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学科总有它所蕴含的独特魅力,语文也不例外。学习语文,不但是对母语的掌握与运用,更是拓宽视野,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前,在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背景下,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日益成为一线教师热衷的教学组织形式。受此大环境影响,中小学语文教学也踊跃地加入到这一行列中,围绕学科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然而,在我们把过多的精力投放于变革教学组织形式,追求新颖、多样的教学样式的时候,却忽视了语文学科自身的立足点,致使学科意蕴缺失,课堂教学活动呈现出单一、乏味的境况。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彰显语文的独特学科意蕴就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 研读文本、充分吃透
语文教学的抓手主要是语文课本,具体来说,就是一篇篇课文。如何把语文课上得出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文本理解程度的高低。教师理解得越深入、越透彻,教学的驾驭力就越高,自然对学生的吸引力就越大。对于文本的解读既要挖掘内涵,又要拓展外延。所谓挖掘内涵,就是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不但要读懂字面意思,更要把眼光转向文本背后,了解创作背景、分析写作手法、品读谋篇布局、体会遣词用句。要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仅仅依靠教学参考书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广泛查阅书籍、报刊资料,综合名家之言,再结合个人的阅读体验,力求形成自己对教学文本比较全面、深入的把握与理解。与此同时,拓展学科外延也十分重要。我们知道,中小学语文教学并不局限于讲授一篇篇课文,就教材讲教材的教学终究令人乏味。课文篇目的设置更多的是从语文教学整体目标出发,选文都力求同时包含多种价值,对一篇文章的学习往往会涉及到多方面知识、能力及价值观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备课中要具有宽广的视野,在立足于所教文本的基础上,寻找与之主题类似的篇目或相关评论文章,为学生更好地吃透文本提供丰富的知识素材。
二、 还原情境、营造氛围
透彻地研究文本是教好语文的首要条件,但课堂教学毕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语文的独特学科意蕴总是在教学过程中显现出来。因此,对每一节课的精致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学生走入语文课堂,也就进入到属于语文学科的专有场域之中。语文课堂的内涵丰富、情感充沛、思绪辽远,教师若能有效地借助这些独特的学科意蕴并努力寻找释放与展现的突破口,语文教学便会格外有生机。笔者以为,语文教学首先要做的就是在授课过程中还原文章作者的写作情境。阅读本身是一种对话,授课更是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入作者的创作情境,把自己置身于其中,领略文章的精彩。对情境的还原不是矫揉造作地启发与刻意安排,而是要通过教师对教学恰当的导入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其次,语文教学需要营造浓郁的现场氛围,这种引导需要教师具有极强的教学感染力,能够用他自己对于文学的热爱与感悟,调动起学生和他一起欣赏、研读、思考的热情,在文本描绘与教师建构的情境中,让学生也能和作者一样体会某种情感的宣泄、感受某种风光带来的视觉享受。在这样一种充满着语文学科氛围的感染下,才能真正促使学生从学习研究的旁观者真正转变为实践体验与探索的主人翁。
三、 立足学科、培养思维
学科意蕴重视对学科自身属性的挖掘。通俗来讲,彰显语文的学科意蕴就是要就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的样子。那么“语文课”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概括来说,语文学科注重想象力与审美品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与熏陶都要聚焦于对语文学科思维的引导与开发。过去,我们常常在理科的教学中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在人文社科领域却很少谈及。其实,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存在思维能力养成的问题,特别是针对该学科思维品质的培养与训练。语文学科突出感性,倡导体验、想象,精于表达的言简意赅、微言大义。因此,语文教学就应当重视对学生这方面思维方式的引导,培养学生掌握正确且自觉的语文学科思维,不但能让他们轻松、便捷地应对各种应试的考察,更重要的是,它能让每个人都自主地树立较强的语文意识,即便是在课外,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积极地借助语文这个工具,注重积累知识、拓展视野,养成喜爱阅读、写作与思考的好习惯。这些都是语文教学应当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的学科本领。
四、 交叉借鉴、和谐共融
语文学科内涵丰富,可谓包罗万象,它自然也和许多其他学科有交集。在讲授过程中,如果仅仅从文学的角度进行分析,那势必会削弱作品本身的价值,这对于语文学科意蕴的凸显会造成影响,毕竟,语文教育的熏陶是一个综合、全方位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科交叉,积极借鉴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各类学科的思维方式及价值倾向,有利于彰显语文学科海纳百川的本真精神。各学科的思想有时可以交相辉映,各学科思维也可以相互碰撞,形成共融共生的亮丽景象。如果一位情感充沛的语文教师在讲授一篇记述某位科学家的报告文学时,用缜密的逻辑、精确的数据解读文本,让学生体验理性与情感的交响;在讲到某篇记述历史故事的文章时,罗列详细的史料、让学生穿越时空,感受风云变幻的历史回声,这样的语文课堂一定能够深深吸引每一位学生。通过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学生会把学习语文当成是一件从小窗口看大世界的事,一篇篇课文在他们的眼中俨然成了打开智慧之门、丰富新知识、催生新思想的助推器。
总之,赋予语文课堂独有的学科意蕴是我们不变的追求。只要我们真正热爱语文,在教学中透彻研读文本,积极营造氛围、培养思维、整合多学科,语文教学的意境也就萦绕在课堂之中了。
【责任编辑:陈国庆】
一、 研读文本、充分吃透
语文教学的抓手主要是语文课本,具体来说,就是一篇篇课文。如何把语文课上得出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文本理解程度的高低。教师理解得越深入、越透彻,教学的驾驭力就越高,自然对学生的吸引力就越大。对于文本的解读既要挖掘内涵,又要拓展外延。所谓挖掘内涵,就是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不但要读懂字面意思,更要把眼光转向文本背后,了解创作背景、分析写作手法、品读谋篇布局、体会遣词用句。要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仅仅依靠教学参考书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广泛查阅书籍、报刊资料,综合名家之言,再结合个人的阅读体验,力求形成自己对教学文本比较全面、深入的把握与理解。与此同时,拓展学科外延也十分重要。我们知道,中小学语文教学并不局限于讲授一篇篇课文,就教材讲教材的教学终究令人乏味。课文篇目的设置更多的是从语文教学整体目标出发,选文都力求同时包含多种价值,对一篇文章的学习往往会涉及到多方面知识、能力及价值观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备课中要具有宽广的视野,在立足于所教文本的基础上,寻找与之主题类似的篇目或相关评论文章,为学生更好地吃透文本提供丰富的知识素材。
二、 还原情境、营造氛围
透彻地研究文本是教好语文的首要条件,但课堂教学毕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语文的独特学科意蕴总是在教学过程中显现出来。因此,对每一节课的精致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学生走入语文课堂,也就进入到属于语文学科的专有场域之中。语文课堂的内涵丰富、情感充沛、思绪辽远,教师若能有效地借助这些独特的学科意蕴并努力寻找释放与展现的突破口,语文教学便会格外有生机。笔者以为,语文教学首先要做的就是在授课过程中还原文章作者的写作情境。阅读本身是一种对话,授课更是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入作者的创作情境,把自己置身于其中,领略文章的精彩。对情境的还原不是矫揉造作地启发与刻意安排,而是要通过教师对教学恰当的导入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其次,语文教学需要营造浓郁的现场氛围,这种引导需要教师具有极强的教学感染力,能够用他自己对于文学的热爱与感悟,调动起学生和他一起欣赏、研读、思考的热情,在文本描绘与教师建构的情境中,让学生也能和作者一样体会某种情感的宣泄、感受某种风光带来的视觉享受。在这样一种充满着语文学科氛围的感染下,才能真正促使学生从学习研究的旁观者真正转变为实践体验与探索的主人翁。
三、 立足学科、培养思维
学科意蕴重视对学科自身属性的挖掘。通俗来讲,彰显语文的学科意蕴就是要就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的样子。那么“语文课”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概括来说,语文学科注重想象力与审美品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与熏陶都要聚焦于对语文学科思维的引导与开发。过去,我们常常在理科的教学中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在人文社科领域却很少谈及。其实,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存在思维能力养成的问题,特别是针对该学科思维品质的培养与训练。语文学科突出感性,倡导体验、想象,精于表达的言简意赅、微言大义。因此,语文教学就应当重视对学生这方面思维方式的引导,培养学生掌握正确且自觉的语文学科思维,不但能让他们轻松、便捷地应对各种应试的考察,更重要的是,它能让每个人都自主地树立较强的语文意识,即便是在课外,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积极地借助语文这个工具,注重积累知识、拓展视野,养成喜爱阅读、写作与思考的好习惯。这些都是语文教学应当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的学科本领。
四、 交叉借鉴、和谐共融
语文学科内涵丰富,可谓包罗万象,它自然也和许多其他学科有交集。在讲授过程中,如果仅仅从文学的角度进行分析,那势必会削弱作品本身的价值,这对于语文学科意蕴的凸显会造成影响,毕竟,语文教育的熏陶是一个综合、全方位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科交叉,积极借鉴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各类学科的思维方式及价值倾向,有利于彰显语文学科海纳百川的本真精神。各学科的思想有时可以交相辉映,各学科思维也可以相互碰撞,形成共融共生的亮丽景象。如果一位情感充沛的语文教师在讲授一篇记述某位科学家的报告文学时,用缜密的逻辑、精确的数据解读文本,让学生体验理性与情感的交响;在讲到某篇记述历史故事的文章时,罗列详细的史料、让学生穿越时空,感受风云变幻的历史回声,这样的语文课堂一定能够深深吸引每一位学生。通过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学生会把学习语文当成是一件从小窗口看大世界的事,一篇篇课文在他们的眼中俨然成了打开智慧之门、丰富新知识、催生新思想的助推器。
总之,赋予语文课堂独有的学科意蕴是我们不变的追求。只要我们真正热爱语文,在教学中透彻研读文本,积极营造氛围、培养思维、整合多学科,语文教学的意境也就萦绕在课堂之中了。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