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儿童情趣 促进“美行”养成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qi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一旦与学生的生活发生碰撞,重叠,活动将被纳入到其生活中,在内心产生自身生活的需要,激发出该做某事的冲动,心目中便形成一个清楚而确切的目标和思想倾向,并自觉地为达到此目的不惜一切努力,此刻学生的学习被称为内部学习,达目的之后,导致成功的每一步都将在他们的心中更牢固地确定下来,成为习惯,技巧或记忆。
   在学校组织开展的“三美教育”活动中,紧紧结合低年级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将德育行为规范,一日生活常规内容采用儿歌、童谣的形式教给学生,更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们熟记乐背、使教育规范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真正让“美行”教育落到实处,效果事半功倍,下面结合本人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具体做法:
   一、贯彻日常行为规范,采用儿歌记忆,将大目标化为切实可行的小目标,更具操作性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贯彻日常行为规范,让他们熟知规范内容,并初步落实到行动上,是个非常迫切的课题,而由于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他们大多是六岁左右的儿童,理解能力极有限,而形象记忆力强,此时运用琅琅上口的儿歌教育他们,效果出奇地好。如贯彻课堂常规,我就用下面这首儿歌:“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老师提问题,快快把手举,声音清楚又响亮,好像百灵把歌唱。”对于课堂常规,通过琅琅上口的儿歌,朗诵时生动直观的表演,形象的注入儿童的大脑中,使该要求生动地停留在儿童的记忆深处,从而规范他们课堂行为,长期训练,便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较之空洞说教如“课堂上要积极发言,大胆回答问题”等等,效果事半功倍。
   二、运用儿歌、童谣丰富学生的生活,陶冶其审美情趣,将德育教育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低年级的孩子,最适宜在活动中加强教育。活动的趣味性是能否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的重要因素,结合班级开展的说写日记实践活动,为了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我让学生多搜集儿歌、童谣,摘抄在日记本上,然后,让学生在活动课上朗读或背诵自己的佳作,学生们的表现欲都极强,同时又让他们将所学的教给其他的同学,一句一句地领读,直至所有同学都会背诵,学生们积极投入,兴致高昂,周原同学摘抄了一首有关爱护地球妈妈的小诗,我便立即让她教给其余的孩子,孩子们边读边演,不仅领会了儿歌内容,而且还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呢:“小飞鱼/你是会飞的花吗/开放在蔚蓝的大海里川、飞鱼/快飞下来和我们玩玩吧/和小鸟一起拍翅膀/跟小兔、小鹿一起做游戏/我们都是地球妈妈的孩子/不管生活在海洋/还是陆地/地球妈妈就装在我们心里。”同时为了教育学生爱护校园里的小树,我又教他们一首儿歌:校园的小树刚刚栽好/有个小朋友把树摇/别摇别摇快别摇/好孩子要爱护小树苗。长期的不间断的努力,终于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爱学习的积极性。
   三、在训练学生德育规范行为内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力及良好的语感,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空间,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取得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一位教育家说过: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主要是发掘学生的潜能,唤起生命的激情,诱发创造的天赋。大量地诵读儿歌、童谣,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语言的感悟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提高。如教学生《讲究卫生》一课时,学完课文,补充学习了下面这首儿歌:“我家有个小弟弟/聪明又淘气/每天爬高又上低/弄的满头满脸都是泥/妈妈叫他来洗澡/他装没听见他就跑/哥哥拿镜子把他照/他闭上眼睛咯咯地笑/姐姐抱来小花猫/弟弟伸手把猫抱川、猫连连把头摇/不妙不妙/太脏太脏我不要。”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加进动作表演,同时根据自己的理解想象儿歌结尾,弟弟会怎样做了?从此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做一个不讲卫生的孩子多糟糕呀,连小花猫都不爱跟他玩。由此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必须讲究卫生,做个讲卫生的好孩子。
   总之,儿歌、童谣,在低年级的德育教学中起着抽象说教所无法代替的作用。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必须时时留心,处处留意,既能运用以往的现成的教材——儿歌,又能根据实际生活,现编儿歌或顺口溜,把握教育的时机,强化教育的效果。有一次,见学生在墙壁上画了一朵花,我便在当天的课外活动时,马上现编了一首儿歌:张小花爱画画,不在墙上乱刻画,老师见了把她夸,同学们都要学习她。于是,会心的笑意,便涌上了孩子们的纯真的小脸,和风细雨式的教育方式,真正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其他文献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我是一名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老师,谈“阅读”这个话题应该是门外汉了。为什么还要谈呢?这是因为在多年的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深深感受到,现在的农村中学的学生阅读面之狭窄,阅读量之少,令人惊讶;家长对孩子的阅读关注度,几乎为零;学校里开设的阅读课,形同虚设。缺乏阅读,其后果是学生知识面窄,思维受限,大脑僵化,不会融通,这不仅影响语文、政治等社会学科的学习,也严重制约了学生各方面素
期刊
一、高三语文试卷讲评低效的原因  现今,有些教师认为:试卷讲评课不像新授课那样考虑整体框架思路,思考如何找准课文的突破口来设计教学流程;也不像复习课那样注重前后知识的内在衔接,融会贯通。他们认为,试卷讲评课比较容易操作、驾驭,它有参考答案这根拐杖,照答案讲不会发生知识性的错误,也不需绞尽脑汁地备课。正是抱有这样的思想态度,高三语文试卷讲评课常常是处于低效甚至是无效的状态。试卷讲评低效的原因如下: 
期刊
提到中学生,他们普遍感叹自己学习语文“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中国有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在中学阶段,让学生学习一些有代表性的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是大有裨益的。从目前选入高中课本的文言文来看,不乏经典的文言文作品,在学习文言文字词句知识的同时,其中丰富的知识、蕴涵的传统美德以及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描绘,也是对中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 
期刊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越来越严重,养老保险对于社会的意义越来越重要,但是城乡养老保险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城乡居民来往的越来越频繁,把城市和乡村居民的养老保险统筹规划,综合考虑,变得越来越重要。    党的“十七大”政府报告着重提出,要想实现小康社会要求,就必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养老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让每个人都老有所养,病有所依,能够充分享有公民的权利,充分享受社会主义大
期刊
一、初中语文导学案的概念  “导学案”,一个全新的名词,伴随课改进入了语文教学的课堂。“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导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  二、编写实施初中语文导学案的意义  通过“导学”这一手段,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
期刊
这节是我的数学课,一进教室,我拿起粉笔转头刚想往黑板上写字,却发现田字格中我的名字“亓云峰”三个字被人用手指头画上了错号。我顿时火冒三丈“这是谁干的?”韩宇靖赶忙站起来转头指着邹鸣棋说:“老师,是邹鸣棋干的!”“不是我干的,我没干!” 邹鸣棋很镇静,没有看我,而是朝着韩宇靖在辩论。说完才转头看着我好像是在说“他冤枉人!”。我正拿不定主意,忽然发现李佳琪举起了手,我连忙问:“李佳琪你说是谁干的?”心
期刊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挖掘诗歌的主要意象,体味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注重发展学生感性的形象思维、理性的逻辑思维。  3.利用课文内容和网络资源研究杜甫,在教师引导下,实践体验文学作品的专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4.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验,感受与他人协作、互助的乐趣及收获。  教学重难点:  1.景、境、情的关系。  2.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理解诗
期刊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但是当下,诗歌尤其是现代诗歌,得不到青年学生的喜爱,却也是不争的现实。一个诗的国度,没有了对诗的激情,这难道不算是一种“冷血”抑或“贫血”?现代诗歌教学的尴尬处境,让人担忧。诗歌教学最失败的地方,就是对现代诗歌的漠视,甚至已经到了让人触目惊心的地步。  首先,高考对现代诗歌考查的缺失,导致教学中对现代诗歌教学的省略。细数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绝大多数的试题是不考查现代诗歌的,只
期刊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范围内,以县城和乡镇为依托,以县为单位进行资源配置,经济的整体发展基本依靠于本地农业,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作为基础,同时包含其他各种经济成分的一种区域性经济。   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战略方针,揭开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篇章。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全新活力,也对县域经济提出更高要求,以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加快县域经
期刊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改变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自信心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经常教育学生,作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