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在海昏侯墓出土的180余枚《易》竹简中选取10枚进行释读。从释读来看,其内容主要由符号、说卦、彖、上下经、吉凶断辞五部分组成,这一体例与其他竹简《周易》存在很大差别。海昏竹简《易》是迄今所见的最早用后世通行的阴阳符号书写的文献,也是能够确定的最早在六十四卦下标注上下卦卦名的文献,对研究《易》文文本的传承与演变有重要意义。海昏竹简《易》也是首见"彖"字的出土《易》文文本,其彖文所涉六十四卦配合干支情况与清华简《筮法》传承系列既相联系,又有较大差异。海昏竹简《易》的卦名颇具特色,如今本乾作"建"、坤作"川
【机 构】
: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海昏侯墓出土的180余枚《易》竹简中选取10枚进行释读。从释读来看,其内容主要由符号、说卦、彖、上下经、吉凶断辞五部分组成,这一体例与其他竹简《周易》存在很大差别。海昏竹简《易》是迄今所见的最早用后世通行的阴阳符号书写的文献,也是能够确定的最早在六十四卦下标注上下卦卦名的文献,对研究《易》文文本的传承与演变有重要意义。海昏竹简《易》也是首见"彖"字的出土《易》文文本,其彖文所涉六十四卦配合干支情况与清华简《筮法》传承系列既相联系,又有较大差异。海昏竹简《易》的卦名颇具特色,如今本乾作"建"、坤作"川"、坎作"臽"、离作"■"、震作"晨""侲"、艮作"根"、巽作"筭"、兑作"说"、否作"负"等,与诸本既有一定的交叉关系,又不完全相同。海昏侯墓葬同时出土了属于今本《周易》的六十四卦卦序与属于帛书《周易》的八卦卦序,对研究今本卦序与帛书卦序的关系与传承有一定价值。
其他文献
成人与成己、成物密切相关,学者或持成己包含成人成物说,或持成物包含成己成人说.但基于荀子成人概念的辨析,应当是成人包含成己成物说.成人,是指成为一个全人.全人既要成己
伊藤东涯对周敦颐《太极图说》的研究在日本江户时代影响很大.在他看来,朱熹《太极图说解》偏离了《太极图说》的本义,周敦颐以无极为理、太极为气,"无极而太极"即"理生气"之意."太极""阴阳"本质上皆为一气,"太极生两仪"之"生"是指分化而非创生.朱子则基于理气论释"太极"为理,释"太极"与"阴阳"为体用关系.另一方面,《太极图说》亦有违儒家经典本义.宇宙论、本体论皆非原始儒学内容;《太极图说》明言"五行",而五行并不见于《周易》经传;"主静"工夫源于道家,与《周易》崇阳抑阴的精神不合.伊藤东涯的研究充分反映
熊十力1926年出版的《唯识学概论》与他稍后创作的《唯识论》之间经历了一个由两层体用到单层体用、由体用无实质联系到体用不二的思想转变.正是基于这样的转变,他的体用哲学
作为近代象数易学的代表性人物,尚秉和先生的易学思想对于近日之易学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尚先生对于“先天八卦”的定义,从其文本来看,尚先生对于宋明以来
学界以往对中医逻辑的证成主要是依据“基础论”进行的,即把“中国古代医学逻辑”作为一个派生理念,借助西方逻辑基本信念的支持来证成它.这种路数存在问题.明代医学家张介宾
姚兴劝道恒、道标罢道一事表明,当僧团、僧人成为政治的吸纳对象时,传统仕隐观念以及在这一观念影响下形成的隐士与权力的互动方式,深刻影响了权力对沙门在王道政治中之定位
“借事明义”是《春秋公羊传》诠释《春秋》经义的基本方法.这一方法由董仲舒点明,经何休《春秋公羊解诂》推阐,而成为贯通《公羊》学“三科九旨”诸说与《春秋》经文的无形
自古以来,关于三易众说纷纭。晚清举人王定国将图书之学与三易结合起来,认为《连山》《归藏》《周易》都是由四圣人而作,非夏、商、周三代之易。《归藏》易是先天八卦图和先天六十四卦次序图,“万物生于地而归于地”,所以《归藏》易又为地易,“地道主静而不变”,故又为不易。《连山》易是后天八卦图,为天易,“天道尚变”,又为变易。按《周易》卦序,卦皆一正一反一阳一阴,相对男女之义,故为人易;《周易》卦皆阴阳相交,故又为交易。王定国将《连山》《归藏》《周易》,天、地、人,不易、变易、交易三种三易统一起来,建立了自己统一的多
《论六家要旨》与《汉书·艺文志》中的“阴阳家”有所不同:前者中的“阴阳家”不指向邹衍,亦非司马氏家学,而是《管子·四时》、《吕氏春秋·十二纪》纪首一系的四时教令体系。其基本框架仍然是以四时为基础,四时之大顺是其核心,“中央土”一系仍然没有与之相配的时令。邹衍则属于《汉志》的“阴阳家”,其旨虽归于仁义节俭,但其多论天地灾异,不学经艺,不应归之于儒家。五德终始说以五行为框架,五德传于谁取决于五行相胜的次序,而何时传则在于阴阳之数,配合的关键在于它们之间的类同性。五行与阴阳四时融合时别出一“季夏”来,以与土相配
《周易正义》的上篇(前三十卦)、下篇(后三十四卦)在解释格式、思想倾向等方面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张力.具体而言,与上篇相比,下篇的解释格式更为严整,注重通过固定的易例、科段对经文的层次进行划分,而这种做法较少出现于上篇.上篇通常从物象、人事两个维度来解释卦爻辞,而自下篇首卦咸疏开始,并举物象、人事的解释模式就不再出现.上篇重视对元亨利贞四德的阐发,而四德在下篇的解释中并未充分展开.自然概念在上篇中频繁出现,自然之理是上篇思想体系的枢纽,但这种观念又为下篇所无.上篇认为天地是"合体"的一元,天地具有即现象即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