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课文带动对“原典”的阅读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sh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著节选,他们是编者精心选择的片段,可以起到引读名著的作用,但还不够,对高中学生来说,阅读原典更重要。
  我在教学人教版必修四的《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发现,学生对书中的人物非常感兴趣,特别是金陵十二钗;但全班34人中竟然有23人明确表示不喜欢林黛玉。看来,亟须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原典。于是我进行了一次试图还原林黛玉真实面目的尝试:从《红楼梦》前四十回中挑选出有关林黛玉的十七个章节,让学生进行自读,让他们看到原典更多的情节与文字,然后全班共同研讨。整节课的教学思路和做法具体如下:
  第一个环节:学生分组讨论“林黛玉是个什么样的女子”。
  学生的结论:
  优点:才华出众,美丽非凡,聪明颖悟。(11人)
  缺点:敏感多心,尖酸刻薄,脾气大,又自卑。(23人)
  第二个环节:回到原典,看看林黛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女子。
  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黛玉点头叹笑道:“蠢才,蠢才!你有‘玉’,人家就有‘金’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
  第二十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林黛玉俏语谑娇音》
  宝玉便说:“在宝姐姐家的。”黛玉冷笑道:“我说呢,亏在那里绊住,不然早就飞了来了。”
  …………
  黛玉先说道:“你又来作什么?横竖如今有人和你顽,比我又会念,又会作,又会写,又会说笑,又怕你生气,拉了你去,你又作什么来?死活凭我去罢了!”
  师:我们可以看出,只要一提到宝钗,黛玉就要和宝玉闹。那么其他地方,她是否也如此敏感呢?
  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
  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
  师:在这里,“挑剩下的”宫花为什么会刺痛黛玉的心?
  生:这正表明了黛玉的自卑。送宫花本是一件高兴事,但她老觉得别人冷落自己,所以对下人口无遮拦地发泄自己心里的不痛快。
  师:那我们再比较一下,另外一个主子——宝钗是怎么为人处事的?
  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
  谁想贾母自见宝钗来了,喜她稳重和平,正值她才过第一个生辰,便自己蠲资二十两,唤了凤姐来,交与他置酒戏……贾母因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等语。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贾母更加欢悦。次日便先送过衣服玩物礼去……
  生:宝钗很会讨人欢心,不是一味凭自己喜恶,而是按着贾母的心思说话,让贾母非常高兴。黛玉就单纯多了,想什么说什么。
  师:宝钗是“稳重和平”的,一般不会和谁发生激烈的争端,与人相处时知道留有余地,所以贾府上下对她交口称赞。黛玉比起她,就显得心无城府。
  现在我们触及到了一个核心问题:作为林家千金、贾母最心疼的外孙女,黛玉的敏感是从何而来的呢?我们来把黛玉与宝钗的家世进行一下对比。
  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喜的王夫人忙带了女媳人等,接出大厅,将薛姨妈等接了进去。……忙又引了拜见贾母,将人情土物各种酬献了。
  (薛姨妈)又私与王夫人说明:“一应日费供给一概免却,方是处常之法。”
  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黛玉道:“……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
  师:对比一下家世和旁人的态度,能看出什么?
  生:宝钗受到了王夫人等的隆重接待。
  生:宝钗家大业大,她们住在贾府,但没有用贾府的东西;黛玉是完全依附在贾家,自己身上没有什么财物。
  师:黛玉来的时候,是从小小的“角门”进入的,随从只有一个丫鬟和一个奶娘,贾府的女眷是在正房中等待她。而王夫人对薛家是“接出大厅,将薛姨妈等接了进去”,这是何等亲密!黛玉年纪尚幼,就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家业飘零,门衰祚薄,只好依傍外祖母,过的是寄人篱下的生活。甲戌本《石头记》第三回回目是“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对此,脂批是“(收养)二字触目凄凉之至”。
  师:在这样一个等级森严、尊卑有序的贵族家庭,大家对孤女黛玉是恭敬的,但实质是什么呢?
  生:应该只是表面上的恭敬。
  生:家族里的最高统治者是贾母,贾母又是疼爱黛玉的,应该是做给贾母看的。
  师:是的,贾府上下对林黛玉表面的恭敬,实质上是对贾母的敬畏,甚至是在借林黛玉来讨贾母的欢心。以黛玉的聪慧,是非常明白的。她似一叶扁舟,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中漂浮,不知归依何处,那么,她用什么方法保护自己呢?
  生:《林黛玉进贾府》里说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这种小心谨慎的态度应该是她在贾府里的生存观念,但她为什么又老是那么尖刻呢,不怕得罪人?
  师:当一个大家闺秀寄人篱下时,内心是敏感的,更是自尊的,面对别人的轻慢,她选择的是直露,这实质是一种自我保护,是在维护自己可怜的自尊!宝玉的感情是她心中的安慰,但宝玉的多情又使她有一种不安全感,她就用各种方式来向宝玉印证这份情感,所以,敏感尖刻是她抵御生活折磨的方式。
  师:我们明白了黛玉尖酸刻薄、敏感多疑的性格来源,作为一个永恒的文学形象,她的性格也是有多个侧面的,我们再看几处描写。
  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慈姨妈爱语慰痴颦》   紫鹃笑道:“我倒是一片真心为姑娘。替你愁了这几年了,又没个父母兄弟,谁是知疼着热的?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姑娘是个明白人,没听见俗语说的:‘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师:作为一个丫鬟,紫鹃为什么会说起黛玉的终身大事?
  生:丫鬟的地位是卑微的,但紫鹃能够站在黛玉的角度为她考虑,劝她及早作定终身大事,可以看出在等级森严的府第中,二人之间没有尊卑、主仆之分,紫鹃对黛玉的关怀正说明黛玉对她平时的真心。
  师:所以说,用我真心换你真情。我们再回忆一下初中学过的《香菱学诗》,请思考:香菱为什么拜了黛玉为师,而不是宝钗?
  生:首先说明黛玉有才华,其次说明黛玉是个热心之人。
  师:黛玉对紫鹃是真心的,而对不相干的一个侍妾能如此热心,充分说明了黛玉的本真。这种本真,不也是对一个充满面具和谎言的贵族府第的极大讽刺吗?
  师:再问问大家,在《红楼梦》中,谁是最美的?
  生:黛玉和宝钗都挺美的。
  师:大家再看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写宝玉看到宝钗,“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呆了”。第六十三回《寿怡红君芒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各人抽花名签,宝钗抽到的是牡丹,上题“艳冠群芳”四字,还注着“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这把宝钗的美置于群芳之首。然而,宝玉真正爱的是谁?
  生:毫无疑问是黛玉。
  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袭人道:“上回也是宝姑娘曾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得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她,你得赔多少不是呢!”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她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她生分了。”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账话。”
  师:宝钗如此之美,宝玉也曾因宝钗的美而生爱慕之心,可为什么宝玉还是没有喜欢她呢?
  生:因为宝钗老劝她考科举,这是宝玉最反感的,而黛玉不曾说这种话。
  师:是的,最反感仕途的宝玉知道,只有黛玉理解自己的心灵和追求,是他的知己,与他精神相通。这相通,意味着他们都站立在沽名钓誉的泥浊世界之外,他们来自世外仙山,身心都保留着从仙境带来的纯净之心。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理解超越现实、超越功利的美,所以,宝玉对黛玉的爱任谁都无法撼动。作者曹雪芹也在借二人表达自己对人生的追问:生命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们追求的功名、声色、权力到底有什么意义?人到底应该如何以人的方式生活在这世界上?这也正是此书伟大的历史进步性。
  第三个环节:教师配乐朗诵《葬花辞》,并总结全课的分析。
  师:《葬花辞》是黛玉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代表作,表现了她要保持自己的“洁来”“洁去”,不愿陷身污浊现实的理想。作家刘再复在《红楼人三十种解读》曾赋予黛玉“泪人”之称:“所谓泪人,乃是至真至诚至纯至粹之人,或者说,是以泪为生命、为灵魂、为生死标尺的至情至性之人。”她的泪,让我们看到人类世界有如此纯粹、真挚、美好的心灵存在。
  刘再复先生说:“《红楼梦》是对黑暗、变态、势利、奴性文化的批判,它启示人逃离污浊虚假的名利之乡,应当诗意地栖居在地球上。《红楼梦》的立场是人性立场,不知算计、远离机谋伪善、拒绝世故的婴儿状态与少女状态,即人类的本真本然状态。”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真性情的人往往不被当世所容或无法与世俗共进退,像阮籍、嵇康、陶渊明、苏东坡。正因为他们的真性情,他们的人格是独立的,心怀是坦荡的,精神是自由的,这些让后世的人永远膜拜。
  《红楼梦》是一本大彻大悟之书。我们面对繁杂的世间,经常会感到犹疑彷徨,厌倦排斥,但当我们能够用智慧的心去体悟世界时,内心反而会更有力量,人生所处的境界已然不同。它不但是一本文学著作,更是一本哲学著作,一本让心灵得到超越的哲学著作。
  【点评】
  目前中小学语文课本都是文选式的,这决定了篇幅长一些的散文或小说不太可能完整地收入课本,长篇小说更是只能节选;又因为教学时间有限和考试分数的压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般不太可能直接将一部长篇经典引进课堂。久而久之,就造成学生阅读经典时零敲碎打,好端端的一部经典作品被碎片化了。这既导致经典作品价值和意义的流失与破碎,也使学生的阅读力缺少深度和完整性,思维能力的训练被强行削弱。这是目前文选式阅读的弊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必须加强学生对经典原作的阅读。
  怎么读?一个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加强课外阅读,甚至打破课内课外阅读的壁垒,直接将长篇经典引进课堂,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直接阅读原典,在课外更要完整地阅读。这样做,算是对阅读经典作品的一点补偿。尽管如此,仍然有现实问题需要解决:一方面是教学时间不够;另一方面,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也可能会发生一些偏差,他们迫切需要教师引导。因此,阅读名著,需要探索。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孙洁老师实践的这一节《红楼梦》名著导读课,无论是教学思路的设计,还是对学生的具体引导,都可圈可点,值得认真分析和总结。我认为,这节课至少有四点值得肯定:
  第一,教学的出发点是从发现学生的阅读问题开始的,这就是有的放矢,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在自由阅读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阅读林黛玉时发生偏差,喜欢林黛玉的少,不喜欢林黛玉的多。尽管这种情况可能不出意料,但一旦发生,仍然值得去引导。因为从原著来看,曹雪芹对林黛玉是偏爱有加的。学生站在新时代的立场上,不喜欢这个人物情有可原,但不太符合原著的思想倾向。这说明学生在阅读时,许多情感是先入为主的,他们并没有深入走进文本,也就是说,他们对原著的阅读不深入,有偏颇。这个问题刚好可以上升为一个教学问题,一则它来自于学生,是需要解决的;二则学生讨论起来也会有兴趣,可以由浅入深;三则还可以借此引导学生一次次回眸文本阅读。
  第二,语文意义上的阅读应该讲究效率,而带着问题阅读,并且对相应的阅读材料加以整合,可能是最有效的阅读之一。孙洁老师正是这样做的。考虑到学生阅读时间有限,也考虑到阅读效率问题,孙洁老师从《红楼梦》前四十回中挑选出有关林黛玉的十七个章节,供学生仔细研读。这实质上是对教材的二度开发,这样的指示性阅读,一方面缩小了阅读范围,另一方面也提高了阅读效率。
  第三,阅读课必须有较强的阅读文本意识,不能空对空地讨论,在这一点上,孙洁老师做得很好。她带着学生一次次回眸文本阅读,让学生自己探索字里行间的信息,自己总结出林黛玉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表现,从而使人物一次次亲近学生,也让学生一点点读懂林黛玉的苦衷、多情与敏感。孙洁老师在课堂上,没有把自己的阅读观念强加给学生(我相信孙洁老师对林黛玉有自己的深入思考,这从她最后的总结性发言中可以看出),而是把阅读文本的权利切实还给了学生。
  第四,任何一种阅读课,都应该有价值倾向的引导,换一句话说,教师必须对学生发言,对作者发言,对经典原作发言,这既是教学的题中之意,也是教师赢得学生敬重的一个方面。教师必须明确地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孙洁老师就这样做了,最后一段总结性的指导,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林黛玉的认识,显示了教师对经典作品的解读能力;另一方面,更进一步帮助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阅读平台上,即看看名家对经典作品的态度,另外还使这节课的推进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课就上得有点艺术性了。
其他文献
笔者最近应某杂志约稿,发表了《语文界“集体无意识”被什么操控?》(上、中、下)。这是一篇两万多字的长文,分三期连载。将百年现代语文教育的基本观念分为三个层次:语文教育哲学观、语文教学应用观、语文教学操作观,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与批判。然而,意犹未尽,因为这个问题太重要了:观念错了,一错百错。遗憾的是,语文界在许多重要观念上存在偏颇甚至错误;更为遗憾的是,语文界集体对此并无觉悟,仍以误为正,将错
看到这个题目别认为语文老师嫉妒,想凑家教的热闹。  家教是个怪物。一到周末假期,家教盛行,各种辅导应运而生。但语文家教却很少,即使有,也是小学作文训练一类,涉及中学的内容极少,而所谓的作文培训不过是如何开头结尾,如何立意等写作技巧的训练。  难道写作也能训练、也有技术不成?  我一直怀疑什么作家辅导班,没听说哪个作家是培训出来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辅导,原因很简单:急功近利。家长觉得作文分高,语文考
我从小是听着无数童话故事长大的,《小红帽》《狼来了》《东郭先生》的故事更是耳熟能详,于是年幼的我便在它们的影响下理所当然地认为狼是最坏的动物。但直到看过了《狼图腾》,我才真正发现,那时我的认识有多么浅薄。  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所有的欢笑、振奋、激动、感伤、悲怆、愤怒、心酸、怀念浓缩在一起,是我对这本书最完整的诠释。  在汉族人看来,狼一贯是欺软怕硬、忘恩负义的,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冷血畜
2006年高考已落下帷幕,共有近20道高考作文题“新鲜出炉”。高考作文题的命题者付出了很大的心血,给各套作文题“评奖”,意在表彰。    一、单项奖    评价时突出一点,不求全责备。  1.最大突破奖  获奖者:全国卷,材料作文  获奖理由:全国卷从1999年至2005年,一直采用话题作文命题形式,2003、2004、2005年连续3年采用“关系辩证型”话题。2006年全国卷共有2道作文题。一是
一  中国古典文学历史悠久,文体种类也极为丰富。不同的文体,语言、结构、体式、表达、题材、格调等互不相同。古人也有强烈的文体意识。早在三国时期,曹丕就曾说过:“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典论·论文》)明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也说:“文辞以体制为先。”他们都对文体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古代作家在创作时,会有意识地选择恰当的文体,以更好地表达思想、情感,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写作目的。  既
2008年是不平常的一年。这一年有灾难也有辉煌,有感动也有闹剧。种种社会变动必然反映到词汇上来,2008年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新“词”,如“雷”“园”“槑”“山寨”等,引起了语言工作者的兴趣,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文章。而对新产生的词的等价物——语,人们却关注不够。本文将对2008年新产生的“语”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    一、新“语”及其分类,    2008年产生“吃猪蹄、正龙拍虎、做人不要太CNN”
欣赏丰子恺的散文,应该抓住他作为一个著名漫画家和散文家的身份,借用苏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之评述,从其漫画特色切入来欣赏其散文。  在中国文化史上,文学与绘画几乎历来就密不可分,以种种方式联系在一起,这也是丰子恺先生自己的艺术追求。作为一位画家,他“有非凡的能力把瞬间的感受抓住,经过提炼深化,把它永远保留在画幅上”(叶圣陶《子恺的画·代序》)。具体地说,丰子恺的漫画多以单
在我市举行的中小学教师“中华诵·2010经典诵读大赛”上,有几个选手都朗诵了诗人食指的《相信未来》,但对第二节的节拍划分不尽相同。有的处理为:“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有的处理为:“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
在江西省小学习作教学优质课竞赛中,赣州市文清路小学黄隽老师执教的《小议——》以高分名列一等奖第一名。为便于表述,把这节课的主要过程还原如下:  (一)多媒体出示画面  画外音:这是刘明,这是李阳。放学了他们留在教室里要干什么?  (二)让学生概说画面意思  刘明贪玩不想写作业,又想得到老师的表扬,花钱买李阳的作业抄,还不让李阳告诉别人。李阳为了攒钱买东西,借作业给刘明抄,还答应帮他隐瞒这件事。  
语文教学效果不佳,一直为人诟病。原因有多个,但其中课文数量少,学生阅读量不足,常被人提及。  看看我们现行的语文教材,也似乎确实如此。以人教版初中教材为例,整个学段总共180篇课文,真不算多。其他版本的情况也大致相同。为此,一些省市教育部门组织人员编写配套的语文读本,购买相应的课外读物,意在增加学生阅读的数量,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  众多论者谈及语文学习的秘诀,一致的意见也是“多读多写”。为此,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