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他们的注意力很不稳定,尤其是低年级孩子,爱做小动作。他们常常无视课堂纪律的存在,一会儿弄橡皮,一会儿玩铅笔,身边的每一样东西都可能成为他们手中的玩具。作为老师,有时候为了让教学顺利地进行,常常控制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孩子在被动的状态下学习着数学,自然对数学也就失去了兴趣。学习效果也不好。
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发展智力的目标。
一、把爱洒向每个学生,要建立平等、民主、亲密的师生关系
“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首先要让他喜欢你。”要想做一名好老师,学生喜欢的老师,首先要从爱孩子开始。平等、民主、亲密的师生关系是创设和谐愉快课堂气氛的基础,也是上好数学课的前提。这种关系应用于课堂,但建立在平时。所以,我们教师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必须首先爱其生,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课下,应该多和孩子们交流,让孩子们把老师当作自己的好朋友。这样孩子们对于数学的学习就会抱有一种想学、乐学、会学的态度。相信并帮助每一个学生学好数学。“世界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那些谁都能教好、自学都能学好的学生并不难;难的是把那些不愿意学习的学生教得愿意学习,让那些对学习没兴趣的学生产生兴趣。今年刚开学,我发现一年级有的学生不会数书上画的物品;有的把3写成“ε”;我都利用课余时间耐心的手把手的教他们。这几个同学逐渐消除了对我的陌生感,建立起师生间的信任,也就慢慢的喜欢上我和我教的数学。所以我相信只要给学生适当的引导和足够的时间,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数学。
二、让数学教学活动紧贴生活,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要紧贴生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如此以来,课堂教学就会充满生活气息,学生易学乐做。如在教学3+2时,可以用学生的铅笔,某同学有3枝,另一同学有2枝,他们一共一多少?这样的事例学生亲身经历过,所以他们不仅兴趣高涨,而且易懂易学。
多让实物进教室。学生不易理解的地方,往往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听得稀里糊涂,把实物带进课堂,学生轻松理解。我在上一年级“图形的拼组”这一内容中的一道习题时,带上积木拼后让学生猜一猜一共搭了几个积木?学生个个七嘴八舌,兴趣高昂。最后让学生亲口拆一拆,验证自己的猜测。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还让他们对这一知识牢记不忘。
三、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学习数学的兴趣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此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笔者在教学“空间与图形”一课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球滚来滚去,有的甚至滚落到地上,他们有的跑到地上去追,还有的在桌底下钻来钻去,学生手忙脚乱。笔者抓住这个契机,追问学生:“为什么球会滚到地上?而长方体、正方体却不滚来滚去呢?”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笔者又追问:“为什么家具、包装箱都设计成长方体或圆柱体?”从问题中引出平面图形。本课的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从生活中的平常物体引入,得到平面图形的学习活动,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学习数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这样的设计使数学活动生动活泼,学生更能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四、用变化多端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多种多样,但是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仍具有他们的共性。越是低年级不随意注意越占主导,在教学中,我们要借助他们的不随意注意特点,逐步引导其向随意注意发展。其实,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总是交替作用,并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的。我们可以根据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创设诱发学习动机的情境,调动学生潜在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利用不随意注意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是导入新课常用的一种手段。上课铃声响了,教师提着一只圆柱形的水桶走进教室,并把它放置在讲台桌上。教师这种一反常态的举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会想:“老师用这只水桶要干什么啊?”好奇心转化成为强烈的求知欲。这时,教师指着水桶问:“你们谁知道制作这只圆柱形的水桶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吗?”同学们开始思考,小声议论着,当众说纷云不知所措时,老师板书课题《圆柱体的表面积》,并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把学生不随意注意迅速地引向了随意注意,于是,学生作好了参与学习的精神准备。
总之,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采用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好玩。在民主教学中,要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关系,让每个孩子都能充满自信的学习数学,才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和谐的发展。
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发展智力的目标。
一、把爱洒向每个学生,要建立平等、民主、亲密的师生关系
“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首先要让他喜欢你。”要想做一名好老师,学生喜欢的老师,首先要从爱孩子开始。平等、民主、亲密的师生关系是创设和谐愉快课堂气氛的基础,也是上好数学课的前提。这种关系应用于课堂,但建立在平时。所以,我们教师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必须首先爱其生,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课下,应该多和孩子们交流,让孩子们把老师当作自己的好朋友。这样孩子们对于数学的学习就会抱有一种想学、乐学、会学的态度。相信并帮助每一个学生学好数学。“世界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那些谁都能教好、自学都能学好的学生并不难;难的是把那些不愿意学习的学生教得愿意学习,让那些对学习没兴趣的学生产生兴趣。今年刚开学,我发现一年级有的学生不会数书上画的物品;有的把3写成“ε”;我都利用课余时间耐心的手把手的教他们。这几个同学逐渐消除了对我的陌生感,建立起师生间的信任,也就慢慢的喜欢上我和我教的数学。所以我相信只要给学生适当的引导和足够的时间,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数学。
二、让数学教学活动紧贴生活,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要紧贴生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如此以来,课堂教学就会充满生活气息,学生易学乐做。如在教学3+2时,可以用学生的铅笔,某同学有3枝,另一同学有2枝,他们一共一多少?这样的事例学生亲身经历过,所以他们不仅兴趣高涨,而且易懂易学。
多让实物进教室。学生不易理解的地方,往往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听得稀里糊涂,把实物带进课堂,学生轻松理解。我在上一年级“图形的拼组”这一内容中的一道习题时,带上积木拼后让学生猜一猜一共搭了几个积木?学生个个七嘴八舌,兴趣高昂。最后让学生亲口拆一拆,验证自己的猜测。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还让他们对这一知识牢记不忘。
三、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学习数学的兴趣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此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笔者在教学“空间与图形”一课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球滚来滚去,有的甚至滚落到地上,他们有的跑到地上去追,还有的在桌底下钻来钻去,学生手忙脚乱。笔者抓住这个契机,追问学生:“为什么球会滚到地上?而长方体、正方体却不滚来滚去呢?”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笔者又追问:“为什么家具、包装箱都设计成长方体或圆柱体?”从问题中引出平面图形。本课的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从生活中的平常物体引入,得到平面图形的学习活动,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学习数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这样的设计使数学活动生动活泼,学生更能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四、用变化多端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多种多样,但是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仍具有他们的共性。越是低年级不随意注意越占主导,在教学中,我们要借助他们的不随意注意特点,逐步引导其向随意注意发展。其实,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总是交替作用,并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的。我们可以根据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创设诱发学习动机的情境,调动学生潜在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利用不随意注意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是导入新课常用的一种手段。上课铃声响了,教师提着一只圆柱形的水桶走进教室,并把它放置在讲台桌上。教师这种一反常态的举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会想:“老师用这只水桶要干什么啊?”好奇心转化成为强烈的求知欲。这时,教师指着水桶问:“你们谁知道制作这只圆柱形的水桶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吗?”同学们开始思考,小声议论着,当众说纷云不知所措时,老师板书课题《圆柱体的表面积》,并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把学生不随意注意迅速地引向了随意注意,于是,学生作好了参与学习的精神准备。
总之,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采用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好玩。在民主教学中,要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关系,让每个孩子都能充满自信的学习数学,才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