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市场博弈关乎效率,没有对错之分。局中人不必故作高尚,局外人也不必杞人忧天,道德的审判,交给上帝;效率的审判,留给市场!
不久前,因为存在销售返点的争议,几大零售商与食品供应商打起了口水仗。前有世纪联华与卡夫间的冷战——2000多家世纪联华直营店已将奥利奥、太平苏打、麦斯威尔咖啡等卡夫旗下产品全部下架;后有康师傅通过停止方便面供货向家乐福正式宣战。
相对于世纪联华与卡夫坦承交战是由于销售返点的争议,家乐福与康师傅就纠纷的解释却大相径庭。家乐福公司方面称:“在通胀背景之下,考虑到稳定物价,不同意康师傅调价”;而康师傅则强调,“争议与调价无关,而源于家乐福不讲诚信,要求提高销售返点”。
供应商和零售商的频繁交战让市场陷入了“商业道德之惑”:究竟是供应商不顾民生,急功近利,还是零售商不讲诚信,贪得无厌?于笔者而言,唇枪舌剑都是“浮云”,供应链上的巨头交战,不过是“通胀”拉升终端价格后引发的利益重新分配之争。市场博弈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必然过程,哪有对错之分?
讨价还价的意义
市场经济的主体都应是理性人,以逐利作为第一要务。反映到供需双方,自然是供方希望卖出的东西本薄利厚,需方则希望买到的东西价廉物美。这两方面的诉求都直接反映在对商品价格的决定上。价格,永远不可能是供需某方随意的主观设定,只可能是双方角力的均衡结果。如何角力?自然是通过如上述供应商与零售商的讨价还价。
明确了如此简单的经济学常识之后,就不用关心巨头交战的最后赢家,转而需要知道的是,双方的讨价还价最终会为市场生成精准的价格信号(由供需双方角力产生),而价格信号恰恰是市场存在的基础。
说近点,这个价格信号对于指导供应、零售双方的行为和配置双方的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一旦角力的均衡稳态出现,双方对于彼此力量对比就会有新的认识,而基于这种认识,利益分配也将形成新的合意,交易将得以恢复并在一段时间内持续。
事实上,当前家乐福的态度已经开始软化,相信双方在不久后很快就会开始重新合作。吃亏的一方,要么从供应链上转移资源(供应商吃亏——减少产品生产;零售商吃亏——减少用于陈列供应商产品的货架),要么转而寻找新的合作者,形成新的供应链。这种资源的重新配置意味着更高的使用效率,无论对于商家还是整个经济系统都是有利的。
另一方面,从长远看,价格信号对于同行业的其他厂商,甚至是相关行业的厂商也具有明确的“锚定作用”,这必然大幅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效率。例如,一家想要对零售商A提价的食品供应商,在获得价格信号之前贸然提价,可能会让双方遭受损失;一旦获得了该信号,就可以将自己与康师傅及卡夫,将对手与家乐福及世纪联华进行对比,获得关于自己与对手之间力量强弱的评估,更加精确地实施价格行为。这种情景并非臆想,通胀造成的原材料价格上升早已影响到了供应链上的产品成本,下轮巨头交战的出现只是早晚而已。市场主体的自由
首先,我们不必感叹双方劳神伤财。从权利义务上说,市场主体自主选择行为,承担全部后果本是天经地义。但话说回来,若不是有利可图,双方何必冒着合作破裂损失利益的风险“顶风作案”?从市场效率的角度说,市场主体陷入短暂的“囚徒困境”而最终走向“合作”,是市场动力机制的力量使然。这一议价过程是其他形式无法替代的,或者说,其他形式提供的价格信号必然不够精准,难以指导经济高效运行。否则,市场何不回到行政指导价格的计划经济时代?
其次,我们也不必感叹双方伤及民生。就算康师傅拥有高达56.4%的市场占有率,纵使卡夫饼干在同类产品中拥有50%~70%的份额,谁也不会因为少吃了两包康师傅和卡夫饼干就患得患失;就算家乐福在全中国拥有近200家超市,世纪联华在全中国拥有近5000家门店,谁也不会因为不能逛家乐福和世纪联华就感到生活了无生趣。
尽管拥有寡头地位,但此类供应商提供的并非初等品,零售商提供的销售渠道也非唯一,它们对于消费者都没有强大的“锁定”作用。在丰饶经济的时代,这块被挤出的市场需求必然可以通过购买其他商品而得到满足。这些可能的损失结果,也是双方在角力前就已经想清楚的。笔者更愿意相信,基于忌惮其他寡头伺机夺取市场份额而带来的“两害”局面,巨头之战必然很快走向和解。
第三,我们更不必感叹双方重利轻义。提倡市场的温情与包容,并不意味着以道德的标尺去衡量每一个市场主体,更不意味着推翻对市场主体所作的“经济人”假设,倘若如此,那才是真的“杯具”。“圣贤”在尘世毕竟只是少数。更何况,在我国现有的《反垄断法》语境下,上述供应商和零售商的行为都难以被归入“滥用市场力量”的范畴,也看不出双方的行为会对第三方(如老百姓)产生怎样的伤害。而只要形式上不突破法律约束,实质上不产生负外部性的行为,市场主体的行为都应该被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所尊重。市场机制是一种远超想象的强大力量,经济自由运行往往会带来可喜的高效率。
用一句话来概括:商业诚信涉及道德,存在是非之别;市场博弈关乎效率,没有对错之分。局中人不必故作高尚,局外人也不必杞人忧天,道德的审判,交给上帝,效率的审判,留给市场!
不久前,因为存在销售返点的争议,几大零售商与食品供应商打起了口水仗。前有世纪联华与卡夫间的冷战——2000多家世纪联华直营店已将奥利奥、太平苏打、麦斯威尔咖啡等卡夫旗下产品全部下架;后有康师傅通过停止方便面供货向家乐福正式宣战。
相对于世纪联华与卡夫坦承交战是由于销售返点的争议,家乐福与康师傅就纠纷的解释却大相径庭。家乐福公司方面称:“在通胀背景之下,考虑到稳定物价,不同意康师傅调价”;而康师傅则强调,“争议与调价无关,而源于家乐福不讲诚信,要求提高销售返点”。
供应商和零售商的频繁交战让市场陷入了“商业道德之惑”:究竟是供应商不顾民生,急功近利,还是零售商不讲诚信,贪得无厌?于笔者而言,唇枪舌剑都是“浮云”,供应链上的巨头交战,不过是“通胀”拉升终端价格后引发的利益重新分配之争。市场博弈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必然过程,哪有对错之分?
讨价还价的意义
市场经济的主体都应是理性人,以逐利作为第一要务。反映到供需双方,自然是供方希望卖出的东西本薄利厚,需方则希望买到的东西价廉物美。这两方面的诉求都直接反映在对商品价格的决定上。价格,永远不可能是供需某方随意的主观设定,只可能是双方角力的均衡结果。如何角力?自然是通过如上述供应商与零售商的讨价还价。
明确了如此简单的经济学常识之后,就不用关心巨头交战的最后赢家,转而需要知道的是,双方的讨价还价最终会为市场生成精准的价格信号(由供需双方角力产生),而价格信号恰恰是市场存在的基础。
说近点,这个价格信号对于指导供应、零售双方的行为和配置双方的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一旦角力的均衡稳态出现,双方对于彼此力量对比就会有新的认识,而基于这种认识,利益分配也将形成新的合意,交易将得以恢复并在一段时间内持续。
事实上,当前家乐福的态度已经开始软化,相信双方在不久后很快就会开始重新合作。吃亏的一方,要么从供应链上转移资源(供应商吃亏——减少产品生产;零售商吃亏——减少用于陈列供应商产品的货架),要么转而寻找新的合作者,形成新的供应链。这种资源的重新配置意味着更高的使用效率,无论对于商家还是整个经济系统都是有利的。
另一方面,从长远看,价格信号对于同行业的其他厂商,甚至是相关行业的厂商也具有明确的“锚定作用”,这必然大幅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效率。例如,一家想要对零售商A提价的食品供应商,在获得价格信号之前贸然提价,可能会让双方遭受损失;一旦获得了该信号,就可以将自己与康师傅及卡夫,将对手与家乐福及世纪联华进行对比,获得关于自己与对手之间力量强弱的评估,更加精确地实施价格行为。这种情景并非臆想,通胀造成的原材料价格上升早已影响到了供应链上的产品成本,下轮巨头交战的出现只是早晚而已。市场主体的自由
首先,我们不必感叹双方劳神伤财。从权利义务上说,市场主体自主选择行为,承担全部后果本是天经地义。但话说回来,若不是有利可图,双方何必冒着合作破裂损失利益的风险“顶风作案”?从市场效率的角度说,市场主体陷入短暂的“囚徒困境”而最终走向“合作”,是市场动力机制的力量使然。这一议价过程是其他形式无法替代的,或者说,其他形式提供的价格信号必然不够精准,难以指导经济高效运行。否则,市场何不回到行政指导价格的计划经济时代?
其次,我们也不必感叹双方伤及民生。就算康师傅拥有高达56.4%的市场占有率,纵使卡夫饼干在同类产品中拥有50%~70%的份额,谁也不会因为少吃了两包康师傅和卡夫饼干就患得患失;就算家乐福在全中国拥有近200家超市,世纪联华在全中国拥有近5000家门店,谁也不会因为不能逛家乐福和世纪联华就感到生活了无生趣。
尽管拥有寡头地位,但此类供应商提供的并非初等品,零售商提供的销售渠道也非唯一,它们对于消费者都没有强大的“锁定”作用。在丰饶经济的时代,这块被挤出的市场需求必然可以通过购买其他商品而得到满足。这些可能的损失结果,也是双方在角力前就已经想清楚的。笔者更愿意相信,基于忌惮其他寡头伺机夺取市场份额而带来的“两害”局面,巨头之战必然很快走向和解。
第三,我们更不必感叹双方重利轻义。提倡市场的温情与包容,并不意味着以道德的标尺去衡量每一个市场主体,更不意味着推翻对市场主体所作的“经济人”假设,倘若如此,那才是真的“杯具”。“圣贤”在尘世毕竟只是少数。更何况,在我国现有的《反垄断法》语境下,上述供应商和零售商的行为都难以被归入“滥用市场力量”的范畴,也看不出双方的行为会对第三方(如老百姓)产生怎样的伤害。而只要形式上不突破法律约束,实质上不产生负外部性的行为,市场主体的行为都应该被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所尊重。市场机制是一种远超想象的强大力量,经济自由运行往往会带来可喜的高效率。
用一句话来概括:商业诚信涉及道德,存在是非之别;市场博弈关乎效率,没有对错之分。局中人不必故作高尚,局外人也不必杞人忧天,道德的审判,交给上帝,效率的审判,留给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