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听完肖老师执教的《一颗小桃树》讲座,心里很受启发,对自己的教学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他的执教内容看似浅显,背后却彰显知识的丰厚和连贯性:散文文体教学侧重点的呈现、教学流程切入点的巧妙、教学设计详略取舍的得当、教学过程明暗线的并行不悖以及从学生角度来讲,学生思维的洞开、应对挫折的思考以及拼搏意识的唤醒等。看似一篇不起眼的自读课文,在他的教学推进下,却也深显奇妙,真可谓“细节见功力,慢中有奇珍”。
关键词:肖培东;《一颗小桃树》;文本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9)24-057-1
一、一线串珠、伏脉全文
肖老师曾经讲过,他习惯于这样的教学思维: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编者意图,一一罗列出来,以“最需要”原则进行取舍,做出有选择性的要点明晰、线条交接的组合,寻找最好的教学点,以点带篇,牵一发而动全身。
肖老师在执教《一颗小桃树》时,整篇文章连贯性特别强,整节课围绕第二个批注展开。整堂课两条线索:一是明线,一是暗线。明线就是“小桃树”的身世,暗线就是作者类似的经历。明线贯穿了文章始终,暗线也就编织在明线之中,水乳交融。肖老师首先聚焦第二个批注,接着引导到其他段落对“没出息”特征的发掘,以线串珠。文章侧重对“没出息”的小桃树的描写,而且小桃树“没出息”的表现零散分布在文章多个地方,在他的引导下,学生没有随意截取,随兴谈论。接着不断带领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没出息”的内涵,最后用一个字概括文章的大意,水到渠成完成对文章的升华,对人生的思考。整节课形成了一个高度向心的教学球体,没有枝蔓,干干净净,清清爽爽。
二、贴近文本,始见真旨
散文的精妙处,阅读散文的动人处,在于细腻、丰富,唯有通过个性化的语句章法,我们才能感受、体认、分享它所传达的丰富而细腻的人生经验。语文课就应该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贴着文本语言行走。
《我的小桃树》这一节课将眼前的小桃树,回忆中的小桃树以及希望中的小桃树几个场景进行穿插。这样的文章,一般来说,很多老师都会从整体结构来探讨,不容易有独特的教学构思,但是肖老师却巧妙地找到文章“旁批”,以此撬动整篇文章,贴着文本批注进行,架构学生与文本的桥梁。在找到文本的切入点之后,他引导学生如何贴着文本细读,对第二个旁批涉及的文段进行了重点解析,基于语言本身,通过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的细读,努力挖掘言语内核,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文章结尾处对小桃树花朵凋落使用的“一片、一片”中的顿号来进行赏析,带领学生贴近文本与前边出现的“片片”、“一片一片”进行比较。可以说,在这篇散文阅读教学中,肖老师定位于“这一篇”,整节课都是基于文本教学,围绕小桃树“没出息”的这一特点,在品味有表现力的词句,也就是在关注学生对作者所描写的文字以及文字背后抒发的感受的体认时,没有借助于更多的多媒体、实物以及贾平凹其他的文字、身世背景等,牢牢抓住“这一篇”独特的文本,引导学生建立他们已有的经验与“这一篇”文章传达的作者的独特经验的连接。最终让学生了解了一些閱读散文的方法以及“共生”出面对挫折我们又该怎样“蓄梦”“孕梦”的道理。
三、目标教学,无痕渗透
散文教学的目标,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讲,一是“工具性目标”:通过学习散文,提升自己阅读散文的知识和能力,即提升自己的语文经验;二是“人文性目标”:体认作者在散文中所传达的独特经验,进而丰厚自己的人生经验。
肖老师的执教过程中,完美地展现了这两项目标。而且对于这两项目标的实现,是一步步地层级进行,完全没有突兀的感觉。他首先提出学习散文应该学习一些方法,紧接着引导学生定位到这个批注,然后寻找这个批注对应的段落,对文中反复描写“没出息”的文字多次琢磨。在这里,“反复”这一语文知识的发现以及提取,是课堂上的一个亮点。“反复”这一修辞或者说是一种谋篇布局的特殊笔法,在文章中的运用加强了语势,也让我们很好理清了行文脉络,理解了作者抒发的对小桃树的强烈感情。
文章第四段重点描写“没出息”,第五、六、九、十几个段落也都有相关文字出现,这样写就加强了对小桃树的特征的体认,深深抒发了作者的怜爱之心以及为下文小桃树终究还是开出花朵做了很好的铺垫。学生则就在对小桃树特征的不断精准定位中,也再次学会到了“反复描写”这一方式。最后,在前边诸多文字的铺垫中,学生对小桃树的处境有了真实的感受,很容易理解最后小桃树是挣扎着开出花朵的那份坚强,并且对作者与小桃树的相似性有了感同身受的把握。他的引导,大雪无痕地运用反复、回旋的课堂技巧和艺术,让学生一次次地感受到散文“反复描写”这一技法的表达力量。
肖老师引导学生对小桃树特征的体味中,还顺其自然剥离出“欲扬先抑”的比较方式。而且引导学生结合自己人生的经验来反观“小桃树”,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的意图以及肖老师的引导,正在于“以我观物”而达至“物我同一”的境界。唯有亲身体验,物我两通,知识才能内化为学生生命的某个要素,从而深深扎根于个体的精神土壤中。
最后,在询问学生为什么作者要不断地写小桃树时,学生很自然地回答出写小桃树其实就是写作者自己,从而又顺理成章地引出“托物言志”这一技法,而且接着也都呈现了作者的“志”。学生在一步步的推进下,学会了体认作者在散文中所传达的独特经验,进而丰厚了自己的人生经验。
[参考文献]
[1]肖培东.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2]丁世民.丑的生灵梦的精灵暖了心灵——《一颗小桃树》文本解读[J].语文教学通讯B.2017(5):59.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同胜学校,广东 深圳 518000)
关键词:肖培东;《一颗小桃树》;文本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9)24-057-1
一、一线串珠、伏脉全文
肖老师曾经讲过,他习惯于这样的教学思维: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编者意图,一一罗列出来,以“最需要”原则进行取舍,做出有选择性的要点明晰、线条交接的组合,寻找最好的教学点,以点带篇,牵一发而动全身。
肖老师在执教《一颗小桃树》时,整篇文章连贯性特别强,整节课围绕第二个批注展开。整堂课两条线索:一是明线,一是暗线。明线就是“小桃树”的身世,暗线就是作者类似的经历。明线贯穿了文章始终,暗线也就编织在明线之中,水乳交融。肖老师首先聚焦第二个批注,接着引导到其他段落对“没出息”特征的发掘,以线串珠。文章侧重对“没出息”的小桃树的描写,而且小桃树“没出息”的表现零散分布在文章多个地方,在他的引导下,学生没有随意截取,随兴谈论。接着不断带领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没出息”的内涵,最后用一个字概括文章的大意,水到渠成完成对文章的升华,对人生的思考。整节课形成了一个高度向心的教学球体,没有枝蔓,干干净净,清清爽爽。
二、贴近文本,始见真旨
散文的精妙处,阅读散文的动人处,在于细腻、丰富,唯有通过个性化的语句章法,我们才能感受、体认、分享它所传达的丰富而细腻的人生经验。语文课就应该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贴着文本语言行走。
《我的小桃树》这一节课将眼前的小桃树,回忆中的小桃树以及希望中的小桃树几个场景进行穿插。这样的文章,一般来说,很多老师都会从整体结构来探讨,不容易有独特的教学构思,但是肖老师却巧妙地找到文章“旁批”,以此撬动整篇文章,贴着文本批注进行,架构学生与文本的桥梁。在找到文本的切入点之后,他引导学生如何贴着文本细读,对第二个旁批涉及的文段进行了重点解析,基于语言本身,通过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的细读,努力挖掘言语内核,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文章结尾处对小桃树花朵凋落使用的“一片、一片”中的顿号来进行赏析,带领学生贴近文本与前边出现的“片片”、“一片一片”进行比较。可以说,在这篇散文阅读教学中,肖老师定位于“这一篇”,整节课都是基于文本教学,围绕小桃树“没出息”的这一特点,在品味有表现力的词句,也就是在关注学生对作者所描写的文字以及文字背后抒发的感受的体认时,没有借助于更多的多媒体、实物以及贾平凹其他的文字、身世背景等,牢牢抓住“这一篇”独特的文本,引导学生建立他们已有的经验与“这一篇”文章传达的作者的独特经验的连接。最终让学生了解了一些閱读散文的方法以及“共生”出面对挫折我们又该怎样“蓄梦”“孕梦”的道理。
三、目标教学,无痕渗透
散文教学的目标,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讲,一是“工具性目标”:通过学习散文,提升自己阅读散文的知识和能力,即提升自己的语文经验;二是“人文性目标”:体认作者在散文中所传达的独特经验,进而丰厚自己的人生经验。
肖老师的执教过程中,完美地展现了这两项目标。而且对于这两项目标的实现,是一步步地层级进行,完全没有突兀的感觉。他首先提出学习散文应该学习一些方法,紧接着引导学生定位到这个批注,然后寻找这个批注对应的段落,对文中反复描写“没出息”的文字多次琢磨。在这里,“反复”这一语文知识的发现以及提取,是课堂上的一个亮点。“反复”这一修辞或者说是一种谋篇布局的特殊笔法,在文章中的运用加强了语势,也让我们很好理清了行文脉络,理解了作者抒发的对小桃树的强烈感情。
文章第四段重点描写“没出息”,第五、六、九、十几个段落也都有相关文字出现,这样写就加强了对小桃树的特征的体认,深深抒发了作者的怜爱之心以及为下文小桃树终究还是开出花朵做了很好的铺垫。学生则就在对小桃树特征的不断精准定位中,也再次学会到了“反复描写”这一方式。最后,在前边诸多文字的铺垫中,学生对小桃树的处境有了真实的感受,很容易理解最后小桃树是挣扎着开出花朵的那份坚强,并且对作者与小桃树的相似性有了感同身受的把握。他的引导,大雪无痕地运用反复、回旋的课堂技巧和艺术,让学生一次次地感受到散文“反复描写”这一技法的表达力量。
肖老师引导学生对小桃树特征的体味中,还顺其自然剥离出“欲扬先抑”的比较方式。而且引导学生结合自己人生的经验来反观“小桃树”,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的意图以及肖老师的引导,正在于“以我观物”而达至“物我同一”的境界。唯有亲身体验,物我两通,知识才能内化为学生生命的某个要素,从而深深扎根于个体的精神土壤中。
最后,在询问学生为什么作者要不断地写小桃树时,学生很自然地回答出写小桃树其实就是写作者自己,从而又顺理成章地引出“托物言志”这一技法,而且接着也都呈现了作者的“志”。学生在一步步的推进下,学会了体认作者在散文中所传达的独特经验,进而丰厚了自己的人生经验。
[参考文献]
[1]肖培东.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2]丁世民.丑的生灵梦的精灵暖了心灵——《一颗小桃树》文本解读[J].语文教学通讯B.2017(5):59.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同胜学校,广东 深圳 51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