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甜才是常态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w3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咏梅的小说《走甜》是一篇地道的都市文学,揭示了都市人隐秘的灵魂,展示了其真实的心理图景。在强大的乡愁文学、乡土叙事传统面前,《走甜》的问世犹如倔强的小草从石块缝中刚刚探出头来,让我感到新奇和震惊。
   小说主人公苏珊已迈入中年,开始厌糖,每次喝咖啡时都特意嘱咐店员去糖,即走甜之意。她到了易发福的年龄,为了保持没生育过的身材,自然不喜欢甜的滋味。伴随着中年而来的还有失眠,这也是令她揪心的。可是,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的不经意邂逅,又激起了她心底的波澜,唤起了她心中甜滋滋的感觉。如“发布会结束后,苏珊马不停蹄地交当天稿,在电脑前敲下他名字那一刻,她就有了甜蜜蜜的滋味。那个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变甜的”。当然,心理的甜与味觉的甜是两码事,用通感手法行文却是别出心裁。
   文学是人学,人是情感的动物,《走甜》书写的是苏珊情感的真实流变。自从那次邂逅之后,苏珊就把全部心思用在他身上了。因为一些细节引发了所谓的情感共鸣(事实上,只是苏珊的一厢情愿、自作多情),“苏珊顾不上跟人讲话,低头喝汤……他和她的脑袋快要凑到一起了。……她认为他们的余光是相遇了的。苏珊心里生起了一阵暖意,她跟他是一伙的,是同桌的他,甚至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苏珊有了奇怪的纯真的想法。”从此,她自以为邂逅了一个心仪的他,便时时刻刻心中装着他,发自内心地欣赏他,深深地迷恋着他,情不自禁地沉溺于这段感情之中,对失眠也不在乎了。
   窃以为,她无非想借机找回青春时的浪漫和激情,想象其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为他在QQ空间里写诗,痴情得无以复加,如“趁天还没亮的时候,她理性地认证了一下对他的爱。她爱他,是纯粹的,不怕被人笑话地说,是纯真的”。为了吸引他的眼球,她专门买了漂亮的衣服;为了衬托胸前,买了新乳罩,甚至还为胸前那个椭圆形煞费苦心。后来他们又相遇了。“醉翁之意不在酒”,两人出席酒会心照不宣,约会才算正经事。他们偷偷从会场上溜出,火急火燎地奔赴林中腹地,她急切地盼望着。关键时刻,他却让她大失所望。如他的唇凑近了她的脸颊,她在幸福地等待,“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她感到了他的迟疑……突然听到他在黑暗中,长出一口气,说……说完,他放开了她。”原来是因为她不再年轻。“他的话还没开口,就闻到了她耳根散发出那股药油的味道……就是这股味道停止了他的动作,这味道对他而言,散发着衰老、不支、无奈……”精明的他终于让她省悟了,彻底地弄清了自己的劣势。更具有反讽意味的是,她胸前那个专门为他设计的椭圆形亮点根本没有引起他的注意,倒是吸引了路边老头的目光。
   这篇典型化的心理小说倾情地书写着城市的欲望,触及都市人骚动不安的心灵,是当下都市五颜六色的写照。黄咏梅是70年代出生的作家,她成长在上个世纪90年代。那时,正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她离开了乡村,乡村记忆模糊。于是,她把笔头转向城市,书写市民生活,揭示心灵的困境和危机。在物质极大富足的当下,国人焦灼不安,渴望一夜情的浪漫,希望平庸的生活中擦出那么一点火花,人之常情。《走甜》则直击世相,为国人寻找心灵的存放之所。
   苏珊生活富裕,丈夫百般疼爱,但她却不知珍惜。她不服老,要抗争,要寻回年轻时的激情与浪漫,结果是丈夫宋谦送给她的正版斧标驱风油出卖了她。男人的逢场作戏到此为止,她是否息心呢?小说结尾意味深长,丈夫买回的老紫檀木让她睡了一个安稳觉,留给了读者一个开放式的结尾。
   黄咏梅站在全知全能的角度叙述,便知他的妻子和苏珊的老公都是实利主义者,前者希望老公仕途发达,后者想方设法让苏珊生活得好。遗憾的是双方配偶都只注重了世俗层面,却忽略了精神层面。那么,苏珊与他的情感邂逅就属正常。而在这个道德失范、价值衰落、伦理崩溃的年代,男女爱欲只能是昙花一现,不会长久。古人云,生活不如意十有八九,走甜去糖,安守本分、本真,领略生活的苦涩才是生活的常态,刻意地追求浪漫只能是自讨没趣,而这便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深意。
   张友文,文学评论家。全国公安文化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文化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现供职于湖北警官学院;已出版四部公安文学评论专著:《点击公安文学》《聚焦公安文学》《盘点公安文学》和《回望公安文学》。
其他文献
文言文教学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只喻,老师很重视,学生也把文言文当作学习语文的重点和难点,然而,“文言文难教,学生厌学”,这却是许多语文老师教授文言文面临的问题。  如何激活文言文课堂,让学生有兴趣去学习文言文?我认为关键是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和方法,做一个课堂的引导者与参与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大胆主动地参与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具体的学情,我
“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用微笑的力量去关照周围,去感化周围,去影响周围,直至每个人的脸上都挂起一片不落的灿烂,用青春再造辉煌——唯有奉献才是欢乐。”这句话常常激励着我的工作、生活、学习,成为我不断进取的动力。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时时刻刻追寻着心中前进的目标。回顾过去的工作、生活、学习真可谓丰富多彩,回味无穷。   作为班主任,没有威信是无法工作的,所以工作中我不断的为自己“充电”,因为我深信
非预设中的问题等生成资源,是语文课堂上常见的生成形态。教师对这些生成性资源能否采取有效的调控策略,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那么,面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新的考验与挑战,教师该如何提炼、重组与调控课堂教学中的“非预设生成性资源”,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呢?  一、尊重教育规律,正视非预设生成  布鲁姆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教学的价值恰恰体现于课堂上超出教师预设的结果的产生。这种
阅读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关键。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求不断提高,积极探索切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求与实际的有效教学模式成为当前重要课题。近年来,“少教多学”模式逐渐被应用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相对传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少教多学”教学模式具有突出优势。  一、少教多学模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所谓少教多学
所谓“绘本(Picture Book)”,通俗地讲,就是孩子们最喜闻乐见的图画书。它是集连贯性图画、简洁性文字和精美性设计为一体的具有艺术形式特点的一种书籍类型。与传统连环(漫)画相比较:后者就像是传统舞台剧,阅读者带有较大的距离感且只能在一定角度用全中景去看;而绘本更像是一部电影,既可展示宽广的视野,又有细节内容的特写,既有极其趣味的故事情节,又潜藏着起承转合的节奏设计。因此,绘本阅读看似简单无
做了二十多年的语文低段教师,我一直在思索——  工具性、人文性,语文究竟是什么?语文应该教什么?刚入学的孩子最喜欢读、最喜欢写的到底是什么?  我们磕山小学教研组提出了低年级“魅力童诗教学”。通过让孩子们诵读儿童诗、品味儿童诗、创作儿童诗,激发学生学习和欣赏文学美的能力,让学生爱读、爱写,爱上语文。  “魅力”就是“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吸引学生学”是教得有效的关键。  一、童诗走进课堂  一、二
题目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文章的脸面所在,其主要作用有:交代写作对象和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和情感,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和环境,提示行文的线索,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等。常言道“题为文之眼”,透过题目之“眼”,读者可以洞见文章的许多相关信息,解码题目所隐含的信息,对提高阅读理解质量具有事半功倍之效。那么,阅读教学该如何借助课文标题来优化学生的阅读理解呢?本文拟以人教版七——九年级教材为例,作如下探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中素材就是“米”,没有素材,作文是不可能写出来的,所以要注重积累素材。教材中,很多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作者本人经历、思想、写作的时代背景都可以作为素材,积累运用到写作中去,为写作做好素材上的积累和铺垫。  一、以课文中人物为素材的积累及运用  (一)素材的积累  教材中出现的人物大多是历史人物,是作者根据生活原型塑造出来的典型人物,如《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后期在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它是在批判现代主义科学理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术界对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有一定共识,如去中心化,去一元化,反对宏大叙事,反对总体化及确定性的话语系统,强调非理性、差异性,强调反思及批判精神,倡导多元化方法论。在发展过程中,后现代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对教育的目标观、课程观和知识观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本人于2013年9、10月间访美,亲眼目
一、“一主两翼”的基本内涵  新课程改革强调发展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也对教学方式进行了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授,是一种典型的“满堂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主两翼”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基本内涵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是“一主”,“两翼”就是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法和竞争学习法,这就是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