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课堂设疑是最常见教学形式。教師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研讨,对学生进行多元分析,对设疑语言进行精确推敲。这样才能设计出适合的教学问题,为学生顺利进入问题核心做好铺垫工作。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设疑技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5-046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数学问题为导向,引领学生思维,展开广泛讨论,这是数学教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教师在数学问题设计时,需要综合考量多种因素,教材的适应性、学生的接受能力、问题的引导思路等,这样才能给学生以思维启迪。如果教师将设疑变成了“设谜”,学生费尽心思也找不到出口,这样的问题设计无疑是失败的。
一、设疑视角,掌握文本内涵外延
教师提问是教学常态,教师要摒弃过去“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将学习权利交给学生。教师希望用设疑的方式串联起课堂思维,设疑便成为教师最重要的应用手段。为提升问题的“含金量”,有些教师不考虑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出来的问题只有少数学生可以完成,这势必会削弱设疑教法的应用效率。因此,教师在设疑时,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探索,找到问题设计的适合切入点,只有促使学生思维顺利启动,才能提升设疑的价值度和有效性。
在教学“负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让学生事先收集负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很多学生都提到温度计、水位表等。教师根据学生搜集的资料提出问题:“负数都比0小吗?如果把挣钱看做正数,那赔钱就是负数吗?如果将向东走规定为正数,那向西走是不是就可以看做负数呢?负数是指数值的一个区域,这句话对吗?”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最后达成共识。教师依据学生搜集的生活中负数的实际应用案例提出一些质疑性问题,就是要让学生进行回顾和确认,对负数概念进行深化理解。“负数”是小学生刚刚接触的新鲜事物,存在模糊认识是正常现象,教师根据教材特点设计问题,与文本思维紧密相关,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引导。
二、设疑维度,做好教情学情调研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疑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教材维度,更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调研。虽然造成学生畏难情绪的原因有多种,但数学学习个体差异巨大,这是不争的事实。“学优生”和“学困生”的理解力存在差异,教师要正视这种差异,要对不同群体的学生学力进行科学评估,这样才能针对不同群体学生设计不同维度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通过自身努力都能够达到学习目标,这才是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基本精神:“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够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小数的意义与性质”时,教师引导学生先学习小数的读写,明确小数的意义,然后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问:“小数部分有1个数位,叫几位小数?请举例说明。小数部分有4个数位,叫几位小数?请举例说明。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0.1和0.01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展开分析讨论。教师从小数数位之间的关系出发进行设疑,引导学生对小数性质进行剖析。问题中有具体数字也有文字解析,而且具有明显的梯度,学生稍微动起来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而且经过合作探究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够顺利得出结论,学习效果显著。
三、设疑表达,优化设疑语言应用
数学设疑需要考虑角度难度,还要注意设疑语言运用。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教师要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用最直观、最亲切、最有鼓动性的语言进行问题表达,学生自然能轻松接受。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喜欢泛问,也想让学生泛答,“对不对”“是不是”充斥课堂,这样的问题设计是没有多少实效的,教师随便问学生随意答。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问得及时、问得必要、问得学生欲罢不能,这样的问题设计才是成功的。
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在课堂导入部分设计了一道游戏题:猜猜老师多大年龄。教师先让学生猜一猜,然后给出思路:王晓今年10岁,老师比她大17岁,老师多大了呢?学生异口同声回答:“27岁。”教师追问:“怎样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学生给出“10 17=27”。教师又问:“当王晓1岁时,老师多大了?当王晓5岁时,老师多大了?当王晓60岁了,老师又该多大了?咱们能不能用一个字母来表示王晓的任意一年的岁数从而列出算式呢?”学生开始探究,最后得出“x 17=( )”。教师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将学生思维带入问题情境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便掌握了知识。
教师要做好教情、学情调研,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出发,运用学生看得懂的语言进行设疑,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疑应该是一种艺术创作,要有适当的宽度和深度,但不能超出学生的思维范围,只有让学生有章可循,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责编 金 铃)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设疑技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5-046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数学问题为导向,引领学生思维,展开广泛讨论,这是数学教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教师在数学问题设计时,需要综合考量多种因素,教材的适应性、学生的接受能力、问题的引导思路等,这样才能给学生以思维启迪。如果教师将设疑变成了“设谜”,学生费尽心思也找不到出口,这样的问题设计无疑是失败的。
一、设疑视角,掌握文本内涵外延
教师提问是教学常态,教师要摒弃过去“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将学习权利交给学生。教师希望用设疑的方式串联起课堂思维,设疑便成为教师最重要的应用手段。为提升问题的“含金量”,有些教师不考虑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出来的问题只有少数学生可以完成,这势必会削弱设疑教法的应用效率。因此,教师在设疑时,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探索,找到问题设计的适合切入点,只有促使学生思维顺利启动,才能提升设疑的价值度和有效性。
在教学“负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让学生事先收集负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很多学生都提到温度计、水位表等。教师根据学生搜集的资料提出问题:“负数都比0小吗?如果把挣钱看做正数,那赔钱就是负数吗?如果将向东走规定为正数,那向西走是不是就可以看做负数呢?负数是指数值的一个区域,这句话对吗?”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最后达成共识。教师依据学生搜集的生活中负数的实际应用案例提出一些质疑性问题,就是要让学生进行回顾和确认,对负数概念进行深化理解。“负数”是小学生刚刚接触的新鲜事物,存在模糊认识是正常现象,教师根据教材特点设计问题,与文本思维紧密相关,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引导。
二、设疑维度,做好教情学情调研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疑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教材维度,更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调研。虽然造成学生畏难情绪的原因有多种,但数学学习个体差异巨大,这是不争的事实。“学优生”和“学困生”的理解力存在差异,教师要正视这种差异,要对不同群体的学生学力进行科学评估,这样才能针对不同群体学生设计不同维度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通过自身努力都能够达到学习目标,这才是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基本精神:“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够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小数的意义与性质”时,教师引导学生先学习小数的读写,明确小数的意义,然后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问:“小数部分有1个数位,叫几位小数?请举例说明。小数部分有4个数位,叫几位小数?请举例说明。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0.1和0.01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展开分析讨论。教师从小数数位之间的关系出发进行设疑,引导学生对小数性质进行剖析。问题中有具体数字也有文字解析,而且具有明显的梯度,学生稍微动起来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而且经过合作探究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够顺利得出结论,学习效果显著。
三、设疑表达,优化设疑语言应用
数学设疑需要考虑角度难度,还要注意设疑语言运用。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教师要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用最直观、最亲切、最有鼓动性的语言进行问题表达,学生自然能轻松接受。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喜欢泛问,也想让学生泛答,“对不对”“是不是”充斥课堂,这样的问题设计是没有多少实效的,教师随便问学生随意答。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问得及时、问得必要、问得学生欲罢不能,这样的问题设计才是成功的。
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在课堂导入部分设计了一道游戏题:猜猜老师多大年龄。教师先让学生猜一猜,然后给出思路:王晓今年10岁,老师比她大17岁,老师多大了呢?学生异口同声回答:“27岁。”教师追问:“怎样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学生给出“10 17=27”。教师又问:“当王晓1岁时,老师多大了?当王晓5岁时,老师多大了?当王晓60岁了,老师又该多大了?咱们能不能用一个字母来表示王晓的任意一年的岁数从而列出算式呢?”学生开始探究,最后得出“x 17=( )”。教师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将学生思维带入问题情境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便掌握了知识。
教师要做好教情、学情调研,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出发,运用学生看得懂的语言进行设疑,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疑应该是一种艺术创作,要有适当的宽度和深度,但不能超出学生的思维范围,只有让学生有章可循,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