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推进核心素养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尤其强调:美术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和审美能力。也就是说,在基础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体验来自心灵深处的快乐感觉已变得越来越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带给学生一种心灵上的愉悦感受呢?本文试图从以下几方面论述:一、“让生命放光”擅用赏识教育;二、教师与学生的亲密接触;三、用审美体验愉悦心灵。通过这三方面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心灵愉悦的状态下“乐学好知。”
【关键词】小学美术;美育;赏识;审美快乐;愉悦
世间再没有什么比艺术更能直接表现人的心灵与情感,而美术则是人类最早运用的表现形式,绘画作为语言和文字之外的第三种表情达意的方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学生,未来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美术的消费者,不是美术创作的生产者。儿童美术教育是美育,其目的不是造就几个专业技术人员、画家,而是培养一批有美感的、高素质的人才。教师的教学能否带给学生一种既轻松自由,又深沉博大的快乐体验,直接体现了美术教育的本质。
一、“让生命放光”擅用赏识教育
马斯洛金字塔式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除了最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外,在社会生活中,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更具魅力。一个人在面对不同的情境,尤其是困境中能够自信、独立胜任工作或接受生活的各种挑战,这是来自每个个体内部的自尊和自信,称为内部尊重。同时,每个人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信任、好评,这可以称为外部尊重,两者相辅相成。
对于尊重的需求也时常贯穿在美术教学当中,比较常见的情况是,完成课堂的作品时,部分作品会受到同学的排挤或者不认同。由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尚未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他人的看法对学生的影响较大。为了得到同学们的尊重和好评,可能会修改个人的作品,使之和大部分同学的认知相符;可能认为自己没有领会教师讲课的精髓,而感到羞愧。此时,作为学生最信任的教师,及时给学生指出:关于美,是不拘泥于一种形式的。从拉斯科洞窟壁画上的野牛到齐白石笔下的小鱼小虾,无论哪一种方式,都是为了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生活中的美而表达出来的,都是独一无二的心灵语言。
在课堂上,笔者会有意识地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尽可能做到细致入微,向他们提出表扬时是真诚而热烈,而不是流于形式的赞赏,竭力通过满足来自教师的赏识,而内化为学生对自我价值和能力的认可。久而久之,学生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以这一份信心面对周围环境、面对社会,也会更加大胆参与和勇于创新。
周弘在《赏识教育》一书中也提到,赏识在词典里的解释为给人表扬或赞扬,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它使作用对象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快感,做起事来心情愉悦。
小学生处于人生中身心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非常在乎他人的看法,尤其是父母、教师的看法。教师和大人的激励能形成学生肯定自我的积极意识。这种不断达成的认同感和成就感,内化为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生成内驱力。内心有力量的学生,遇到困难时不会轻易退缩,在努力坚持或者他人指点下不断解决问题,也就逐渐由“你能行”内化为“我能行”。笔者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细微改进,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鼓励,让学生觉得,他所爱戴的、敬爱的教师,其实一直在关注他、爱护他。这在学生的心里种下爱的种子,让他在爱里茁壮成长。
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都不一样,美术活动更是非常个性化的活动。因此,让每一个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创造活动中,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是笔者追求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要求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材料,选择自己喜欢的技法去完成作品,尽可能地肯定学生的创造力,赞赏他们创作过程的闪光点和原创性,让学生保持并享受创造过程带来的快乐,且能够一直保持旺盛的创造热情。
课堂上,笔者明确地告诉学生,美术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不可改变的方法,鼓励学生要有创意,标新立异,突出个性。有些看起来已经“画坏”或者“做坏”的作品,因为笔者及时的表扬,学生在自己的直觉引导下另辟蹊径地开始创作起来。只要他们的作品有自己的想法,无论表现得是否到位,都会受到笔者在全班学生面前的公开表扬。也因此,学生信心大增,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投入创作,最后作品效果与众不同。无论是作品的艺术性还是表现力都特别出彩。
赏识教育不是不要批评,不仅可以批评,而且可以更大胆地批评,奥秘在于“士可杀不可辱”,应该在“看得起,够朋友”的前提下批评。好朋友的提醒是生命的珍贵礼物,学生会以感激的心态乐于接受这礼物的。比如,一位教师是这样批评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的:“像你这样的孩子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来,你难道不知道你是老师心中的骄傲吗?”当然,这样的话是要从内心深处发出的,要真诚,否则便会显得虚假。把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又要教會学生懂得如何正确面对挫折、克服困难,从而培养身心健康的人。
二、爱的教育,拉近师生距离
稍具常识,我们便会感受到,当一个你所亲近或崇敬的人,他表扬你时,你会欣喜不已;他批评你时,你会格外愧疚。一个学生会因为喜欢某个教师而喜欢他的课,也可能因为不喜欢某个教师而讨厌他的课。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正是这个原因,所以师生之间或亲子之间保持亲密的关系,可以胜过许多教育。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犯错误。作为教师,可以在不违背原则的条件下宽容,但又不同于充当“老好人”的角色。这种宽容,直抵心灵,触及学生敏感的和不为人知的阴暗角落,使他们产生一种向阳而生、改过自新的意志力。学生不仅对自己的过错深感后悔,而且还会备将功补过。宽容带来的正面激励的精神动力会促使学生生成更多的内驱力。如果教师不能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又怎么能因材施教,获得学生的信赖而顺利开展教学呢?“没有科学预见,不善于在今日儿童的身上播下几十年后才发芽的种子,教育就会成为对孩子们的简单照看,教育者就会成为没有文化的保姆。” 低年龄段的学生,就如同一张白纸,对周围环境的任何一点变化都会充满好奇。尤其在实施《美术新课程标准》时,小到使用了一种新材料或新技法,大到一个不同寻常的展示道具,整个教室一下子就变成菜市场一样吵闹。此时,如果强硬或者粗暴地制止学生,往往难以奏效。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此时,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教机”,用新颖的学习活动或者材料,激发出学生的乐趣。同时,因势利导,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拓宽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调动想象力,把这一个教学点吃透,而不急于进入下一个教学阶段。当学生在这个新鲜的知识点、创新点上,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想象的乐趣、感受到学习成果的美妙感觉后,不但不会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而且学生极为丰富的想象力还可以帮助教师开拓更为广阔的课堂教学发展空间,使得教师从教学参考书中“跳”出来,设计更为丰富多样的作业形式。
将严爱与慈爱结合在一起,正如盐和糖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营养,过量或是缺乏,都将导致身体发育不良。根据美术学科特点,教师可以与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构成和生活环境是不一样的,欣赏同一个作品时,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不能强制学生和教师的看法一致,要改变教师高高在上的形象,改由学生娓娓道来、教师补充提炼。教师引导学生针对作品说出自己的感受,力求各抒己见,而不需担心他人取笑;通过学生的发言和作品,感知其生活和想法,顾及不同想法的学生,通过欣赏不同的美术作品引导他们到积极向上的道路上来,指引他们发现平凡生活的美,在他们的意识里,种下在困难挫折面前、经过努力会迎来成功的思想种子。在日后的美术课堂上,时时关注这颗种子,让它开花结果,灿烂学生整个人生。
三、用审美体验愉悦心灵
审美体验是指通过眼、耳、口、身等刺激而引起在个体视觉、听觉、触觉及心理上的快乐感受,是人从审美对象中所感受到的精神超越和生命感悟,是一种强烈的心灵高峰体验。
审美愉悦的初级境界是审美感性愉悦,偏重于对审美对象形式、色彩、结构、节奏、旋律的直观感受。审美愉悦的中级境界是审美领悟愉悦,指针对审美对象结合自己日常生活和社会经历等的理解而从内心层面感受的美感。这种美感,不是凭空产生的,是经过长时间的美学教育、文化熏陶而产生的。审美愉悦的高级境界是审美精神愉悦,它可以由审美对象而引发对于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共鸣,也可以是自发地通过自己的努力、实践,去创造美、实现美,更可以是活跃思维和意识,直面内心深处压抑的情感和隐藏的潜意识。
简单地说,美术是一种视觉传达艺术,通过作品表达生活、传递作者内心的感受与信息。美术教师的职责,不是教会学生学会每种画的画法,或者完成每一个作品,而是通过有限的美术课堂教学,使洋溢着美的课堂和关于美的艺术融为一体,把学生领进关于美学的殿堂,带他们畅游于美的海洋。
美的情境本身蕴涵着吸引力,使学生能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一定的活动中去。一方面,可以根据美术知识本身来创设情境。如,与学生讲三原色时,如果只是用单纯的语言分析颜色互相调和后发生的变化,会显得枯燥无味。因此,笔者先用水彩颜料调配成红、黄、蓝三种原色的水彩水,分别盛于三支透明胶杯里,再拿三支空的透明胶杯一同放在桌上,当蓝色水注入黄色水的时候,水的颜色瞬间由黄转绿,像看魔术一样观看颜色的变化,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哇!好神奇啊!”学生对颜色混合后的变化和结果充满了好奇,都积极投入到变色彩魔术的绘画游戏中去了。
另一方面,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辅助手段来制造一种引人入胜的氛围。比如,在上《纸品樂陶陶》一课时,笔者拿出彩色皱纹纸卷,剪下一段,拉住纸卷的一头,胳膊在空中一甩,一条长一米多的彩带像变魔术一样随着笔者的胳膊在空中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全班一片惊呼。学生们急不可耐地纷纷出手,教室顿时变成绚丽缤纷的彩带海洋。还有女生模仿仙女一样挥舞彩带翩翩起舞。在充满“诱惑力”的气氛围中,学生按照设计制作的分工要求,搓纸绳,揉纸卷,做纸球,创作的欲望热情高涨。到了活动二,笔者展示了一只用一张彩卡纸条做成的小蜗牛。由于教材上没有小蜗牛这个设计范例,而且还添画了夸张表情的五官,学生的注意力一下被吸引住了。每个学生都喊着:“好可爱啊!老师,教我做!”此时,笔者再引导他们观察欣赏课本上的范例,了解一种方法演变出的各种不同造型。学生进行各种尝试表现,甚至还有学生用二条卷曲的纸条按在自己的额头上,另一条粘在自己嘴唇上,自己变身为蜗牛老公公了。
学生各种创意思维不断碰撞出火花,并在笔者的引导和协助下逐一实现。看着摆放在展台上的作品,学生自己都惊叹原来自己可以这么有创意。用简单的方法在课堂上完成了漂亮的作品,审美的愉悦和成功的快乐感受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这份来自心灵深处的成就感和精神上的满足与享受,是任何物化的快乐都无法媲美的。
这种欣赏和创造美的体验,就如同激发了学生体内的多巴胺一样,使得学生兴奋、愉悦,而这种无与伦比的快乐又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地创作、细心地发现、耐心地完善作品。也因此,每一次的美术课不再是要完成的任务,而是一场值得期待的快乐心灵之旅。
总之,教育不仅仅是传授学生一些知识,训练一下学生的技能,重要的是为了育人,为了培养学生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只有在心灵愉悦的状态下,才会“乐学好知”,才会为个体自由、为全面和谐发展奠基、为人生的幸福成长奠基,才会为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幸福的人生奠基。学生也因此会在困难挫折重重的生活里,发现美、感受美、享受美,从而创造美好的生活。
【关键词】小学美术;美育;赏识;审美快乐;愉悦
世间再没有什么比艺术更能直接表现人的心灵与情感,而美术则是人类最早运用的表现形式,绘画作为语言和文字之外的第三种表情达意的方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学生,未来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美术的消费者,不是美术创作的生产者。儿童美术教育是美育,其目的不是造就几个专业技术人员、画家,而是培养一批有美感的、高素质的人才。教师的教学能否带给学生一种既轻松自由,又深沉博大的快乐体验,直接体现了美术教育的本质。
一、“让生命放光”擅用赏识教育
马斯洛金字塔式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除了最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外,在社会生活中,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更具魅力。一个人在面对不同的情境,尤其是困境中能够自信、独立胜任工作或接受生活的各种挑战,这是来自每个个体内部的自尊和自信,称为内部尊重。同时,每个人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信任、好评,这可以称为外部尊重,两者相辅相成。
对于尊重的需求也时常贯穿在美术教学当中,比较常见的情况是,完成课堂的作品时,部分作品会受到同学的排挤或者不认同。由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尚未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他人的看法对学生的影响较大。为了得到同学们的尊重和好评,可能会修改个人的作品,使之和大部分同学的认知相符;可能认为自己没有领会教师讲课的精髓,而感到羞愧。此时,作为学生最信任的教师,及时给学生指出:关于美,是不拘泥于一种形式的。从拉斯科洞窟壁画上的野牛到齐白石笔下的小鱼小虾,无论哪一种方式,都是为了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生活中的美而表达出来的,都是独一无二的心灵语言。
在课堂上,笔者会有意识地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尽可能做到细致入微,向他们提出表扬时是真诚而热烈,而不是流于形式的赞赏,竭力通过满足来自教师的赏识,而内化为学生对自我价值和能力的认可。久而久之,学生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以这一份信心面对周围环境、面对社会,也会更加大胆参与和勇于创新。
周弘在《赏识教育》一书中也提到,赏识在词典里的解释为给人表扬或赞扬,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它使作用对象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快感,做起事来心情愉悦。
小学生处于人生中身心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非常在乎他人的看法,尤其是父母、教师的看法。教师和大人的激励能形成学生肯定自我的积极意识。这种不断达成的认同感和成就感,内化为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生成内驱力。内心有力量的学生,遇到困难时不会轻易退缩,在努力坚持或者他人指点下不断解决问题,也就逐渐由“你能行”内化为“我能行”。笔者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细微改进,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鼓励,让学生觉得,他所爱戴的、敬爱的教师,其实一直在关注他、爱护他。这在学生的心里种下爱的种子,让他在爱里茁壮成长。
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都不一样,美术活动更是非常个性化的活动。因此,让每一个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创造活动中,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是笔者追求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要求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材料,选择自己喜欢的技法去完成作品,尽可能地肯定学生的创造力,赞赏他们创作过程的闪光点和原创性,让学生保持并享受创造过程带来的快乐,且能够一直保持旺盛的创造热情。
课堂上,笔者明确地告诉学生,美术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不可改变的方法,鼓励学生要有创意,标新立异,突出个性。有些看起来已经“画坏”或者“做坏”的作品,因为笔者及时的表扬,学生在自己的直觉引导下另辟蹊径地开始创作起来。只要他们的作品有自己的想法,无论表现得是否到位,都会受到笔者在全班学生面前的公开表扬。也因此,学生信心大增,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投入创作,最后作品效果与众不同。无论是作品的艺术性还是表现力都特别出彩。
赏识教育不是不要批评,不仅可以批评,而且可以更大胆地批评,奥秘在于“士可杀不可辱”,应该在“看得起,够朋友”的前提下批评。好朋友的提醒是生命的珍贵礼物,学生会以感激的心态乐于接受这礼物的。比如,一位教师是这样批评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的:“像你这样的孩子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来,你难道不知道你是老师心中的骄傲吗?”当然,这样的话是要从内心深处发出的,要真诚,否则便会显得虚假。把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又要教會学生懂得如何正确面对挫折、克服困难,从而培养身心健康的人。
二、爱的教育,拉近师生距离
稍具常识,我们便会感受到,当一个你所亲近或崇敬的人,他表扬你时,你会欣喜不已;他批评你时,你会格外愧疚。一个学生会因为喜欢某个教师而喜欢他的课,也可能因为不喜欢某个教师而讨厌他的课。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正是这个原因,所以师生之间或亲子之间保持亲密的关系,可以胜过许多教育。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犯错误。作为教师,可以在不违背原则的条件下宽容,但又不同于充当“老好人”的角色。这种宽容,直抵心灵,触及学生敏感的和不为人知的阴暗角落,使他们产生一种向阳而生、改过自新的意志力。学生不仅对自己的过错深感后悔,而且还会备将功补过。宽容带来的正面激励的精神动力会促使学生生成更多的内驱力。如果教师不能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又怎么能因材施教,获得学生的信赖而顺利开展教学呢?“没有科学预见,不善于在今日儿童的身上播下几十年后才发芽的种子,教育就会成为对孩子们的简单照看,教育者就会成为没有文化的保姆。” 低年龄段的学生,就如同一张白纸,对周围环境的任何一点变化都会充满好奇。尤其在实施《美术新课程标准》时,小到使用了一种新材料或新技法,大到一个不同寻常的展示道具,整个教室一下子就变成菜市场一样吵闹。此时,如果强硬或者粗暴地制止学生,往往难以奏效。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此时,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教机”,用新颖的学习活动或者材料,激发出学生的乐趣。同时,因势利导,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拓宽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调动想象力,把这一个教学点吃透,而不急于进入下一个教学阶段。当学生在这个新鲜的知识点、创新点上,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想象的乐趣、感受到学习成果的美妙感觉后,不但不会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而且学生极为丰富的想象力还可以帮助教师开拓更为广阔的课堂教学发展空间,使得教师从教学参考书中“跳”出来,设计更为丰富多样的作业形式。
将严爱与慈爱结合在一起,正如盐和糖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营养,过量或是缺乏,都将导致身体发育不良。根据美术学科特点,教师可以与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构成和生活环境是不一样的,欣赏同一个作品时,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不能强制学生和教师的看法一致,要改变教师高高在上的形象,改由学生娓娓道来、教师补充提炼。教师引导学生针对作品说出自己的感受,力求各抒己见,而不需担心他人取笑;通过学生的发言和作品,感知其生活和想法,顾及不同想法的学生,通过欣赏不同的美术作品引导他们到积极向上的道路上来,指引他们发现平凡生活的美,在他们的意识里,种下在困难挫折面前、经过努力会迎来成功的思想种子。在日后的美术课堂上,时时关注这颗种子,让它开花结果,灿烂学生整个人生。
三、用审美体验愉悦心灵
审美体验是指通过眼、耳、口、身等刺激而引起在个体视觉、听觉、触觉及心理上的快乐感受,是人从审美对象中所感受到的精神超越和生命感悟,是一种强烈的心灵高峰体验。
审美愉悦的初级境界是审美感性愉悦,偏重于对审美对象形式、色彩、结构、节奏、旋律的直观感受。审美愉悦的中级境界是审美领悟愉悦,指针对审美对象结合自己日常生活和社会经历等的理解而从内心层面感受的美感。这种美感,不是凭空产生的,是经过长时间的美学教育、文化熏陶而产生的。审美愉悦的高级境界是审美精神愉悦,它可以由审美对象而引发对于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共鸣,也可以是自发地通过自己的努力、实践,去创造美、实现美,更可以是活跃思维和意识,直面内心深处压抑的情感和隐藏的潜意识。
简单地说,美术是一种视觉传达艺术,通过作品表达生活、传递作者内心的感受与信息。美术教师的职责,不是教会学生学会每种画的画法,或者完成每一个作品,而是通过有限的美术课堂教学,使洋溢着美的课堂和关于美的艺术融为一体,把学生领进关于美学的殿堂,带他们畅游于美的海洋。
美的情境本身蕴涵着吸引力,使学生能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一定的活动中去。一方面,可以根据美术知识本身来创设情境。如,与学生讲三原色时,如果只是用单纯的语言分析颜色互相调和后发生的变化,会显得枯燥无味。因此,笔者先用水彩颜料调配成红、黄、蓝三种原色的水彩水,分别盛于三支透明胶杯里,再拿三支空的透明胶杯一同放在桌上,当蓝色水注入黄色水的时候,水的颜色瞬间由黄转绿,像看魔术一样观看颜色的变化,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哇!好神奇啊!”学生对颜色混合后的变化和结果充满了好奇,都积极投入到变色彩魔术的绘画游戏中去了。
另一方面,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辅助手段来制造一种引人入胜的氛围。比如,在上《纸品樂陶陶》一课时,笔者拿出彩色皱纹纸卷,剪下一段,拉住纸卷的一头,胳膊在空中一甩,一条长一米多的彩带像变魔术一样随着笔者的胳膊在空中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全班一片惊呼。学生们急不可耐地纷纷出手,教室顿时变成绚丽缤纷的彩带海洋。还有女生模仿仙女一样挥舞彩带翩翩起舞。在充满“诱惑力”的气氛围中,学生按照设计制作的分工要求,搓纸绳,揉纸卷,做纸球,创作的欲望热情高涨。到了活动二,笔者展示了一只用一张彩卡纸条做成的小蜗牛。由于教材上没有小蜗牛这个设计范例,而且还添画了夸张表情的五官,学生的注意力一下被吸引住了。每个学生都喊着:“好可爱啊!老师,教我做!”此时,笔者再引导他们观察欣赏课本上的范例,了解一种方法演变出的各种不同造型。学生进行各种尝试表现,甚至还有学生用二条卷曲的纸条按在自己的额头上,另一条粘在自己嘴唇上,自己变身为蜗牛老公公了。
学生各种创意思维不断碰撞出火花,并在笔者的引导和协助下逐一实现。看着摆放在展台上的作品,学生自己都惊叹原来自己可以这么有创意。用简单的方法在课堂上完成了漂亮的作品,审美的愉悦和成功的快乐感受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这份来自心灵深处的成就感和精神上的满足与享受,是任何物化的快乐都无法媲美的。
这种欣赏和创造美的体验,就如同激发了学生体内的多巴胺一样,使得学生兴奋、愉悦,而这种无与伦比的快乐又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地创作、细心地发现、耐心地完善作品。也因此,每一次的美术课不再是要完成的任务,而是一场值得期待的快乐心灵之旅。
总之,教育不仅仅是传授学生一些知识,训练一下学生的技能,重要的是为了育人,为了培养学生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只有在心灵愉悦的状态下,才会“乐学好知”,才会为个体自由、为全面和谐发展奠基、为人生的幸福成长奠基,才会为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幸福的人生奠基。学生也因此会在困难挫折重重的生活里,发现美、感受美、享受美,从而创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