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知识大爆炸、信息浩如烟海的今天,教师已经不可能精通所有知识,也不可能具备很多技能,学生只要看到一个新的名词或学习了一门其它专业技能,就可以成为老师的“一词之师”或“一技之师”了。所以,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成为新的教学理念。
今天的学生有能力发现教师的错误、知道教师的知识不足和有限能力,所以,教师不懂装懂的窘态会被学生敏锐发现,甚至学生在课堂上就毫不客气地责问教师或要求更换教师。面对如此的挑战,教师应该如何迎接呢?
一、坦然向学生承认自己知识技能有限
教师要有“生无涯,学也无涯”的远见卓识,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自知之明,要相信学生也具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学习精神,因此,对不懂的问题,别“猪鼻子插根葱——装象”,要真心诚意地向学生学习,要知“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自然规律,把学生当作一个具有远大前途的新事物看待,也要知“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别把那些平常的学生遗忘了,要“不拘一格育人才”。
针对学生常常提出一些政治教师不熟悉的学科的相关问题,比如,什么是“千年虫”、什么是“相对论”,什么是“长波中波短波”,什么是“尼日诺现象”,什么是“道琼斯指数”……教师应当虚心地告诉他们自已暂时弄不清楚,然后迅速查阅资料,和学生探讨,互相学习,并表扬他们勇敢提问的精神,鼓励他们进一步探索。
二、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新课程的实施,呼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师生间的民主、合作关系。合作学习主要是指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进行多向信息的交互传递,而师生关系是教学最基本的关系。师生的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意义的建构。所以,在教学中建立起师生间民主、融洽的合作关系尤为重要。教师要从教学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要“摆正位子、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不以高高在上、惟我独尊的权威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才能消除畏惧,活跃思维,发展个性。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达到新课程强调的师生间互相沟通,互相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互教互学的“双赢”境界。
考场如同战场,军队不能同心同德,军队不能取胜,同样,师生不同心同德,考试必然失利。《吕氏春秋》指出,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要做到“师徒同体”、“师徒同心”。
但是,有些学科是学生不重视,比如政治课,它对于文科班来说,属于X学科,部分学生不足够重视,对于理科班来说,政治课不是高考学科,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学生都把政治课当成可有可无的学科,不予以重视。
这更需要教师的耐心,需要教师的智慧,更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政治课的独特魅力。教师要走到学生们中间,与学生平等交流,互动学习,构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要善待学生,不急不躁,寻找扭转局面的办法,尤其是把政治课堂潜在的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情感、提高学生道德品质的功能开发出来,将政治课堂教学变成一堂别开生面的、全面提高学生智商情商德商的专门课程,为师生同心同德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三、接受学生的监督,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
孔子曰:“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又曰:“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诌谀我者,吾贼也。”
由于教师的知识难免有限,对问题的分析难免不完善,如果教师接受学生的监督,虚心学生的意见,特别是对于哪些敢于向教师提意见甚至“刁难”教师的学生,教师应当虚心接受意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非圣人,熟能无过”,因此,教师树立了一个虚心的榜样,不仅提高教师的水平,能得到学生的信赖,而且树立了学生超越教师的信心,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激情。
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学生如果把先生当一个范本,而不是一个敌手,他就永远不能青胜于蓝。”别林斯基这句话言犹在耳。事实上,“不能超过师傅的徒弟是不幸的”,“有才智的学生,总是力图超过他的先生”。
“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吕氏春秋•劝学》),因此,教师理所应当发现和爱护哪些敢于向教师挑战的学生,鼓励他们向老师挑战、超越教师,形成一个认真学习的积极竞争、教学相长的学习机制。
比如,师生展开知识竞赛、论辩比赛等活动,教师因为勇敢接受挑战,既挑起了学生超越教师的斗志,又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重,为学生搞好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
拿破仑说过:“不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古诗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鼓励学生超越教师,向教师挑战,树立“超越教师的教学观”,这不仅是教师“教书”工作的要求,而且也是教师“育人”工作的要求,这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优秀传统,也是21世纪创新教师的呼唤,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希望每一个教师都具有这个美丽而宽广的心怀,为搞好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今天的学生有能力发现教师的错误、知道教师的知识不足和有限能力,所以,教师不懂装懂的窘态会被学生敏锐发现,甚至学生在课堂上就毫不客气地责问教师或要求更换教师。面对如此的挑战,教师应该如何迎接呢?
一、坦然向学生承认自己知识技能有限
教师要有“生无涯,学也无涯”的远见卓识,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自知之明,要相信学生也具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学习精神,因此,对不懂的问题,别“猪鼻子插根葱——装象”,要真心诚意地向学生学习,要知“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自然规律,把学生当作一个具有远大前途的新事物看待,也要知“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别把那些平常的学生遗忘了,要“不拘一格育人才”。
针对学生常常提出一些政治教师不熟悉的学科的相关问题,比如,什么是“千年虫”、什么是“相对论”,什么是“长波中波短波”,什么是“尼日诺现象”,什么是“道琼斯指数”……教师应当虚心地告诉他们自已暂时弄不清楚,然后迅速查阅资料,和学生探讨,互相学习,并表扬他们勇敢提问的精神,鼓励他们进一步探索。
二、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新课程的实施,呼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师生间的民主、合作关系。合作学习主要是指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进行多向信息的交互传递,而师生关系是教学最基本的关系。师生的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意义的建构。所以,在教学中建立起师生间民主、融洽的合作关系尤为重要。教师要从教学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要“摆正位子、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不以高高在上、惟我独尊的权威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才能消除畏惧,活跃思维,发展个性。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达到新课程强调的师生间互相沟通,互相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互教互学的“双赢”境界。
考场如同战场,军队不能同心同德,军队不能取胜,同样,师生不同心同德,考试必然失利。《吕氏春秋》指出,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要做到“师徒同体”、“师徒同心”。
但是,有些学科是学生不重视,比如政治课,它对于文科班来说,属于X学科,部分学生不足够重视,对于理科班来说,政治课不是高考学科,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学生都把政治课当成可有可无的学科,不予以重视。
这更需要教师的耐心,需要教师的智慧,更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政治课的独特魅力。教师要走到学生们中间,与学生平等交流,互动学习,构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要善待学生,不急不躁,寻找扭转局面的办法,尤其是把政治课堂潜在的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情感、提高学生道德品质的功能开发出来,将政治课堂教学变成一堂别开生面的、全面提高学生智商情商德商的专门课程,为师生同心同德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三、接受学生的监督,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
孔子曰:“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又曰:“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诌谀我者,吾贼也。”
由于教师的知识难免有限,对问题的分析难免不完善,如果教师接受学生的监督,虚心学生的意见,特别是对于哪些敢于向教师提意见甚至“刁难”教师的学生,教师应当虚心接受意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非圣人,熟能无过”,因此,教师树立了一个虚心的榜样,不仅提高教师的水平,能得到学生的信赖,而且树立了学生超越教师的信心,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激情。
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学生如果把先生当一个范本,而不是一个敌手,他就永远不能青胜于蓝。”别林斯基这句话言犹在耳。事实上,“不能超过师傅的徒弟是不幸的”,“有才智的学生,总是力图超过他的先生”。
“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吕氏春秋•劝学》),因此,教师理所应当发现和爱护哪些敢于向教师挑战的学生,鼓励他们向老师挑战、超越教师,形成一个认真学习的积极竞争、教学相长的学习机制。
比如,师生展开知识竞赛、论辩比赛等活动,教师因为勇敢接受挑战,既挑起了学生超越教师的斗志,又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重,为学生搞好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
拿破仑说过:“不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古诗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鼓励学生超越教师,向教师挑战,树立“超越教师的教学观”,这不仅是教师“教书”工作的要求,而且也是教师“育人”工作的要求,这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优秀传统,也是21世纪创新教师的呼唤,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希望每一个教师都具有这个美丽而宽广的心怀,为搞好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