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科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h682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主张教学目的与教学过程的根本落脚点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主张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强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着眼于改善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要实现现代教学目的,关键在于课堂。课堂像魔术棒,教师像魔术师,教师不断变幻着自己的魔术吸引自己的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堂艺术 教学效率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及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纷至沓来。一节课,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效率,除了教师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认真备课外,还要讲究课堂艺术。下面例谈几种教学方法。
  
  一、巧引新
  
  巧引新就是巧妙地引入新课的艺术。引入新课这一环节至关重要。一个成功的开头既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的方式有:
  1.开门见山式。例如,教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就直接引入新课,用文本的作者鲁迅先生直接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的内容,进一步领略鲁迅先生的文学风采吧!”又如教《愚公移山》一文,便直接从题目导入,并请学生谈谈对愚公移山这件事的看法,然后一起学习课文的具体内容。
  2.诗词曲赋式。如教七年级下册《伤仲永》,我就用“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首古诗引入新课。又如可用陶渊明的“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导入新课。
  3.幽默启发式。教《木兰诗》一文我就讲了一则幽默越剧:同学们,你们都看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电视剧,听过十八相送的歌,为什么剧中的主人翁梁山伯不知道祝英台是女的,同学们猜猜是什么原因?同学们回答是女扮男装。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女英雄木兰是如何乔装打扮,代父从军吧。希望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4.图片引入式。如教八年级上册《中国石拱桥》,先看挂图引入到题目,并叫学生说说这幅挂图上石拱桥的特征;再看赵州桥挂图,叫学生说说赵州桥的特点;最后看卢沟桥的挂图,说说卢沟桥的特点;然后对照赵州桥和卢沟桥的挂图,找出两座桥的异同。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马上就进入课文。因为通过观图、对照、比较,形象直观,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配乐导入式。音乐既能陶冶同学们的情操,又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如教七年级下册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我先播放闻一多的《七子之歌》,然后从《七子之歌》歌词作者人手,导入课文。
  6.情景设置式。如教八年级上册《观潮》这篇课文,绝大部分学生没见过海潮,这对教学来说难度很大。我就设置钱塘江潮潮水形成的原因这一情景导人,并用多媒体展示了钱塘江潮的雄伟壮观的场面及在涨潮时人们精彩的表演,这不但有利于对文本的学习,而且大大降低了教学的难度。
  7.绘画解说式。如教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课前我把学生分成四大组,按组分内容。要求每大组分别把分到的内容绘成一幅图,并写上解说词。学生的积极性可高啦,在经过反复朗读和讨论之后,一幅幅饱蘸着不同特色的冬天的美丽画卷且配有精彩的解说词的杰作纷纷出炉,再加上图的命名。上课我就让每组展示其作品,并说明理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讨论、修改,学生的收获大大增强。
  8.提问切入式。如教七年级上册《羚羊木雕》,直接提问。如果你碰到一件两难的问题。(一边是亲情,一边是友情)你该如何处理好这件事,文中的“我”又是如何处理的,请看课文具体内容。
  9.实践体验式。如教七年级上册《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先叫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讲,说出感受。再叫几位学生闭上眼睛在教室走一圈,说说闭上眼睛走路的感受,接着导人课文。
  
  二、巧提问
  
  巧提问就是巧妙地运用提问的艺术。“提问”的功夫是一堂课产生亮点,取得成功的关键。那么,如何科学提问呢?
  1.把握适度。提问一定要有节奏,不能冰糖葫芦式一连串,而是错落有致,井然有序地适时而提,将问题进行预设,选择时机提出。如果掌握不好,过多过烦,就会成为满堂灌,学生最容易懈怠;过少过疏,或不提问,则不启不发,呈死水一潭。如上《紫藤萝瀑布》一文,我在整体感知,探究主题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快速阅读课文,看看作者宗璞写了些什么?她为什么要写这些?在品读文句,探究写法时提出第二个问题,本文写作条理非常清晰,请同学们画出表明写作内容转化的词语,看看她是按几个步骤来写紫藤萝花的?通过教师启发式的提问,同学们讨论非常激烈,兴趣倍增,一下子就回答了问题,还主动提出了几个问题。通过师生一问一答进一步领会了文章的主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选准角度。课堂上,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同一个问题,往往有多维的视度,如何选取最佳角度,常常就很考究。因为选准它,不仅能活跃学生思维,而且能疏通阻塞,使思维流畅,减少理解的障碍,让诸多问题迎刃而解。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台阶》一文时,我们在探讨“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这个问题时,结合课文“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所以要想方设法造新房,砌台阶”,可愿望实现了,反而觉得不对劲。可想而知,造新房,砌台阶付出的代价远远超出了愿望实现的喜悦;由于台阶低,经济地位低下,长期以来在父亲心里产生的自卑心理一下子难以消除。通过一比较,就把问题的答案揭示出来了。这样,既快又省,教师舒畅,学生也开心。
  3.增添梯度。有的问题,因与果之间相距很远,拐弯甚多,学生不易理解到位,在提问中我们就要增加思维的梯度,衔接知识链,做到无梯架梯,有梯加梯,增加提问阶梯的密度。对难度较大的问题,只有教师给学生多设解疑之梯,学生才能跳起来,摘到成功之果实。做到循序渐进,自己解决疑难。如《社戏》结尾一个长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其实,我们从文中得知,那夜的戏并不好看,那夜的豆仍是那些豆,为何会产生这样的疑惑呢?
  要寻到这个答案,我们给学生架设了这几个阶梯:①那夜的人是谁?②那夜的景怎样?③那夜做了哪些事?
  联系课文,共同探寻:
  那夜的人全是自己的伙伴,双喜聪明能干,阿发憨厚朴实,桂生真诚热情等等,摆脱了大人的管束和羁绊,自由、放任,玩得尽兴,怎能忘怀?
  那夜的景,山美、水美,月色更美,怎不让人留恋陶醉?
  那夜的事,摇船箭一般,像一条大白鱼,背着孩子们在浪花里蹿;偷豆、剥豆、煮豆、吃豆,众多小朋友你抓我抢,实在难忘。 通过这几个问题,进行梯级设问、探寻,就把结尾句产生的疑问弄得水落石出了。   4.挖掘深度。平淡的提问,学生往往收效甚微,只起浮光掠影的作用。因此,在必要时加点深度,使学生咀之有劲,品之有味,就更能领略到知识的奥妙,尝到探究的乐趣,有时还会引发创造性的火花,有惊人的发现。如学完《陋室铭》后,我们探讨“何陋之有”这个问题。
  一些学生认为,“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无丝竹之乱,更能突出主人情趣高雅,超尘脱俗。其理由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案牍之劳形……”表面看来,似是有理,可深层思索,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3L作何解释呢?
  其实,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只要深入查询相关资料,再联系刘禹锡生活的黑暗现实、生活经历和他的归隐思想去挖掘,就不难明白:全篇旨意是从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生发而来,作者以此结住全文,显得立意高远。但引文中略去前半句,而只用后半句,是因为“君子居之”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全篇文章之中,略去后才有余味。
  
  三、巧调节
  
  巧调节就是调节课堂上气氛的艺术。课堂上气氛应该有“张”有“驰”。“张”得过度,或师生关系紧张,或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这种过度的“张”会严重制约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驰”得过头,或师生关系过于庸俗或课堂纪律无法控制,这种过头的“驰”会严重影响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环境。调节沉闷的课堂气氛,常用的招数有:将幽默有趣的语言融于课堂上,将荒谬反常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将趣味语文知识渗透教学之中,将巧妙的活动用来调节学生精神状态,从而达到调节学生的精神状态之目的。同时,教学中要注重设计适宜的教学情景。初中学生具有注意力容易发生迁移,学习兴趣持续时间短的特点。我们教师应该运用丰富的知识呈现多种教学方法和多种教学手段来创造适宜的情景,而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每一节课都需要设计适宜的情景。我做了如下的工作:
  运用多媒体——呈现情景,激发兴趣,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运用身边的人和事——让学生明白语文来源于生活,并且运用于生活,为人类服务。
  运用文学家的故事——激励学生奋发图强,勇于拼搏,要求学生学习文学家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
  运用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
  
  四、巧化解
  
  巧化解就是巧妙地处理偶发事件的艺术。课堂上偶发事件的发生是常有的事。如何处理,学问多多。可冷处理,暂时搁置,从而避免矛盾的激化。可用身体语言处理,一个眼神、一种手势都可能制止事态的发展。可用幽默的语言处理,常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某日,正上语文课,一只大蝴蝶从窗外飞进教室内,有个同学发现了,惊讶地说:“看,快看,一只多美丽的蝴蝶呀!”我正在黑板上板书成语,转过身来笑呵呵地说;“你们知道什么是情不自禁吗?这,就是情不自禁。”接着又说道,“谢谢这位同学,为我创造了一个特定的情景,为我解释本文中的‘情不自禁’提供了佐证。”我转身对这位同学说:“你刚才也是情不自禁,你的情不自禁是出自惊奇发现的喜悦。恭喜你!”这一招真灵,一下子就控制了局面。
  总之,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虽然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随之而来,但是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千万不可滥用。因此,我们只有在实践中大胆进行探索,积极实践,反复总结,才能寻到更好的途径。
  参考文献:(略)
其他文献
历史记载了过去发生的事实,是对人类发展过程的转述,而作为一门学科,历史学科则是通过阐述这一过程,引导受教育者认识过去,认识世界,认识人生,以发挥历史的借鉴和教化功能。历史学科的这一本质要求决定了历史学科在知识体系、结构功能和教育功能等方面的独特性。因此,单纯的知识传授、应试技能的训练不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笔者认为,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和核心内容是通过历史教学活动,开阔学生的历史人文视野,培
教研组是学校开展教学和教学研究活动的重要组织,是学科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在新课改背景下,教研组建设面临严峻挑战,需要寻求教研组发展的新策略。因此本人认为教研组建设的策略与导向在于提升“四性”,锻铸“五气”,成就优秀教研组。    一、提升规范性——多元整合管理调控铸“正气”    1 规范的组织建设  尽管目前小学的品德教师基本上由语文教师兼任,但是教研组建设还是要规范。以宁海县实验小学(现为宁海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解释的: 这首词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试想,柳永此时不过是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面对着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啊!   看来,《教师教学用书》把抒情主人公看成是词
导语:近期,随着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召开,户籍制度改革被提上议程。根据政府工作报告,到2020年,亿万流动迁移人口有望实现“就地落户”。户籍制度改革背后,折射的正是几十年来中国农村人口潮水般迁移的严峻现实。人口迁移,是中国历史上恒久的现象。民谣“大槐树”、信天游“走西口”、词语“衣冠南渡”等,都起源于几次影响深远的人口大迁移。人口迁移促进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经济发展,但人口迁移也会引发重大社会问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如何才能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呢?    一、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师教学活动的核心,也是判断历史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新课标确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特别重视三维目标中的后两项,对“知识与能力”目标
[摘要]思想政治课把培养学生良好的理论素质、思想觉悟和道德作为主要任务区别于其他学科。现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创新教育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达到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协调统一,学生个体素质发展与社会时代发展协调统一的必然选择。为此要求政治课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创新能力,要创设创新教育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思想政治 创新 意识 素质 能力 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为心灵读书    去年教师节前的一个晚上,然教室值班,无意中打开了一本杂志,其中的一篇文章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我思考再三,决定与全班学生分享。  台湾作家三毛在读初中时,作文很好而数学很差,几次考数学都不及格。为了对得起父母和老师,她硬生生地把书本死背下来,小考中得了满分。数学老师认为她成绩的突然提高是因为作弊。她却直言不讳地对老师说:“不可能,就算你是老师,也不能这样侮辱我。”  结果,被冒犯
發动机是火箭的心脏,涡轮泵则是发动机的心脏。它通过高速转动给来自贮箱的液氢和液氧增压,继而供应到推力室,使之混合燃烧,产生巨大推力托起火箭飞行。涡轮泵,正是长五遥二火箭归零的“要害”。  涡轮泵,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芯一级YF-77液氢液氧发动机上唯一高速旋转的装置。很快,在最高900开尔文温度(626.85摄氏度)的热环境和极其复杂的力学环境下,它会以每分钟近2万转(约每秒333转)的速度转动。在此
初试本无心 一发不可收  张馨匀,1987年出生于黑龙江省佳木斯。2007年,因塑形接触到瑜伽,在时间积累的练习过程中才发现瑜伽并不是她想象的那样。在瑜伽过程中遇到的人都是那么善良,那么的随和和亲切,遇到的很多事又是那么的令人感动,便不自觉爱上这种环境和感觉。慢慢的她又发现瑜伽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身体上的愉悦,更多的是心情的舒畅,还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引领。  随后,张馨匀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她的初衷,想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与任务。党的发展史从正反两方面告诉我们,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实现党的目标,完成党的任务的根本保证。今天,要实现和完成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与任务,同样不能离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和谐社会精神前提的创造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现实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思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