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新形势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发扬创新精神,不断探索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提高认识,积极深化学校干部制度改革
1 深化高校干部制度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高水平现代大学的需要。建设高水平现代大学,推动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是当前和今后—个时期高校工作的核心任务。没有一流的管理,就无法建设一流的大学。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关键。只有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优秀干部选拔出来,才能推动学校的科学发展,为建设高水平现代大学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2 深化高校干部制度改革,是扩大高校干部工作民主的需要。高校知识分子云集、民主意识整体水平较高,有着良好的民主资源和民主环境。高校干部工作如不能顺应广大教职工民主意识发展的要求,就很难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发展和创新。因此,要倾听群众心声、尊重师生员工的意见,通过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保障广大教职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扩大高校干部工作的公开和民主。
3 深化高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需要。建立和完善高校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是新形势下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必然要求。高校干部工作如果透明度不高、民主不到位、方法不得当,就难以保证干部工作的科学化,难以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不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容易导致用人失察。因此,必须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创新选拔任用机制,拓宽视野选拔干部,选贤任能,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学校的建设发展中来,建设一支适应学校科学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严格程序,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方式
1 改革初始提名办法,扩大选人用人视野。学校针对以往处级干部选拔中的视野较窄、“伯乐相马”式提名等问题,采取群众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方式,在全校范围内确定提名人选,并制定了破格提拔的相关办法。据统计,全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一线教师和年轻干部共141人积极申请、踊跃参与处级干部的竞聘,这样既改变了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状况,又有效扩大了学校选人用人的视野。
2 实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制度。采取竞争上岗选拔干部,主要看拟选干部的知识、能力、政绩和群众基础,只要符合竞争上岗的基本条件,都可以公开参与竞争。在这一环节,学校区分现任和提任干韶情况,对于现职处级干部,结合换届,校考核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在有校领导、党代会、教代会和工代会代表以及民主党派负责人、全校副高级职称以上人员和副科级以上干部等人员参加范围内进行公开述职和民主测评。为了能够充分表达民意,在现任正处级干部测评表上设置了“是否同意留任”项目,在副处级干部测评表上设置了“是否同意留任”和“是否同意提任”的项目。
对于申请提任的干部,由竞聘答辩工作小组组织进行竞聘答辩,答辩人在限定时间内就本人基本情况、对申报岗位的认识及工作思路进行答辩。参加答辩大会的人员与参加处级干部测评的人员范围一致,由竞聘答辩工作小组和与会人员对申请人员分别进行测评。通过这种测评,对答辩人的工作能力、思想水平和群众基础等就有了一个相对全面的把握,为确定考察人选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3 差额确定考察人连,严把考察关。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根据应聘人员民主推荐、测评结果、答辩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按多于拟提任干部职数20%的比例分别确定了正、副处级干部考察人选。根据考察对象不同情况,学校在一定范围内发布干部考察预告,通过采取个别谈话、发放征求意见表、民主测评、实地考察、查阅档案、专项调查、同考察对象面谈等方式,广泛深入地了解考察人选情况,同时,还与考察对象所在单位的党政主要负责人交换意见,力求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考察格局。采取这种方式既注重了群众公论又注重了工作实绩,既对学校负责又对基层负责,做到了德和才、群众公认和领导信任、群众满意和领导满意的有机统一。
4 党委全委会差额票决干部人选,党委常委会决定岗位人选。为了防止选人用人的偏差,减少决策失误,学校实行党委讨论干部表决制。校党委全委会根据群众推荐、测评答辩、考察结果以及后备干部库等参考数据,在充分讨论研究的基础上,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按公布职数(拟提任职数)差额确定正副处干部人选,工作人员当场公布投票结果。这既是继续发扬民主的过程,也是在充分发扬民主基础上正确集中的过程。在确定处级干部人选后,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议,根据人岗相适原则集体研究决定岗位拟任职人选。
5 实行干部任前公示制。为充分发扬民主,更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校党委对决定的岗位拟任职人选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为期7天的公示。公示内容包括拟任干部的基本,情况、近照、学科专业背景、工作履历、工作业绩等情况。通过公示,继续听取群众意见,让师生员工帮助党委把好决策这重要一关。
突出特色,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1 坚持以扩大民主为取向,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在干部选拔聘任过程中,为了扩大民主、提高群众参与度,校党委确定由党代会、教代会、工代会代表,党政机关、教辅单位科级以上干部,全校副高职称以上人员,在校的民主党派负责人及无党派人士代表等共300余人,作为考核、推荐和测评的主体,参与人员占全校教职工的40%,这个群体不仅数量大,而且也是学校民主政治建设的主力军,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学校全程组织召开了由这个群体参加的三次大会,充分尊重群众意见,把群众公认作为一个重要尺度,这样既有效地落实了群众对干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又保证了干部的民主选拔,同时也培养了干部的民主意识。
2 坚持选人用人的民主决策。学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干部工作决策中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完善选人用人的民主决策程序。对选举制干部的任用,严格选举程序,充分尊重广大选举人的民主权利;对委任制、聘任制干部的使用,校党委会、常委会做到多数人不赞成的不提名,未经组织考察的不讨论,集体讨论时多数人不同意的不通过。实行差额上会制和讨论干部任用的票决制,保证了选人用人的集体领导、民主决策。
3 坚持建立完善干部竞争激励和能上能下机制。实践证明,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引入竞争机制,既有利于及早发现人才、合理使用人才,也有利于引导广大干部爱岗敬业、奋发向上,又能促进干部能上能下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对于从制度上克服干部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同时,学校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落实干部能上能下原则,专门制定了干部低聘、双肩挑干部转岗等政策。对于主动提出不再担任处级领导职务的双肩挑干部,经学校党委批准后,将为其保留原有编制两年或适当减免一定数量的教学工作任务,并给予3万~5万元的教学、科研启动经费。
4 坚持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学校在干部考核聘任前,开展了后备干部补充工作,确定了由60人组成的后备干部队伍,为干部选拔聘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2009年提任的干部中,有很大比例的干部来自后备干部。
通过积极有效的工作,学校初步建立了想干事的干部有机会、能干事的干部有舞台、干成事的干部有鼓励和激励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打造了一支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中层干部队伍,为促进学校事业科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党委书记]
提高认识,积极深化学校干部制度改革
1 深化高校干部制度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高水平现代大学的需要。建设高水平现代大学,推动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是当前和今后—个时期高校工作的核心任务。没有一流的管理,就无法建设一流的大学。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关键。只有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优秀干部选拔出来,才能推动学校的科学发展,为建设高水平现代大学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2 深化高校干部制度改革,是扩大高校干部工作民主的需要。高校知识分子云集、民主意识整体水平较高,有着良好的民主资源和民主环境。高校干部工作如不能顺应广大教职工民主意识发展的要求,就很难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发展和创新。因此,要倾听群众心声、尊重师生员工的意见,通过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保障广大教职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扩大高校干部工作的公开和民主。
3 深化高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需要。建立和完善高校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是新形势下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必然要求。高校干部工作如果透明度不高、民主不到位、方法不得当,就难以保证干部工作的科学化,难以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不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容易导致用人失察。因此,必须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创新选拔任用机制,拓宽视野选拔干部,选贤任能,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学校的建设发展中来,建设一支适应学校科学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严格程序,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方式
1 改革初始提名办法,扩大选人用人视野。学校针对以往处级干部选拔中的视野较窄、“伯乐相马”式提名等问题,采取群众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方式,在全校范围内确定提名人选,并制定了破格提拔的相关办法。据统计,全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一线教师和年轻干部共141人积极申请、踊跃参与处级干部的竞聘,这样既改变了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状况,又有效扩大了学校选人用人的视野。
2 实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制度。采取竞争上岗选拔干部,主要看拟选干部的知识、能力、政绩和群众基础,只要符合竞争上岗的基本条件,都可以公开参与竞争。在这一环节,学校区分现任和提任干韶情况,对于现职处级干部,结合换届,校考核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在有校领导、党代会、教代会和工代会代表以及民主党派负责人、全校副高级职称以上人员和副科级以上干部等人员参加范围内进行公开述职和民主测评。为了能够充分表达民意,在现任正处级干部测评表上设置了“是否同意留任”项目,在副处级干部测评表上设置了“是否同意留任”和“是否同意提任”的项目。
对于申请提任的干部,由竞聘答辩工作小组组织进行竞聘答辩,答辩人在限定时间内就本人基本情况、对申报岗位的认识及工作思路进行答辩。参加答辩大会的人员与参加处级干部测评的人员范围一致,由竞聘答辩工作小组和与会人员对申请人员分别进行测评。通过这种测评,对答辩人的工作能力、思想水平和群众基础等就有了一个相对全面的把握,为确定考察人选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3 差额确定考察人连,严把考察关。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根据应聘人员民主推荐、测评结果、答辩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按多于拟提任干部职数20%的比例分别确定了正、副处级干部考察人选。根据考察对象不同情况,学校在一定范围内发布干部考察预告,通过采取个别谈话、发放征求意见表、民主测评、实地考察、查阅档案、专项调查、同考察对象面谈等方式,广泛深入地了解考察人选情况,同时,还与考察对象所在单位的党政主要负责人交换意见,力求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考察格局。采取这种方式既注重了群众公论又注重了工作实绩,既对学校负责又对基层负责,做到了德和才、群众公认和领导信任、群众满意和领导满意的有机统一。
4 党委全委会差额票决干部人选,党委常委会决定岗位人选。为了防止选人用人的偏差,减少决策失误,学校实行党委讨论干部表决制。校党委全委会根据群众推荐、测评答辩、考察结果以及后备干部库等参考数据,在充分讨论研究的基础上,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按公布职数(拟提任职数)差额确定正副处干部人选,工作人员当场公布投票结果。这既是继续发扬民主的过程,也是在充分发扬民主基础上正确集中的过程。在确定处级干部人选后,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议,根据人岗相适原则集体研究决定岗位拟任职人选。
5 实行干部任前公示制。为充分发扬民主,更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校党委对决定的岗位拟任职人选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为期7天的公示。公示内容包括拟任干部的基本,情况、近照、学科专业背景、工作履历、工作业绩等情况。通过公示,继续听取群众意见,让师生员工帮助党委把好决策这重要一关。
突出特色,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1 坚持以扩大民主为取向,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在干部选拔聘任过程中,为了扩大民主、提高群众参与度,校党委确定由党代会、教代会、工代会代表,党政机关、教辅单位科级以上干部,全校副高职称以上人员,在校的民主党派负责人及无党派人士代表等共300余人,作为考核、推荐和测评的主体,参与人员占全校教职工的40%,这个群体不仅数量大,而且也是学校民主政治建设的主力军,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学校全程组织召开了由这个群体参加的三次大会,充分尊重群众意见,把群众公认作为一个重要尺度,这样既有效地落实了群众对干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又保证了干部的民主选拔,同时也培养了干部的民主意识。
2 坚持选人用人的民主决策。学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干部工作决策中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完善选人用人的民主决策程序。对选举制干部的任用,严格选举程序,充分尊重广大选举人的民主权利;对委任制、聘任制干部的使用,校党委会、常委会做到多数人不赞成的不提名,未经组织考察的不讨论,集体讨论时多数人不同意的不通过。实行差额上会制和讨论干部任用的票决制,保证了选人用人的集体领导、民主决策。
3 坚持建立完善干部竞争激励和能上能下机制。实践证明,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引入竞争机制,既有利于及早发现人才、合理使用人才,也有利于引导广大干部爱岗敬业、奋发向上,又能促进干部能上能下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对于从制度上克服干部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同时,学校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落实干部能上能下原则,专门制定了干部低聘、双肩挑干部转岗等政策。对于主动提出不再担任处级领导职务的双肩挑干部,经学校党委批准后,将为其保留原有编制两年或适当减免一定数量的教学工作任务,并给予3万~5万元的教学、科研启动经费。
4 坚持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学校在干部考核聘任前,开展了后备干部补充工作,确定了由60人组成的后备干部队伍,为干部选拔聘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2009年提任的干部中,有很大比例的干部来自后备干部。
通过积极有效的工作,学校初步建立了想干事的干部有机会、能干事的干部有舞台、干成事的干部有鼓励和激励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打造了一支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中层干部队伍,为促进学校事业科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