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特定的教学目标,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设置一定的问题情景,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西方学者德加墨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通过提问,教师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同时也可以调动和拓展学生的思维。思维始于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完整的思维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说,思维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问,不断解答,不断追问,不断明朗的过程。教师的课堂艺术在于激起思维的火花,把课堂教学建立在思维的深度上,这正是课堂提问的魅力所在。
一、提问要掌握好适当的时机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方式,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和手段。但提问必须掌握好适当的时机。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处于“愤”和“悱”即“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急需状态下,思维才会十分活跃。也就是说,在学生头脑中产生问题并迫切需要解决的情况下,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最高。这时,学生就会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或所提出的问题加以高度注意,加以思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巨大的内驱力。教师把握好这个时机提问,就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和有效解决。因此,教师必须深入学生中,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够适时、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使提问取得满意的效果。
二、提问要有启发性,做到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有效的提问,必须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教师的提问,要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课堂提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过于简单化,缺乏思考价值,有些教师习惯于“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类判断性提问,这样的提问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也很难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学生的认识能力得不到发展,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提问应多问“为什么”“怎么样”,还要注意提问具有发散性、开拓性的问题。要注意从不同角度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
对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可能会不尽如人意,或答非所问,或干脆回答不出来,这都是提问中经常会出现的情况。当学生对问题不能正确理解时,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不要轻易代替学生回答,应从不同的侧面给予启发和引导,要善于运用疏导性、铺垫性提问,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应倡导学生展开讨论。提问并非只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要特别注意对学生思考过程的启发诱导。课堂提问的终极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教师的提问必须面向大多数学生。我们在教学中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的观念,难题问成绩好的学生,容易题问学习差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提问,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从另外的角度上看,这种提问方式造成的结果往往是成绩差的学生更不能意识到自己有学习的需要。因此,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责任尽自己的努力恰当地回答问题。在课堂提问中,还必须克服“先提名,后提问”的提问方式,因为这是不能激起全体学生积极思考的错误提问方式。当指定学生发言后,其他多数学生的思维就会处于松散状态。即使学生没有举手,也可以自然地向他们提问,以让他们更好地集中精力,让所有学生处于同等的训练要求下做出自己的努力,寻求各自的最大发展。
四、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给予评价
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才能活跃;也只有这样,课堂效率才能得到有效提高。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学生回答得好,为什么好,好在什么地方;对于错误的回答,教师不要过分关注错误的本身,要对错误的性质和程度加以评判,引导学生发现错误的合理成分和发生错误的症结,鼓励学生对错误进行自我分析总结。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
课堂提问的优化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断地探索、实践、反思和总结,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水平,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责任编辑 黄 晓)
一、提问要掌握好适当的时机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方式,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和手段。但提问必须掌握好适当的时机。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处于“愤”和“悱”即“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急需状态下,思维才会十分活跃。也就是说,在学生头脑中产生问题并迫切需要解决的情况下,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最高。这时,学生就会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或所提出的问题加以高度注意,加以思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巨大的内驱力。教师把握好这个时机提问,就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和有效解决。因此,教师必须深入学生中,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够适时、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使提问取得满意的效果。
二、提问要有启发性,做到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有效的提问,必须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教师的提问,要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课堂提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过于简单化,缺乏思考价值,有些教师习惯于“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类判断性提问,这样的提问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也很难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学生的认识能力得不到发展,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提问应多问“为什么”“怎么样”,还要注意提问具有发散性、开拓性的问题。要注意从不同角度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
对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可能会不尽如人意,或答非所问,或干脆回答不出来,这都是提问中经常会出现的情况。当学生对问题不能正确理解时,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不要轻易代替学生回答,应从不同的侧面给予启发和引导,要善于运用疏导性、铺垫性提问,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应倡导学生展开讨论。提问并非只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要特别注意对学生思考过程的启发诱导。课堂提问的终极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教师的提问必须面向大多数学生。我们在教学中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的观念,难题问成绩好的学生,容易题问学习差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提问,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从另外的角度上看,这种提问方式造成的结果往往是成绩差的学生更不能意识到自己有学习的需要。因此,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责任尽自己的努力恰当地回答问题。在课堂提问中,还必须克服“先提名,后提问”的提问方式,因为这是不能激起全体学生积极思考的错误提问方式。当指定学生发言后,其他多数学生的思维就会处于松散状态。即使学生没有举手,也可以自然地向他们提问,以让他们更好地集中精力,让所有学生处于同等的训练要求下做出自己的努力,寻求各自的最大发展。
四、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给予评价
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才能活跃;也只有这样,课堂效率才能得到有效提高。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学生回答得好,为什么好,好在什么地方;对于错误的回答,教师不要过分关注错误的本身,要对错误的性质和程度加以评判,引导学生发现错误的合理成分和发生错误的症结,鼓励学生对错误进行自我分析总结。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
课堂提问的优化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断地探索、实践、反思和总结,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水平,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