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7—0046—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如今,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我们的教育倡导个性化教育,这无形之中是对创新教育的推动。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应适应社会发展形势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作为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不能一味地灌输知识,应该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应具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敢于持怀疑态度,敢于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只有这样,才能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才能在教学中以创造性教育思想为指导,教给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方法,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一言以蔽之,若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没有教师的创新,就没有学生的创新。
二、构建和谐的语文教学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人们在自由的、宽松的环境下产生创新思维的几率较高。正如法国心理学家贝尔纳所说:“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的才能。”这个“机会”就是在教师创设的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给予的。因此,教师要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教育,改变把学生成为存放课本知识“容器”的做法。而是要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努力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立一种互动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跟学生平等对话。比如老师课堂提问总能以信任的目光表示对学生的期待,多从鼓励的角度评价学生的回答等,在这种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即可畅所欲言,发表不同的观点,其主动探索和积极创新的意识就可得到培养。
三、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欲望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想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想法、创新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好奇心。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当然问题来自学生。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而且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提出创新信息,挖掘学生潜藏的创新诱因,把握创新时机,进行创新教学。
四、突出“主体”自学能力,形成创造性人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包括培养学生自学的基础(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便于学生运用与迁移),自学的方法与技巧(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听、说、读、写基本方法,能举一反三,会筛选、归纳、运用、生成信息),自学的人格品质(包括求知欲、独立性、灵活性、观察力、坚韧性、创造性)等方面,引导学生从学会学习到学会做人,形成具有独立而富有创造性的人格。
五、鼓励学生质疑
“尽信书,不如无书”,古人尚且知道不能一味迷信,要对书本,要对知识提出质疑。现代教育更不应该拘泥于死搬教条,要在创新上下功夫,而质疑是创新的开始,世界上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源于质疑。少年儿童天真好奇,凡事都爱问个为什么。作为一名教师,应热情地保护学生这种敢问敢驳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把学生提出的一些幼稚的、略带粗拙的问题,看成是探索知识过程的基石,并以认真诚恳的态度对待。教学中,提倡“童言无忌”,提倡儿童“思维无禁区”,让学生畅想、畅言,鼓励他们大胆怀疑,用自己学的知识判断新知识,提出质疑,任想象驰骋,任情感激荡,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
六、重视实践,发展创新能力
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要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积极鼓励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一是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在现实的训练中,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让他们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符合生活。二是注重动手操作。心理学研究表明,手脑并用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设计多种活动,切实组织学生参与动手操作,从而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发散学生的思维。
编辑:郭裕嘉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7—0046—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如今,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我们的教育倡导个性化教育,这无形之中是对创新教育的推动。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应适应社会发展形势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作为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不能一味地灌输知识,应该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应具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敢于持怀疑态度,敢于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只有这样,才能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才能在教学中以创造性教育思想为指导,教给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方法,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一言以蔽之,若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没有教师的创新,就没有学生的创新。
二、构建和谐的语文教学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人们在自由的、宽松的环境下产生创新思维的几率较高。正如法国心理学家贝尔纳所说:“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的才能。”这个“机会”就是在教师创设的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给予的。因此,教师要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教育,改变把学生成为存放课本知识“容器”的做法。而是要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努力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立一种互动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跟学生平等对话。比如老师课堂提问总能以信任的目光表示对学生的期待,多从鼓励的角度评价学生的回答等,在这种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即可畅所欲言,发表不同的观点,其主动探索和积极创新的意识就可得到培养。
三、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欲望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想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想法、创新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好奇心。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当然问题来自学生。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而且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提出创新信息,挖掘学生潜藏的创新诱因,把握创新时机,进行创新教学。
四、突出“主体”自学能力,形成创造性人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包括培养学生自学的基础(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便于学生运用与迁移),自学的方法与技巧(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听、说、读、写基本方法,能举一反三,会筛选、归纳、运用、生成信息),自学的人格品质(包括求知欲、独立性、灵活性、观察力、坚韧性、创造性)等方面,引导学生从学会学习到学会做人,形成具有独立而富有创造性的人格。
五、鼓励学生质疑
“尽信书,不如无书”,古人尚且知道不能一味迷信,要对书本,要对知识提出质疑。现代教育更不应该拘泥于死搬教条,要在创新上下功夫,而质疑是创新的开始,世界上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源于质疑。少年儿童天真好奇,凡事都爱问个为什么。作为一名教师,应热情地保护学生这种敢问敢驳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把学生提出的一些幼稚的、略带粗拙的问题,看成是探索知识过程的基石,并以认真诚恳的态度对待。教学中,提倡“童言无忌”,提倡儿童“思维无禁区”,让学生畅想、畅言,鼓励他们大胆怀疑,用自己学的知识判断新知识,提出质疑,任想象驰骋,任情感激荡,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
六、重视实践,发展创新能力
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要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积极鼓励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一是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在现实的训练中,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让他们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符合生活。二是注重动手操作。心理学研究表明,手脑并用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设计多种活动,切实组织学生参与动手操作,从而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发散学生的思维。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