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
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在教“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一句时,我引导学生探究这里的“谁”到底是谁呢?
生:“是爸爸妈妈。为了我们成长.爸爸妈妈可没少操心。”
生:“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在外打工,我是跟爷爷奶奶过的。”
生:“是老师。为了我们学习好.老师认真教我们,关心我们!”
生:“是小伙伴们。跟他们在一起我最快乐。”
生:“是小姨。她最宠我!”
……
提问的内容触及学生鲜活的生命体验,同学们发言积极,他们充分开掘自己的记忆,感谢亲人、老师、同学带给自己生活上的照顾,学习上的帮助。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感体验真切,精彩的生成如泉喷涌,我也在十分满意中结束了教学。
不幸的事发生在一个月后的抽测考试中,试卷中有道题目:
“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中的“谁”是指________
试卷附有参考答案:社会主义祖国(教参上就是这样说的)
考试的结果:我们班全军覆没。
反思: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追求认知的统一,强调知识的标准化。特别是在上级组织的考试中,如果某个学生有什么“标新立异”与“标准答案”不符。常常要被扣分的。因此,在教育还没有完全摆脱功利性评价的今天,为了考试分数,大多数教师心中都会有一个“标准答案情结”,教学中总会想方设法让学生钻进自己预设的圈套中,在长期的教学中有意无意地让学生学会了察言观色,迎合老师,唯师是从,唯书是从。这显然与《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应该平等对话”“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等理念是相背的。偶尔的公开教学无法改变这种定势,即使公开课上老师尊重学生个性表达,之后老师仍然要将标准答案告诉学生。教师这种“标准答案情结”不割舍。学生自然会顺着老师和课文的价值取向去思考、去回答。
再看上边的“参考答案”,显然带有浓厚的政治说教色彩,这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语文与政治联姻紧密相关,语文教学负载了太多的政治任务。中国当代教育从浓厚的政治色彩到极端的功利色彩,再到如今的“以人为本”,终于触及了教育的本质。语文的“以人为本”应该体现评价的重个性体悟,减少量化和客观性评价。如果不是硬性告诉,笔者以为,今天的学生不会回答“是社会主义祖国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要知道他们才是八九岁的孩子呀!对他们偏离预设轨道的生成应热情肯定。小学语文毕竟是儿童语文,他们的理解只能是具体可感的生活。即使要进行思想教育,也只能是引导和浸润,而不能以这样脱离实际生活的考试来灌输和强化。这样的考试只是在贴思想标签,追求知识积累,漠视学生生命感受,无情扼杀了学生对语文材料充满个性的真实解读。只会按标准答案做填空题的学生不能算是学好语文的学生。
即使编者和老师的看法只是一种意见,学生也完全可以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生活体验和创造性理解。我们必须走进孩子的生活,让学生说出真实的自我的心声,语文教学才能融入到学生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之中。当学生红着小脸真情诉说亲友、老师、同学给自己带来快乐生活时,我们又怎能忍心把抽象的政治概念强加给学生,而让学生满脸激情与童真变得茫然而无动于衷!学生阅读感受,应该是学生真实的生活感受,独特的生命体验!
心中常常响起一句话:“教育不是表现教师而是成就学生。”我想只要我们摆脱功利影响,真正走进学生心中,关注他们的情感,尊重他们的感受,灵活使用教材,就一定能让学生心灵起舞、情感放飞、生命歌唱。还学生童真、童言、童趣,成就学生充满个性的真实表达。那种把成人理解强加给孩子的做法只能是一厢情愿!是要以泯灭儿童灵性为代价的!
(作者单位:泗洪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许元新
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在教“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一句时,我引导学生探究这里的“谁”到底是谁呢?
生:“是爸爸妈妈。为了我们成长.爸爸妈妈可没少操心。”
生:“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在外打工,我是跟爷爷奶奶过的。”
生:“是老师。为了我们学习好.老师认真教我们,关心我们!”
生:“是小伙伴们。跟他们在一起我最快乐。”
生:“是小姨。她最宠我!”
……
提问的内容触及学生鲜活的生命体验,同学们发言积极,他们充分开掘自己的记忆,感谢亲人、老师、同学带给自己生活上的照顾,学习上的帮助。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感体验真切,精彩的生成如泉喷涌,我也在十分满意中结束了教学。
不幸的事发生在一个月后的抽测考试中,试卷中有道题目:
“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中的“谁”是指________
试卷附有参考答案:社会主义祖国(教参上就是这样说的)
考试的结果:我们班全军覆没。
反思: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追求认知的统一,强调知识的标准化。特别是在上级组织的考试中,如果某个学生有什么“标新立异”与“标准答案”不符。常常要被扣分的。因此,在教育还没有完全摆脱功利性评价的今天,为了考试分数,大多数教师心中都会有一个“标准答案情结”,教学中总会想方设法让学生钻进自己预设的圈套中,在长期的教学中有意无意地让学生学会了察言观色,迎合老师,唯师是从,唯书是从。这显然与《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应该平等对话”“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等理念是相背的。偶尔的公开教学无法改变这种定势,即使公开课上老师尊重学生个性表达,之后老师仍然要将标准答案告诉学生。教师这种“标准答案情结”不割舍。学生自然会顺着老师和课文的价值取向去思考、去回答。
再看上边的“参考答案”,显然带有浓厚的政治说教色彩,这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语文与政治联姻紧密相关,语文教学负载了太多的政治任务。中国当代教育从浓厚的政治色彩到极端的功利色彩,再到如今的“以人为本”,终于触及了教育的本质。语文的“以人为本”应该体现评价的重个性体悟,减少量化和客观性评价。如果不是硬性告诉,笔者以为,今天的学生不会回答“是社会主义祖国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要知道他们才是八九岁的孩子呀!对他们偏离预设轨道的生成应热情肯定。小学语文毕竟是儿童语文,他们的理解只能是具体可感的生活。即使要进行思想教育,也只能是引导和浸润,而不能以这样脱离实际生活的考试来灌输和强化。这样的考试只是在贴思想标签,追求知识积累,漠视学生生命感受,无情扼杀了学生对语文材料充满个性的真实解读。只会按标准答案做填空题的学生不能算是学好语文的学生。
即使编者和老师的看法只是一种意见,学生也完全可以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生活体验和创造性理解。我们必须走进孩子的生活,让学生说出真实的自我的心声,语文教学才能融入到学生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之中。当学生红着小脸真情诉说亲友、老师、同学给自己带来快乐生活时,我们又怎能忍心把抽象的政治概念强加给学生,而让学生满脸激情与童真变得茫然而无动于衷!学生阅读感受,应该是学生真实的生活感受,独特的生命体验!
心中常常响起一句话:“教育不是表现教师而是成就学生。”我想只要我们摆脱功利影响,真正走进学生心中,关注他们的情感,尊重他们的感受,灵活使用教材,就一定能让学生心灵起舞、情感放飞、生命歌唱。还学生童真、童言、童趣,成就学生充满个性的真实表达。那种把成人理解强加给孩子的做法只能是一厢情愿!是要以泯灭儿童灵性为代价的!
(作者单位:泗洪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许元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