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环境氛围和办学风格的反映,它包括校容校貌、校风校纪、师生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心理趋向、价值观念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透射出独特的校园精神的凝聚力、感染力和震撼力。它不仅对师生具有巨大的感染作用,而且通过培养出的人才的高素质辐射向社会,其影响是全面深刻和持久的。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建构现代化的校园文化。
一、校园文化建设是营造素质教育氛围的心路之途
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个性、陶冶情操、发展能力、提高素质。过去我们在强调教育功能和途径时,比较注重“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而对“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则不太重视,其实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的树立,高尚道德人格的养成,健康审美趣味的提升,无不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育人环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学校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的真谛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可以说素质教育是一种不仅使学生学会做事,更重视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往往只解决如何“做事”,而提高素质则更多是解决如何“做人”,只有将“做事”与“做人”有机结合,才是理想完整的教育,所以说素质教育不是对教育的分类,而是一种指导思想,一种教育观念,它强调一种基础、一种素养,是一种做人与做学问的功底。因此在学生正值可塑性最强的教育时机,学校应教育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更应是一种受用终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夯实正确的思想道德基础。若因应试教育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重智轻德,造成教育的缺失,往往错过最佳教育时机,学生终生难以弥补。
素质本来就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启动学生的内驱力,培养学生自我意识与自律精神,正是抓住了素质教育的内在本质。内驱力的启动必须一个强有力的“自我”为基础,因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这是素质教育一个重要方面,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创造性等特征正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适能力及自律精神的好途径。
二、校园文化建设是铸塑校园精神的建构之本
校园文化建设除了提升校园文化“物”的品味外,还要重视“人”的塑造。它在多维变化的过程中通过辩证批判的取舍,经过提炼和升华,形成具有核心意义的校园精神。铸塑校园精神,简括地说,就是学校的生命活力,是学校独特的财富和资源,并反映了学校历史传统、办学特色、精神风貌的一种校园精神文化形态。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虽不具有表层物质环境文化和中介层制度文化那种直观可视有形的特点,但由于其精神已渗透或附着在校园各种文化载体及其行为主体身上,故使人能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以致由它透视出独特的校园文化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我们曾有过这样的体会,每当置身于一座具有优良传统并享有巨大社会声誉的学校,总会感到校园里有一种富有生命的东西不断撞击着自己的心灵,使我们感奋。如到北大清华就使人由然而升这种感觉。清华大学在90年历史渊源中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八字校训通过清华人自励自勉,承传升华,演绎为今天体现时代精神的“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清华校风学风,辩证地塑造了清华学生行为与思辨、学习与创造、务实与求新的作风,成为清华学子在国家各个岗位上取得良好声誉的坚实基础,正是在这样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熏陶下,清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治学、兴业、治国之才,由这种清华文化环境不断孕育积淀形成了清华独特的校园精神。
校园文化不仅是一所学校以往历史的积淀,更是学校自我发展的主题。学校是传递文化和创造文化的场所,学校自身的发展也是文化的累积过程,尤其是传统老校,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格调和布局。但是时代的发展又不断对学校办学提出新的要求,传统与现代之间如何协调,这常常是具有历史传统的老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传统拓展即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传统中融入现代性,现代性中体现历史的积累。历史性是学校的财富。
三、校园文化建设是弘扬人文精神,培养人文底蕴的陶冶之源
未来人才素质的差别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的技能上,更体现在人的基本素质上,其中人文素质的发展居重要地位,人文素质绝非一般的知识特征,它是一种性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它体现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从更深层次上体现人才质量,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弘扬人文精神,培养人文底蕴,提高人文素质。
何谓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人之为人的一种理性意识、情感体验、生命追求、理论阐释、评价体系、价值观念和实践规范,是人类以文明之道大化于天下的生命大智慧”。当今要大力弘扬的这种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它包括了自强不息、奋发有为、乐观向上的人生追求;社会与历史责任感以及爱国主义情操;把握现实,面向未来的胸怀和眼光;义利兼顾以义为上的价值取向;尊重、理解和关心他人、宽容合作及互助奉献的精神。它既是一种理性意识,也是一种非理性的体验;它既表现为一定的知识形态,也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念;它既是一种积极的生命追求,也是一种现实的行为规范。它与科学精神同属人类精神必不可少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实践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
“人文精神在不同的时代其表现形态与主题并非完全一致,从教育上看,古典人文主义最关心的主要是个人,着重培养个人的人文修养及个人的道德品质。当代人文主义教育尽管也关心个人,但更强调关心他人、社会以及人类的利益与未来。据此,这里所说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教育,其核心是引导青少年一代更好地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引自教育研究97第11期《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素质教育说到底是解决人的精神世界的问题,如何做人是基础的基础。
校园文化建设中力求弘扬人文精神,就是要加强人文知识教育包括努力发掘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教育资源,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实行开放式教育,努力营造高品味、高层次的人文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有了坚实的人文底蕴就会牢固的构筑起学生正确的精神支柱,而正确的精神支柱的构筑,对于学生崇高的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精神催化的重要作用。
总之,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而又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
作者简介:王秀丽(1974-),女,河南驻马店市人,驻马店教育学院外语系讲师。
一、校园文化建设是营造素质教育氛围的心路之途
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个性、陶冶情操、发展能力、提高素质。过去我们在强调教育功能和途径时,比较注重“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而对“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则不太重视,其实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的树立,高尚道德人格的养成,健康审美趣味的提升,无不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育人环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学校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的真谛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可以说素质教育是一种不仅使学生学会做事,更重视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往往只解决如何“做事”,而提高素质则更多是解决如何“做人”,只有将“做事”与“做人”有机结合,才是理想完整的教育,所以说素质教育不是对教育的分类,而是一种指导思想,一种教育观念,它强调一种基础、一种素养,是一种做人与做学问的功底。因此在学生正值可塑性最强的教育时机,学校应教育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更应是一种受用终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夯实正确的思想道德基础。若因应试教育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重智轻德,造成教育的缺失,往往错过最佳教育时机,学生终生难以弥补。
素质本来就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启动学生的内驱力,培养学生自我意识与自律精神,正是抓住了素质教育的内在本质。内驱力的启动必须一个强有力的“自我”为基础,因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这是素质教育一个重要方面,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创造性等特征正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适能力及自律精神的好途径。
二、校园文化建设是铸塑校园精神的建构之本
校园文化建设除了提升校园文化“物”的品味外,还要重视“人”的塑造。它在多维变化的过程中通过辩证批判的取舍,经过提炼和升华,形成具有核心意义的校园精神。铸塑校园精神,简括地说,就是学校的生命活力,是学校独特的财富和资源,并反映了学校历史传统、办学特色、精神风貌的一种校园精神文化形态。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虽不具有表层物质环境文化和中介层制度文化那种直观可视有形的特点,但由于其精神已渗透或附着在校园各种文化载体及其行为主体身上,故使人能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以致由它透视出独特的校园文化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我们曾有过这样的体会,每当置身于一座具有优良传统并享有巨大社会声誉的学校,总会感到校园里有一种富有生命的东西不断撞击着自己的心灵,使我们感奋。如到北大清华就使人由然而升这种感觉。清华大学在90年历史渊源中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八字校训通过清华人自励自勉,承传升华,演绎为今天体现时代精神的“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清华校风学风,辩证地塑造了清华学生行为与思辨、学习与创造、务实与求新的作风,成为清华学子在国家各个岗位上取得良好声誉的坚实基础,正是在这样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熏陶下,清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治学、兴业、治国之才,由这种清华文化环境不断孕育积淀形成了清华独特的校园精神。
校园文化不仅是一所学校以往历史的积淀,更是学校自我发展的主题。学校是传递文化和创造文化的场所,学校自身的发展也是文化的累积过程,尤其是传统老校,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格调和布局。但是时代的发展又不断对学校办学提出新的要求,传统与现代之间如何协调,这常常是具有历史传统的老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传统拓展即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传统中融入现代性,现代性中体现历史的积累。历史性是学校的财富。
三、校园文化建设是弘扬人文精神,培养人文底蕴的陶冶之源
未来人才素质的差别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的技能上,更体现在人的基本素质上,其中人文素质的发展居重要地位,人文素质绝非一般的知识特征,它是一种性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它体现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从更深层次上体现人才质量,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弘扬人文精神,培养人文底蕴,提高人文素质。
何谓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人之为人的一种理性意识、情感体验、生命追求、理论阐释、评价体系、价值观念和实践规范,是人类以文明之道大化于天下的生命大智慧”。当今要大力弘扬的这种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它包括了自强不息、奋发有为、乐观向上的人生追求;社会与历史责任感以及爱国主义情操;把握现实,面向未来的胸怀和眼光;义利兼顾以义为上的价值取向;尊重、理解和关心他人、宽容合作及互助奉献的精神。它既是一种理性意识,也是一种非理性的体验;它既表现为一定的知识形态,也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念;它既是一种积极的生命追求,也是一种现实的行为规范。它与科学精神同属人类精神必不可少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实践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
“人文精神在不同的时代其表现形态与主题并非完全一致,从教育上看,古典人文主义最关心的主要是个人,着重培养个人的人文修养及个人的道德品质。当代人文主义教育尽管也关心个人,但更强调关心他人、社会以及人类的利益与未来。据此,这里所说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教育,其核心是引导青少年一代更好地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引自教育研究97第11期《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素质教育说到底是解决人的精神世界的问题,如何做人是基础的基础。
校园文化建设中力求弘扬人文精神,就是要加强人文知识教育包括努力发掘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教育资源,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实行开放式教育,努力营造高品味、高层次的人文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有了坚实的人文底蕴就会牢固的构筑起学生正确的精神支柱,而正确的精神支柱的构筑,对于学生崇高的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精神催化的重要作用。
总之,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而又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
作者简介:王秀丽(1974-),女,河南驻马店市人,驻马店教育学院外语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