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一种交际活动,阅读是吸收也是倾吐,阅读是人类文化不断创新的过程,读者在阅读中成长,人类文化在阅读中前进。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可以说是重中之重。阅读是语文之根,学习之母,是教育之本。阅读教学抓得好,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均会得到有效的提高。中学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既有工具属性,又有人文属性,打语言基础和打文化基础应糅合在一起同时进行,而这一切都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来实现。
一、阅读的作用
形成语感。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叶圣陶先生说:“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个体在言语实践中养成的一种迅速感悟和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由于语感具有直觉性、内隐性和个体性,因此增加了我们认识语感的难度,但语感也不是不可捉摸的,它的语法性和习得性又为我们在教学中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言语训练,从而提高语感提供了条件。现行高中所用的是新教材,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很多,培养语感有利于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并使之持久形成长时记忆,永久性记忆。另外,新教材的单元要求都是在培养语感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整体感悟、揣摩语言、理清思路、提取信息、文学鉴赏等,因此,语感是学好语文的能力品质之一。
二、语文阅读效率不高的原因
阅读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特别强调: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会精读、略读、浏览、品读、点评;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查阅资料,培养初步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往学生在阅读课中,只是听教师喋喋不休地讲解分析,学生成了“陪读生”。这严重地违背了阅读教学的目标及宗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轻视和削弱这种主体性,是真正意义上的目的偏离。教学中只重讲授,重结论,都是“目中无人”观念的表现。因为不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揣摩体味,发现问题,而是过快地分析讲解,学生学习的过程被简化,学生不能在学习过程中自求自得,自探自结。到头来不会读书、作文或者不会做人。教师的教学因为忽视主体的差异性而千篇一律。拘守课文,局限课堂,情景封闭,套路僵化。没有对学生全方位的开拓,阅读教学也就步入了死胡同。
阅读目标不明确。目标就是通过某种行为所要到达的预定要求。没有明确的目标,即使阅读的行为发生了,也只是匆匆而过,有口无心,仅仅是读过而已。至于读到了些什么,则是“雁过无声”、“踏雪无痕”,这样的阅读是没有价值的。
对思想内容的理解肤浅单一。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具有无限的开放性,其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不同的场合,甚至不同的对话主体间,作品会不断地显示出它的新的意义。这样,作品本身就形成了具有生发作用的主体,它的多重意义也只有在与欣赏者的对话中,才可能生发出来。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长期采用灌输式,教师以自己和教参为中心,将自己掌握的有关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认同教师及其知识,缺乏自身的感知和体验,缺失直接与作品的对话,因而丧失了自我感受、自我加工信息、自主创造的能力,最终导致语文审美意识与创造力的下降和语文思维方式的僵化。阅读文章时马马虎虎,当然是不能发现文章的深层内涵的。如阅读《项链》,仅把它的主题理解成批判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不全面,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表现人生观的转变,人生的选择,面对厄运的勇气等等,也许更为全面一些。
对写作技巧认识的笼统。语文阅读散、慢、差的原因,就是教师对不同文体的课文永远都是拿几个框框来套用,“以不变应万变”,程式化、公式化。讲小说一律环境、人物、情节;讲散文一概形散而神不散;讲具体的文章每篇都是中心明确,结构紧凑,用词准确等。凡此种种,只讲共性,缺少个性,语文阅读教学也就成了一种死板僵化的东西了。学生也因此而丧失了阅读的兴趣,养成一种惰性,不会主动的去钻研。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悲哀。
三、提高阅读效率的途径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行为的内驱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语文阅读,于漪老师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学生学会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因此,教学中教师就应该以学生的需要为突破口,更新观念,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让学生感觉到常学常新,保持一种浓厚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习惯是长期形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趋向。语文学习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叶圣陶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要让学生认识到语文阅读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终身的需要,而不仅仅是会读课文。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审美、批判和创造。文章是思想文化的载体。阅读教学不只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起到培养学生审美、批判和创造的功能。审美是人类活动的高层级,审美就是要使学生具有感悟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在审美中获得体验,使每一篇文章,一本书都成为精神悦怡的对象。
加强课外阅读指导。课外阅读从另外一方面弥补了课堂阅读的不足,进一步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对提高学生的课文综合素质有重要意义。课外阅读的指导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阅读内容的选择。读一本好书就是与高尚的人谈话,可以净化思想,提升修养。所以要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文质兼美有利于学习的文章或书籍来读,合乎此标准的古今中外,科技、人文、哲学、历史等一切凝聚着人类文化精华的读物都可以进入中学生的视野,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成为精神富翁。
阅读积累。课外阅读中进行摘录,整理归类,可以积累写作素材,读以致用。如果能把感悟写成心得,写作水平就会得到提高。因此阅读的积累就是一个吸取与倾吐的过程,体现了语文学习读写结合的原则。
总之,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作用,克服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更新观念,科学地指导学生阅读,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的效率,适应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阅读的作用
形成语感。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叶圣陶先生说:“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个体在言语实践中养成的一种迅速感悟和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由于语感具有直觉性、内隐性和个体性,因此增加了我们认识语感的难度,但语感也不是不可捉摸的,它的语法性和习得性又为我们在教学中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言语训练,从而提高语感提供了条件。现行高中所用的是新教材,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很多,培养语感有利于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并使之持久形成长时记忆,永久性记忆。另外,新教材的单元要求都是在培养语感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整体感悟、揣摩语言、理清思路、提取信息、文学鉴赏等,因此,语感是学好语文的能力品质之一。
二、语文阅读效率不高的原因
阅读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特别强调: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会精读、略读、浏览、品读、点评;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查阅资料,培养初步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往学生在阅读课中,只是听教师喋喋不休地讲解分析,学生成了“陪读生”。这严重地违背了阅读教学的目标及宗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轻视和削弱这种主体性,是真正意义上的目的偏离。教学中只重讲授,重结论,都是“目中无人”观念的表现。因为不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揣摩体味,发现问题,而是过快地分析讲解,学生学习的过程被简化,学生不能在学习过程中自求自得,自探自结。到头来不会读书、作文或者不会做人。教师的教学因为忽视主体的差异性而千篇一律。拘守课文,局限课堂,情景封闭,套路僵化。没有对学生全方位的开拓,阅读教学也就步入了死胡同。
阅读目标不明确。目标就是通过某种行为所要到达的预定要求。没有明确的目标,即使阅读的行为发生了,也只是匆匆而过,有口无心,仅仅是读过而已。至于读到了些什么,则是“雁过无声”、“踏雪无痕”,这样的阅读是没有价值的。
对思想内容的理解肤浅单一。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具有无限的开放性,其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不同的场合,甚至不同的对话主体间,作品会不断地显示出它的新的意义。这样,作品本身就形成了具有生发作用的主体,它的多重意义也只有在与欣赏者的对话中,才可能生发出来。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长期采用灌输式,教师以自己和教参为中心,将自己掌握的有关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认同教师及其知识,缺乏自身的感知和体验,缺失直接与作品的对话,因而丧失了自我感受、自我加工信息、自主创造的能力,最终导致语文审美意识与创造力的下降和语文思维方式的僵化。阅读文章时马马虎虎,当然是不能发现文章的深层内涵的。如阅读《项链》,仅把它的主题理解成批判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不全面,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表现人生观的转变,人生的选择,面对厄运的勇气等等,也许更为全面一些。
对写作技巧认识的笼统。语文阅读散、慢、差的原因,就是教师对不同文体的课文永远都是拿几个框框来套用,“以不变应万变”,程式化、公式化。讲小说一律环境、人物、情节;讲散文一概形散而神不散;讲具体的文章每篇都是中心明确,结构紧凑,用词准确等。凡此种种,只讲共性,缺少个性,语文阅读教学也就成了一种死板僵化的东西了。学生也因此而丧失了阅读的兴趣,养成一种惰性,不会主动的去钻研。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悲哀。
三、提高阅读效率的途径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行为的内驱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语文阅读,于漪老师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学生学会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因此,教学中教师就应该以学生的需要为突破口,更新观念,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让学生感觉到常学常新,保持一种浓厚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习惯是长期形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趋向。语文学习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叶圣陶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要让学生认识到语文阅读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终身的需要,而不仅仅是会读课文。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审美、批判和创造。文章是思想文化的载体。阅读教学不只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起到培养学生审美、批判和创造的功能。审美是人类活动的高层级,审美就是要使学生具有感悟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在审美中获得体验,使每一篇文章,一本书都成为精神悦怡的对象。
加强课外阅读指导。课外阅读从另外一方面弥补了课堂阅读的不足,进一步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对提高学生的课文综合素质有重要意义。课外阅读的指导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阅读内容的选择。读一本好书就是与高尚的人谈话,可以净化思想,提升修养。所以要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文质兼美有利于学习的文章或书籍来读,合乎此标准的古今中外,科技、人文、哲学、历史等一切凝聚着人类文化精华的读物都可以进入中学生的视野,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成为精神富翁。
阅读积累。课外阅读中进行摘录,整理归类,可以积累写作素材,读以致用。如果能把感悟写成心得,写作水平就会得到提高。因此阅读的积累就是一个吸取与倾吐的过程,体现了语文学习读写结合的原则。
总之,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作用,克服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更新观念,科学地指导学生阅读,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的效率,适应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