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一夜,世上少了一个人。”
这是苏联作家柯切托夫在《叶尔绍夫兄弟》中对一位州委书记的最后描述。读到它时,我正在云南西双版纳群山深处插队。深夜,在油灯下翻阅那残破的书,这行字跳入眼帘时,忽然觉得四肢发凉,死亡的悲凉,在少不更事的心湖投下一颗石子。
数年后的暮春子夜,重庆郊外一所陆军医院,我送别父亲,与工友一块推着刚刚咽气的他去太平间,要穿过一个硕大的花园。脚下的甬道鹅卵石颠簸,无意间我碰到了父亲的手,还热,还软。我将它攥住,蓦地想起《叶尔绍夫兄弟》,鼻子一酸,眼泪流出来。
这一夜,我失去父亲。
接到父亲病危的电报,我星夜兼程往家赶,总算见到最后一面。父亲住一个采光极好的单间。我奇怪,他虽是干部,按级别,还不够住单间的资格呀。母亲红着眼圈说,是组织照顾。轻轻推开门,雪白的床单,眩目的墙,父亲安睡在白色的宁静中,面容枯槁。我能感觉到生命的热气,正从他鼻息中一丝丝散去。
压住嗓门轻轻地喊。父亲从昏睡中醒来,看到我,雾翳蒙蒙的眼睛一亮,枯瘦的脸庞浮出温和的笑,“你…怎么回来了?”
“出差。”谎话是早就想好的。父亲没注意。交谈了一会儿,他额头上冒出冷汗。我说你休息一下吧,他却直勾勾看着我,眼神散淡幽深。我一慌,垂下头去。等再看时,他已昏睡,这一睡就再也没醒来。
许多年后,一个秋天的下午,我在窗前清理旧照,翻出一张与父亲的合影。照片中我还是个虎头虎脑的孩子,父亲牵着我,脸庞清瘦,英气勃勃。照片背面写着“到熔炉中去,196X年”。问母亲,才知道当时组织上正号召干部下基层,父亲积极响应,去了綦江山区,劳作极累,缺吃、少油,染上肝病,从此成了药罐子。但记忆中,他始终如照片上那样,眉宇间充满向往和坚定。心下不免揣摩,他们那一代人,虽有信念,但是不是也太迂腐?
我初中毕业时,云南建设兵团来重庆招人。第一次,我因年龄不够16岁被刷下;第二次报名前,先去的同学写信回来,说太苦了,“千万莫来!”我犹豫了。不想父亲竟严厉批评我,“咱们是干部家庭,得带头呢!”惭愧、恍惚和委屈中,上了去云南兵团的列车。那时,我还是个刚刚扔掉弹弓的少年,未谙世事艰难,却已身不由己。
在云南苍莽的雨林里,眩目的风景和美丽的蛮荒,刺痛无数年轻的眼睛。最初的新鲜很快过去,田园牧歌的浪漫即成泡影。劳作艰辛,一个月下来已满手血泡,就着盐水菜汤吞下几两米饭,碗也懒得洗,钻进蚊帐倒头就睡。夜里,爆裂灯花常把人从酣梦中撩醒,默视如豆青灯静静燃烧,心中惶惑,却不觉青春已在冥冥守望中悄然远去。失眠的夜里,隔着蚊帐开恳谈会,大伙问得最多的是“第三次世界大战怎么还不打呀?”那时,云南再往南的印支半岛上,原住民与帝国主义打得正酣,我们兵团就有知青偷偷越境,加入缅共游击队,自诩“输出世界革命”。
对“脱胎换骨”的理解,缘自那次恸哭。雨季的一天,全连男工去大山里扛木料,来回五六十里。归途我落在后面,又饥又渴,好容易捱到一条小溪边,见竹林下溪水诱人,便将木料一扔,俯身喝了个痛快,猛一抬头,不远的上游赫然堆着一泡新鲜牛粪。我跪在溪边,不觉眼泪乱流。那一刻突然明白,曾经想要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多么苍白!在坚硬的现实面前.一切妄念不过是以卵击石。
对父亲的怨气,大抵从这时开始滋生。总以为活得惨淡,是因为他把路指错了,再则,他好歹也是个于部呀,怎么就不想想办法拯救拯救我呢?特别是看到身边那些曾把胸脯拍得红肿的“扎根派”们,一个个被推荐上大学、参军、考工后,更痛恨世间假面。
1950年代大学毕业的父亲、长期坐机关的父亲,哪见识过我所经历的乱七八糟?在兵团,我曾亲眼见到一个知青因为一句话,被逼上绝路,于是携枪出逃,几百武装民兵追捕,耗7小时、子弹2万多发,最后那知青被打成蜂窝,5年后才平反;我也曾替婚前怀孕引产而亡的知青写过墓碑,在面朝北方的山巅,夕阳如血热风浩荡,碑下不满20岁的她,却再也回不到故乡。当然,更多的如我者,在群山中挥汗如雨,成就是:消灭大森林,种上像胶树——这一切,真值吗?
便不再与父亲讨论所谓“信心”与“信念”。虽然他一次次来信告诫我,做人“要挺直腰杆,要永远对生活充满信心……”云云,我想这只是他朴素的良心罢了,而隔膜,已没法用语言冰释。只是不解,他为何总是固执地,给我讲那些“正确的废话”呢?
直到去太平间之时,直到攥住他的手,泪水终于胜过固执,和解不再需要理解。
有一点我曾忽略了,在云南,我能从一个孱弱少年长成一条壮汉,特别是在结束知青生活后,能在更多的困难、挫折甚至失败中挺直腰杆,无疑得益于那个年代打下的底子,承受、屈伸、忍耐、决绝,始终明白自己该干什么。及至我也做了父亲,也开始为女儿的成长焦心,才意识到父亲当年的那番苦心!
每代人都有他们的信念与困惑,有他们的远见与短视,无论世事如何纷繁杂乱,总有一种力量在他们心中支撑:向上、向善、求真、求美……然而,又有谁能两次跨过同一条河?曾经的欢乐与痛苦,幸运与不幸,得意与失意,每一代人都会遭遇。
这就是生活。不需要一代人向另一代人忏悔,写下它,算是一炷心香,一份忆念。只是,世上少了一个人。
这是苏联作家柯切托夫在《叶尔绍夫兄弟》中对一位州委书记的最后描述。读到它时,我正在云南西双版纳群山深处插队。深夜,在油灯下翻阅那残破的书,这行字跳入眼帘时,忽然觉得四肢发凉,死亡的悲凉,在少不更事的心湖投下一颗石子。
数年后的暮春子夜,重庆郊外一所陆军医院,我送别父亲,与工友一块推着刚刚咽气的他去太平间,要穿过一个硕大的花园。脚下的甬道鹅卵石颠簸,无意间我碰到了父亲的手,还热,还软。我将它攥住,蓦地想起《叶尔绍夫兄弟》,鼻子一酸,眼泪流出来。
这一夜,我失去父亲。
接到父亲病危的电报,我星夜兼程往家赶,总算见到最后一面。父亲住一个采光极好的单间。我奇怪,他虽是干部,按级别,还不够住单间的资格呀。母亲红着眼圈说,是组织照顾。轻轻推开门,雪白的床单,眩目的墙,父亲安睡在白色的宁静中,面容枯槁。我能感觉到生命的热气,正从他鼻息中一丝丝散去。
压住嗓门轻轻地喊。父亲从昏睡中醒来,看到我,雾翳蒙蒙的眼睛一亮,枯瘦的脸庞浮出温和的笑,“你…怎么回来了?”
“出差。”谎话是早就想好的。父亲没注意。交谈了一会儿,他额头上冒出冷汗。我说你休息一下吧,他却直勾勾看着我,眼神散淡幽深。我一慌,垂下头去。等再看时,他已昏睡,这一睡就再也没醒来。
许多年后,一个秋天的下午,我在窗前清理旧照,翻出一张与父亲的合影。照片中我还是个虎头虎脑的孩子,父亲牵着我,脸庞清瘦,英气勃勃。照片背面写着“到熔炉中去,196X年”。问母亲,才知道当时组织上正号召干部下基层,父亲积极响应,去了綦江山区,劳作极累,缺吃、少油,染上肝病,从此成了药罐子。但记忆中,他始终如照片上那样,眉宇间充满向往和坚定。心下不免揣摩,他们那一代人,虽有信念,但是不是也太迂腐?
我初中毕业时,云南建设兵团来重庆招人。第一次,我因年龄不够16岁被刷下;第二次报名前,先去的同学写信回来,说太苦了,“千万莫来!”我犹豫了。不想父亲竟严厉批评我,“咱们是干部家庭,得带头呢!”惭愧、恍惚和委屈中,上了去云南兵团的列车。那时,我还是个刚刚扔掉弹弓的少年,未谙世事艰难,却已身不由己。
在云南苍莽的雨林里,眩目的风景和美丽的蛮荒,刺痛无数年轻的眼睛。最初的新鲜很快过去,田园牧歌的浪漫即成泡影。劳作艰辛,一个月下来已满手血泡,就着盐水菜汤吞下几两米饭,碗也懒得洗,钻进蚊帐倒头就睡。夜里,爆裂灯花常把人从酣梦中撩醒,默视如豆青灯静静燃烧,心中惶惑,却不觉青春已在冥冥守望中悄然远去。失眠的夜里,隔着蚊帐开恳谈会,大伙问得最多的是“第三次世界大战怎么还不打呀?”那时,云南再往南的印支半岛上,原住民与帝国主义打得正酣,我们兵团就有知青偷偷越境,加入缅共游击队,自诩“输出世界革命”。
对“脱胎换骨”的理解,缘自那次恸哭。雨季的一天,全连男工去大山里扛木料,来回五六十里。归途我落在后面,又饥又渴,好容易捱到一条小溪边,见竹林下溪水诱人,便将木料一扔,俯身喝了个痛快,猛一抬头,不远的上游赫然堆着一泡新鲜牛粪。我跪在溪边,不觉眼泪乱流。那一刻突然明白,曾经想要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多么苍白!在坚硬的现实面前.一切妄念不过是以卵击石。
对父亲的怨气,大抵从这时开始滋生。总以为活得惨淡,是因为他把路指错了,再则,他好歹也是个于部呀,怎么就不想想办法拯救拯救我呢?特别是看到身边那些曾把胸脯拍得红肿的“扎根派”们,一个个被推荐上大学、参军、考工后,更痛恨世间假面。
1950年代大学毕业的父亲、长期坐机关的父亲,哪见识过我所经历的乱七八糟?在兵团,我曾亲眼见到一个知青因为一句话,被逼上绝路,于是携枪出逃,几百武装民兵追捕,耗7小时、子弹2万多发,最后那知青被打成蜂窝,5年后才平反;我也曾替婚前怀孕引产而亡的知青写过墓碑,在面朝北方的山巅,夕阳如血热风浩荡,碑下不满20岁的她,却再也回不到故乡。当然,更多的如我者,在群山中挥汗如雨,成就是:消灭大森林,种上像胶树——这一切,真值吗?
便不再与父亲讨论所谓“信心”与“信念”。虽然他一次次来信告诫我,做人“要挺直腰杆,要永远对生活充满信心……”云云,我想这只是他朴素的良心罢了,而隔膜,已没法用语言冰释。只是不解,他为何总是固执地,给我讲那些“正确的废话”呢?
直到去太平间之时,直到攥住他的手,泪水终于胜过固执,和解不再需要理解。
有一点我曾忽略了,在云南,我能从一个孱弱少年长成一条壮汉,特别是在结束知青生活后,能在更多的困难、挫折甚至失败中挺直腰杆,无疑得益于那个年代打下的底子,承受、屈伸、忍耐、决绝,始终明白自己该干什么。及至我也做了父亲,也开始为女儿的成长焦心,才意识到父亲当年的那番苦心!
每代人都有他们的信念与困惑,有他们的远见与短视,无论世事如何纷繁杂乱,总有一种力量在他们心中支撑:向上、向善、求真、求美……然而,又有谁能两次跨过同一条河?曾经的欢乐与痛苦,幸运与不幸,得意与失意,每一代人都会遭遇。
这就是生活。不需要一代人向另一代人忏悔,写下它,算是一炷心香,一份忆念。只是,世上少了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