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中说到:“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共同的劳动,而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 教学是老师与学生互动的一个过程,是老师与学生在交流沟通过程中共同创造的教学方式。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互动教学,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进行积极思考,还能打破课堂沉闷的局面,促进师生教学关系的发展。师生互动是课堂上的基本交流,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培养互动教学方式,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够带动课堂学习气氛,师生在互动的过程中也能够很好的完成对学生知识的传递和学习。师生的互动教学方式在未来教学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师生互动理论
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或师生有效互动应包括这样三个要素:师生互动过程的双向性、互动内容的教育性和互动效果的系统综合性。师生互动过程的双向性是指师生双方在互动的过程中均衡交互、共同作为。针对传统的单向传输式教学模式,互动的双向性一方面强调学生的参与,鼓励学生以多元化的方式自主探讨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也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之“动”,教师要对学生的参与和挑战做出反应和动态协调。师生互动的教育性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互动对学生的学习、认知和社会性多方面发展的促进;教师发挥教育作用的方式多样性,除了课堂,也广泛发生在日常生活、交往与活动中;由于教师角色的特殊性,教师自觉或不自觉流露出来的对学生的情感、期望与评价,直接影响学生的自我认识、社会行为、师生互动及其教育效果。师生互动效果的系统综合性,就是师生互动过程导致双方在知识习得、能力培养、情感熏陶和价值观建立等多方面实现综合推进。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通过双方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交流和反应,能够产生任何单方活动都无从相比的成效。师生之间的碰撞和协调、挑战和应对并引导,成为上述综合成效获得的主要渠道。
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其实也算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人际互动。它将师生互动限制在某种教学环境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在进行互动时有着明显的年龄和地位差异。社会学家吴康宁认为,师生互动其实都是发生在不同环境的课堂中,并以不一样的形式和内容来进行互动行为。 我国心理学家佐斌也将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师生互动是指学生和老师相互影响,这种影响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存在,并时刻影响着双方的心理和行为。狭义上的互动是指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下教师和学生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的作用。
二、数学课堂师生互动
美国尼克森专家对师生教学模式的认识是:“教学应该是互动的。学生应不仅能够努力回答问题,而且要能够提出问题。这不是说教学统统是非指导的、无结构的和无目标的,而是课程的实施应该有足够的弹性,以保证学生能够不断寻求满足其特殊兴趣的方法,不断地参与调查、研究和发展等活动;应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对话机会,设置多种情景,以使师生之间的关系犹如探究过程的合作者;学习环境应容许并促进学生对各种假设做出验证”。因此数学课的互动教学方式就应该在某一个指定的环境内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统一完成对理论知识的认识,让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互相作用的目的。课堂中的互动教学必须要双方同时参与才能形成互动行为,以教师作为引导作用,指导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然后学生可以马上将信息反馈给老师,老师继续指导学生完成学习,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互动过程,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也同样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共同发展。这种互动教学是平等的,互相依赖的,缺一不可。师生在互动的过程中,也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并形成老师主动教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模式。
三、数学课上的师生互动的策略
1.强调师生之间平等基础上的互动合作交流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很多新理念,主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精神,突出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文化育人功能;着力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主张探索研究、合作交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不仅是数学探究和学习的需要,也是师生社会交往、个性发展、人生概念和价值展现的需要。合作中,教师通过启发引导、点拨设疑、强化肯定、释疑解惑的合作方式,参与讨论、指导讨论、推进讨论,使合作沿着健康有效的轨道运行。比如在讲解对数时老师这样提问:如果我准备2粒米,你准备4粒米,3号同学准备6粒米,4号同学准备8粒米,5号同学准备10粒米,……按这样的规律,51号同学该准备多少米? 学生回答后教师公布事先估算的数据:51号同学该准备102粒米,大约5克重。老师再接着提问:如果改成让我准备2粒米,你准备4粒米,3号同学准备8粒米,4号同学准备16粒米,5号同学准备32粒米,……按这样的规律,51号同学该准备多少米?教师公布事先估算的数据:51号同学所需准备的大米约重1.2亿吨。老师通过与同学的平等互动,轻松让同学们知道对数的增值作用。
2.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效开展合作学习
我们经常会看到在国际性的数学竞赛中,中国学生的成绩遥遥领先,这肯定得益于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以我们不应该把原有的教学模式直接否定,而应该在知识的生成和双基的训练之间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点。笔者曾听过一节《两平面垂直》的大型公开课,教者通过教具让学生充分讨论参与到二面角的定义生成过程,并通过变化发现特殊情况—两平面垂直,再由学生合作证明了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到此下课铃声响起。虽然从情感体验上整节课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一定的训练,探知的情绪高昂,但知识的生成还不够完整,概念的内涵还没能得到真正的理解,更谈不上巩固知识,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我们教学追求的最基本的目标。从这一点来看,这样的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学并不是成功的方式。应该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找到传统教学与主体教学合适的结合点,要把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在关键点的生成上,要成为有效性的主体发挥,同时也要注重基础的训练。
3.实施计划导控,增进师生互动的效果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成功的师生互动的前提,但这并不是说要放任学生自流,把大量时间都留给学生任意支配。实际上,“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自觉行动,教师必须进行切实有效地诱导启发。”这样就要求教师必须进行计划导控,为实现明确的教学目的,有计划的引导有序的、分步骤的学习活动的进行,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以及创新性给予激发和引导,从而通过组织形式上来使得师生进行互动的相关效果得以保证。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2]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佐斌.师生互动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一、师生互动理论
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或师生有效互动应包括这样三个要素:师生互动过程的双向性、互动内容的教育性和互动效果的系统综合性。师生互动过程的双向性是指师生双方在互动的过程中均衡交互、共同作为。针对传统的单向传输式教学模式,互动的双向性一方面强调学生的参与,鼓励学生以多元化的方式自主探讨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也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之“动”,教师要对学生的参与和挑战做出反应和动态协调。师生互动的教育性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互动对学生的学习、认知和社会性多方面发展的促进;教师发挥教育作用的方式多样性,除了课堂,也广泛发生在日常生活、交往与活动中;由于教师角色的特殊性,教师自觉或不自觉流露出来的对学生的情感、期望与评价,直接影响学生的自我认识、社会行为、师生互动及其教育效果。师生互动效果的系统综合性,就是师生互动过程导致双方在知识习得、能力培养、情感熏陶和价值观建立等多方面实现综合推进。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通过双方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交流和反应,能够产生任何单方活动都无从相比的成效。师生之间的碰撞和协调、挑战和应对并引导,成为上述综合成效获得的主要渠道。
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其实也算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人际互动。它将师生互动限制在某种教学环境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在进行互动时有着明显的年龄和地位差异。社会学家吴康宁认为,师生互动其实都是发生在不同环境的课堂中,并以不一样的形式和内容来进行互动行为。 我国心理学家佐斌也将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师生互动是指学生和老师相互影响,这种影响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存在,并时刻影响着双方的心理和行为。狭义上的互动是指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下教师和学生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的作用。
二、数学课堂师生互动
美国尼克森专家对师生教学模式的认识是:“教学应该是互动的。学生应不仅能够努力回答问题,而且要能够提出问题。这不是说教学统统是非指导的、无结构的和无目标的,而是课程的实施应该有足够的弹性,以保证学生能够不断寻求满足其特殊兴趣的方法,不断地参与调查、研究和发展等活动;应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对话机会,设置多种情景,以使师生之间的关系犹如探究过程的合作者;学习环境应容许并促进学生对各种假设做出验证”。因此数学课的互动教学方式就应该在某一个指定的环境内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统一完成对理论知识的认识,让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互相作用的目的。课堂中的互动教学必须要双方同时参与才能形成互动行为,以教师作为引导作用,指导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然后学生可以马上将信息反馈给老师,老师继续指导学生完成学习,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互动过程,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也同样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共同发展。这种互动教学是平等的,互相依赖的,缺一不可。师生在互动的过程中,也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并形成老师主动教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模式。
三、数学课上的师生互动的策略
1.强调师生之间平等基础上的互动合作交流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很多新理念,主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精神,突出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文化育人功能;着力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主张探索研究、合作交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不仅是数学探究和学习的需要,也是师生社会交往、个性发展、人生概念和价值展现的需要。合作中,教师通过启发引导、点拨设疑、强化肯定、释疑解惑的合作方式,参与讨论、指导讨论、推进讨论,使合作沿着健康有效的轨道运行。比如在讲解对数时老师这样提问:如果我准备2粒米,你准备4粒米,3号同学准备6粒米,4号同学准备8粒米,5号同学准备10粒米,……按这样的规律,51号同学该准备多少米? 学生回答后教师公布事先估算的数据:51号同学该准备102粒米,大约5克重。老师再接着提问:如果改成让我准备2粒米,你准备4粒米,3号同学准备8粒米,4号同学准备16粒米,5号同学准备32粒米,……按这样的规律,51号同学该准备多少米?教师公布事先估算的数据:51号同学所需准备的大米约重1.2亿吨。老师通过与同学的平等互动,轻松让同学们知道对数的增值作用。
2.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效开展合作学习
我们经常会看到在国际性的数学竞赛中,中国学生的成绩遥遥领先,这肯定得益于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以我们不应该把原有的教学模式直接否定,而应该在知识的生成和双基的训练之间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点。笔者曾听过一节《两平面垂直》的大型公开课,教者通过教具让学生充分讨论参与到二面角的定义生成过程,并通过变化发现特殊情况—两平面垂直,再由学生合作证明了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到此下课铃声响起。虽然从情感体验上整节课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一定的训练,探知的情绪高昂,但知识的生成还不够完整,概念的内涵还没能得到真正的理解,更谈不上巩固知识,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我们教学追求的最基本的目标。从这一点来看,这样的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学并不是成功的方式。应该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找到传统教学与主体教学合适的结合点,要把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在关键点的生成上,要成为有效性的主体发挥,同时也要注重基础的训练。
3.实施计划导控,增进师生互动的效果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成功的师生互动的前提,但这并不是说要放任学生自流,把大量时间都留给学生任意支配。实际上,“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自觉行动,教师必须进行切实有效地诱导启发。”这样就要求教师必须进行计划导控,为实现明确的教学目的,有计划的引导有序的、分步骤的学习活动的进行,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以及创新性给予激发和引导,从而通过组织形式上来使得师生进行互动的相关效果得以保证。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2]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佐斌.师生互动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