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前靠山吃山导致的没落,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违背了城市“善意”而引发的。今天要解决这个问题,同样需要用“善意”的理念去改变。
从北京城的一个老“驿站”,到重要的工业原料提供基地,再到大北京的京南园林文化休闲区,百年小镇长辛店对自身的定位越来越明晰。不过,它最大的目标是创造一个具有“善意”的城市。这样的试验能否成功?面临着哪些发展困难?《中国周刊》记者就此采访了丰台区长辛店镇党委书记李春生。
Q=《中国周刊》
A=李春生
Q:长辛店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古镇,它在丰台区或者更大一点,在北京市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A:长辛店地处北京西南,是主要的进京门户。它拥有非常厚重的历史,改革开放之后,长辛店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主要包括石板厂、化工厂、水泥厂和一些机械加工制造企业,曾是北京市乃至华北地区最主要的工业材料提供者。但是,随着长辛店二次创业拉开帷幕,产业结构的自觉调整和相关政策的不断影响,长辛店陆续关停非煤矿山、水泥厂、灰窑、砖厂,将目光投向了如何加强生态建设。今天,我们正在努力向“善意城市”转型,可以说是苦中有乐吧。
Q:苦中有乐?如何理解?
A:先给你说说这个苦字。从地理环境上看,长辛店多山地丘陵,辖区内又被诸多铁路、公路、高压线所切割。从资源禀赋上看,它的土壤比较贫瘠,发展农业先天不足,最好的经济作物就是大枣。从地区商业发展上看,到目前整个长辛店地区也没有大型综合型商场,只有曾经的几家国有企业有自己的服务中心。基层工作环境当然也不怎么理想。但这其中最痛的还是,当非煤矿山和各种污染企业关停之后,长辛店一度失去了自己的支柱产业,发展停留在原地甚至有所倒退,替代产业没有形成,农民收入降低。
Q:发展“倒退”,何来“乐”?
A:乐来自于北京市对长辛店的规划正在渐渐清晰,丰台区对河西地区支援力度正不断加大。从政策上看,北京市城南行动计划、西部地区发展政策,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园博会、丰台区“一轴两带四区”等,都为长辛店转型提供了机遇。并且因为这些政策,我们还迎来了大批好项目,长辛店生态城、中关村科技园、京石客专、地铁14号线、梅市口西延线等都为长辛店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而且,越是艰苦,越是难,越需要奉献,同时,攻克难关的成就感就越强。这也是一种“乐”。
Q:具体的扶持政策有什么?
A:第一个是政策支持,目前,已经给予了长辛店税收返回、土地出让金返回、提高支农资金额度等优惠。第二个是资金支持,市、区两级政府已为园博会的建设工作投资48亿,周围道路建设投资82亿,中关村科技园区拆迁及建设投资100亿,粗略算来已经有230亿资金用来拉动62平方公里的建设。第三个就是项目上的支持,近期河西地区有两个大的项目,长辛店争取到了2013年的园博会,邻近的王佐镇争取到了2014年的世界种子大会。
Q: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型,但长辛店原有的基础较差,这中间是不是也很困难?
A:就拿“7.21”暴雨来说吧,长辛店受灾很严重,我们的地理位置就紧挨着房山最大的降雨中心。虽然没有出现人员伤亡,但损失也很惨重。这场暴雨让我们深刻反省了城市基础设施差的问题。多年来,长辛店镇的供水、供热等都没有与大市政接轨,辖区内只有618厂、二七厂这样的老国营单位有自己的水、电、暖配套。
Q:在采访过程中,很多基层工作人员还反映了土地政策与招商政策博弈的问题,你是怎么看的?
A:我个人并不觉得这是个重大问题。可以利用长辛店的优势,在保护耕地的前提下,用来发展绿色产业、观光旅游农业,我想现在的人们都想回归田园,如果长辛店既有城镇的繁华又有乡村的特色,一定会更加吸引人。这就是说,要把资源劣势转化为环境生态的优势,加大生态涵养、绿化造林的体量,加速发展生态农业,从而提高民众的“绿色收入”。这就可以实现政府政策推动下的优质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转型,真正使长辛店从一个“开山炸石的破坏者”,转变为一个“绿色生态的营造者和管护者”。
Q:这样具有生态性质的认知,基层的干部和群众能理解透吗?毕竟,在很多地方,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会比较快,数字比较好看嘛。但这种生态型的发展,注定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如何处理这种关系?
A:目前来看,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村民的观念问题,在长辛店,基础设施薄弱、环境污染、道路不便、人才匮乏的问题都可以随着时间流逝而解决,但人的观念问题解决不好,以上种种就都是废墟上的玫瑰。
再就是要尽快对长辛店的未来发展规划到位,如此才能拉动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前说长辛店是北京的卫星城、北京的西花园,都是局部的规划,加上在长辛店部队、企业、农村混杂在一起,居民、农民也很混乱,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进行一次彻底的城市化改造,长辛店就无法脱胎换骨。
Q:你认为这个发展节奏应该是怎样的?
A:我来长辛店工作刚刚一年多,但我是土生土长的河西地区人,对这个城镇充满很深的感情。在我们的计划中,长辛店要经过两年打基础,三年大建设,五年大发展,共十年的时间才能基本完成向宜居、宜游的生态型城市转型。两年打基础,就是要完成正在进行的拆迁,上马已经规划通过的各种项目;三年大建设,就是要用3到5年的时间完成长辛店的基础设施配套、河道治理、再生水厂、主干道建设等工作;剩下五年,指的是进入后园博时代后,基础设施与北京市政进入同一框架,地区产业结构从资源消耗型彻底向绿色生态型成功转型。
Q:在长辛店的规划馆中,我们注意到宣传片引用了生态规划大师麦克哈格的表述,“如果要创造一个善良的城市,我们要同时选择城市与自然”。对于城市的善意,你是怎样理解的?
A:到2012年8月23日,“善意城市”在长辛店提出整整一周年。“善意”是个涵盖很广的理念,我们提倡的“善意城市”就是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当初提出这个理念,是基于长辛店多年发展的现状,它基础设施薄弱、村民观念陈旧、经济社会发展落后、过多地依赖自然资源的同时又不断地破坏着生态环境。因此,我们结合打造首都园林文化休闲镇和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两大理念,提出了打造“善意城市”的目标。
Q:过去的一年中,长辛店的一些村庄已经向“善意城市”开始转身,但也有一些村庄比如曾经辉煌过的大灰厂村却始终找不到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对于这些落后的村庄,“善意城市”对他们来说是否有些遥远?
A:我只能说在城镇转型过程中,不同的区域受制于地理、历史、自然等各种限制发展会有先有后。大灰厂的没落,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之前违背了城市“善意”而引发的。解铃还需系铃人,解决这个问题,同样需要用“善意”的理念去改变。今天,要把落后的村庄带上路,一方面是要完善这些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吸引资金、发展特色产业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是要从它们各自的优势、劣势出发,一村一策地进行发展,从规划角度引导它们向善意城市的方向转变。
Q:在中国式乡镇转型的过程中,可以说是矛盾丛生,善意的有,不善意的也很常见。长辛店打造善意城市,除了将它作为发展的理念,在日常工作中又是如何落实的?
A:在中国的一些乡镇,为了追求发展的速度,它们的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无序化状态,所引发的问题虽然是因发展而生,却也极大地阻碍了发展。在长辛店,所有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要出现的问题,我们可能都会遇到。但秉持着善意城市的理念,在处理矛盾时我们会尽量用善意的理念,换位思考做好沟通,处理好生态与经济的关系,让“善意城市”中的“善”字能有更广的延展,使人文的、自然的、民生的、经济发展的诸多要素有机融合到一起。
从北京城的一个老“驿站”,到重要的工业原料提供基地,再到大北京的京南园林文化休闲区,百年小镇长辛店对自身的定位越来越明晰。不过,它最大的目标是创造一个具有“善意”的城市。这样的试验能否成功?面临着哪些发展困难?《中国周刊》记者就此采访了丰台区长辛店镇党委书记李春生。
Q=《中国周刊》
A=李春生
Q:长辛店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古镇,它在丰台区或者更大一点,在北京市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A:长辛店地处北京西南,是主要的进京门户。它拥有非常厚重的历史,改革开放之后,长辛店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主要包括石板厂、化工厂、水泥厂和一些机械加工制造企业,曾是北京市乃至华北地区最主要的工业材料提供者。但是,随着长辛店二次创业拉开帷幕,产业结构的自觉调整和相关政策的不断影响,长辛店陆续关停非煤矿山、水泥厂、灰窑、砖厂,将目光投向了如何加强生态建设。今天,我们正在努力向“善意城市”转型,可以说是苦中有乐吧。
Q:苦中有乐?如何理解?
A:先给你说说这个苦字。从地理环境上看,长辛店多山地丘陵,辖区内又被诸多铁路、公路、高压线所切割。从资源禀赋上看,它的土壤比较贫瘠,发展农业先天不足,最好的经济作物就是大枣。从地区商业发展上看,到目前整个长辛店地区也没有大型综合型商场,只有曾经的几家国有企业有自己的服务中心。基层工作环境当然也不怎么理想。但这其中最痛的还是,当非煤矿山和各种污染企业关停之后,长辛店一度失去了自己的支柱产业,发展停留在原地甚至有所倒退,替代产业没有形成,农民收入降低。
Q:发展“倒退”,何来“乐”?
A:乐来自于北京市对长辛店的规划正在渐渐清晰,丰台区对河西地区支援力度正不断加大。从政策上看,北京市城南行动计划、西部地区发展政策,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园博会、丰台区“一轴两带四区”等,都为长辛店转型提供了机遇。并且因为这些政策,我们还迎来了大批好项目,长辛店生态城、中关村科技园、京石客专、地铁14号线、梅市口西延线等都为长辛店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而且,越是艰苦,越是难,越需要奉献,同时,攻克难关的成就感就越强。这也是一种“乐”。
Q:具体的扶持政策有什么?
A:第一个是政策支持,目前,已经给予了长辛店税收返回、土地出让金返回、提高支农资金额度等优惠。第二个是资金支持,市、区两级政府已为园博会的建设工作投资48亿,周围道路建设投资82亿,中关村科技园区拆迁及建设投资100亿,粗略算来已经有230亿资金用来拉动62平方公里的建设。第三个就是项目上的支持,近期河西地区有两个大的项目,长辛店争取到了2013年的园博会,邻近的王佐镇争取到了2014年的世界种子大会。
Q: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型,但长辛店原有的基础较差,这中间是不是也很困难?
A:就拿“7.21”暴雨来说吧,长辛店受灾很严重,我们的地理位置就紧挨着房山最大的降雨中心。虽然没有出现人员伤亡,但损失也很惨重。这场暴雨让我们深刻反省了城市基础设施差的问题。多年来,长辛店镇的供水、供热等都没有与大市政接轨,辖区内只有618厂、二七厂这样的老国营单位有自己的水、电、暖配套。
Q:在采访过程中,很多基层工作人员还反映了土地政策与招商政策博弈的问题,你是怎么看的?
A:我个人并不觉得这是个重大问题。可以利用长辛店的优势,在保护耕地的前提下,用来发展绿色产业、观光旅游农业,我想现在的人们都想回归田园,如果长辛店既有城镇的繁华又有乡村的特色,一定会更加吸引人。这就是说,要把资源劣势转化为环境生态的优势,加大生态涵养、绿化造林的体量,加速发展生态农业,从而提高民众的“绿色收入”。这就可以实现政府政策推动下的优质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转型,真正使长辛店从一个“开山炸石的破坏者”,转变为一个“绿色生态的营造者和管护者”。
Q:这样具有生态性质的认知,基层的干部和群众能理解透吗?毕竟,在很多地方,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会比较快,数字比较好看嘛。但这种生态型的发展,注定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如何处理这种关系?
A:目前来看,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村民的观念问题,在长辛店,基础设施薄弱、环境污染、道路不便、人才匮乏的问题都可以随着时间流逝而解决,但人的观念问题解决不好,以上种种就都是废墟上的玫瑰。
再就是要尽快对长辛店的未来发展规划到位,如此才能拉动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前说长辛店是北京的卫星城、北京的西花园,都是局部的规划,加上在长辛店部队、企业、农村混杂在一起,居民、农民也很混乱,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进行一次彻底的城市化改造,长辛店就无法脱胎换骨。
Q:你认为这个发展节奏应该是怎样的?
A:我来长辛店工作刚刚一年多,但我是土生土长的河西地区人,对这个城镇充满很深的感情。在我们的计划中,长辛店要经过两年打基础,三年大建设,五年大发展,共十年的时间才能基本完成向宜居、宜游的生态型城市转型。两年打基础,就是要完成正在进行的拆迁,上马已经规划通过的各种项目;三年大建设,就是要用3到5年的时间完成长辛店的基础设施配套、河道治理、再生水厂、主干道建设等工作;剩下五年,指的是进入后园博时代后,基础设施与北京市政进入同一框架,地区产业结构从资源消耗型彻底向绿色生态型成功转型。
Q:在长辛店的规划馆中,我们注意到宣传片引用了生态规划大师麦克哈格的表述,“如果要创造一个善良的城市,我们要同时选择城市与自然”。对于城市的善意,你是怎样理解的?
A:到2012年8月23日,“善意城市”在长辛店提出整整一周年。“善意”是个涵盖很广的理念,我们提倡的“善意城市”就是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当初提出这个理念,是基于长辛店多年发展的现状,它基础设施薄弱、村民观念陈旧、经济社会发展落后、过多地依赖自然资源的同时又不断地破坏着生态环境。因此,我们结合打造首都园林文化休闲镇和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两大理念,提出了打造“善意城市”的目标。
Q:过去的一年中,长辛店的一些村庄已经向“善意城市”开始转身,但也有一些村庄比如曾经辉煌过的大灰厂村却始终找不到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对于这些落后的村庄,“善意城市”对他们来说是否有些遥远?
A:我只能说在城镇转型过程中,不同的区域受制于地理、历史、自然等各种限制发展会有先有后。大灰厂的没落,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之前违背了城市“善意”而引发的。解铃还需系铃人,解决这个问题,同样需要用“善意”的理念去改变。今天,要把落后的村庄带上路,一方面是要完善这些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吸引资金、发展特色产业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是要从它们各自的优势、劣势出发,一村一策地进行发展,从规划角度引导它们向善意城市的方向转变。
Q:在中国式乡镇转型的过程中,可以说是矛盾丛生,善意的有,不善意的也很常见。长辛店打造善意城市,除了将它作为发展的理念,在日常工作中又是如何落实的?
A:在中国的一些乡镇,为了追求发展的速度,它们的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无序化状态,所引发的问题虽然是因发展而生,却也极大地阻碍了发展。在长辛店,所有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要出现的问题,我们可能都会遇到。但秉持着善意城市的理念,在处理矛盾时我们会尽量用善意的理念,换位思考做好沟通,处理好生态与经济的关系,让“善意城市”中的“善”字能有更广的延展,使人文的、自然的、民生的、经济发展的诸多要素有机融合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