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幼儿阶段的教学更重视幼儿的认知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动手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幼儿阶段是幼儿成长的基础阶段,在这阶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基于此,本文着重探究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有效策略,以期为大家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行为习惯;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幼儿学前教育与常规教育显著不同,幼儿稚嫩的身心条件,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培养中应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注和关怀。对此,幼儿学前教师首先要认清自身的责任使命和职能定位。在此基础上,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帮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为今后的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有效激励,促进成长
激励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幼儿身心稚嫩,对自我认识不足,需要在外界的引导下形成自我认知,而外界的肯定会让幼儿对自身行为产生认可,并下意识地强化某种行为,这样则会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打下基础。在幼儿教育中,我们可以发现幼儿普遍喜欢受到家长和教师的表扬与鼓励。基于此,教师应当结合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开展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从而促进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比如,在帮助幼儿养成勤洗手这一习惯时,教师首要先让幼儿认识到勤洗手的重要性,再将正确的洗手方法传授给幼儿。此后,当幼儿洗手,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再挑选出几名表现比较突出的幼儿给予表扬,并且给予一些奖励例如,在班级评比表当中粘贴一朵小红花,或者发放一些小奖品等等。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受表扬的幼儿获得更强的成就感与喜悦感,另一方面让其他幼儿受到激励,从而积极主动的加入到勤洗手的行列当中,從而促进行为习惯教育成果的提升。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幼儿的些许进步,并且给予相应的赞赏。例如,文明礼貌的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使用激励机制的方式来进行培养,文明礼貌可谓是众多中华人民的基本品德之一,更是中国发展的基础。文明礼貌不仅仅是人的外在展示,更是更体现出了一个人的内在修养,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同时也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告知幼儿什么叫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有助于幼儿体谅其他人的感受,并且促进良好教学环境建立。同时,也能为幼儿在后期处理人际关系时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在这一阶段则需要选择有效的激励方式,对于幼儿每一次的文明礼貌习惯,教师给予他们鼓励,让他们逐步养成行为习惯。
二、心理教育,敞开心扉
从心理学理论上看,心理是人类行为根基,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象。因此,要想在幼儿学前教育中取得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成效,必须同步开展心理教育,从而为行为习惯养成保驾护航。但是,由于学龄前儿童年龄较小,不适合采用专业教学的方式开展心理教育,而是通过一些较为生动化、生活化的方式将相关思想和理念传递给幼儿,为其外在行为意识提供指引[1]。比如,有些幼儿不愿意自己吃饭,此时教师可以与其进行深入交谈。首先,了解幼儿不愿意自己吃饭的原因,比如,因为幼儿家长平时习惯为喂孩子吃饭,导致幼儿出现此类问题。教师可以告知幼儿作为一名即将步入小学校园的学龄前儿童,需要具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能力,让幼儿知道什么是对什么错,从而建立起一定的非是观念。之后,教师还要与幼儿家长进行高质量的沟通,让家长从自我做起,通过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培养孩子自己吃饭的意识与能力。另外,在通过心理教育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把握幼儿的内心活动,揣测其行为动机,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教育教学工作。
例如,有些幼儿在课堂上大声说话,或者不经他人允许就随意拿别人东西。导致这些外在行为问题的内在原因是在于幼儿缺少足够的关爱,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引起他人的注意。针对这一问题,教师一方面要给幼儿送上温暖的关爱,让幼儿能够敞开心扉,另一方面要鼓励他们融入班集体当中,逐渐建立起一种阳光健康的心态。此后,其外在行为问题自然可以得到解决。
三、家园合作,携手共进
对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长和幼儿园的合作。因此,如何利用家长和幼儿园促使幼儿健康成长,成为家园合作的重要问题。作为幼儿园,要经常开家长会,加强幼儿园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充分发挥二者的功能和作用。家长要将自己孩子在家里的一些表现如实地汇报给教师,让教师能够了解到幼儿在家里的行为,包括优点和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2]。那对于幼儿在幼儿园中的表现,教师也应该及时告知家长,对于幼儿存在的一些问题,幼儿园与家长要积极进行沟通和分析,幼儿园可以多开展活动,比如说开展亲子游戏,不仅能够增进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感情,也能够让父母看到孩子在幼儿园中的表现,明确孩子自身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问题以及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差异,从而能根据自身孩子的特点对症下药,改正孩子不良的行为习惯。
比如,幼儿园可以举办“我帮父母做家务”主题活动,让幼儿从事擦黑板、擦桌子、擦玻璃、打扫卫生这样的活动,一方面让幼儿能够理解到父母的艰辛,体会父母的辛劳;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以后的生活中保持良好习惯,从而促进自身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伴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愈加突显出幼儿学前教育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对此,全体幼儿学前教师要结合实际的教学需求积极探索与之相关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以及实现路径,构建起一套符合学龄前儿童成长需求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另外,幼儿教师要加强自主学习与职业素养的提升,用各种新知识和新理念丰富自己的头脑,以此来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创新发展,促进学前教育质量和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成效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马君.家园合作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J].新课程,2019(17).
[2]曹亚荣.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路径研究[J].才智,2019(08).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行为习惯;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幼儿学前教育与常规教育显著不同,幼儿稚嫩的身心条件,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培养中应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注和关怀。对此,幼儿学前教师首先要认清自身的责任使命和职能定位。在此基础上,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帮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为今后的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有效激励,促进成长
激励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幼儿身心稚嫩,对自我认识不足,需要在外界的引导下形成自我认知,而外界的肯定会让幼儿对自身行为产生认可,并下意识地强化某种行为,这样则会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打下基础。在幼儿教育中,我们可以发现幼儿普遍喜欢受到家长和教师的表扬与鼓励。基于此,教师应当结合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开展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从而促进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比如,在帮助幼儿养成勤洗手这一习惯时,教师首要先让幼儿认识到勤洗手的重要性,再将正确的洗手方法传授给幼儿。此后,当幼儿洗手,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再挑选出几名表现比较突出的幼儿给予表扬,并且给予一些奖励例如,在班级评比表当中粘贴一朵小红花,或者发放一些小奖品等等。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受表扬的幼儿获得更强的成就感与喜悦感,另一方面让其他幼儿受到激励,从而积极主动的加入到勤洗手的行列当中,從而促进行为习惯教育成果的提升。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幼儿的些许进步,并且给予相应的赞赏。例如,文明礼貌的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使用激励机制的方式来进行培养,文明礼貌可谓是众多中华人民的基本品德之一,更是中国发展的基础。文明礼貌不仅仅是人的外在展示,更是更体现出了一个人的内在修养,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同时也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告知幼儿什么叫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有助于幼儿体谅其他人的感受,并且促进良好教学环境建立。同时,也能为幼儿在后期处理人际关系时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在这一阶段则需要选择有效的激励方式,对于幼儿每一次的文明礼貌习惯,教师给予他们鼓励,让他们逐步养成行为习惯。
二、心理教育,敞开心扉
从心理学理论上看,心理是人类行为根基,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象。因此,要想在幼儿学前教育中取得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成效,必须同步开展心理教育,从而为行为习惯养成保驾护航。但是,由于学龄前儿童年龄较小,不适合采用专业教学的方式开展心理教育,而是通过一些较为生动化、生活化的方式将相关思想和理念传递给幼儿,为其外在行为意识提供指引[1]。比如,有些幼儿不愿意自己吃饭,此时教师可以与其进行深入交谈。首先,了解幼儿不愿意自己吃饭的原因,比如,因为幼儿家长平时习惯为喂孩子吃饭,导致幼儿出现此类问题。教师可以告知幼儿作为一名即将步入小学校园的学龄前儿童,需要具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能力,让幼儿知道什么是对什么错,从而建立起一定的非是观念。之后,教师还要与幼儿家长进行高质量的沟通,让家长从自我做起,通过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培养孩子自己吃饭的意识与能力。另外,在通过心理教育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把握幼儿的内心活动,揣测其行为动机,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教育教学工作。
例如,有些幼儿在课堂上大声说话,或者不经他人允许就随意拿别人东西。导致这些外在行为问题的内在原因是在于幼儿缺少足够的关爱,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引起他人的注意。针对这一问题,教师一方面要给幼儿送上温暖的关爱,让幼儿能够敞开心扉,另一方面要鼓励他们融入班集体当中,逐渐建立起一种阳光健康的心态。此后,其外在行为问题自然可以得到解决。
三、家园合作,携手共进
对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长和幼儿园的合作。因此,如何利用家长和幼儿园促使幼儿健康成长,成为家园合作的重要问题。作为幼儿园,要经常开家长会,加强幼儿园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充分发挥二者的功能和作用。家长要将自己孩子在家里的一些表现如实地汇报给教师,让教师能够了解到幼儿在家里的行为,包括优点和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2]。那对于幼儿在幼儿园中的表现,教师也应该及时告知家长,对于幼儿存在的一些问题,幼儿园与家长要积极进行沟通和分析,幼儿园可以多开展活动,比如说开展亲子游戏,不仅能够增进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感情,也能够让父母看到孩子在幼儿园中的表现,明确孩子自身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问题以及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差异,从而能根据自身孩子的特点对症下药,改正孩子不良的行为习惯。
比如,幼儿园可以举办“我帮父母做家务”主题活动,让幼儿从事擦黑板、擦桌子、擦玻璃、打扫卫生这样的活动,一方面让幼儿能够理解到父母的艰辛,体会父母的辛劳;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以后的生活中保持良好习惯,从而促进自身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伴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愈加突显出幼儿学前教育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对此,全体幼儿学前教师要结合实际的教学需求积极探索与之相关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以及实现路径,构建起一套符合学龄前儿童成长需求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另外,幼儿教师要加强自主学习与职业素养的提升,用各种新知识和新理念丰富自己的头脑,以此来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创新发展,促进学前教育质量和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成效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马君.家园合作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J].新课程,2019(17).
[2]曹亚荣.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路径研究[J].才智,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