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创作对中国文学作出了很大贡献,他创造了田园诗的新形式,并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内容影响着后代诗人的创作。其主要艺术特色被概括为平淡自然,醇厚隽永而又清丽多姿,还不时流露出豪放的一面,蕴涵诗人独特的人生态度与情怀,达到高远拔俗、浑然天成的境界。陶渊明的诗歌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其风格、语言、意境都有非常鲜明的个性特征。
【关键词】陶渊明 诗歌 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0.200
一、概述
陶淵明是晋代诗坛的一颗明星,在寂寞的东晋诗坛闪耀着清美的光辉。他是魏晋南北朝最负盛名的作家,也是屈原之后李白之前对中国文学影响最大的诗人。陶渊明被称为“田园诗人”和“隐逸诗人之宗”。陶诗题材主要可以分为五大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最具代表性的是田园诗。陶渊明的诗歌题材颇丰富,主题多有创新,风格呈多元化,他以其冲淡朴素的风格,极真朴地反映了人生实感,并以其特有的情趣,描绘了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他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冲淡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这种田园诗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形式高度纯化了,美化了,变成痛苦现实世界的一座精神避难所,或摆脱生存尴尬的一种精神独处方式。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陶渊明的生平与生活背景
陶渊明(365年~427年),又名潜,字元亮,今江西九江人。他出身世家,少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功名事业心甚烈。早年就立下了“大济苍生”之壮志。诗人在世的几十年中,曾三易朝代,几次废立皇帝,而每次变化无不伴随着一场清洗和大屠杀,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陶渊明在29岁抱着明君贤臣的理想步入仕途,欲通过出仕实现理想成就大业,但黑暗现实使他碰了壁。41岁他从彭泽令任上决然辞官,为官12年,他抱着希望出仕,然而碰壁、失望、归隐,再抱希望出仕,再碰壁、再失望、再归隐……这样三仕三隐,最高也只是做到参军、县令这样的小官,故而叹息“求之靡途”,很难向上发展。他看不惯当时政治的卑劣和腐败,也鄙视那些士族们的腐烂生活,“代耕本非望,所以在田桑”,他宁愿归隐和种田。陶渊明归隐以后,“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晚年,他贫困尤甚,竟致“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但他对自己的归隐之举毫不后悔,自此他静守园林,老死田亩。
三、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一)平淡自然,情真味永
陶渊明诗在生活题材、语言锤炼上、表现手法上,都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其田园诗作继“风骚”,承“三曹”,开诗坛田园之先河。自然平淡是陶渊明一生不能改变的人生情趣,也是他诗歌的总体艺术特色。他多用内心独白式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直率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诗句没有什么瑰丽的语言和曲折的结构,更没有雄辩不可一世的气势,却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字字句句都润进读者的心里。再有,因其人格清高超逸,和对生活体验真切深刻,当他不雕一笔不刻一画地把它们写出来时,就很有感染力,毫不显得做作,正如生活的本来样子。如诗文中常出现的意象,“青松”、“秋菊”、“孤云”、“飞鸟”等都很平常,他们是客观物象,也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
(二)语言质朴,生动精妙
陶诗善用自然、质朴的语言写景抒情,虽然平淡,但在平淡中见精粹,朴素中见绮丽,体现了质朴无华的语言美。由于诗人有生活实践,再加之能从诗的整体风格上运用语言,把握每一句诗,因而显得质朴而生动,平淡中见绮丽。诗人在语言锤炼上,功夫颇深。为了丰富诗的内涵,增强诗的表现力,可谓真情吐露、字字珠玑。如《时运》中写春风:“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翼”字描画新苗在微风中摇曳,动态形象;《和郭主薄》写夏日树阴,“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树阴似乎如清水一样可随时贮存,使人解暑,朴实而有情味;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写冬雪:“倾身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将雪的轻虚洁白描写得十分传神。这些均能以少总多,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生动性。陶诗善用叠字,陶诗的简练与高妙,与叠字的大量使用有很大的关系。
(三)浑融完整,意境深远
陶诗在创作过程中所塑造的形象是用点染白描手法,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并不着意刻画,东坡说:“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之有奇趣。”(《冷斋夜话》)所谓“奇趣”,包括诗中流露出的真情实意,也包含诗人艺术上的独特创造所给人的审美意境,古人曾指出陶诗“遇境成趣,趣境两忘”的特点。陶诗塑造的形象还富有理想的色彩。诗人在《陶花源诗并记》提出了“陶花源”的社会理想:这里人人参加劳动“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劳动成果归自己,没有封建剥削:“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陶诗在塑造形象时,能够使景:“依依远人村”,事:“种豆南山下”,理:“欲辩已忘言”,巧妙融合,创造出景、情、理浑融深厚的艺术境界。诗人把对自然景色的观赏体会与领悟到的人生真意联系到一起,使诗歌的景、情、理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统一,正如苏轼所言“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这种独特塑造形象的风格构成了陶诗意境盎然的形象美。
(四)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陶渊明诗歌的主要风格是自然冲淡,尤其是田园诗,这种风格特别突出。陶诗还有一种抑郁悲戚的风格。陶渊明早年也把人生价值的实现寄托在政治方面,有“大济苍生”立善垂名的壮志,随着岁月流逝功业无成,其内心也常怀苦闷与矛盾。如他50岁所作《杂诗》之五曰:“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这里概括了诗人悲剧性的一生。少年远志,何等壮伟!岁月绵绵,青春转瞬,惜气力已衰。虽归耕无疑,但仍惜寸阴,这里包含着诗人壮志难酬之深恨。《杂诗》之二:“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等等,都是这种情绪和风格的再现。陶渊明咏史诗中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既咏史又抒怀。陶渊明的赠答诗颇能见其对友人的敦厚之情,行役诗表现宦游时苦闷的心情。另外,陶诗中还有大胆表白对爱情的追求的诗作,如《闲情赋》。
参考文献
[1]李志人.陶渊明田园诗简析[J].东京文学,2012.12.
[2]杜景华.陶渊明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3]袁行霈校注.《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年版.
【关键词】陶渊明 诗歌 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0.200
一、概述
陶淵明是晋代诗坛的一颗明星,在寂寞的东晋诗坛闪耀着清美的光辉。他是魏晋南北朝最负盛名的作家,也是屈原之后李白之前对中国文学影响最大的诗人。陶渊明被称为“田园诗人”和“隐逸诗人之宗”。陶诗题材主要可以分为五大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最具代表性的是田园诗。陶渊明的诗歌题材颇丰富,主题多有创新,风格呈多元化,他以其冲淡朴素的风格,极真朴地反映了人生实感,并以其特有的情趣,描绘了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他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冲淡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这种田园诗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形式高度纯化了,美化了,变成痛苦现实世界的一座精神避难所,或摆脱生存尴尬的一种精神独处方式。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陶渊明的生平与生活背景
陶渊明(365年~427年),又名潜,字元亮,今江西九江人。他出身世家,少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功名事业心甚烈。早年就立下了“大济苍生”之壮志。诗人在世的几十年中,曾三易朝代,几次废立皇帝,而每次变化无不伴随着一场清洗和大屠杀,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陶渊明在29岁抱着明君贤臣的理想步入仕途,欲通过出仕实现理想成就大业,但黑暗现实使他碰了壁。41岁他从彭泽令任上决然辞官,为官12年,他抱着希望出仕,然而碰壁、失望、归隐,再抱希望出仕,再碰壁、再失望、再归隐……这样三仕三隐,最高也只是做到参军、县令这样的小官,故而叹息“求之靡途”,很难向上发展。他看不惯当时政治的卑劣和腐败,也鄙视那些士族们的腐烂生活,“代耕本非望,所以在田桑”,他宁愿归隐和种田。陶渊明归隐以后,“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晚年,他贫困尤甚,竟致“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但他对自己的归隐之举毫不后悔,自此他静守园林,老死田亩。
三、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一)平淡自然,情真味永
陶渊明诗在生活题材、语言锤炼上、表现手法上,都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其田园诗作继“风骚”,承“三曹”,开诗坛田园之先河。自然平淡是陶渊明一生不能改变的人生情趣,也是他诗歌的总体艺术特色。他多用内心独白式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直率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诗句没有什么瑰丽的语言和曲折的结构,更没有雄辩不可一世的气势,却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字字句句都润进读者的心里。再有,因其人格清高超逸,和对生活体验真切深刻,当他不雕一笔不刻一画地把它们写出来时,就很有感染力,毫不显得做作,正如生活的本来样子。如诗文中常出现的意象,“青松”、“秋菊”、“孤云”、“飞鸟”等都很平常,他们是客观物象,也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
(二)语言质朴,生动精妙
陶诗善用自然、质朴的语言写景抒情,虽然平淡,但在平淡中见精粹,朴素中见绮丽,体现了质朴无华的语言美。由于诗人有生活实践,再加之能从诗的整体风格上运用语言,把握每一句诗,因而显得质朴而生动,平淡中见绮丽。诗人在语言锤炼上,功夫颇深。为了丰富诗的内涵,增强诗的表现力,可谓真情吐露、字字珠玑。如《时运》中写春风:“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翼”字描画新苗在微风中摇曳,动态形象;《和郭主薄》写夏日树阴,“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树阴似乎如清水一样可随时贮存,使人解暑,朴实而有情味;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写冬雪:“倾身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将雪的轻虚洁白描写得十分传神。这些均能以少总多,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生动性。陶诗善用叠字,陶诗的简练与高妙,与叠字的大量使用有很大的关系。
(三)浑融完整,意境深远
陶诗在创作过程中所塑造的形象是用点染白描手法,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并不着意刻画,东坡说:“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之有奇趣。”(《冷斋夜话》)所谓“奇趣”,包括诗中流露出的真情实意,也包含诗人艺术上的独特创造所给人的审美意境,古人曾指出陶诗“遇境成趣,趣境两忘”的特点。陶诗塑造的形象还富有理想的色彩。诗人在《陶花源诗并记》提出了“陶花源”的社会理想:这里人人参加劳动“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劳动成果归自己,没有封建剥削:“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陶诗在塑造形象时,能够使景:“依依远人村”,事:“种豆南山下”,理:“欲辩已忘言”,巧妙融合,创造出景、情、理浑融深厚的艺术境界。诗人把对自然景色的观赏体会与领悟到的人生真意联系到一起,使诗歌的景、情、理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统一,正如苏轼所言“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这种独特塑造形象的风格构成了陶诗意境盎然的形象美。
(四)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陶渊明诗歌的主要风格是自然冲淡,尤其是田园诗,这种风格特别突出。陶诗还有一种抑郁悲戚的风格。陶渊明早年也把人生价值的实现寄托在政治方面,有“大济苍生”立善垂名的壮志,随着岁月流逝功业无成,其内心也常怀苦闷与矛盾。如他50岁所作《杂诗》之五曰:“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这里概括了诗人悲剧性的一生。少年远志,何等壮伟!岁月绵绵,青春转瞬,惜气力已衰。虽归耕无疑,但仍惜寸阴,这里包含着诗人壮志难酬之深恨。《杂诗》之二:“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等等,都是这种情绪和风格的再现。陶渊明咏史诗中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既咏史又抒怀。陶渊明的赠答诗颇能见其对友人的敦厚之情,行役诗表现宦游时苦闷的心情。另外,陶诗中还有大胆表白对爱情的追求的诗作,如《闲情赋》。
参考文献
[1]李志人.陶渊明田园诗简析[J].东京文学,2012.12.
[2]杜景华.陶渊明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3]袁行霈校注.《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