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农村初中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发掘学力,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本文主要从培养兴趣、培育思维的视角阐述建构生本信息课堂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教学方法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将软硬件知識、网络技术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内容,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获取、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逐步形成学生在各个阶段所具备的信息素养。
一、培养兴趣,因生施教
兴趣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1.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在教学中走近学生,和蔼可亲地对待学生。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要多开导少指导、多安慰少训斥,多发现他们课堂上的闪光点。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要想方设法地帮助学生取得进步。
2.充分做到寓教于乐。学生的兴趣主要集中于听音乐、聊天、看动画片、玩游戏,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技能,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要改变枯燥乏味的理论讲解,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放松的状态下轻松地学习。
(1)以巧妙的导入激发兴趣。教师要创造一个引人入胜的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尽快进入新课学习之中。如在《制作封面》教学中,教者展示淮扬美食图片,于是大家畅所欲言,纷纷说出所知道的关于淮杨美食的话题,教者提出任务:“再过一个月,我县要举办滨海美食节,现在准备制作一本淮扬菜谱,通过这本菜谱让更多的人了解滨海美食。现面向全县征集菜谱封面,你们会做封面吗?先让我们来欣赏几张吧。”教者呈现《读者》《青年文摘》《作文素材》等杂志的封面,“封面给大家带来美的享受,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现在大家一定很想知道封面是如何制作的吧?”教师以家乡的淮扬美食图片作展示,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学习任务。
(2)以合理的教学手段激趣。教师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一是演示法。教师示范操作或用事先录制好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领悟基本的步骤与方法,如字处理中自选图形的绘制、线条的装饰。二是讲授法。对于基础性、常识性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进行系统而全面的讲解,如二进制的概念、二进制与十进制的转换。除讲解外,教师还要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真正地掌握方法技巧。三是边讲边练法。学生与教师同步操作,在操作中习得知识、掌握内容,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四是探索教学法。教师并不直接讲解,通过启发、引导等方式逐步完成相应的任务。教师提出鼓励性的话题,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学生在学习背景、图片、艺术字、文本框、自选图形的基础上,尝试自行完成封面制作。五是任务驱动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度和学情,创设出一系列由易到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驱使下探索完成学习内容。如在《图片的抠取与合成》教学中,教者设计任务有:“大家来找茬”,看看两张图有几处不同;“抠取合成”,学会取消选区,通过移动调整图片的位置;“‘我’来找茬”,合成所需的找茬作品。
3.分层教学。教师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要兼顾学困生的发展,要针对不同学情的学生有的放矢地分配任务,让不同层次的人都能获得一定的发展。评价也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避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在确保学生能基本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多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以满足学优生的学习需求。
二、解决问题,培育思维
传统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先讲后练的方式,偏重于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对学生的学习缺少及时的评价,学生被动学习,时常有学生“开小差”的情况。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对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目标引领,创设情境。教师精心设置情境,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获得体验成功的愉悦。情境的创设一定要真实、科学,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如在《灵活跳转的网页——超链接》教学中,教者呈现春天的图片,让学生欣赏事先制作好的滨海港的相关网站,激发学生的春游欲望,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可以在许多网页之间来回穿梭,网页间的跳转实际上使用的是什么技术?”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在网上“游玩”滨海港,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讨论,引出课题。
2.培育思维,构建情境。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过程,问题的推进要层层深入,难易适中,让学生沿着问题拾阶而上,才能让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入,产生深层次的思考。如在学习VB编程内容时,教者提出问题:“游览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小程序,亲自操作体验该小程序,了解如何计算三角形面积,并把面积的值显示在窗体中。”学生完成操作后,教师不甘罢休,继续追问,“刚才的程序在计算面积的时候,三角形底和高是固定的数字,我们能不能手动输入一个数,实现任意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引导,“我们可以添加什么控件来实现底和高的接受?”……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要确保难度适当,要注意任务的梯度,要让学生经过努力之后能完成任务,从中获得学习的快乐。
3.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想学”。任务要紧紧围绕目标,反应新旧知识的融合;规模大小要适宜,要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要具体化,贴近学生生活,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鼓励他们从多角度去思考、用不一样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总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面对不同的内容、差异的教育对象,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领他们扎实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继承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赵春声.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教学方法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将软硬件知識、网络技术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内容,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获取、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逐步形成学生在各个阶段所具备的信息素养。
一、培养兴趣,因生施教
兴趣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1.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在教学中走近学生,和蔼可亲地对待学生。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要多开导少指导、多安慰少训斥,多发现他们课堂上的闪光点。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要想方设法地帮助学生取得进步。
2.充分做到寓教于乐。学生的兴趣主要集中于听音乐、聊天、看动画片、玩游戏,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技能,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要改变枯燥乏味的理论讲解,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放松的状态下轻松地学习。
(1)以巧妙的导入激发兴趣。教师要创造一个引人入胜的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尽快进入新课学习之中。如在《制作封面》教学中,教者展示淮扬美食图片,于是大家畅所欲言,纷纷说出所知道的关于淮杨美食的话题,教者提出任务:“再过一个月,我县要举办滨海美食节,现在准备制作一本淮扬菜谱,通过这本菜谱让更多的人了解滨海美食。现面向全县征集菜谱封面,你们会做封面吗?先让我们来欣赏几张吧。”教者呈现《读者》《青年文摘》《作文素材》等杂志的封面,“封面给大家带来美的享受,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现在大家一定很想知道封面是如何制作的吧?”教师以家乡的淮扬美食图片作展示,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学习任务。
(2)以合理的教学手段激趣。教师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一是演示法。教师示范操作或用事先录制好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领悟基本的步骤与方法,如字处理中自选图形的绘制、线条的装饰。二是讲授法。对于基础性、常识性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进行系统而全面的讲解,如二进制的概念、二进制与十进制的转换。除讲解外,教师还要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真正地掌握方法技巧。三是边讲边练法。学生与教师同步操作,在操作中习得知识、掌握内容,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四是探索教学法。教师并不直接讲解,通过启发、引导等方式逐步完成相应的任务。教师提出鼓励性的话题,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学生在学习背景、图片、艺术字、文本框、自选图形的基础上,尝试自行完成封面制作。五是任务驱动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度和学情,创设出一系列由易到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驱使下探索完成学习内容。如在《图片的抠取与合成》教学中,教者设计任务有:“大家来找茬”,看看两张图有几处不同;“抠取合成”,学会取消选区,通过移动调整图片的位置;“‘我’来找茬”,合成所需的找茬作品。
3.分层教学。教师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要兼顾学困生的发展,要针对不同学情的学生有的放矢地分配任务,让不同层次的人都能获得一定的发展。评价也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避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在确保学生能基本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多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以满足学优生的学习需求。
二、解决问题,培育思维
传统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先讲后练的方式,偏重于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对学生的学习缺少及时的评价,学生被动学习,时常有学生“开小差”的情况。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对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目标引领,创设情境。教师精心设置情境,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获得体验成功的愉悦。情境的创设一定要真实、科学,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如在《灵活跳转的网页——超链接》教学中,教者呈现春天的图片,让学生欣赏事先制作好的滨海港的相关网站,激发学生的春游欲望,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可以在许多网页之间来回穿梭,网页间的跳转实际上使用的是什么技术?”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在网上“游玩”滨海港,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讨论,引出课题。
2.培育思维,构建情境。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过程,问题的推进要层层深入,难易适中,让学生沿着问题拾阶而上,才能让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入,产生深层次的思考。如在学习VB编程内容时,教者提出问题:“游览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小程序,亲自操作体验该小程序,了解如何计算三角形面积,并把面积的值显示在窗体中。”学生完成操作后,教师不甘罢休,继续追问,“刚才的程序在计算面积的时候,三角形底和高是固定的数字,我们能不能手动输入一个数,实现任意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引导,“我们可以添加什么控件来实现底和高的接受?”……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要确保难度适当,要注意任务的梯度,要让学生经过努力之后能完成任务,从中获得学习的快乐。
3.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想学”。任务要紧紧围绕目标,反应新旧知识的融合;规模大小要适宜,要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要具体化,贴近学生生活,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鼓励他们从多角度去思考、用不一样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总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面对不同的内容、差异的教育对象,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领他们扎实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继承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赵春声.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