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所谓感悟,就是感受语言。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它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它能通过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努力提高他们感受语言的敏感度,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关键词】以人为本;感悟
一、感悟的重要
(一)“以人为本”的大教育思想
过去的阅读教学,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太少了,老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繁琐分析、机械练习上,学生只是一只容器,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灌输,这样的语文教学,不仅教学效率难以提高,而且磨灭了学生学语文的乐趣,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更造成了人文教育的失落。而感悟是人类所具有的生理、心理机能,是对人生哲理、生命意义的体验,由感而知,而觉,而悟,由渐悟到顿悟,到大彻大悟,是一个有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层层递进,永无止境的认识过程。因而,教师必须帮助 学生充分调动感觉、联想、情感等去触摸语言材料的整体存在,化语言文字为语感,在语文教学中整体感悟,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二)语言文字的自身特点。
古往今来,汉字的形体演变史就是汉字的美的形象表现史,它凝聚了各个时代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形象演绎了中国古代审美思想的变化和嬗递,人们在使用汉字时往往渗透了自己的饿主观情趣,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赋予汉字以复杂的意蕴,对于这些,该怎样引导学生去领会呢?清代陆桴亭提出“学者所以求悟也,悟者思而得通也”;近代钱钟书说“学道学诗,非悟不进。”由此,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去感受、体味语言文字所蕴藏着的丰富内涵,一定会使学生心灵产生感应,情操得到陶冶,心智受到启迪,思想实现升华。
二、领会感悟的内容
(一)感知形象。
感知形象就是抓住语言文字描绘的画面的“表象”,运用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对人物的外貌、活动细节及变化过程;景物的层次、方位、距离:事物的动静、色彩、音像等进行形象的感知,在脑海里形成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立体画面。
(二)感知意境。感知意境比感知形象更进一层,要求体会出语言文字背后蕴涵着的语境和情调。叶老早就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名句,可见,对语文的感悟最要紧的便是“披文入境”,进而便是“明象体情”。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以景取胜,情景交融,如《迷人的张家界》一文,作者以丰富多彩的语言描绘了张家界秀丽的景色,其中有奇特的山峰,有难以忘怀的金鞭岩,有美丽的金鞭溪,怎样去领会这些美景呢?教师要帮助学生运用“通感”。打破各种感官之间的界线,实行感觉的挪移,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
(三)感知情感。感知情感是通过语言文字对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进行感知,初步把握其特征。情感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的表现方式各不相同,有的能培养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有的能启迪儿童潜在的智慧,有的能熏陶儿童的伦理道德,有的能陶冶儿童的审美情趣,我们应该通过潜移默化,点点滴滴滋润学生幼小的心灵,使我们的学生从小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三、优化感悟的方法
(一)尊重学生,培养自信。
读书感悟是学生自己的语言实践,因此,激励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显得十分重要。不管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还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都应真正尊重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的认识,尤其是感悟更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对相同的景物、情节、人物,他们完全可能产生不同的感受,对于这些来自学生内心深处的感受,教师不应该也没有权利轻易否定,这是对孩子学习乐趣、创造天性的最大保护。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一点,就只能造就学生的唯书唯一、亦步亦趋。试想,一个不许“胡思乱想”的地方,一个不许“出格”的地方,怎能培养出富有创造力的孩子?
(二)创设机会,培养语感。
1、在朗读中体味。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朗读的作用得到了大家的饿重视。人教版小语教材有很多情文并茂的精美文章,富有鲜明的听感,可以让学生有节奏地朗读没,形象和感情融合,产生内心视象,读出气势、韵味,乃至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对一些优美语言,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一直到会背诵,体验出文中的美味,使学生充满感情。如《石榴》一文,写石榴熟透时惹人喜爱的样子,通过“高兴地笑了”、“咧开了嘴”、“笑破了肚皮”、“向外张望”等词语把石榴熟透时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这里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感受、体味作者准确、精当的谴词造句。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还可以增进文字鉴赏力,强化语感。
2、在想象中领悟。学生有了良好的再现语言表象的能力,才能有较好的语感。想象能将文中语句具体情景化,这个过程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字、准确而迅速地在脑子里呈现有关表象的同时,进行必要的联想和想象。如《景阳冈》这篇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地面的一家酒店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故事。通过朗读,启发学生在脑子里“放电影”,想象这惊天动魄的一幕,使豪放,勇敢而又机智的武松成为鲜活的形象。这样,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与提高。
3、在体验中感受。语言可分陈述语和感情语。陈述语在于陈述客观事实和道理,感情语则表达态度和情感,根据小学生认识能力的特点,特别应重视联系实际进行心理感受。叶圣陶指出:“单靠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累多了,了解越见越深切。
综上所述,我们语文教师应当屏弃繁琐的教学方法,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精心引导学生去朗读,咀嚼,品味,培养语感,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立足于激活学生自身的灵性,发掘自身的潜能,锻炼其敏锐的语感,促使全体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感悟
一、感悟的重要
(一)“以人为本”的大教育思想
过去的阅读教学,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太少了,老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繁琐分析、机械练习上,学生只是一只容器,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灌输,这样的语文教学,不仅教学效率难以提高,而且磨灭了学生学语文的乐趣,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更造成了人文教育的失落。而感悟是人类所具有的生理、心理机能,是对人生哲理、生命意义的体验,由感而知,而觉,而悟,由渐悟到顿悟,到大彻大悟,是一个有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层层递进,永无止境的认识过程。因而,教师必须帮助 学生充分调动感觉、联想、情感等去触摸语言材料的整体存在,化语言文字为语感,在语文教学中整体感悟,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二)语言文字的自身特点。
古往今来,汉字的形体演变史就是汉字的美的形象表现史,它凝聚了各个时代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形象演绎了中国古代审美思想的变化和嬗递,人们在使用汉字时往往渗透了自己的饿主观情趣,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赋予汉字以复杂的意蕴,对于这些,该怎样引导学生去领会呢?清代陆桴亭提出“学者所以求悟也,悟者思而得通也”;近代钱钟书说“学道学诗,非悟不进。”由此,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去感受、体味语言文字所蕴藏着的丰富内涵,一定会使学生心灵产生感应,情操得到陶冶,心智受到启迪,思想实现升华。
二、领会感悟的内容
(一)感知形象。
感知形象就是抓住语言文字描绘的画面的“表象”,运用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对人物的外貌、活动细节及变化过程;景物的层次、方位、距离:事物的动静、色彩、音像等进行形象的感知,在脑海里形成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立体画面。
(二)感知意境。感知意境比感知形象更进一层,要求体会出语言文字背后蕴涵着的语境和情调。叶老早就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名句,可见,对语文的感悟最要紧的便是“披文入境”,进而便是“明象体情”。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以景取胜,情景交融,如《迷人的张家界》一文,作者以丰富多彩的语言描绘了张家界秀丽的景色,其中有奇特的山峰,有难以忘怀的金鞭岩,有美丽的金鞭溪,怎样去领会这些美景呢?教师要帮助学生运用“通感”。打破各种感官之间的界线,实行感觉的挪移,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
(三)感知情感。感知情感是通过语言文字对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进行感知,初步把握其特征。情感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的表现方式各不相同,有的能培养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有的能启迪儿童潜在的智慧,有的能熏陶儿童的伦理道德,有的能陶冶儿童的审美情趣,我们应该通过潜移默化,点点滴滴滋润学生幼小的心灵,使我们的学生从小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三、优化感悟的方法
(一)尊重学生,培养自信。
读书感悟是学生自己的语言实践,因此,激励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显得十分重要。不管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还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都应真正尊重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的认识,尤其是感悟更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对相同的景物、情节、人物,他们完全可能产生不同的感受,对于这些来自学生内心深处的感受,教师不应该也没有权利轻易否定,这是对孩子学习乐趣、创造天性的最大保护。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一点,就只能造就学生的唯书唯一、亦步亦趋。试想,一个不许“胡思乱想”的地方,一个不许“出格”的地方,怎能培养出富有创造力的孩子?
(二)创设机会,培养语感。
1、在朗读中体味。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朗读的作用得到了大家的饿重视。人教版小语教材有很多情文并茂的精美文章,富有鲜明的听感,可以让学生有节奏地朗读没,形象和感情融合,产生内心视象,读出气势、韵味,乃至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对一些优美语言,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一直到会背诵,体验出文中的美味,使学生充满感情。如《石榴》一文,写石榴熟透时惹人喜爱的样子,通过“高兴地笑了”、“咧开了嘴”、“笑破了肚皮”、“向外张望”等词语把石榴熟透时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这里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感受、体味作者准确、精当的谴词造句。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还可以增进文字鉴赏力,强化语感。
2、在想象中领悟。学生有了良好的再现语言表象的能力,才能有较好的语感。想象能将文中语句具体情景化,这个过程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字、准确而迅速地在脑子里呈现有关表象的同时,进行必要的联想和想象。如《景阳冈》这篇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地面的一家酒店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故事。通过朗读,启发学生在脑子里“放电影”,想象这惊天动魄的一幕,使豪放,勇敢而又机智的武松成为鲜活的形象。这样,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与提高。
3、在体验中感受。语言可分陈述语和感情语。陈述语在于陈述客观事实和道理,感情语则表达态度和情感,根据小学生认识能力的特点,特别应重视联系实际进行心理感受。叶圣陶指出:“单靠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累多了,了解越见越深切。
综上所述,我们语文教师应当屏弃繁琐的教学方法,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精心引导学生去朗读,咀嚼,品味,培养语感,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立足于激活学生自身的灵性,发掘自身的潜能,锻炼其敏锐的语感,促使全体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