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淡与浓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det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与画图有别,不须着色,但研究者往往用浓、淡来区别两种不同文风的文章。浓抹重彩专指辞藻华丽、刻意雕绘的文章;质朴无华则是另一类率直而不事修饰的文章给人的印象。这里的淡,不是淡而寡味的淡,而是指质朴、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有关文章的讨论一深入,浓、淡的问题就会浮出水面,很自然地成为人们感兴趣的话题。
  周作人的《谈文》引用清人叶松石(叶炜)《煮药漫抄》中的话:“少年爱绮丽,壮年爱豪放,中年爱简练,老年爱淡远。学随年进,要不可以无真趣,则诗自有可观。”确实说出了部分作者不同年龄段文风发生变化的实际。文学史有文、质关系的讨论,质是文意、文章的内容,也有将质说成道的,而文则是文辞、文饰,说俗一点,就是文意的包装。柳宗元说:“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夸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夸采色、夸声音、炳炳烺烺”,这是华丽、浓艳的标志。大概写文章的人都有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初时总是较多地注意好看,极想为文章披上一件华美的外套,不懂得将作者的心意隐藏于对事实感性、生动的叙述中,会有更好的阅读效果。一冲动就要显身,直接出面抒情,堆砌各种美丽的辞藻,给人的感觉就是“露”,而露又总是同“浅”联系在一起。“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年岁增长了,经历多了,看惯了云卷云舒,心境、文思也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获得升华,繁复的包装也因此成为多余,笔下的文字虽然趋于平淡,却包含了更多值得珍视的人生经验。
  其实以上所说只是常态,文章作者禀赋不一,存在大量的例外。韩愈每写文章,似乎都会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安排好对仗、排比的句式,大量使用精心建构、刻有他个人印记的语词,似乎下定了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决心。总起来看,韩愈的文风一以贯之,从未突破铺张扬厉、刻意修饰文辞的基调。读韩愈的文章就像是饮一杯度数极高的白干,自忖酒力不济的读者,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周作人对韩文便啧有烦言,曾在多个场合批评韩愈的文章,说是装腔作势。周的性格取向于平淡,任何时候都是一副不温不火的模样,他写文章,即使内心深处波澜起伏,也有意将其调控在浅浅漪涟的底下。《煮药漫抄》中“学随年进”一句,暗含了老年淡远优于少年绮丽的意思,证之史实,也并非必然。“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独特的遭际,影响了作者的心态,让庾信文章由年少时的绮靡变而为暮年的激烈,并由此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卓越地位。此外,同一个作者笔下也经常出现时淡时浓的变化,苏轼为文,大多挥洒自然,率意发声,赵翼说他:“随物赋形,信笔挥洒,不拘一格,故虽澜翻不穷,而不见矜心作意之处。”但写《赤壁赋》,作者锻炼字句,精心铺排,再迟钝的读者也能感觉得到。也许是因为作者“才”大气粗,一使性子,笔下文字便浓到了无以复加的极点。
  “平淡”一词也常用于诗的品位。杜甫评价孟浩然“诗赋虽不多,往往凌鲍、谢”,清丽、淡远是鲍、谢诗歌的基调。闻一多也很欣赏孟浩然清纯的诗风,说孟诗的好处在于自然地构筑了一种质朴、淡雅的诗意氛围,让读者非常自然地融入其中,触发与诗人相同的心律律动。闻一多感叹道:“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又说:“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闻一多是诗人写论文,说话多少带点夸张。平淡并不是好诗的全部,杜甫、李商隐的诗就不很平淡,孟浩然的诗也有通篇平淡、夹有极浓一联的情形,“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极为工巧,是诗人雕琢文句、用尽心机的创制,在这些诗里,浓丽与平淡和谐地整合在一起。与品诗一样,文风平淡也常能获得文评家的赞语,称之为“言近而旨远”。胡适解释说:“从文字表面上看来,写的是一件人人可懂的平常实事”,稍加品味,“却还可寻出一个寄托的深意”。胡适认为“言近”则越近(浅近)越好,“旨远”则越远越好。“寄意遥深”,这个充满了诗意的词语,便常常用来形容平淡而富有内涵的文章。综合古人的评述,我觉得一进入学理分析的层面,尽管也还有对与平淡相反的浓艳肯定的声音,但衡量的天平大多向着简淡一面倾斜。“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铺张扬厉、华丽浓艳的文章,虽然还不致被一概否定,但总体评价远不及前者是不争的事实,且多不是作为可以仿效的对象予以推介的。
  清初戴名世《章泰占稿序》说:“质者,天下之至文者也。平者,天下之至奇者也。莫质于素,而本然之洁,纤尘不染,而采色无不受焉。莫平于水,而一川泓然,渊涵渟蓄,及夫风起水涌,鱼龙出没,观者眩骇。是故于文求文者非文也,于奇求奇者非奇也。”“于文求文者非文也,于奇求奇者非奇也”一语,尤其值得我们重视。质似素、淡如水,将作文的心态放平了,将想要表达的意思提纯了,然后才能有文,进入无意求奇而奇思自现的境界。可见善文的戴氏也将朴实无华视为文章的最高境界。孔子“绘事后素”一词,后人释义颇多含混,戴名世对此似乎有自己的理解,以为惟将铅华洗尽,方有“真实者以存”,“潦水尽而寒潭清”,意境空灵、韵味无穷,寄情文墨者谁不想这样的文章能多多地出现在自己的集中?《稿序》最后,作者鼓励章泰占,“终抱其质而毋漓之,终守其平而毋凿且汩之也哉!”总起来看,反对雕琢是戴名世一贯的主张,在给刘言洁的信里谈及文章之道时,他又一次强调“率其自然而行其所无事”,始能让文意“与混茫相接”,“无所有乃其无所不有”,因为自然而能摒弃束缚,才有文意的廓大与深邃。他还将“淡焉泊焉,略其町畦、去其铅华”称为“君子之文”。桐城派的文章以雅洁、凝练著称,这也与该派文人自戴名世起,一直宗奉归有光不无关系。归有光集中的名篇大多朴实无华,绝少铺张的文饰,往往一个白描的动作,便足以凸显人物的情态,并将读者迅速引入文章描述的情景中。像《寒花葬志》中寒花冉冉而动的眼珠,《女二二圹志》中出生未及周岁的女儿跃入其怀的欢腾,都能引来读者如在目前的感动。
  说了那么多古人对平凡、淡雅的赞扬,那么浓艳、绮丽是不是一无是处了呢?我觉得在人们推崇的文章中,有些篇什虽然不是作为浓抹重彩获赞,但其精心雕琢文句的痕迹随处可见,本质正是绮靡,王勃《滕王阁序》便是如此。王勃此文,文句多用对仗,词藻极为华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诗序中的文字大多经过了精心的锻炼,说是一挥而就,真的让人不敢相信。青菜萝卜各有所爱,这篇由极度富丽的文字和出人意表的想象组成、竭尽雕琢能事的骈体文章,被人赞叹至今,不也证明了华丽的文风也自能获得人们的赞赏么?诸葛亮的《出师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篇中语句精雕细刻、光昌流丽,读过的人谁不说好。陶渊明是隐士,置身世外,心似止水,文章也以平淡相标榜。唐顺之说陶文“未尝较声律,雕文句,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但陶集中“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样极富想象、文采斐然、无比精美的文句真能不假思索、信手写出吗?
  行文至此,我想到了苏东坡《与二郎书》中说过的话:“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不同年龄段文风的变化前面已经说过,而成熟的平淡是绚烂之极的提法,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在我看来,陶诗正是绚烂之极的平淡,平淡中融入了丰富的色彩,要取得这样的审美效果恐怕少不了作者的苦心经营,没有几十年功力岂能至此?同样的,上面提到的归有光的几篇短文能获得这样的审美效果,同作者观察的细致、情感体验的真切都有极大的关系。成熟的平淡,正好说出了归有光这样具有极高才艺的作者的写作本事。唐顺之批评沈约,说他在声律与文句方面殚精竭虑,“竟不曾道出一两句好话”。我觉得唐顺之责人太过苛刻,正是因为齐梁诗人计较了声律与文句,才有唐诗的繁荣,杜甫、李商隐的诗学成就均受惠于声律与文句的计较,沈约的这份功劳不可抹杀。齐梁诗风虽因绮丽被后人批来批去,但鲁迅肯定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并没有排除讲究声律、极富文采的齐梁。被人喜爱的鲍照、谢朓、江淹正是这一时代涌现出来的杰出作家。杜甫的诗学成就为世人所公认,但“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岂是不经深思,可以随意得着的文句?即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初读尚觉平常,一细想,分明能体会到其中的工巧。
  综合上面叙述的各种情况,我觉得强调文章本色是对的,但只要言之有物,而非无病呻吟、为文造情,文风淡些、浓些都不是问题。中国人临事标举中庸,写文章浓淡相宜、左右逢源当然好,实行起来其实很难,有所偏至并无大碍,浓得有特色,淡得有深意,都不失为好的文章。姚鼐曾经说过这样的话:“阴阳刚柔,其本二端”,“糅而偏胜可也,偏胜之極,一有一绝无,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皆不可以言文。”说的虽然是文章刚柔,但延用于浓淡,也是一样的道理。
其他文献
《思复堂遗诗》是“海外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唐君毅先生(1909—1978)母亲的诗集。1973年唐君毅在母亲去世十周年之际,在台北学生书局出版了亲订手抄影印本《遗诗》。之后1991年、2016年两岸《唐君毅全集》均曾以《亲人著述》的形式收录。但自其问世将近半世纪,她多半只是作为一位“名人之母”的闺阁吟唱的风雅陪衬出现。尽管1973年唐先生亲订本“编后记”中曾如此称道其母之诗:“吾母常称温柔敦厚为诗教
1951年11月,中国教育部在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上拟订工学院院系调整方案的基础上,于1952年进行全国大学院系大调整。浙江大学理学院的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被并入复旦大学,医学院并入浙江医学院,法学院停办,农学院独立为浙江农学院,而文学院、师范学院则一部分被并入华东师范大学,一部分与之江大学组建成浙江师范学院,其余部分也被并入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等;浙江大学本身只保留工学院的电机、
王郢: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兴起了一股“国学热”,学术界对此争论也很大,你们二位对此有何看法?  刘绪贻: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广义的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两汉的经学、魏晋的玄学、宋明的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的骈文、唐宋的诗词、元曲、明清的小说以及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体系。狭义的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学术。  以传统文化为根基的国学,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在中国的历史上起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亡命海外。1899年他横渡太平洋,心潮澎湃,作《二十世纪太平洋歌》,讲到自己前往新大陆的目的,是“誓将适彼世界共和政体之祖国,问政求学观其光”,但只到达夏威夷。直到四年之后,梁启超才实现了到美国访问的计划。1903年,他受旧金山保皇会的邀请,于正月廿三日,从日本前往美洲,到美国考察。他遍游美国各大城市,深入当地华人社会,与美国政要交往,用心考察美国的方方面面,后将赴美考察所见
一  你是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就怎样对你。  你从来都不惹麻烦,你总是在排除麻烦,麻烦却总是来找你。  什么时候你才能稍稍安静下来呢?静得没有事做呢?静得自己想做事也没办法寻到事?静得自己无所事事也能那么若无其事,也能那么心安理得?  这可能是一个妄想,你总这么喜欢妄想,要不就是那么幻想。  怎么样才不这样呢?只须好好睡上一觉,一切也就正常了。  正常的你又会再忙,开门,关门,打喷嚏,找东西。  
“序言”作为一种文体,究竟起自何年,始于谁手,今已无可考证了。虽然章学诚在他的《文史通义》中说,后世文体“皆备于战国”,但今天存世的典籍,先秦以前的,我们却未见有“序言”这种文体出现。而赵翼虽有“孔子作《序卦》及《尚书序》”一语,但他这里所言之“序”,却并非我们所说的文体意义上的“序言”,而只不过是一种解说之语罢了。至于姚鼐《古文辞类纂·序》所说的“《诗》、《书》皆有序,而《仪礼》篇后有记”,其所
春风吹拂,花园里的花静静地开了。往年花开花落,我昂然进出家门,并不曾过分留意前门后院的花卉。但今年自3月中旬学校停课起,我开始禁足居家,每天早晚两次散步回来,习惯放慢脚步在房前屋后溜达。鲜花点缀在房子周围,一派勃勃生气。我忽然感谢身边有花卉们每天陪伴,每天展现美丽,让心情紧张的我在赏花中松弛了心情。虽然电视里美国新冠疫情铺天盖地,确诊感染人数天天飙升,死亡人数也日日催生悲哀,但有鲜花陪伴,心情慢慢
考察中国笔记文史地理,历代笔记北至漠河,南极琼岛,东越沧海,西讫伊犁。因为我原在大西北读书、工作、生活,所以比较关注西北史地和各色人物。“秦中自古帝王州”,陕西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杰出人物推陈出新,文史笔记车载斗量,现在依然是中国文化大省强省,这咱就不说了。且说宝鸡以西的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四省区,辽阔的边地风光和多彩的异域风情,相对复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吸引内地各色人等前往寻幽探秘,激
中国内地现有一千三百多个县。作为一个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首善之区),县城是城乡之间最主要的中介,可谓“城市之尾、农村之头”。有网友说:“北上广是中国的幻象,县城才是中国的底色。”  邓丽君有歌:“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小城故事真不错。”如写一篇《生活在小县城的N个理由》,可列出诸多说辞,如生态环境较好,工作和生活节奏不像大城市里那么快,房价相对不是很高,通勤方
对于祖父王时泽早年的事迹,多年前我是稍有耳闻。比如他十八岁即自费留学日本,为所谓“航海救国论”者,在日本曾与秋瑾以姐弟相称,且同时加入同盟会,投入过辛亥革命,还出任过东北商船学校校长及青岛市公安局局长等,但未知其详。直到后来读了表哥陈漱渝的几篇回忆文字,又在2008年第四期《传记文学》中看到《王时泽与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海军》一文(黄海贝先生所作),才算对祖父有了更深一些的认识。尽管将其放入历史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