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升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面对这一命题,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依托既有的教育资源和人文积淀,秉承“以孩子的发展为本,为孩子的未来奠基”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课程整合、优化作业、自主创新”的素质教育模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发展,以更“多彩”的教育,致力铸就学生的七彩人生。
研究课程整合,探索自主排课
我校作为海淀区率先参与“课程整合、自主排课”的14所实验校之一,在保证教育部和北京市规定开启开足国家规定课程的同时,充分利用课程计划中给学校的弹性空间,进行有效的课程整合。
构建课程体系。我校围绕“以心育心,让生命灵动绽放”的办学目标,坚持三级课程相互包容,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效合作,共同构建出以彰显师生生命活力、激发师生灵性与智慧为目标的“灵动课程”体系,确立了课程目标,推出了适合师生和学校发展的五大课程体系,即基础学科课程、身心健康课程、艺术鉴赏课程、创新思维课程、实践体验课程。努力实现让学生拥有灵动的童年,让教师拥有灵动的人生,让学校拥有灵动的教育。
整合课程内容。在“灵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我校坚持“满足师生需要、课程有机融合、家校共建双赢”的原则,从课程内容、课程时间、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了学科内、学科间以及时间和资源的整合;学科内整合重点是对教材知识点的梳理、筛选、归纳、整合;资源整合上,我们进行了人员整合,即教师走班上课,学生选修课自主选课、走班上课;空间整合上,我们将音乐欣赏、体育竞赛、趣味大课间、实践拓展等课程,采取合班或年级上大课的形式。学校还充分利用周边优质资源,开展德育主题课程和实践拓展课程、家长课堂等。
实施自主排课。根据课程性质,我们又将五大领域课程划分为:基础性、拓展性、选择性三大类课程。针对基础性课程,我们注重在实践研究中深入挖掘提高学科课堂实效的科学途径,梳理知识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同时,深入开展小课题研究、整合课设计说课、研究课、引路示范课等。针对拓展性课程,围绕“心育”核心理念,我们开设了“传统文化、实践创新、心灵成长”三大类拓展性校本课程,注重对学生的心智培养。课程实施采取必修、必选与自选三种途径。三大类别课程分别包含不同的课程板块,突出学校课程特色。学校在充分挖掘资源基础上,开设学生喜欢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自主选修课程48项,每周五60分钟,学生分年级、走班上课,目前已实施,效果良好。学校还开设社团活动课程16项,每周2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依据兴趣选择参加。丰富多彩的选修、社团、社会实践课程和拓展实践课程,以及主题德育活动课程、校园广播、校园环境等隐性课程,是学校对课程资源进行的有益补充。
课程评价多元。面对新的课程体系的建立,教师们的评价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尝试采用多元评价,如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及家长评价相结合等形式;发挥《成长记录册》的作用,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自由、灵活地记录成长历程,真正实现对学生进行动态性、发展性、全面性、开放性评价;对平时学习及综合表现优异的学生,实行期末免考制度;如果学生自己觉得某次测验的成绩不满意,教师可以选择延迟评价,以第二次答卷给予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校课程整合使课程内容更趋合理,自主排课则是让时间的安排和课程的节奏更加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自主排课打破了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让课时安排更加灵活,为学生的自修和选修提供了时间和空间资源上的保障,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真正做到了为孩子而改变。
构建快乐课堂,自由彰显个性
课堂生活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生活的质量和学校教育的成败。我们一直追求构建快乐课堂,让课堂带给学生智慧的挑战、情感的共鸣、发现的愉悦。
制定科学实效方案。学校要求各年级教研组坚持精心实施“资源 个性”网络协作备课模式:落实主备教师,分解教学内容;加强集体研究,结合班级实际,进行个性化备课;定准教学目标,罗列教学过程,设计练习作业,撰写教学反思,确保备课求真、务实、高效,推动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建立“随机听课评价制度”,要求教学干部每周2—3次走进课堂听课、研讨,通过看课堂、查材料、访学生,帮助教师全面诊断、重新认识自己的教学,减少无效教学,提升自我研究能力,提高教研实效性。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怀着崇高的爱去传授知识,通过潜移默化的点化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美好的人格形象营造一种和谐、民主、欢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自如地展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能够充分自由地彰显个性。
注重创新教学方式。强化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或想法,通过独立思考、查阅资料等途径,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尝试和探索,获得探究的积极体验。提倡变教为诱、变教为导、变学为思、学思结合的科学的教学方式。坚持课堂教学“四凡四不”,即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习的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究的教师不导;凡是学生能做出的教师不启;凡是学生自己能说出的教师不引。
强调学生成功体验。通过探索、交流、教师点拨,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知识的常用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悟出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集中性,达到学习过程的优化。让每一个学生品尝成功,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实现自我。
完善发展评价,促进自主发展
完善学生发展评价。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不同学生的个性特长,探索构建爱心激励评语、学生成长档袋和语数学习能力分项测评评价体系,坚持以正面激励为主,全方位、多元化、多渠道、多主体、科学地、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教师们以评价为导,帮助学生准确定位奋斗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步骤,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佳状态,使评价真正为改善教学工作,提高学生学习信心,引导学生有效学习,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发展服务。
实施教师发展性评价。依据《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发展档案》,首先对教师个人的课堂教学行为、教学水平作评价,不与他人作比较,不以奖惩为目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其次,将评价主题细化,关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讲授、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等各种教学行为,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如何改善某种教学行为,使之更有利于学生适应以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为主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再次,坚持评价途径多样化,既有自评,又有同伴评、领导评,更有学生和家长评,多种途径的评价途径,激活教师成长动力,促进教师发展。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我们应依据学生成长规律,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在减负增效工作中进一步理清思路,抓住教学管理的细节,凝心静气“减负”,心无旁骛“提质”。
编辑 吴君
研究课程整合,探索自主排课
我校作为海淀区率先参与“课程整合、自主排课”的14所实验校之一,在保证教育部和北京市规定开启开足国家规定课程的同时,充分利用课程计划中给学校的弹性空间,进行有效的课程整合。
构建课程体系。我校围绕“以心育心,让生命灵动绽放”的办学目标,坚持三级课程相互包容,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效合作,共同构建出以彰显师生生命活力、激发师生灵性与智慧为目标的“灵动课程”体系,确立了课程目标,推出了适合师生和学校发展的五大课程体系,即基础学科课程、身心健康课程、艺术鉴赏课程、创新思维课程、实践体验课程。努力实现让学生拥有灵动的童年,让教师拥有灵动的人生,让学校拥有灵动的教育。
整合课程内容。在“灵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我校坚持“满足师生需要、课程有机融合、家校共建双赢”的原则,从课程内容、课程时间、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了学科内、学科间以及时间和资源的整合;学科内整合重点是对教材知识点的梳理、筛选、归纳、整合;资源整合上,我们进行了人员整合,即教师走班上课,学生选修课自主选课、走班上课;空间整合上,我们将音乐欣赏、体育竞赛、趣味大课间、实践拓展等课程,采取合班或年级上大课的形式。学校还充分利用周边优质资源,开展德育主题课程和实践拓展课程、家长课堂等。
实施自主排课。根据课程性质,我们又将五大领域课程划分为:基础性、拓展性、选择性三大类课程。针对基础性课程,我们注重在实践研究中深入挖掘提高学科课堂实效的科学途径,梳理知识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同时,深入开展小课题研究、整合课设计说课、研究课、引路示范课等。针对拓展性课程,围绕“心育”核心理念,我们开设了“传统文化、实践创新、心灵成长”三大类拓展性校本课程,注重对学生的心智培养。课程实施采取必修、必选与自选三种途径。三大类别课程分别包含不同的课程板块,突出学校课程特色。学校在充分挖掘资源基础上,开设学生喜欢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自主选修课程48项,每周五60分钟,学生分年级、走班上课,目前已实施,效果良好。学校还开设社团活动课程16项,每周2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依据兴趣选择参加。丰富多彩的选修、社团、社会实践课程和拓展实践课程,以及主题德育活动课程、校园广播、校园环境等隐性课程,是学校对课程资源进行的有益补充。
课程评价多元。面对新的课程体系的建立,教师们的评价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尝试采用多元评价,如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及家长评价相结合等形式;发挥《成长记录册》的作用,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自由、灵活地记录成长历程,真正实现对学生进行动态性、发展性、全面性、开放性评价;对平时学习及综合表现优异的学生,实行期末免考制度;如果学生自己觉得某次测验的成绩不满意,教师可以选择延迟评价,以第二次答卷给予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校课程整合使课程内容更趋合理,自主排课则是让时间的安排和课程的节奏更加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自主排课打破了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让课时安排更加灵活,为学生的自修和选修提供了时间和空间资源上的保障,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真正做到了为孩子而改变。
构建快乐课堂,自由彰显个性
课堂生活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生活的质量和学校教育的成败。我们一直追求构建快乐课堂,让课堂带给学生智慧的挑战、情感的共鸣、发现的愉悦。
制定科学实效方案。学校要求各年级教研组坚持精心实施“资源 个性”网络协作备课模式:落实主备教师,分解教学内容;加强集体研究,结合班级实际,进行个性化备课;定准教学目标,罗列教学过程,设计练习作业,撰写教学反思,确保备课求真、务实、高效,推动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建立“随机听课评价制度”,要求教学干部每周2—3次走进课堂听课、研讨,通过看课堂、查材料、访学生,帮助教师全面诊断、重新认识自己的教学,减少无效教学,提升自我研究能力,提高教研实效性。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怀着崇高的爱去传授知识,通过潜移默化的点化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美好的人格形象营造一种和谐、民主、欢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自如地展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能够充分自由地彰显个性。
注重创新教学方式。强化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或想法,通过独立思考、查阅资料等途径,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尝试和探索,获得探究的积极体验。提倡变教为诱、变教为导、变学为思、学思结合的科学的教学方式。坚持课堂教学“四凡四不”,即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习的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究的教师不导;凡是学生能做出的教师不启;凡是学生自己能说出的教师不引。
强调学生成功体验。通过探索、交流、教师点拨,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知识的常用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悟出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集中性,达到学习过程的优化。让每一个学生品尝成功,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实现自我。
完善发展评价,促进自主发展
完善学生发展评价。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不同学生的个性特长,探索构建爱心激励评语、学生成长档袋和语数学习能力分项测评评价体系,坚持以正面激励为主,全方位、多元化、多渠道、多主体、科学地、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教师们以评价为导,帮助学生准确定位奋斗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步骤,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佳状态,使评价真正为改善教学工作,提高学生学习信心,引导学生有效学习,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发展服务。
实施教师发展性评价。依据《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发展档案》,首先对教师个人的课堂教学行为、教学水平作评价,不与他人作比较,不以奖惩为目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其次,将评价主题细化,关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讲授、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等各种教学行为,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如何改善某种教学行为,使之更有利于学生适应以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为主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再次,坚持评价途径多样化,既有自评,又有同伴评、领导评,更有学生和家长评,多种途径的评价途径,激活教师成长动力,促进教师发展。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我们应依据学生成长规律,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在减负增效工作中进一步理清思路,抓住教学管理的细节,凝心静气“减负”,心无旁骛“提质”。
编辑 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