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我国传统的数学教学深受旧的教育观念(如“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论)长期束缚,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下,基础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以传输大量知识为目的,重视教师的讲授、灌输,忽视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只重视“学”不重视“问”,学生问题意识十分薄弱,这不能不引起大家的思考。在当今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又要重视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包括:数学问题的提出、理解和评价数学论证、选择表达数学情景的方式等。数学素养的核心过程是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通过提出、形成和解决数学问题而进行分析、推理和交流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性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充分重视引导学生发現和提出问题,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提高理解水平,而且这本身也是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
1、突出基本教学思想和方法教学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知识是两个有机组成部分。掌握了思想方法可产生和获得知识,而知识中又蕴藏着思想方法,两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正是由于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在强调知识的同时还得突出思想方法教学。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如概念讲解、定理证明、例题解答,都蕴含着大量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始终渗透必要的思想方法传授。
2、加强数学运用能力教学
数学运用能力是目前数学教学的薄弱环节,因此提高学生数学运用能力是提高数学素养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开展模型教学及数学建模能力训练。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是培养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建模能力训练对学生是十分必要的。培养学生建模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应从简单问题入手,师生共同创建模型,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用数学形式刻划和构造模型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勇于创造的意识。
二、正确处理学习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
1、尊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由于提出问题能力集中地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与思维的开放性,因此,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发表独立见解,培养他们质疑问难的兴趣和勇气。增强学生自信心,树立质疑精神,不唯书、不唯上,改变学生总是围绕教师、教材、书本转以及迷信权威和安于现状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从而突破思维惰性和定势。对于学生的好问、多疑、深问、怪问、错问,要有正确态度。对于多闷、好问的学生,教师要注意耐心倾听,不要任意打断学生或置之不理。对于怪问、错问的学生,应肯定其勇气,再加以引导帮助。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要善于疏导,把学生的思路引入问题的关键,使学生的提问不断地由浅入深。
2、提供多样化教学活动
提供多样化教学活动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策略之一。教学中通过向学生提供多种不同的教学活动,如:观察、研究、动手实践、讨论交流等等,来改变传统的过分依赖接受记忆、机械模仿的数学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探究发现、尝试错误和猜测检验的机会,使教学内容的处理具有探索性、发展性,具有一定新异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同时要尽可能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体现教学内容的应用价值。这样就能保证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数学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质疑提问,给学生提供表达自己的见解、思路和提出问题的机会,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中,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活跃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发现问题,钻研问题。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包括:数学问题的提出、理解和评价数学论证、选择表达数学情景的方式等。数学素养的核心过程是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通过提出、形成和解决数学问题而进行分析、推理和交流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性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充分重视引导学生发現和提出问题,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提高理解水平,而且这本身也是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
1、突出基本教学思想和方法教学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知识是两个有机组成部分。掌握了思想方法可产生和获得知识,而知识中又蕴藏着思想方法,两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正是由于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在强调知识的同时还得突出思想方法教学。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如概念讲解、定理证明、例题解答,都蕴含着大量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始终渗透必要的思想方法传授。
2、加强数学运用能力教学
数学运用能力是目前数学教学的薄弱环节,因此提高学生数学运用能力是提高数学素养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开展模型教学及数学建模能力训练。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是培养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建模能力训练对学生是十分必要的。培养学生建模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应从简单问题入手,师生共同创建模型,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用数学形式刻划和构造模型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勇于创造的意识。
二、正确处理学习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
1、尊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由于提出问题能力集中地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与思维的开放性,因此,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发表独立见解,培养他们质疑问难的兴趣和勇气。增强学生自信心,树立质疑精神,不唯书、不唯上,改变学生总是围绕教师、教材、书本转以及迷信权威和安于现状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从而突破思维惰性和定势。对于学生的好问、多疑、深问、怪问、错问,要有正确态度。对于多闷、好问的学生,教师要注意耐心倾听,不要任意打断学生或置之不理。对于怪问、错问的学生,应肯定其勇气,再加以引导帮助。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要善于疏导,把学生的思路引入问题的关键,使学生的提问不断地由浅入深。
2、提供多样化教学活动
提供多样化教学活动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策略之一。教学中通过向学生提供多种不同的教学活动,如:观察、研究、动手实践、讨论交流等等,来改变传统的过分依赖接受记忆、机械模仿的数学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探究发现、尝试错误和猜测检验的机会,使教学内容的处理具有探索性、发展性,具有一定新异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同时要尽可能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体现教学内容的应用价值。这样就能保证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数学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质疑提问,给学生提供表达自己的见解、思路和提出问题的机会,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中,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活跃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发现问题,钻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