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成为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来源 :当代商报·中外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er4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知识大爆炸、信息浩如烟海的今天,教师已经不可能精通所有知识,也不可能具备很多技能,学生只要看到一个新的名词或学习了一门其它专业技能,就可以成为老师的“一词之师”或“一技之师”了。所以,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成为新的教学理念。
  今天的学生有能力发现教师的错误、知道教师的知识不足和有限能力,所以,教师不懂装懂的窘态会被学生敏锐发现,甚至学生在课堂上就毫不客气地责问教师或要求更换教师。面对如此的挑战,教师应该如何迎接呢?
  一、坦然向学生承认自己知识技能有限
  教师要有“生无涯,学也无涯”的远见卓识,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自知之明,要相信学生也具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学习精神,因此,对不懂的问题,别“猪鼻子插根葱——装象”,要真心诚意地向学生学习,要知“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自然规律,把学生当作一个具有远大前途的新事物看待,也要知“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别把那些平常的学生遗忘了,要“不拘一格育人才”。
  针对学生常常提出一些政治教师不熟悉的学科的相关问题,比如,什么是“千年虫”、什么是“相对论”,什么是“长波中波短波”,什么是“尼日诺现象”,什么是“道琼斯指数”……教师应当虚心地告诉他们自已暂时弄不清楚,然后迅速查阅资料,和学生探讨,互相学习,并表扬他们勇敢提问的精神,鼓励他们进一步探索。
  二、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新课程的实施,呼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师生间的民主、合作关系。合作学习主要是指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进行多向信息的交互传递,而师生关系是教学最基本的关系。师生的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意义的建构。所以,在教学中建立起师生间民主、融洽的合作关系尤为重要。教师要从教学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要“摆正位子、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不以高高在上、惟我独尊的权威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才能消除畏惧,活跃思维,发展个性。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达到新课程强调的师生间互相沟通,互相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互教互学的“双赢”境界。
  考场如同战场,军队不能同心同德,军队不能取胜,同样,师生不同心同德,考试必然失利。《吕氏春秋》指出,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要做到“师徒同体”、“师徒同心”。
  但是,有些学科是学生不重视,比如政治课,它对于文科班来说,属于X学科,部分学生不足够重视,对于理科班来说,政治课不是高考学科,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学生都把政治课当成可有可无的学科,不予以重视。
  这更需要教师的耐心,需要教师的智慧,更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政治课的独特魅力。教师要走到学生们中间,与学生平等交流,互动学习,构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要善待学生,不急不躁,寻找扭转局面的办法,尤其是把政治课堂潜在的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情感、提高学生道德品质的功能开发出来,将政治课堂教学变成一堂别开生面的、全面提高学生智商情商德商的专门课程,为师生同心同德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三、接受学生的监督,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
  孔子曰:“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又曰:“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诌谀我者,吾贼也。”
  由于教师的知识难免有限,对问题的分析难免不完善,如果教师接受学生的监督,虚心学生的意见,特别是对于哪些敢于向教师提意见甚至“刁难”教师的学生,教师应当虚心接受意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非圣人,熟能无过”,因此,教师树立了一个虚心的榜样,不仅提高教师的水平,能得到学生的信赖,而且树立了学生超越教师的信心,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激情。
  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学生如果把先生当一个范本,而不是一个敌手,他就永远不能青胜于蓝。”别林斯基这句话言犹在耳。事实上,“不能超过师傅的徒弟是不幸的”,“有才智的学生,总是力图超过他的先生”。
  “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吕氏春秋•劝学》),因此,教师理所应当发现和爱护哪些敢于向教师挑战的学生,鼓励他们向老师挑战、超越教师,形成一个认真学习的积极竞争、教学相长的学习机制。
  比如,师生展开知识竞赛、论辩比赛等活动,教师因为勇敢接受挑战,既挑起了学生超越教师的斗志,又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重,为学生搞好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
  拿破仑说过:“不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古诗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鼓励学生超越教师,向教师挑战,树立“超越教师的教学观”,这不仅是教师“教书”工作的要求,而且也是教师“育人”工作的要求,这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优秀传统,也是21世纪创新教师的呼唤,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希望每一个教师都具有这个美丽而宽广的心怀,为搞好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其他文献
离退休管理服务工作一直以来是工会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离退休人员的各种需求和观念也在随之相应改变,社会对于离退休管理服务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如何发挥工会组织的职能,从而让离退休管理服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已经成为新时期工会组织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  今年中央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将“社会管理创新”这一主题摆在了当前工作的重要位置。如何真正贯彻
期刊
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后勤管理工作是办好学校的重要保证。下面,我就结合学校工作实际,谈谈对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几点认识。  一、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意义  ⒈做好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是办好学校的物质保证。建设一所学校要有必要的物质条件。作为学校后勤管理部门,不仅从经济上、物质上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且还可以为师生创设良好的环境,使其专心致志地从事学习和工作。如果没有学校后勤
期刊
【摘要】言传身教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辅导员岗位要把立德树人、爱岗敬业作为一项职业基本准则牢记在心,并在实际的工作中加以深刻体会与运用。“辅导员”这三个字就是在辅导与引导学生成才圆梦的时候,就是要言传身教,注重德育为先,才育为后,德才兼备,齐头并进。  【关键词】言传身教 德育  在成语字典中将言传身教解释为:言传:用言语讲解、传授;身教:以行动示范。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行动
期刊
通过学习古代诗文,我们发现:在中国古代,每当行人远离,送行者往往折柳相送,以表惜别之情、祝福之意。这种独特的送别方式在文人墨客中颇为流行,为原本落寞惆怅凄凉伤感的离别场面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  一般认为,“折柳送别”发端于西周初期,而《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则被视为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到了汉代,“折柳送别”渐成风气,记录汉代京师长安社会生活的《三辅黄图》云:“霸桥在长安东,跨
期刊
【摘要】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任务”教学法是现代高职教育的重要手段,它对形成职业岗位能力与突出高职教学特色,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具有重大意义;该教学法的关键技术是项目任务的设计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任务”设计的基本参照点是工作过程,通过对相关企业工作过程的分析,选取一个能够基本覆盖所有知识点的且以实现的大项目为载体,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项目任务中,构建学习情境。实施“项目任务
期刊
一、建立完善的约束、激励制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师对民主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因此,学校管理工作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各种奖励机制,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一是建立完善业绩考核办法,使工作量化、细化、目标化;二是将考核内容全面化、办法科学化、过程公开化,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主要依据;三是建立合理的内部分配机制,加大奖惩力度,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激励有效劳动。  
期刊
语言是思维的外表,语文教学中学生经常思维活跃,这就难免出现“插嘴”这一现象。对课堂学生的插话,是严禁封杀,还是鼓励倡导?待我们细致分析其插话的原因、种类,再给出选择。我认为插嘴是:  一、学生认真听课的表现  首先应肯定的是学生插嘴现象无可非议的,它也是学生上课时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的表现,它的产生也可以说是新课改中涌现的一种正常的、合情合理的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定义为学生的恶意捣乱,它不是“乱
期刊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也不例外。产学合作教育已成为高校培养具有实践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探讨如何在文科专业中推进产学合作,培养创新人才。  【关键词】产学合作教育 汉语言文学专业 人才培养目标  多年以来,大学中文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被人们称为“万能专业”,其就业待遇之丰,足以让相
期刊
【摘要】现代慈善素养是现代社会发展对青少年综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中小学要认真开展慈善教育,努力培养青少年现代慈善意识和行为。学校慈善文化教育应借鉴外地经验,明确慈善文化教育的目的功能、主要内容和方式方法,设计好慈善文化教育的课程教材,并请新闻媒体积极配合搞好舆论引导。  【关键词】青少年慈善 学校慈善文化 教育目标 现代慈善行为 慈善意识 利他行为   一、中小学开展慈善教育十分必要和重要  1、
期刊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刘兼认为,在人才培养规格发生了变化的今天,教育的重心发生了转移,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富有个性的发展,成为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如何创新管理、把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师生,成为我们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构建符合课改理念的管理运行机制  ⒈准确把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人类生存面临困难、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