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视剧《老大的幸福》通过傅老大这样一个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向所有和傅老大一样遭遇过生活的磨难却始终乐观向上的普通人致敬,细腻、全面地剖析了普通城市市民的精神世界,关注并认同了一个普通百姓的幸福理念。在构建和谐社会,提升中低收入人群幸福指数成为中国的理想的今天,我们需要这种质朴而大气的人生智慧。
关键词:老大的幸福 平民视角 幸福理念
由辽宁电视台、吉林电视台、黑龙江电视台、河北电视台联合摄制,范伟等联合主演的电视剧《老大的幸福》,讲述了一个生活在东北小城的普通市民傅吉祥(人称傅老大)的人生故事。傅老大父母早逝,他作为长子,承担了父母双重责任,含辛茹苦带大了三个弟弟、一个妹妹,并把他们都送到了北京上大学。当弟弟、妹妹都成家立业、生活红火时,他却离了婚、下了岗。但生活上的不如意却没有在傅老大身上留下任何消极的印记,他热爱生活、乐于助人、善于学习,怀着对生活和事业的理想最终成为一名按摩师和父亲。这部电视剧通过一个小人物的生活经历,生动展现了凝聚在普通城市市民身上的一种坚韧、乐观、豁达、上进、包容的人文精神。他们文化水平不高,但并不缺少智慧,他们的智慧可能没有体现在宇宙飞船上天、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上,但却能在平凡的生活中一次次化解人生危机、解除生活困境。正是这些充满人生智慧的、朴实的百姓哲学,夯实、稳定、幸福着我们的社会,构成了支撑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老大的幸福》细腻、全面地剖析了普通城市市民的精神世界,关注并认同了一个普通百姓的幸福理念。
知足就是最幸福——内心的和谐是幸福的基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不和谐理论认为,不和谐“是心理上不舒服的状态。会促使人试图减轻这种不和谐感,以达到和谐”,并且“除了试着去减轻不和谐,人们还将积极地避免接触会增加心理不和谐的情境及信息”。幸福作为人类最复杂的心理现象之一,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无论从哲学还是心理学角度,人们都无法否认幸福快乐的感受是建立在所需求的对象获得满足的基础之上。这种满足感是人们内心主体认识与客观存在达成一致,即认知和谐时才会出现的。傅老大的幸福感首先来自他有属于自己的比较稳固的认知体系,并且能够积极化解来自外界的不和谐因素,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
从客观条件来看,傅老大应该是城市普通市民中不幸福的典型代表,他人到中年、文化不高,下岗、离婚又不能生育。所以在傅老大的弟弟、妹妹眼中,大哥是不可能有什么幸福可言的,于是兄妹四人制订了“老大的幸福计划”,决心要为大哥打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生活。但这恰恰打破了傅老大内心的平衡,打破了他在以往的环境中形成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被弟弟、妹妹接到北京的傅老大,不仅没有像他们所希望的那样享受到幸福生活,反倒因为过量饮酒、听激烈音乐引发了心脏病。病愈后的傅老大深切地认识到,自己所需要的幸福生活就在东北那个偏远的小城。他想继续带着晨练的伙伴们一起做自创的“傅老大养生健身操”,想在公园里票友们赞赏、敬佩的掌声中唱京剧,还想回到离不开他的足疗中心,继续当他的首席按摩师,更想回家看看自己捡来的儿子乐乐……傅老大心中的幸福就这么简单,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过平凡的日子。
可傅家其他的兄妹在对待大哥的问题上奉行的是“趋乐避苦”、追求感官享乐的幸福理念,他们理解不了傅老大追求个人价值的社会实现、知足常乐的幸福观。他们受不了把自己养大的哥哥还要干伺候人的足疗按摩师的活,接受不了大哥还住在比他们年龄都大的平房里,更不允许梅好带着生病的儿子乐乐阻碍大哥奔向他们所谓的“幸福”生活。于是他们想尽办法把傅老大留在北京,千方百计把对大哥产生感情的梅好撵跑,让傅老大到老二的集团公司上班。还想撮合北京高级白领辛雯嫁给大哥。在傅家兄妹看来,只要大哥沿着他们设计的路线前进,无疑就走上了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
可傅家兄妹没有想到,他们给大哥的幸福都是用物质来计算的,他们反对大哥与梅好在一起,甚至也是因为计算出梅好儿子乐乐治病的费用不菲而行动的。但大哥的幸福却不是用物质能满足的。表面看来生活得一塌糊涂的大哥,其实也有着自己的生活哲学和生活理想,也有着自己的价值追求和事业目标。傅老大需要通过自己的劳动赢得社会的认可,需要一个孩子来释放自己的父爱。傅老大下岗后成为一名足疗按摩师,但他给自己的定位是养生专家,在这一点上他充满了自信和自豪但并不自满,即使在北京也没忘了买书、偷艺提高技能。傅老大研究养生不是为了发家致富,也不是为了自己长命百岁。他就是为了能自食其力,希望通过拥有一技之长让自己和周围人都能过上“我美、我浪、我开口笑”的幸福生活。在傅老大看来,只要“出生了,长大了,上学了,成家了,立业了,努力了,付出了”,那就一切都妥了。
舍得就是幸福——幸福需要理性的参与和引导。对财富的追逐在当代很多人的心中被解释为就是对幸福的追逐。但据美国一家报刊的调查显示,每年赚2,5万美元的人认为5万美元会使他们幸福;那些赚5万美元的人说10万美元就够了;那些赚10万美元的人认为他们需要大约20万美元,如此类推。有人说,当一个人知道水晶比玻璃贵时,幸福就开始远离他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多元文化的冲击,城市节奏的加快,让人们无暇思考,往往陷入一种茫然或盲从,把对物质的占有量当做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当欲望缺少理性的导引和束缚时,幸福与人类的尊严就面临危机。傅家老二傅吉安、老四傅吉星、老五傅吉平就是典型的物质幸福论的实践者。
从电视剧开始来看,傅家四兄妹都是时代的宠儿、城市的成功人士:老二傅吉安是京城颇具影响力的房地产商,老三傅吉兆是政府机关的副处长,老四傅吉星是小有名气的影视演员,老五傅吉平是收入颇丰的钢琴教师。正因为他们都已拥有较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所以他们才越发不能容忍大哥的现状,越俎代庖地包办起大哥的幸福。但随着欲望的不断扩展,四兄妹遇到了不同的人生危机。老四唯一的幸福理想就是有一幢别墅,但事实上自己的收入根本无力支撑别墅的费用,结果为了要别墅差点失去自己的孩子。老二的幸福理念就是公司利益最大化。挣更多的钱,结果为了追求最大利益不顾世界金融危机的大形势铤而走险,最后失去了自己辛苦多年打造起来的公司——吉安集团。老五的理想是嫁给有钱人坐享其成,过无忧无虑的奢华生活,结果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富豪,富豪却不想和她结婚。老三傅吉兆本身是一个对名利比较淡薄的人,但妻子却是一个非常重视丈夫仕途升迁的人,经常逼着丈夫攀附权贵,以谋求仕途的升迁,结果导致夫妻感情险些破裂。
心理学研究表明,财富总量的大小与人们的幸福指数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并不是拥有财富越多越幸福。但如果 人们突然获得一笔意外之财时,他们会瞬间体验到强烈的快感。不过一旦他们适应了这种新处境,幸福程度就回归“正常”了。傅家四兄妹的心态实际上是众多都市人价值观、幸福观的映射,认为只有让人羡慕、敬佩甚至嫉妒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可是物质上的攀比是永远没有止境的,物质带来的快乐永远只是瞬间和短暂的。而且这世上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一切获得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不懂得用理性来规范和引导欲望,在更大、更多的物质诱惑面前不知取舍,结果会把原本拥有的东西也失去了。电视剧中的傅家兄妹在大哥的引导下,舍弃了那些其实和幸福根本无关的欲望,得到人生最为珍贵的幸福:老二回归到家庭,重新得到了妻子的爱情和儿子的亲情;老四放弃了别墅,拥有了亲生骨肉;老五挥别了大款,重拾真爱;老三夫妻不再执著于仕途名利。家庭恢复了和睦。有舍才有得,舍得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豁达。是一把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这就是傅老大告诉自己的弟弟、妹妹和观众的幸福理念。
有德行、长久的幸福从来就不是孤立的。电视剧的结尾,傅老大终于和弟弟、妹妹在北京吃上了一顿安静、圆满的团圆饭。傅老大在饭桌上对弟弟、妹妹说:“其实我一直都很幸福,尤其是看到你们幸福,我就更幸福。”只有身边的人幸福了,自己才会幸福,这是傅老大幸福观的核心观点,也是对建立在哲学理念上的德性幸福观的具象诠释。无论从哲学、心理学还是社会学的研究成果来看,人都不可能离开社会、人群而长久幸福、快乐地生存,也就是说人的幸福感大多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中产生。离开了社会环境及他人的积极反馈,孤立的个人的幸福也就无从谈起。
纵观全剧不难看出,傅老大的幸福始终是和他人的幸福联系在一起的,并且他非常关注身边人的幸福指数,这是一种有道德的幸福观。当看到吉安无论对妻子明月、助理辛雯还是自己的下属都颐指气使、毫无尊重时,傅老大心里很不是滋味。在顺城,老二傅吉安因为知道了助理辛雯曾经让自己的大哥给做过足疗,毫不客气地让辛雯滚出去,傅老大当即制止,自己给辛雯道歉,并请辛雯有尊严地离开。来到北京,傅老大看见二弟吹毛求疵地冲公司看电梯的女孩发脾气,他不忍心让女孩委屈,又偷偷跑回去给女孩道歉,并解释说这是因为他们董事长,也就是自己的弟弟最近身体不健康导致的。后来傅老大到二弟公司工作,当他发现员工们因为过度疲劳而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就想用自己的养生方法给大家调调,一是调身体,二是调心情。傅老大认为,没有一个好心情,那就是一个病人。后来傅吉安发现了大哥的做法非常生气,认为他是在添乱,做多余的事,并说要开除“偷懒”的员工。傅老大知道二弟真是病了,他多么希望二弟能明白,只有不苛求地平等待人,让周围的人开心、快乐了,自己才能获得幸福。
傅老大是一个在物质条件上没有一点优越感的下岗职工,但最后却成了身边很多在物质获取上比他成功的人的精神支撑,并且他自身也从中获得了由衷的幸福。这充分说明,人类获得幸福满足感的最佳途径不是攫取财富,而是追求精神上的优越。根据心理学家阿德勒的理论,最健康、最有可能带来满足感的、追求优越的方式,就是立志于为比你自身更崇高的东西追求福祉,如社会的进步、在公共秩序下的世界和平、人类知识的发展等等。傅老大的幸福在于他找到了能让自己获得生活满足感的路径,那就是帮助他人获得幸福。
被弟弟、妹妹硬带到北京的傅老大其实并不喜欢这里的生活,他睡在席梦思上远远没有睡在东北火炕上塌实、舒服。但他能从另一个角度找到幸福感。那就是弟弟、妹妹的一片孝心,为了让弟弟、妹妹开心、快乐,傅老大决心圆满完成享福任务。本来打算完成享福任务就回顺城的傅老大,首先因为梅好和儿子的到来改变了计划,决定留在北京给乐乐治病,让梅好和孩子过上幸福生活。后来因为弟弟、妹妹的干预,梅好离开了傅老大,失去关爱对象的傅老大又决定回东北过自己的幸福生活。可这时弟弟、妹妹又接二连三地遭遇人生危机,本来是帮扶对象的傅老大用自己的人生智慧和乐观精神为弟弟、妹妹撑起了一片天,重新找回了失去的幸福。最后,梅好、弟弟、妹妹、公司员工都有了自己的归宿,傅老大牵着儿子乐乐的手,做着“傅老大养生健身操”走在回东北顺城的大路上,他没有想过自己失去了什么,只想到自己得到了一个儿子——一个不爱说话的“天使”。
《老大的幸福》通过傅老大这样一个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向所有和傅老大一样遭遇过生活的磨难却始终乐观向上的普通人致敬,肯定了普通市民身上那种善良、达观、勇气和智慧。在构建和谐社会,提升中低收入人群幸福指数成为中国的理想的今天,我们需要这种质朴而大气的人生智慧。《老大的幸福》这部电视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幸福思路——学会知足、学会舍得、学会付出。
(谷岩为北华大学文学院传播系副教授:胡哲为吉林市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记者)
编校,赵亮
关键词:老大的幸福 平民视角 幸福理念
由辽宁电视台、吉林电视台、黑龙江电视台、河北电视台联合摄制,范伟等联合主演的电视剧《老大的幸福》,讲述了一个生活在东北小城的普通市民傅吉祥(人称傅老大)的人生故事。傅老大父母早逝,他作为长子,承担了父母双重责任,含辛茹苦带大了三个弟弟、一个妹妹,并把他们都送到了北京上大学。当弟弟、妹妹都成家立业、生活红火时,他却离了婚、下了岗。但生活上的不如意却没有在傅老大身上留下任何消极的印记,他热爱生活、乐于助人、善于学习,怀着对生活和事业的理想最终成为一名按摩师和父亲。这部电视剧通过一个小人物的生活经历,生动展现了凝聚在普通城市市民身上的一种坚韧、乐观、豁达、上进、包容的人文精神。他们文化水平不高,但并不缺少智慧,他们的智慧可能没有体现在宇宙飞船上天、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上,但却能在平凡的生活中一次次化解人生危机、解除生活困境。正是这些充满人生智慧的、朴实的百姓哲学,夯实、稳定、幸福着我们的社会,构成了支撑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老大的幸福》细腻、全面地剖析了普通城市市民的精神世界,关注并认同了一个普通百姓的幸福理念。
知足就是最幸福——内心的和谐是幸福的基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不和谐理论认为,不和谐“是心理上不舒服的状态。会促使人试图减轻这种不和谐感,以达到和谐”,并且“除了试着去减轻不和谐,人们还将积极地避免接触会增加心理不和谐的情境及信息”。幸福作为人类最复杂的心理现象之一,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无论从哲学还是心理学角度,人们都无法否认幸福快乐的感受是建立在所需求的对象获得满足的基础之上。这种满足感是人们内心主体认识与客观存在达成一致,即认知和谐时才会出现的。傅老大的幸福感首先来自他有属于自己的比较稳固的认知体系,并且能够积极化解来自外界的不和谐因素,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
从客观条件来看,傅老大应该是城市普通市民中不幸福的典型代表,他人到中年、文化不高,下岗、离婚又不能生育。所以在傅老大的弟弟、妹妹眼中,大哥是不可能有什么幸福可言的,于是兄妹四人制订了“老大的幸福计划”,决心要为大哥打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生活。但这恰恰打破了傅老大内心的平衡,打破了他在以往的环境中形成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被弟弟、妹妹接到北京的傅老大,不仅没有像他们所希望的那样享受到幸福生活,反倒因为过量饮酒、听激烈音乐引发了心脏病。病愈后的傅老大深切地认识到,自己所需要的幸福生活就在东北那个偏远的小城。他想继续带着晨练的伙伴们一起做自创的“傅老大养生健身操”,想在公园里票友们赞赏、敬佩的掌声中唱京剧,还想回到离不开他的足疗中心,继续当他的首席按摩师,更想回家看看自己捡来的儿子乐乐……傅老大心中的幸福就这么简单,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过平凡的日子。
可傅家其他的兄妹在对待大哥的问题上奉行的是“趋乐避苦”、追求感官享乐的幸福理念,他们理解不了傅老大追求个人价值的社会实现、知足常乐的幸福观。他们受不了把自己养大的哥哥还要干伺候人的足疗按摩师的活,接受不了大哥还住在比他们年龄都大的平房里,更不允许梅好带着生病的儿子乐乐阻碍大哥奔向他们所谓的“幸福”生活。于是他们想尽办法把傅老大留在北京,千方百计把对大哥产生感情的梅好撵跑,让傅老大到老二的集团公司上班。还想撮合北京高级白领辛雯嫁给大哥。在傅家兄妹看来,只要大哥沿着他们设计的路线前进,无疑就走上了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
可傅家兄妹没有想到,他们给大哥的幸福都是用物质来计算的,他们反对大哥与梅好在一起,甚至也是因为计算出梅好儿子乐乐治病的费用不菲而行动的。但大哥的幸福却不是用物质能满足的。表面看来生活得一塌糊涂的大哥,其实也有着自己的生活哲学和生活理想,也有着自己的价值追求和事业目标。傅老大需要通过自己的劳动赢得社会的认可,需要一个孩子来释放自己的父爱。傅老大下岗后成为一名足疗按摩师,但他给自己的定位是养生专家,在这一点上他充满了自信和自豪但并不自满,即使在北京也没忘了买书、偷艺提高技能。傅老大研究养生不是为了发家致富,也不是为了自己长命百岁。他就是为了能自食其力,希望通过拥有一技之长让自己和周围人都能过上“我美、我浪、我开口笑”的幸福生活。在傅老大看来,只要“出生了,长大了,上学了,成家了,立业了,努力了,付出了”,那就一切都妥了。
舍得就是幸福——幸福需要理性的参与和引导。对财富的追逐在当代很多人的心中被解释为就是对幸福的追逐。但据美国一家报刊的调查显示,每年赚2,5万美元的人认为5万美元会使他们幸福;那些赚5万美元的人说10万美元就够了;那些赚10万美元的人认为他们需要大约20万美元,如此类推。有人说,当一个人知道水晶比玻璃贵时,幸福就开始远离他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多元文化的冲击,城市节奏的加快,让人们无暇思考,往往陷入一种茫然或盲从,把对物质的占有量当做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当欲望缺少理性的导引和束缚时,幸福与人类的尊严就面临危机。傅家老二傅吉安、老四傅吉星、老五傅吉平就是典型的物质幸福论的实践者。
从电视剧开始来看,傅家四兄妹都是时代的宠儿、城市的成功人士:老二傅吉安是京城颇具影响力的房地产商,老三傅吉兆是政府机关的副处长,老四傅吉星是小有名气的影视演员,老五傅吉平是收入颇丰的钢琴教师。正因为他们都已拥有较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所以他们才越发不能容忍大哥的现状,越俎代庖地包办起大哥的幸福。但随着欲望的不断扩展,四兄妹遇到了不同的人生危机。老四唯一的幸福理想就是有一幢别墅,但事实上自己的收入根本无力支撑别墅的费用,结果为了要别墅差点失去自己的孩子。老二的幸福理念就是公司利益最大化。挣更多的钱,结果为了追求最大利益不顾世界金融危机的大形势铤而走险,最后失去了自己辛苦多年打造起来的公司——吉安集团。老五的理想是嫁给有钱人坐享其成,过无忧无虑的奢华生活,结果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富豪,富豪却不想和她结婚。老三傅吉兆本身是一个对名利比较淡薄的人,但妻子却是一个非常重视丈夫仕途升迁的人,经常逼着丈夫攀附权贵,以谋求仕途的升迁,结果导致夫妻感情险些破裂。
心理学研究表明,财富总量的大小与人们的幸福指数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并不是拥有财富越多越幸福。但如果 人们突然获得一笔意外之财时,他们会瞬间体验到强烈的快感。不过一旦他们适应了这种新处境,幸福程度就回归“正常”了。傅家四兄妹的心态实际上是众多都市人价值观、幸福观的映射,认为只有让人羡慕、敬佩甚至嫉妒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可是物质上的攀比是永远没有止境的,物质带来的快乐永远只是瞬间和短暂的。而且这世上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一切获得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不懂得用理性来规范和引导欲望,在更大、更多的物质诱惑面前不知取舍,结果会把原本拥有的东西也失去了。电视剧中的傅家兄妹在大哥的引导下,舍弃了那些其实和幸福根本无关的欲望,得到人生最为珍贵的幸福:老二回归到家庭,重新得到了妻子的爱情和儿子的亲情;老四放弃了别墅,拥有了亲生骨肉;老五挥别了大款,重拾真爱;老三夫妻不再执著于仕途名利。家庭恢复了和睦。有舍才有得,舍得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豁达。是一把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这就是傅老大告诉自己的弟弟、妹妹和观众的幸福理念。
有德行、长久的幸福从来就不是孤立的。电视剧的结尾,傅老大终于和弟弟、妹妹在北京吃上了一顿安静、圆满的团圆饭。傅老大在饭桌上对弟弟、妹妹说:“其实我一直都很幸福,尤其是看到你们幸福,我就更幸福。”只有身边的人幸福了,自己才会幸福,这是傅老大幸福观的核心观点,也是对建立在哲学理念上的德性幸福观的具象诠释。无论从哲学、心理学还是社会学的研究成果来看,人都不可能离开社会、人群而长久幸福、快乐地生存,也就是说人的幸福感大多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中产生。离开了社会环境及他人的积极反馈,孤立的个人的幸福也就无从谈起。
纵观全剧不难看出,傅老大的幸福始终是和他人的幸福联系在一起的,并且他非常关注身边人的幸福指数,这是一种有道德的幸福观。当看到吉安无论对妻子明月、助理辛雯还是自己的下属都颐指气使、毫无尊重时,傅老大心里很不是滋味。在顺城,老二傅吉安因为知道了助理辛雯曾经让自己的大哥给做过足疗,毫不客气地让辛雯滚出去,傅老大当即制止,自己给辛雯道歉,并请辛雯有尊严地离开。来到北京,傅老大看见二弟吹毛求疵地冲公司看电梯的女孩发脾气,他不忍心让女孩委屈,又偷偷跑回去给女孩道歉,并解释说这是因为他们董事长,也就是自己的弟弟最近身体不健康导致的。后来傅老大到二弟公司工作,当他发现员工们因为过度疲劳而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就想用自己的养生方法给大家调调,一是调身体,二是调心情。傅老大认为,没有一个好心情,那就是一个病人。后来傅吉安发现了大哥的做法非常生气,认为他是在添乱,做多余的事,并说要开除“偷懒”的员工。傅老大知道二弟真是病了,他多么希望二弟能明白,只有不苛求地平等待人,让周围的人开心、快乐了,自己才能获得幸福。
傅老大是一个在物质条件上没有一点优越感的下岗职工,但最后却成了身边很多在物质获取上比他成功的人的精神支撑,并且他自身也从中获得了由衷的幸福。这充分说明,人类获得幸福满足感的最佳途径不是攫取财富,而是追求精神上的优越。根据心理学家阿德勒的理论,最健康、最有可能带来满足感的、追求优越的方式,就是立志于为比你自身更崇高的东西追求福祉,如社会的进步、在公共秩序下的世界和平、人类知识的发展等等。傅老大的幸福在于他找到了能让自己获得生活满足感的路径,那就是帮助他人获得幸福。
被弟弟、妹妹硬带到北京的傅老大其实并不喜欢这里的生活,他睡在席梦思上远远没有睡在东北火炕上塌实、舒服。但他能从另一个角度找到幸福感。那就是弟弟、妹妹的一片孝心,为了让弟弟、妹妹开心、快乐,傅老大决心圆满完成享福任务。本来打算完成享福任务就回顺城的傅老大,首先因为梅好和儿子的到来改变了计划,决定留在北京给乐乐治病,让梅好和孩子过上幸福生活。后来因为弟弟、妹妹的干预,梅好离开了傅老大,失去关爱对象的傅老大又决定回东北过自己的幸福生活。可这时弟弟、妹妹又接二连三地遭遇人生危机,本来是帮扶对象的傅老大用自己的人生智慧和乐观精神为弟弟、妹妹撑起了一片天,重新找回了失去的幸福。最后,梅好、弟弟、妹妹、公司员工都有了自己的归宿,傅老大牵着儿子乐乐的手,做着“傅老大养生健身操”走在回东北顺城的大路上,他没有想过自己失去了什么,只想到自己得到了一个儿子——一个不爱说话的“天使”。
《老大的幸福》通过傅老大这样一个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向所有和傅老大一样遭遇过生活的磨难却始终乐观向上的普通人致敬,肯定了普通市民身上那种善良、达观、勇气和智慧。在构建和谐社会,提升中低收入人群幸福指数成为中国的理想的今天,我们需要这种质朴而大气的人生智慧。《老大的幸福》这部电视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幸福思路——学会知足、学会舍得、学会付出。
(谷岩为北华大学文学院传播系副教授:胡哲为吉林市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记者)
编校,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