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课:一次语文生命之旅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920394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静静的会场中聚满了热爱小学语文教育的人,一个刚入职三年的年轻人带领着可爱的孩子们和凡卡进行着心灵的对话,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拨动着每一个学生的心弦,所有人共同感受着一个异国孩子的苦与乐……
  ——题记
  一、不负初衷,用深爱去走近语文
  我就是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当一名语文老师是我从小的理想,三年前,当手捧教师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喜极而泣……带着欣喜,更带着对语文的热爱,我走进了这片心灵的热土。
  我深知语文教学应该直抵学生的心灵深处,教学伊始,我在教学笔记的扉页上写上了这样的文字:我要像一条流动的小河,滋润学生的心田;我要当一根火柴,点燃学生的情思,让他们更好地走近语文,走进真、善、美。
  在课堂上,我用激情鼓舞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因为,我始终相信,老师有激情,课堂上才有热情,学生才能有感情,从而更好地走进文字,走进语文。无论是随堂课,还是公开课,我都全身心投入,讲到激动之处,激情飞扬;情到愤怒之时,扼腕长叹。可以说,每一次语文教学都是我和学生的心灵共鸣,他们和我一样,也热爱上了语文,热爱上了文字,难道还有比这更幸福的事吗?
  我知道,语文教学光靠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丰厚的文化底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翻阅一个个特级教师的成长史,我发现他们几乎都热爱读书,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了让自己在教学中更加游刃有余,我研读了不少前辈们的书籍,除此之外,我每次在上完课后,还会潜下心来写一些教学随笔或者教学心得,不断地反思也让我有了不少的成长。
  二、不负使命,用探究去研磨课堂
  见到那些名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和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像见招拆招的武林高手一样在语文中挥洒自如时,我总是羨慕不已,这才是生命价值的体现啊!
  2017年11月机会来了,巫山县两年一届的语文赛课来了!我心里窃喜,这是多么来之不易的机会,我格外珍视。一次次教学设计,一次次试教,甚至在下班后,我一个人在教室里打磨。在一个人的课堂上,我一会儿扮着老师,一会儿又扮着学生,在这两个角色之间不断地找感觉,不断修改教学预案。
  在教《凡卡》一文时,我凭借巧妙的情境营造、生动的语言描述、感人的配音朗读、活跃的师生交流,打动了所有学生、评委及听课的老师,获得了全县一等奖的第一名,还将代表巫山县去重庆市参加市级赛课。听到这个消息,我既激动又紧张!为了让教学更有深度,在教学理论方面,我又进行了充电,汲取理论的营养。经过一次次的打磨,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了两点:
  1. 理清人物关系,梳理故事内容 ;
  2. 体会悲苦命运,用情渲染课堂。
  当然,在试教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在提取信息环节中,效果不够理想;学生在语用环节费时较多;在阅读策略的处理中,始终都是我在牵着学生走,而不是学生自主构建的。困惑并不可怕,困惑就是我们每一个青年教师的教学生长点。在4月5日,我虔诚地去教研室请教赵清云老师。
  赵清云老师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要定点设角色,让学生习得本课小说的阅读策略——角色带入法,即把自己设定在文中进行角色思考,从而感受人物的形象,进而更好地突出小说的文体特征。在重视文体意识的基础上,我重新确定了教学设计的环节:
  1. 整体感知——讲述人物故事;
  2. 走进凡卡——读出饱满形象;
  3. 聚焦表达——感悟对比反衬;
  4. 迁移反衬——深化悲怜之情。
  在磨课团队的指导下,我的课在原来的基础上又上了一个高度。我知道了教阅读要有清晰的文体意识,小说就要讲出小说的特色和味道,尤其是用对比的阅读策略,品读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不同。感悟对比、反衬的表达方法及其作用,让学生受益匪浅。学生通过细读文本,想象凡卡的生活,感受他命运的悲惨,与他同悲喜。
  磨课团队所提出的目标意识和强化训练意识让我醍醐灌顶,再一次地提醒我教学中一定要把目标和语文要素牢牢装在心里。结合学段目标,进一步钻研教材,结合学情研究教法和学法,明确本节课教什么及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学什么及学到什么程度……就这样,在磨课团队的指导下,一次一次地磨课,一次一次地点评,一次一次地调整。
  通过团队的磨课指导,提出的既有理论高度又可实践操作的修改方案,让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有了全新的突破。衷心感谢这个团队的精心指导,对我个人而言,受益的绝非这一节课的设计,而是观点和理念上的更新,这必将对我今后的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体会最深的几处:
  1. 要重文体意识。以前教每一篇课文的时候,我并没有非常清晰的文体意识,一直以来不管什么文体,都是按照记叙文的方法去教。通过磨课我明确了教学一定要有文体意识,《凡卡》一文属于小说,拟定教学目标中要时时凸显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在课堂上应该努力去呈现小说的味道。深感“今是而昨非”,好在迷途之未远。
  2. 要重目标定位。在磨课前的备课中,我会用心地挖掘每一个可以教的点,就像满院子打井,但是由于哪一个坑都没有深挖,以至于每一个井都没有出水。通过这次磨课,我明确了一定要抓大放小,对比和反衬是本篇小说的特色和亮点。在调整后的设计中,我更加注重教学目标的定位,重点放在对文章写法的揣摩与体悟上,聚焦对比、反衬的写法,让学生在对比、反衬中读出悲惨的凡卡。通过迁移反衬,深化悲怜情怀,学生在对比读的时候,眼眶湿润了,这才是真正有深度的语文学习啊!
  3. 要重阅读策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团队的指导,我更深入地领会了这一点,教阅读要有阅读策略的渗透,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磨课后的教学,我适时地教给学生阅读策略,如猜测策略、连结策略、对比策略等,相信这些实实在在的阅读策略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
  通过团队的指导,我有了满满的收获,特别是在我的教学职业生涯中能遇到这样一些具有小语情怀的人,我是多么荣幸啊!他们是我成长路上诲人不倦的引路人。
  (作者单位:重庆市巫山县大昌小学)
其他文献
一、谈话导入rn1. 同学们,今天,不仅有老师来和你们一起上课,我还带了我的朋友来,我要隆重介绍一下它!(出示观察记录卡)rn2. 认识它了吗?那你说说,老师介绍了什么,让你这么快
期刊
教育因生命而存在,生命的成长需要是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方式,因此教育应关乎生命、尊重生命、指导生命。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
一、游戏导入,初识家乡风俗rn1.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小游戏,叫“你话我猜”.游戏规则: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用自己的家乡方言说一句话,其他同学猜一猜他刚才说的是什么.再
期刊
【摘要】:在数学教育中,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理念也要不断的创新,在作为三大主科之一的数学,教师要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们对于数学的兴趣,才能够学好数学。本文针对数学教育中可以创新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探究,主要从提高学生们的数学兴趣、教师通过情景教学、培养开放的课堂环境、树立学生们的信心和勇气四方面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提高学生们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教育理念创新  中
摘要:依据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有目的的引导小学生们参加数学教学活动。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点培养小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开发小学生们的思维。下面我将由小学数学新课改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来对大家进行阐述小学数学新课改教育对小学生带来的好处。  关键词:思维、主体、教学方式  中国分类号:G623.5  在當前教育形势下,数学教学内容删繁就简,教学方法和手段必然要有所更新外,小学数学教学在学校中的
2009年1月,中国信息产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发放第三代移动通信(the third generation,3G)牌照,正式标志着我国迈入了3G时代。其后,随着Iphone4和大
摘 要:本文探讨了中职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积极意义,指出中职学校的资助工作不仅帮助很多困难家庭的贫困学生完成了学业,帮助想学习技术的年轻人走上了技术工人的岗位,而且国家的资助政策对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中职学生 资助工作 中职教育 发展  中国分类号:G71  国家加大了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学生资助政策,投入大量资金资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随着国家对中职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学科整合正成为一个改革的热点。本文结合小学英语绘本教学的角度出发,阐述学科整合的含义,学科整合的目标,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意义以及如何实现小学英语绘本教学的学科整合。  关键词:小学英语 绘本教学 学科整合  中国分类号:G623.31  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个人都拥有多种智能,且有程度上的差异,即具有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来达到多元智
【摘要】导学案作为实施学案教学的载体, 促进了高效课堂的形成。导学案与传统教案有着明显区别,老师怎样教是传统教案主线,而学生自主学习是导学案的主线。长期坚持使用导学案授课,更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导学案;新课改;自主学习  中国分类号:G633.3  导学案是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能力、生活体验、感知能力,为构建学生主动学习体系而编制的学
眨眼间,已从教近二十年,一幕幕,一场场,仿佛就在昨天。  初入教坛,自己还是个毛孩子,当年那个站上讲台都会紧张的丫头,总在想:我要教给孩子们什么呢?要怎样讲才能让孩子们易懂乐学呢?要如何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获得他们的认可与尊重,拥护与爱戴呢?我在一堂堂课中,一次次反思中,在与孩子们打成一片的课间,在无声的关爱中寻找答案。  还记得进入镇中心小学后,晚自习时,我发现有原来教过的村小的孩子偷偷趴在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