球》一文的第六自然段:“月球上没有宫殿,也没有嫦娥和玉兔……”这时,教师可让学生说说古今中外关于月亮的传说,通过传说同课文的比较,理解传说不过是古代人在不了解月亮的情况下根据一种美好的愿望所想象出来的美丽故事,而现在人们不仅对月球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而且想办法开发月球资源,从而体会到了科学技术的发达。通过拓展,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文章思想内容,达到了情感因素与课文的和谐。
四、重点处“争鸣”
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灌输式教学格局。《语文课程标准》在分阶段目标中指出:要“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经常性的争论、辩论,有利于促使学生注重自己的感受,在议论纷纷的环境中养成多语善言、熟读精思的习惯。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挥,语文素养不断提高。教材中几乎每册都安排了几篇从古典名著中节选的历史故事,故事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值得细细分析、评点。如《三顾茅庐》里的刘备、诸葛亮、张飞、关羽,《林冲棒打洪教头》中的林冲、洪教头、柴进,《负荆请罪》里的廉颇、蔺相如等,教师可开个人物评论会,让学生各抒己见,对人物做多元的评价。当然,让学生自由地评论人物,实话实说,就不可能形成高度统一的答案。在评论过程中,只要没有原则性的大错,应当是可以容许的,即使错了,说出来也比捂起来好,因为说出来可以得到老师同学的帮助。语文教学,应当让孩子们享有精神自由。
五、结尾处延伸
叶圣陶说:“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的完了。”好的文章往往在结尾处为读者留下足够想象的空间,如一块白板,可容读者自己去想象、去填空、去描绘。教师便可巧妙地利用文本提供的这块“白板”,引导学生在大胆的补充、填补中使课文内容得到升华,同时提高语文素养。如《一株紫丁香》一文结尾时说:“让花香飘进你的梦里,那梦呀,准是又香又甜。”这时,教师可提问:“在花香的陪伴下,老师进入了甜美的梦乡,她会做什么梦呢?”于是,在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学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老师可能梦见自己教的学生考上了大学,自己的学生学习进步了,可能还会联系实际,联想到教师梦见学生在比赛中得奖了……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教师可趁热打铁,指导学生把自己想象的东西仿照文章中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肯定会兴致盎然。这一拓展不仅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想象能力等,可谓“一石数鸟”。
“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一篇好文章的审美价值的体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能对每篇例文进行精心设计,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在不违离文章主题的基础上对课文情节进行合理的发展,对课文进行合理的延伸,作超文本的探索,定能使学生受益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