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们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课堂时间总是有限的,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的时间也是有限的,过于复杂花哨的教学方式实际操作起来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简约教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若想建构数学简约课堂,就要做到“博观约取”,也就是说,教师要先广泛阅读,找到教材中的关键点、生长点和延伸点展开教学。
一、点击关键点,小组讨论
教学内容的关键点即重点,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以求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真正掌握重点内容。
比如:在教学“小数乘小数”这一节时,我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关键点即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进行小组讨论,使其在自主尝试、交流讨论中理解和感悟算理。首先,我要求学生自主计算“6.5×0.9”,并引导学生尝试在竖式计算时将两个小数看作整数去计算,并比较其与实际结果的关系。然后,我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竖式计算算法和原理。学生很快就看出来:“看作整数计算的结果除以100,就是实际的结果。”另外一位学生补充道:“也就是差了两位小数点,6.5和0.9正好是两位小数点。”有学生总结道:“所以我们只需要看看两个小数的小数点后一共有几位,然后再将整数相乘所得结果的小数点移动相应位数就可以了。”在学生们的探讨下,不用我多说,学生已经理解了这节课的重点内容。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教师提出一个与教学重点相关的问题或话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内容。
二、击中生长点,深化思维
教学内容的生长点即学生已经具备的相关知识,这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在讲授新知识时,以旧知识为生长点,可以使学生更快理解新知识,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思维的深化。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这一节时,我为学生讲述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定义。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学生就已经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角的初步认识”,具有了“角”的知识基础。因此,我以“角”的知識为生长点,带领学生展开思考,深化思维。首先,我让学生对角的知识进行回忆。然后,我画了一个三角形,并向学生提问:“我们之前还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它们都有高和底,那么同学们看看三角形的高和底在哪里?”学生通过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类比找到了三角形的底和高,完成了知识迁移,深化了思维。
以旧知识为生长点,激发学生思考,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对新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而且可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培养类比思想,深化思维。
三、捕捉延伸点,开阔眼界
教学内容的延伸点即学生在学完某个知识点后还将继续学习的知识。这一点需要教师进行灵活捕捉,以本节课为知识延伸点,打开学生的思路。
比如:在教学“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这一单元时,本单元的生长点为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在讲解完平均数的定义和解法后,我问学生:“平均数可以体现样本的什么特征,它是怎样得来的呢?”学生回答:“可以体现样本的一般情况,让我们了解个大概,是所有数据参与计算得到的。”我追问:“那么如果只选取两个数据进行计算,来表征样本的一个特征,你认为应该选哪两个?”学生认真思考,并回答:“应该选最大的和最小的,反映两端的差距。”“是的,也就是两极的差距,这就是极差。1,2,3,4,5这组数的极差是多少呢?”学生们齐声回答:“5-1=4。”“对,这个数字可以反应样本的离散情况,以后我们还会学习到方差、均方差,它们都是反映样本情况的数字,根据需求可以进行灵活选择。”而讲述条形统计图时,我还为学生介绍了扇形图统计、折线统计图等,使学生在展示样本数据时有更多样的方法,认识到了精彩的统计学。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学到的新知识进行延伸拓展,以此为延伸点,学生可以获得更多与之相关的知识,开阔了眼界,增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课堂节奏清晰简洁。
总而言之,课下积累可以使教师完成“博观”,进而能够进行“约取”,得到教学内容的关键点、生长点和延伸点,构建简约教学课堂。学生则通过点击关键点,击中生长点和捕捉延伸点,达到主动探究、深化思维、开阔眼界的目的,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一、点击关键点,小组讨论
教学内容的关键点即重点,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以求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真正掌握重点内容。
比如:在教学“小数乘小数”这一节时,我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关键点即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进行小组讨论,使其在自主尝试、交流讨论中理解和感悟算理。首先,我要求学生自主计算“6.5×0.9”,并引导学生尝试在竖式计算时将两个小数看作整数去计算,并比较其与实际结果的关系。然后,我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竖式计算算法和原理。学生很快就看出来:“看作整数计算的结果除以100,就是实际的结果。”另外一位学生补充道:“也就是差了两位小数点,6.5和0.9正好是两位小数点。”有学生总结道:“所以我们只需要看看两个小数的小数点后一共有几位,然后再将整数相乘所得结果的小数点移动相应位数就可以了。”在学生们的探讨下,不用我多说,学生已经理解了这节课的重点内容。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教师提出一个与教学重点相关的问题或话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内容。
二、击中生长点,深化思维
教学内容的生长点即学生已经具备的相关知识,这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在讲授新知识时,以旧知识为生长点,可以使学生更快理解新知识,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思维的深化。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这一节时,我为学生讲述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定义。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学生就已经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角的初步认识”,具有了“角”的知识基础。因此,我以“角”的知識为生长点,带领学生展开思考,深化思维。首先,我让学生对角的知识进行回忆。然后,我画了一个三角形,并向学生提问:“我们之前还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它们都有高和底,那么同学们看看三角形的高和底在哪里?”学生通过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类比找到了三角形的底和高,完成了知识迁移,深化了思维。
以旧知识为生长点,激发学生思考,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对新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而且可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培养类比思想,深化思维。
三、捕捉延伸点,开阔眼界
教学内容的延伸点即学生在学完某个知识点后还将继续学习的知识。这一点需要教师进行灵活捕捉,以本节课为知识延伸点,打开学生的思路。
比如:在教学“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这一单元时,本单元的生长点为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在讲解完平均数的定义和解法后,我问学生:“平均数可以体现样本的什么特征,它是怎样得来的呢?”学生回答:“可以体现样本的一般情况,让我们了解个大概,是所有数据参与计算得到的。”我追问:“那么如果只选取两个数据进行计算,来表征样本的一个特征,你认为应该选哪两个?”学生认真思考,并回答:“应该选最大的和最小的,反映两端的差距。”“是的,也就是两极的差距,这就是极差。1,2,3,4,5这组数的极差是多少呢?”学生们齐声回答:“5-1=4。”“对,这个数字可以反应样本的离散情况,以后我们还会学习到方差、均方差,它们都是反映样本情况的数字,根据需求可以进行灵活选择。”而讲述条形统计图时,我还为学生介绍了扇形图统计、折线统计图等,使学生在展示样本数据时有更多样的方法,认识到了精彩的统计学。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学到的新知识进行延伸拓展,以此为延伸点,学生可以获得更多与之相关的知识,开阔了眼界,增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课堂节奏清晰简洁。
总而言之,课下积累可以使教师完成“博观”,进而能够进行“约取”,得到教学内容的关键点、生长点和延伸点,构建简约教学课堂。学生则通过点击关键点,击中生长点和捕捉延伸点,达到主动探究、深化思维、开阔眼界的目的,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