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校园“微”研学实践,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iguaiwdai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囿于条件限制,实践类课程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相对冷落。文章以昆山中学“海绵校园”为线索探索地理“微”研学实践活动,围绕“海绵校园”选择透水路面、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8个典型海绵校园设施作为观察点位,以水循环知识点为中心设计研学探究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观察、实验、探究活动以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与综合思维能力。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研学实践;综合思维;“海绵校园”
  实践类课程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与综合思维水平,帮助学生“看真实现象”“提真实问题”“寻真实答案”。人类对于水循环的影响在城市中体现尤为突出,“海绵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与规划所青睐的生态模式,其通过“渗、滞、蓄、用、净、排”等环节降低城市建设对于水循环的影响,减少城市内涝、缓解热岛效应。
  “海绵校园”可以看作是“海绵城市”的“微缩版”,即在小尺度空间内集中布局海绵城市典型元素——海绵体,是学生进行实践的理想地点。
  江苏省昆山中学作为昆山市第一批海绵校园建设单位,海绵体设施建设完善、内容丰富。笔者以本校作为研学实践区域,利用1课时时间带领学生完成“海绵校园”的实践考察探究,获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一、校园“微”研学实践准备
  1.考察线路的设置
  在前期踩点与连线的基础上,笔者在校园内共设计了8个实践考察点位,并预留一个备用点位(图1)。主要设计海绵体包括植被缓坡、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以及部分蓄洪、蓄洪区域,点位类型丰富多样且具有地理考察的代表性。
  2.实践问题的设计
  在完成前置课程“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任务之后,笔者首先向学生抛出三个实践性问题并期待初步解答。
  (1)三幢教学楼地势较高,在教学楼周围有一圈低坡度的草地与灌丛,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2)校园内的河道是否相通,最终的水体排到哪里?容湖(即校园中心湖)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3)求真楼与美食中心间的圆形水池有何作用?T形喷泉又有何作用?
  同时为本次实践设计了相应的学案,以地图点位的形式标注实践观察的位置,培养学生阅读地图、运用地图的实践力。在学案中,笔者按照不同点位设计相应的探究问题,这些问题普遍没有标准答案,可以通过教师的“导游”获取信息,也可以通过学生的组内讨论完善答案,还可以通过跨学科知识融合引导思维提升。
  3.注意事项的编制
  虽然实践的地点设置于学校内,外部安全风险大大降低,但由于是集体活动,为保障每位学生实践的效果,仍然需要提前编制注意事项,主要涵盖以下内容:学习小组划分与学习任务分配;安全注意提醒;各点位最佳观察方式以及位置;紧急及意外情况预案。
  二、校园“微”研学实践过程
  1.透水路面
  问题设置:学校内部的主干道均铺设了透水砖,仔细观察其与周边大理石路面的差异,并说明其影响水循环的哪一个环节?(学生答案预设:透水砖表面粗糙,有密集的孔洞分布,可以使雨水加速渗透,影响了水循环的下渗环节,使下渗环节增强)
  实践活动:在同样的高度以相同的速度分别向透水砖与大理石路面浇水,观察两者积水状况。
  此次野外实验主要以定性的形式观察透水砖与大理石路边下渗状况,推测其之于海绵校园的功能(图2)。
  在实践过程中,有部分学生通过观察作了以下描述。
  学生A:透水砖上的积水很多沿着缝隙下渗,积水的面积较大;大理石上的积水直接留到了旁边河道,积水反倒不明显……
  学生B:透水砖的积水下渗快;大理石上的积水只能留到裸地及河道,石面上几乎无下渗……
  学生C:砖块的大小与下渗快慢也有关系,密集的孔洞并没有想象中的让水迅速下渗,反倒是很多水都沿着砖块间缝隙下渗……
  笔者认为这是地理课堂中无法获得的行为点,借此考察点位的实践活动向学生进一步设问“是否存在下渗更快更强的路面?现有路面如何加快下渗?”供学生深入研究思考。
  2.植被缓坡
  问题设置:植被缓坡的布局位置有什么特殊性?(图3)(学生答案预设:植被缓坡往往布局在地势较高的教学楼周围,其主要目的是阻滞雨水)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D发现一个现象并给大家分享:教学楼与河道之间为什么要布局“植被缓坡—透水砖路面—植被缓坡”的形式?
  学生相互间进行思辨,同时再一次仔细观察所处的地理环境。
  学生E:“植被缓坡—透水砖路面—植被缓坡”的形式可以控制雨水汇入河道的速度,加强雨水下渗的能力,同时尽可能减轻雨水对于植被缓坡的冲刷,减轻水土流失现象。
  3.下沉式绿地与河道
  实践项目设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下沉式绿地和河道的形态,讨论并解决以下问题:当暴雨来临时,它们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图4)?校园内的河道相互联通,最终通向哪里(图5)?出口处的铁丝网推测有何功能?(学生答案预设:当暴雨来临时,下沉式绿地可以增强雨水下渗,减轻河道的泄洪压力,河道可以汇集雨水并排出,保证校园内地面无积水。校园内的河道相互联通,最终在西门口以暗渠的形式排至校外天然河道,出口处的铁丝网可防止枯枝落叶堵塞暗渠)
  4.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是“海绵校园”较为经典的海绵体设施,学生对于其认识较多为剖面图或解构图,而实景形态可通过本次实践活动观察与了解(图6)。
  实践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在周边、内部观察,并思考解决以下问题:雨水花园是如何进行雨水收集的?雨水花园中砾石、细沙和芦葦起了什么作用?(学生答案预设:雨水花园的地势较周边稍低,降雨时水流可以自然汇入凹陷处,再通过砾石、细沙和芦苇的简单过滤存入地下蓄水池,并加以利用)
  在观察过程中,学生发现并提出部分问题,笔者认为值得肯定与深思,同时也与其他学生一同进行了探讨。   学生F:雨水花园收集的雨水是如何进行二次利用的?很快就有学生在雨水花园的角落中发现了蓄水设施的抽水口,抽水口较整个雨水花园地势高,使降雨无法直接淹没抽水口,保证了收集的水质。
  学生G:假如雨量过大,雨水会不会淹没雨水花园?
  学生H:我发现雨水花园的侧面安装了横向水管,当水位较高淹没水管时,可以将来不及净化的水直接引入水管,排向河道。这样的设计十分巧妙(图7)。
  5.泵站
  泵站是“海绵校园”重要的净水设施,一方面,可控制整个校园内雨水汇集总量,当出现暴雨时,可开启泵站向校园外的天然河道进行排水;另一方面,可通过沉淀、过滤等方式洁净污水,达到浇花、消防、清洗用水的标准(图8)。
  实践活动设置:由泵站工作人员向学生讲解泵站工作原理以及作用,并开启泵站设施,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
  6.容湖与湖畔湿地
  容湖是学校内部水系的核心点,是一个多样性的湿地生态系统。
  问题设置:校园内水系都连通了容湖,那么容湖在海绵校园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学生答案预设:容湖是可以将暴雨产生的洪水吸纳,避免校园产生内涝现象,体现了湖泊调蓄洪水的功能,容湖周边的地区没有铺设水泥地面而完全以天然裸地形态呈现,可加强其与地下水的渗透联系,防止容湖水位过快上涨)
  在观察过程中,也有学生提出自己观察后的见解。
  学生I:湖畔的湿地上面种植草皮和树木,我认为这可能是为了利用植物根系减轻水土流失,以达到护坡的功能(图9)。
  学生J:我同意,而且栽种的都是一些蓄水量较大的树木,如柳树、杉树等,也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地理思想。
  7.沉淀池
  沉淀池位于校园求真楼与美食中心之间,是学生容易忽略的一块区域。水池即是沉淀池的水体交换口,通过周围区域的透水砖收集雨水并储存以供二次利用。同时该处还设置了一处T形喷泉,其主要目的是增氧,并且兼具美化作用(图10)。
  三、校园“微”研学实践总结
  通过实践活动,原来停留在纸面上的一张张图表和一段段讲解跃然于纸上。学生可通过真实情景下的案例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推论假设,有利于地理实践力与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的提升(表1)。
  以本次考察实践为依据,笔者按照实践过程编制了实践报告,主要包括上述涉及的问题,通过讲解、实验、演示、讨论等形式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提出质疑,其他学生也能通过思辨和研修解决质疑。不仅是学生,笔者也在考察活动中受益匪浅,了解了很多海绵校园建设的细节,如“植被缓坡—透水砖路面—植被缓坡”、雨水花园横向排水管、湖畔种植柳树杉树等,而这些真实情景下的劣构问题,恰恰最能反映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受制于人员、时间、安全等现实条件,地理实践和野外考察课程难以在高中阶段推广。而基于校园环境下的“微”研学实践由于一次考察只需1~2课时,过程可控;贴近学生生活环境与所学知识,内容充实;校内集体活动安全性高等优点可成为今后地理实践类课程开发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張建国.地理校园考察活动的有效尝试[J].地理教育,2015(S2):31-32.
  [2] 赵丽霞.依托野外实践,让地理教学“回家”[J].地理教育,2018(11):46-47.
  [3] 余尧,赵媛.基于地理实践力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比分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01):31-34.
  [4] 廖三红.因校制宜开展校园地理实践活动——以东风高中校园地理环境考察实践活动设计为例[J].地理教学,2015(22):15-18.
  [5] 林芝.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8.
  [6] 曾颖.水生态在空间与时间维度上的塑造-昆山杜克大学校园作为微型海绵城市设计的解析[J].时代建筑,2017(04):52-57.
其他文献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解释的: 这首词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试想,柳永此时不过是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面对着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啊!   看来,《教师教学用书》把抒情主人公看成是词
导语:近期,随着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召开,户籍制度改革被提上议程。根据政府工作报告,到2020年,亿万流动迁移人口有望实现“就地落户”。户籍制度改革背后,折射的正是几十年来中国农村人口潮水般迁移的严峻现实。人口迁移,是中国历史上恒久的现象。民谣“大槐树”、信天游“走西口”、词语“衣冠南渡”等,都起源于几次影响深远的人口大迁移。人口迁移促进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经济发展,但人口迁移也会引发重大社会问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如何才能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呢?    一、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师教学活动的核心,也是判断历史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新课标确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特别重视三维目标中的后两项,对“知识与能力”目标
[摘要]思想政治课把培养学生良好的理论素质、思想觉悟和道德作为主要任务区别于其他学科。现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创新教育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达到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协调统一,学生个体素质发展与社会时代发展协调统一的必然选择。为此要求政治课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创新能力,要创设创新教育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思想政治 创新 意识 素质 能力 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为心灵读书    去年教师节前的一个晚上,然教室值班,无意中打开了一本杂志,其中的一篇文章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我思考再三,决定与全班学生分享。  台湾作家三毛在读初中时,作文很好而数学很差,几次考数学都不及格。为了对得起父母和老师,她硬生生地把书本死背下来,小考中得了满分。数学老师认为她成绩的突然提高是因为作弊。她却直言不讳地对老师说:“不可能,就算你是老师,也不能这样侮辱我。”  结果,被冒犯
發动机是火箭的心脏,涡轮泵则是发动机的心脏。它通过高速转动给来自贮箱的液氢和液氧增压,继而供应到推力室,使之混合燃烧,产生巨大推力托起火箭飞行。涡轮泵,正是长五遥二火箭归零的“要害”。  涡轮泵,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芯一级YF-77液氢液氧发动机上唯一高速旋转的装置。很快,在最高900开尔文温度(626.85摄氏度)的热环境和极其复杂的力学环境下,它会以每分钟近2万转(约每秒333转)的速度转动。在此
初试本无心 一发不可收  张馨匀,1987年出生于黑龙江省佳木斯。2007年,因塑形接触到瑜伽,在时间积累的练习过程中才发现瑜伽并不是她想象的那样。在瑜伽过程中遇到的人都是那么善良,那么的随和和亲切,遇到的很多事又是那么的令人感动,便不自觉爱上这种环境和感觉。慢慢的她又发现瑜伽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身体上的愉悦,更多的是心情的舒畅,还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引领。  随后,张馨匀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她的初衷,想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与任务。党的发展史从正反两方面告诉我们,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实现党的目标,完成党的任务的根本保证。今天,要实现和完成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与任务,同样不能离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和谐社会精神前提的创造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现实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思想文化
[摘要]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主张教学目的与教学过程的根本落脚点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主张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强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着眼于改善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要实现现代教学目的,关键在于课堂。课堂像魔术棒,教师像魔术师,教师不断变幻着自己的魔术吸引自己的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堂艺
2002年12月10日,一位名叫黄杏初的广东河源农民发烧住进了医院。他就是至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非典病人,也是后来被学界命名为SARS的病毒的起点。自此,中国人开启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日子……2003年6月20日,最后一批18名非典患者从北京北郊一所名叫“小汤山”的非典医院里走出来。  4天后,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北京不再属于非典疫区。  非典已经离开我们整整十年了。十年,是一个足以重新开启又一个记忆的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