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手术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52例肱骨中下段骨折疗效分析

来源 :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byxp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改良手术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科收治的52例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均予以改良手术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观察患者的愈合情况、根据Mayo 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对手术效果进行优良率计算以及采用SF-36在术前及术后6个月进行PF、RP、RE的评定。结果:本研究中所有患者达到骨性愈合者42例(80.77%),愈合时间平均(5.1±0.5)个月,未出现医源性桡神经损伤。术后评定优良率86.54%。术后6个月PF(61.6±11.6)分、RP(63.1±12.7)分以及RE(62.3±17.3)分,与术前比较,术后各项指标均升高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手术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不仅可提高其临床疗效,而且有助于改善生活治疗,具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肱骨骨折;中下段;手术入路;钢板内固定;疗效;生活质量
  目前,临床对于肱骨中下段骨折的治疗多选择从前外侧入路的钢板固定手术,然而该手术常导致出现桡神经损伤,究其原因多与桡神经的解剖特点有关[1],故而我科在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将手术入路进行改良,将其应用于肱骨中下段骨折的治疗之中,疗效甚佳,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科收治的52例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均为成年人,不存在桡神经损伤或有轻度功能障碍不需要探查(伸腕肌力4 级以上,痛觉减退,但并未消失)者,在排除其他原因所致骨折、躯体疾患、精神疾患、药物及酒精依赖史的基础上,在其意识清醒时,告知研究纳入,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
  1.2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中男34例,女18例;年龄:18~41岁,平均(34.9±2.6)岁;骨折原因:交通意外导致者30例,摔伤者18例,重物击伤者4例;分型:根据AO 分类,其中A 型 25 例,B 型 20例,C 型7 例;骨折情况:均为新鲜骨折,其中闭合骨折38例,开放骨折14例。
  1.3手术措施
  所有患者的体位均选择为仰卧位,手术开始后将切口取肱骨远端外侧,为利于切口远端的肱桡肌及肱三头肌隙的进入,可在近侧于中段处进行一向前侧的弧形,便于进行剥离,同时,亦需将近侧的肱二头肌向内侧进行牵引,行纵行剖开,以便于充分显露肱骨而有利于进行剥离,将两处剥离点通过骨膜下进行连通,桡神经处于肱肌外侧 1/3 及肱桡肌间,并被肱二头肌、肱肌所保护,用橡皮条将其拉开,根据远近不同的骨折部位选择适宜的牵拉方式,手术过程中不暴露桡神经,在进行骨膜下剥离时以充分显露骨折并进行复位,一般而言,多将钢板置于肱骨下端前外侧,而后再进行固定,对于C型患者,其骨折较严重可先予以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后,再行钢板固定。
  手术完毕,需对所有患者行患肢的前臂吊带悬吊,以及一周抗感染治疗,同时术后早期进行康复训练,主要包括手腕部活动以及肩肘关节被动功能锻炼,告知患者需定期复查x线片,待手术部位出现骨痂后方可进行循序渐进的主动功能锻炼。
  1.4观察指标
  观察所有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以及术后6个月根据Mayo 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对手术效果进行评定,评分原则主要涵盖患者的疼痛程度、患肢关节活动范围、稳定性以及活动能力四个方面,若患者总分高于90分者为优,高于75分者为良,60分以上者为可,低于60分者为差,进而根据公式进行优良率的计算。同时,对所有患者在术前及术后6个月采用健康测量量表(SF-36)治疗进行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情感职能(RE)的评定。
  2 结 果
  2.1骨折愈合情况
  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进行6~21个月的随访,其中达到骨性愈合者42例(80.77%),愈合时间3~7个月,平均(5.1±0.5)个月,已有的桡神经损伤均为挫伤,均自行康复,未出现医源性桡神经损伤。
  术后评定优者21例,两者24例,可者5例,差者2例,优良率86.54%。
  2.2手术前后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术前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PF(49.3±10.6)分、 RP(41.9±12.6)分以及RE(44.4±17.1)分,术后6个月PF(61.6±11.6)分、RP(63.1±12.7)分以及RE(62.3±17.3)分,与术前比较,术后各项指标均升高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目前,肱骨干骨折治疗的金标准—钢板内固定术,以其具有的固定坚固,利于患肢的恢复,且技术成熟等特点,已在基层医院的应用渐趋广泛,其手术的关键点在于如何更好的降低桡神经损伤发生几率,这主要是由于该手术入路及桡神经的解剖特点所决定,一般而言,外侧、后侧及前外侧入路是该手术的经典手术入路方式,众所周知,由肱三头肌与肱二头肌外侧间隙进入的前外侧入路方式,可较为有效的避免桡神经通过切口正中,同时便于在手术过程中保护暴露的桡神经,故该入路方式对选择将钢板放置于前外侧面。然而,由于桡神经的解剖特点所决定,其多经过骨折部位并紧贴,需要在放置钢板时游离桡神经,可见,在该手术过程中容易在游离桡神经过程中、骨折复位过程中等造成医源性损伤,既往的临床研究报道指出: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的发生率为26.67%[2],而肱骨干骨折经前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术后,国外的桡神经医源性损伤发生率为17.6%[3],且多是与术中暴露不良,操作中拉钩牵拉不当有关[4],本研究中未发生医源性桡神经损伤,主要由于我科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对于手术入路方式进行了改良,同时掌握的较为熟练,而且对于桡神经的暴露可较好的进行处理,从而降低了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的发生率。
  本研究中采用的改良手术入路,具体为,将切口根据远近的不同选择适当的部位,其中近侧选择为肱肌中外1/3 处纵行剖开,而远侧则选择为肱桡肌与肱三头肌隙进入,可便于显露或不显露桡神经,这主要由于桡神经的解剖位置为肱肌外侧 1/3 及肱桡肌之间,由上述 2 块肌肉所保护,故而此种改良入路方式可保障在手术的任何操作过程中均不会引起桡神经损伤,同样,值得一提的是该手术需注意将桡神经的位置在手术过程中先行定位清楚,以便于尽可能的不做游离及少剥离骨膜,以更好的保障骨折块的血供,从而避免骨不连的发生,而且改良方式较适应于A、B 型骨折者,对骨折较严重的C 型而言,其复位难度较大,且手术过程中需要先做临时固定,而后方可行钢板固定,待稳定后方可除去临时固定物,经过此方式对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所有患者达到骨性愈合者42例(80.77%),愈合时间平均(5.1±0.5)个月,未出现医源性桡神经损伤。术后评定优良率86.54%。可见,改良手术入路钢板内固定可提高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
  当今,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于健康的要求日渐更新,逐渐由既往的身体健康转向现今的身心健康,对于治疗措施而言,不仅应具备较好的疗效性,而且可对于生活质量有所改善,故而引入生活质量评定顺应社会的发展与需要,本研究中引入的SF-36生活质量评定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5],应用较为广泛,本研究中结果提示:与术前比较,术后各项指标均升高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前述结论,可见,改良手术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不仅可提高其临床疗效,而且有助于改善生活治疗,具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參考文献:
  [1]叶蜀新,林海,刘兵,等. 两种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临床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2,27(1):64~65.
  [2]苏杰.交锁髓内钉内固定与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4,27(1):58~59
  [3]Mark Mighell,Nazeem A. Virani,Robert Shannon,et al. Large coronal shear fractures of the capitellum and trochlea treated with headless compression screws[J]. Journal of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ry . 2010,19(1):38~45
  [4]Neil Ashwood,Manish Verma,Mark Hamlet,et al. Transarticular shear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humerus[J]. Journal of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ry . 2010,19(1):46~52
  [5]徐秀娟,倪进东,王效军.SF-36量表用于事业单位员工健康测量的信度与效度评价[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12):650~653
  作者简介:卢尚勋,男,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现代管理学的理论,管理的关键是标准,有了标准,管理才有依据,才能考核管理的成效。而科学的护理质量标准是进行护理质量控制,进行正确评价的先决条件[1],是衡量管理水平的关键指标。护理质量是医院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证医疗护理服务效果中占有重要地位。我院实施了:科室—护理部—质控部三级质控管理体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修订完善的质量考核标准、遵照执行  护理部根据医院的等级医院目标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补液护理的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接收的颅脑损伤昏迷患者100例,回顾性分析其昏迷期间补液失衡的原因并探讨护理方法。结果:100例患者1500个计时单位(以24h计),330个(12.0%)为总出入量失衡,总出入量平衡单位中有375个(25.0%)为动态失衡。结论: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补液护理中应加大对输液计量误差、忽略补液动态平衡、脱水剂引起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干预措施在高血压患者护理实践中的运用,并分析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收治的9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分别给予其常规护理与中医护理,观察两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1.2方法  对照组均被给予常规护理,即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超敏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联合检测应用于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3.02-2014.02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5例细菌感染患儿,并选择同期诊断为病毒感染的35例患儿及35例健康体检的新生儿,对比新生儿的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英简hs-CRP)的检测结果。结果:细菌感染组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hs-CRP水平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P<0.05有统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妇科急腹症超声诊断与病理确诊的结果对比。方法:选取本院自2010年1月~2014年1月间进行136例妇科急腹症诊断结果以及病理确诊相应研究。采用资料回顾性分析,将超声诊断结果以及病理确诊结果等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经本院诊断,超声诊断符合例数为126例,符合率为92.65%,异位妊娠诊断符合率为96.36%,卵巢囊肿蒂扭转诊断符合率为93.75%,卵巢囊肿破裂诊断符合率为92.59%
期刊
摘要:目的 对冠心病病患介入诊治术后血管并发症的护理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针对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在我院介入手术诊治后出现血管并发症的48例冠心病病患进行临床分析,认真分析其出现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48例血管并发症患者中,有28例出现穿刺口的渗血以及血肿,占58.3%。9例发生假性的动脉瘤,占18.8%。11例患有动静脉瘘,占22.9%。这些病患给予积极的治疗以及精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产前超声检查诊断胎儿全前脑畸形的价值。方法:对在2006年1月—20013年12月经我院产前超声检查的147658例胎儿中诊断的19例全前脑畸形的声像图及引产后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例全前脑畸形中,无叶型全前脑11例,声像图特征:大脑半球完全融合未分开,脑中线结构消失,丘脑融合,颅脑前部为一较大的脑室暗区,伴中线性(鼻、唇、眼)面部畸形。6例半叶型全前脑畸形,声像图特征:前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胱抑素C测定在糖尿病肾病肾功能评价中的应用。方法:选取从2012年 8月-2014年8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设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8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阳性率、BUN(血尿素氮)、Cr(血清肌酐)以及CysC(血清胱抑素C)。结果:在BUN、Cr、CysC三项指标方面,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134μmol/L、BUN>8.21mmol/L、CysC>1.1
期刊
摘要:目的:对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护理措施与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方案的基础上,再进行整体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100%,对照组为84%,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但具备可比性。70例患者均享有
期刊
患者男性,77岁,因“右上肢红肿、水泡1天”而于夜间收入我科治疗。患者于1月前因“左上肢红肿、水泡(少许)”,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左上肢静脉栓塞”,给予治疗(抗感染、活血等治疗),病情好转,水泡消失,但1天前再次突然出现右上肢红肿、水泡,且水泡较前次增大、增多明顯,隧到本院门诊就诊,门诊以“右上肢静脉栓塞”收入我科。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40年,有“慢性支气管炎” 病史30年,有“冠心病” 病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