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如何借助课文标题优化阅读教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anghu1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目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文章的脸面所在,其主要作用有:交代写作对象和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和情感,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和环境,提示行文的线索,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等。常言道“题为文之眼”,透过题目之“眼”,读者可以洞见文章的许多相关信息,解码题目所隐含的信息,对提高阅读理解质量具有事半功倍之效。那么,阅读教学该如何借助课文标题来优化学生的阅读理解呢?本文拟以人教版七——九年级教材为例,作如下探讨。
  一、巧用题目,激趣导入
  导入系教学起始环节,目的是激发兴趣,调动情感,让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标题可用来作为课堂导入,它们有的包含比喻义和象征义,给人以阅读想象;有的暗含悬念,给人以阅读期待。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巧借这些题目,导入新课。如一位老师执教《在山的那边》(七上)时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在山的那边》(板书课题),‘在山的那边’到底有什么呢?让我们一道带着期待走进课文。”寥寥数语,简洁明了,引人入胜。再如在教学《杨修之死》(九上)一文时,有教师导入道:“杨修是三国时期的文学家,做过曹操的主簿,据史料介绍他聪明过人,深得曹操赏识,但后来被曹操所杀。杨修之死谁之过呢?”教师随即在题目后面画了个大大问号,话虽不多,学生的好奇心却调动起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类似的课文标题在教材中还有不少,如《变色龙》(九下)等,留心这些题目,并将其巧妙转化为简洁明了的导入语,不失为一种便捷有效的方法,它的特点是开门见山,直接入题,看似信手拈来,却有不同凡响的激趣效果。
  二、扩展题目,感悟要点
  感知文章内容是阅读理解的基础,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设置了整体感知环节,以检查并强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知。有些课文(这类课文一般以事件或人物某个鲜明特征作为标题)可以从题目入手,通过扩充题目来实现整体感知,因为补充题目的过程,实际上是加工文本信息、认知文章内容的过程。以《散步》(七上)为例,有的教师扣住题目“散步”二字,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补充题目,概括内容要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着以下要素扩充题目:什么人(一家三代四口人)散步?什么季节(初春季节)散步?在哪(田野中)散步?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为走大路还是小路出现了分歧)?结果怎样(圆满解决了分歧)?经过对题目的不断扩充,学生明晰了本文的内容要点,把握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扩充题目的方法很多,因文而异,如《背影》(八上)一文,它是以父亲送别“我”时,给我留下的深刻记忆的“背影”为题的,看似平淡的题目中蕴含着至爱亲情,值得品味。特级教师韩军解读本文时,根据自己的阅读感悟将课题扩充为“生之背,死之影”,一语中的,揭示了《背影》的深刻内涵,让人为之震撼——作者笔下的父亲背影竟有如此深厚之意蕴!这种解析扩充,将读者的阅读感悟和独到见解融入其中,鞭辟入里,启迪心智。
  三、变换题目,探究主旨
  我们知道,不少的题目与文章中心紧密相关,这在议论文中尤为明显,许多议论文标题即中心论点。揣摩此类课文标题,对探究文章主旨颇有价值,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往往通过变换题目,引导学生领会文章思想内容。如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九上),作者在写“敬业”、“乐业”之前先说“有业之必要”,根据这一行文特点,教师可设疑提问:“既然文章依次写到了‘有业’‘敬业’‘乐业’三个方面的内容,能否将本文题目换成《有业﹒敬业﹒乐业》呢?”经过阅读思考和交流互动,学生认识到不能变换,理由有二:其一,题目中的间隔号用于并列词语间,表示这几个词语是并列关系,而本文所阐述的三点内容之间并非并列关系,“有业”系前提,“敬业”为基础,“乐业”是最高境界;其二,本文阐述的虽涉及三方面内容,但中心论点是告诫青年学子要“敬业与乐业”。
  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有时亦可使用这种方法探究主旨,例如《心声》(九上)一课,如将题目换成“心愿”好不好?乍一看似乎也行,但细一琢磨,便觉不妥,“心愿”只有愿望而无声音,远没有“心声”来得贴切。“心声”作题目的妙处在于含义丰富,字面含义指李京京渴望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万卡》,以表达对乡下爷爷的思念,内在含义则指李京京渴望得到老师及同学们的理解和肯定;同时,题目还暗含了作者的心声,希望老师能公平看待并尊重每一个学生。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变换题目进行比较,既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也使他们在比较思维中提升了阅读鉴赏能力。
  四、剖析题目,明了结构
  有的题目不仅表明了写作内容,还暗示着文章结构,剖析这类课文标题,有利于理清文章脉络。如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想和做》(七下),看到题目不难判断文章所写的内容为两方面,即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是如何“想”的,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又是如何“做”的。通过剖析题目,学生将会快速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不少题目虽未暗示文章结构,却隐含着叙事线索,若抓住其隐含的线索阅读理解,文章结构将随之明了清晰,如鲁迅的《故乡》(九上),标题“故乡”,既点明了故事的发生地,还暗示着本文的叙事线索,即作品是以人物回“故乡”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情节,全文由此分为三个部分(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剖析题目把握线索,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故事情节,而且使他们学到了依据线索划分结构的阅读方法。
  五、品味题目,理解写法
  文章拟题一般都凝聚着作者的匠心,有些题目在交代写作对象及内容的同时,还隐约表达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写作特点。如在课文《王几何》(七上)中,作者通过记叙自己数学老师的第一节几何课,从外貌神态、言行举止等方面刻画出一位亲切温和、幽默风趣、教学水平高超的教师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文章用“王几何”这个形象化的绰号作题目,将人物的职业特征鲜活凸显出来,可谓入木三分,让人过目不忘。揣摩标题,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本文抓住特征刻画人物的写法。再如《雨说》(九上),读题便知本文运用了拟人手法,正像课文前面阅读提示所言:“诗人笔下的雨,被赋予了生命的灵性,她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淅淅沥沥、绵绵密密的雨点是她探访大地的殷勤脚步。”教师如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品味题目入手,以领会文章的写法特点,将具有举重若轻之效。
  六、联想题目,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是阅读教学的常见环节,利用课文标题启发学生展开合理联想,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拓展方式。以《孔乙己》(九下)为例,主人公虽为读书人,却未获得功名,又因好喝懒做沦落潦倒,以至于名字也被人忽略遗忘,“孔乙己”这个从描红纸上拿来的绰号,如同一个屈辱的烙印,折射出人物的悲惨遭遇。鲁迅用“孔乙己”作小说题目,显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有的教师在教学本课的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小说题目,并以“由孔乙己名字想到的……”为话题,让学生进行拓展性发言交流,以表达对人物悲剧的深入认识。
  再如《喂——出来》(八下),题目中的这句话“喂——出来”出现在文章结尾处,伴随这叫声的还有年轻人先前扔进洞里的小石头,原来人们扔进洞里的东西,随着“喂”的一声竟然“出来”了!小说到此戛然而止。这时教师如能引导学生围绕“喂——出来”这句话拓展联想,想象一下扔进洞里的东西“出来”以后会怎样,那将不仅加深学生对文章寓意的理解,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迁移能力。
  刘和程,教师,现居安徽安庆。
其他文献
在语文教学的园地里,写作教学,总会让很多老师蹙眉叹气,甚至叫苦连天。教师改作文、讲作文,辛苦耕耘,但有时上完一学期的课再看看学生写的作文,就会产生一种“为谁辛苦为谁忙”的感慨,怎么就白忙一场、不见长进呢?反思之余,我们要拿出实际的行动去改进我们的教学方式,甚至要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才行。  一、一维思考——开垦写作兴趣的土壤(基础)  为了不让语文的写作教学走进死胡同,我们应该用实际行动去改革创新,
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红花还得绿叶扶”,说明一个人本领再高,也离不开群众的帮助。但谚语的作用不限于此,其实很多的文学作品中常用谚语,并且有很大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下面就以小说《西游记》为例谈谈谚语在小说中的作用。  一、谚语的运用,通俗易懂便于学生接受  众所周知,《西游记》是一部广大人民群众熟悉又喜爱的一部神话小说,喜爱的原因之一就是:善于提炼人民生活
文本解读的深浅,直接影响到教学设计的内涵,解读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教学设计的高度。《孔子游春》这篇课文展现了孔子生态式、情境式的教学方法,循循善诱的教学过程,以及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充分地反映了孔子既有思想家的广博和深刻,又有教育家的智慧和艺术。“游春”,不是风景上的浅层次意义——“春游”,我们可以从《孔子游春》中了解到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目标:  1.结合文本语境品味和理解“温文尔雅”等词语,
在教学中与学生沟通是一门重要学问,沟通的是否融洽、顺畅、好坏与否能够决定学生的判断,甚至对学生的人生造成影响。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与人交谈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作更能启发心智。思想必定是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在孤独中进行加工和表达。”  现代生活节奏很快,许多事物转瞬即逝,同时又孕育而生新的事物。由于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近些年,人的思维比从前更加活跃,思考问题的方式更加
文言文教学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只喻,老师很重视,学生也把文言文当作学习语文的重点和难点,然而,“文言文难教,学生厌学”,这却是许多语文老师教授文言文面临的问题。  如何激活文言文课堂,让学生有兴趣去学习文言文?我认为关键是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和方法,做一个课堂的引导者与参与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大胆主动地参与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具体的学情,我
“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用微笑的力量去关照周围,去感化周围,去影响周围,直至每个人的脸上都挂起一片不落的灿烂,用青春再造辉煌——唯有奉献才是欢乐。”这句话常常激励着我的工作、生活、学习,成为我不断进取的动力。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时时刻刻追寻着心中前进的目标。回顾过去的工作、生活、学习真可谓丰富多彩,回味无穷。   作为班主任,没有威信是无法工作的,所以工作中我不断的为自己“充电”,因为我深信
非预设中的问题等生成资源,是语文课堂上常见的生成形态。教师对这些生成性资源能否采取有效的调控策略,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那么,面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新的考验与挑战,教师该如何提炼、重组与调控课堂教学中的“非预设生成性资源”,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呢?  一、尊重教育规律,正视非预设生成  布鲁姆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教学的价值恰恰体现于课堂上超出教师预设的结果的产生。这种
阅读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关键。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求不断提高,积极探索切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求与实际的有效教学模式成为当前重要课题。近年来,“少教多学”模式逐渐被应用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相对传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少教多学”教学模式具有突出优势。  一、少教多学模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所谓少教多学
所谓“绘本(Picture Book)”,通俗地讲,就是孩子们最喜闻乐见的图画书。它是集连贯性图画、简洁性文字和精美性设计为一体的具有艺术形式特点的一种书籍类型。与传统连环(漫)画相比较:后者就像是传统舞台剧,阅读者带有较大的距离感且只能在一定角度用全中景去看;而绘本更像是一部电影,既可展示宽广的视野,又有细节内容的特写,既有极其趣味的故事情节,又潜藏着起承转合的节奏设计。因此,绘本阅读看似简单无
做了二十多年的语文低段教师,我一直在思索——  工具性、人文性,语文究竟是什么?语文应该教什么?刚入学的孩子最喜欢读、最喜欢写的到底是什么?  我们磕山小学教研组提出了低年级“魅力童诗教学”。通过让孩子们诵读儿童诗、品味儿童诗、创作儿童诗,激发学生学习和欣赏文学美的能力,让学生爱读、爱写,爱上语文。  “魅力”就是“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吸引学生学”是教得有效的关键。  一、童诗走进课堂  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