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探险家已留下来的考察报告、探险实录、游记、回忆录、记载对新疆社会的描述和记录中分析,综合出外国人眼中的维吾尔社会的真正面貌进行详细的探讨和辨析。
【关键词】民国时期;西方人;维吾尔社会
一、民国时期西域的西方探险家
1.斯文·赫定
斯文·赫定(Sven Hedin)1865年出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9世纪后半期,正处在所谓“世界地理大发现”热潮的影响,父亲对他的探险事业给予的支持和自己的爱好,他就下决定从事探险事业。1927—1935年这八年间,他对新疆地区的政治、经济、地理、民族、宗教、社会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考察。1935-1937年间,他先后出版了关于西北科学考察团、汽车考察团的三本专著《马仲英逃亡记》、《丝绸之路》、《游移的湖》,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发行。到了1952年,他因病毒性感冒在斯德哥尔摩自己的寓所中去世,享年87岁。
2.奥雷尔·斯坦因
斯坦因(Mark Aurel Stein)是20世纪上半叶享誉世界的考古探险家和东方学学者。他1862年出生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个犹太人家庭。1913年至1916年,斯坦因进行了他的第三次新疆探察,这次活动的范围主要是塔里木盆地南北,河西南北。所到之处广泛收集当地政府,驻军,民政,民族构成,民情,民俗,民族关系等方面的情况。1930年,他第四次进行了对新疆的探察活动,由于当时新疆地区政治面貌的混乱,这次活动的收获不大。到1943年,斯坦因终于获得阿富汗艾米尔的准许前往考察,但却因中风与1943年10月26日病逝于喀布尔,并安葬在那里。终年81岁。
3.阿尔伯特·冯勒柯克
勒柯克(Albert von Le Coq)1860年出生在柏林,是个制酒商人的儿子,家境富裕。27岁时,他回到德国加入他祖父创立的勒柯克酒业公司。但他对经商没有兴趣,13年后,他卖掉了这家公司,移居柏林,进入东方语言学学习阿拉伯语,突厥语,波斯语,以后又学习梵语,受到较好的东方学的训练。勒柯克连续作为第二次,第三次和第四次探险家的队长,对新疆进行考察。1926年,他还在莱比锡出版了第二,第三次吐鲁番考察报告。此书由巴威尔(A.Barwell)译为英文,题《新疆的地下文化宝藏》,1928年在伦敦出版。勒柯克于1930年去世。
4.贡纳尔·雅林
贡纳尔·雅林(Gunnar Jarring)1907年出生于瑞典南方的斯堪尼亚生,出生地是离海不远的小村镇威肯。他1928年毕业于瑞典隆德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后即在瑞典第一代突厥语学者古斯塔夫·拉奎特指导下,攻读突厥语文学和语言学。拉奎特安排雅林于1929年8月跟随以乔治·罗本茨为首的一个瑞典传教小组乘火车穿越当时的俄属中亚地区,随马队到达了喀什噶尔。在喀什噶尔半年多的时间里,他学习了维吾尔语,并尽力搜集当地语言、历史、文学和宗教方面的资料。1930年4月,雅林带着搜集到的一批维吾尔语资料返回隆德大学继续他的学业,1933年以论文《维吾尔语语音学研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学位。1978年,他得以重游喀什噶尔。次年,他在斯德哥尔摩用瑞典文出版了《重返喀什噶尔》一书。贡纳尔·雅林先生于2002年去世。
二、民国时期来华西方人员游历新疆的主要原因
1.政治目的
民国时期,帝国主义对新疆进行政治侵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是:以间谍形式搜集情报;助长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嚣张气焰;帝国主义勾结地方势力等等。它们不远万里而来,虽然各有旗号,但都是有其一定的政治目的。如:俄国和其他列强诸国负有政治使命的各种探险家纷纷闯入新疆,马达汉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民国时期,马达汉负有间谍使命从中亚进入我国新疆。他接到俄军总叁谋部指令,要他到新疆执行一项为时两年的军事侦察任务。其目的是考察新疆和西北边境广大的人烟稀少地区,以便为沙俄进一步侵略中国制定战略计划。除了马达汉以外,斯坦因也奉英国的指令,负有政治使命对新疆进行了调查。
2.地理目的
十五世纪,所谓“地理大发现”的热潮,引起了大量西方人对各地探险的兴趣,新疆也不例外。新疆有著名的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众多的河流,辽阔的草原等外国人所向往的地方。新疆对欧洲人来说是一块儿宝地,而且这样一个难于进入的地区进行地理和地质考察是一种引人注目的事······如,瑞典考古学家斯文·赫定曾经多次到中国西北部的沙漠和高原地区进行广泛的考察和探险活动。关于新疆地理地质的变化,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页做了比较细致的描述。他发现新疆部分地区沙漠化现象非常严重,这在他的著述中有所记录,贝格曼甚至准备向新疆当局进谏,反映这种现象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所造成的影响。
3.文化目的
民国时期,中国与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在新疆表现得引人注目。中、西方国家在新疆地区的文化交流,有着一定的历史学术价值。其中,在新疆南部存在了长达近半个世纪之久的瑞典传教团就是值得研究的一个历史课题。而且早起一批探险家写了大量关于新疆的著作、论文,甚至查阅相关的档案、文件,向欧洲介绍新疆的地理、历史、文化。这些引起了后来西方国家新兴探险家的兴趣,成为了他们来新疆进行考察的一个原因。除此之外,新疆具有古代城镇、寺院、石窟等文化遗址,这些文化古迹,对西方探险家来说,引起了他们的极大兴趣。如: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第三次来新疆是在1913年夏至1915年夏,窃去我国历史文物竟达一百八十二箱之多,其中一部分是从新疆盗走的。他在玉龙喀什河与克里雅河之间的发掘中,盗取许多雕像、壁画、木简和大量的生产工具。
三、民国时期西方人眼中的维吾尔社会
1.政治生活
民国时期的范围是从1911年辛亥革命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共38年。民国时期,中国与整个世界的形式都发生了出人意料的演变。对中国新疆来说,1912年,杨增新对新疆各族人民实行了愚民政策。1928年,金树仁在主政期间,新疆军队军容不整、军纪废弛、恶习深锢、缺额严重、武器装备落后等现象,在外国人的笔下暴露无遗。到了盛世才统治时期,他制定了反帝、亲苏、民平、清廉、和平、建设“六大政策”。国民党统治下的新疆,官吏腐败,社会混乱,贪污,赌博,吸毒兴盛。在全国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迟速西进的形势下,新疆于1949年10月宣布和平解放。 1913年9月21日,斯坦因到达喀什噶尔,受到马继业夫妇的热情接待。他对当时的情况这样描述:“辛亥革命后,喀什噶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来的道伊被杨缵绪取代。此人是30岁左右的年轻官员,曾留学日本,原在伊犁任职。就是他与1912年2月刺杀了伊犁的塔塔尔将军,发动了该省的革命”1。
这些善于观察的外国探险家也注意到了新疆上层势力之间的矛盾,他们发现不仅当局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之间存在矛盾,而且对当时新疆局势的混乱都进行了描述。
2.经济生活
(1)农牧业
民国时期,维吾尔族人不仅从事农业,而且还从事牧业,他们的生产方式以农业和牧业为主。
当时的探险家,旅行家,学者们对新疆维吾尔地区的农业状况也有关注。如:贝格曼注意到不少维吾尔族农民在自己的果园里种植了大量的葡萄和甜瓜。勒柯克对维吾尔族的农业也评价,他说“我们看到,规模壮观的果园中到处都是李子,杏子,桃,桑椹和石榴,在有的地方还有核桃和梨。广阔熟耕的田地里锄缠着丰富的农产品:粟,大米,优质小麦,茜草,棉花以及马铃薯,蔓菁,不同品种的蒜和洋葱,一行行的排列着。在一些适宜的地方,广泛种植各种不同品种的醉人的葡萄。但最主要的水果是瓜类,有许多品种,但都是又甜又香,不需费多大劳动就可得到高产,这成了当地的一种特产2。
(2)商业
民国时期,新疆的对内、对外贸易与商业的关系,西方人有所关注。关于对外贸易,民国时期,与新疆进行贸易的国家主要是苏联以及英国、英属印度,新疆将畜产品,和农产品外售,换成巴扎上、店铺里摆放的品种繁多的工业必需品和生活必需品,这些货物成了外国人眼中新疆对外贸易的具体体现。贡纳尔·雅林当时描述的商业如下:
“喀什噶尔老城有个与众不同的地方,那就是所谓的安集延区,是用乌兹别克斯坦的安集延城名命名。在那个时代,安集延是苏联向新疆出口物品的始发地。喀什城的安集延区没有巴扎,也没有带有天棚的巷子。商人们在那里修起了一幢又一幢的带有俄罗斯风格的砖房子。这些房子往往有两层。在这里你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欧洲货,大部分都是在俄国制造的,但经常也有印度出产的东西。3”
3.文化生活
宗教属于一种世界观和意识形态,因此,它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以虚幻方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化体系。
民国初期,西方宗教文化在新疆的传播仍在继续,南疆以喀什噶尔为中心,是英国殖民者和瑞典传教团活动范围,北疆伊犁、塔城则是沙俄东正教的布教地。英国人在乌鲁木齐社福音堂,传播基督教。由于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文化氛围深厚,西方宗教文化在新疆的影响并不十分显著。4
4.风俗习惯
各民族的衣着,居室等,探险家,学者们都做了详尽的记录。下面我主要讲述贡纳尔·雅林和勒柯克眼里的描述。
1929年,贡纳尔·雅林到喀什噶尔巴扎时,描述了当时喀什噶尔妇女的衣着。他在“重返喀什噶尔”一书中这样描述:“缠着缠头的维吾尔人,穿着宽大的上衣,神态镇静威严,在巴扎里来来往往。有时候你能够偶尔见到用黑色盖头遮住面部的妇女,不披盖头,妇女是不允许走出家门的,那时候的正统伊斯兰教的教规极其严格。”
居住方面,勒柯克对当地的住宅这样描述,“在如同花园一样美丽的绿洲中,也有城市和乡间,在居民的住宅中,大部分还是比较贫寒的。而那些富人们的院落却非常讲究,具有波斯古典风格,有很完善的取暖设备,并用精巧的绘画来装饰房间5。
5.语言文字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也是语言的载体。
关于维吾尔族的语言得出最高评价的外国人是勒柯克。“他们的语言非常动听,在东方,他们也许是能用最纯正的波斯语来表达他们意图的人了。” “如果有人了解了这种语言,他一定会承认在新疆地区流行的一句语言:‘阿拉伯语是知识,波斯语是糖,印度语是盐,而维吾尔语则是艺术。’6”
结语
西方人对新疆地区进行的考察活动我们应该要持一分为二的态度。首先,民国时期他们来新疆探险,考察者关于新疆的发展史、政治、军事、地理、民族、宗教、交通、贸易、文化、气候等各个方面的记述及他们在新疆的所见所闻、对新疆的所思所想,给我们留下的考察报告,探险实录,相关札记,揭示了中国西部历史的奥秘。他们不怕困难,喜欢冒险的精神,可以称赞。但他们以形形色色的目的对新疆进行活动,如:出于文化,经济,地理等各个目的,对新疆进行夺走宝藏,盗掘遗址,破坏性的活动……值得批评。
注释:
1马大正.《斯坦因》.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2.第272页
2(德)阿尔伯特·冯·勒柯克.《新疆的地下文化宝藏》.陈海涛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第23页
3(瑞典)贡纳尔·雅林.《重返喀什噶尔》.崔延虎、郭颖杰译.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第69页
4苗普生 田卫疆.《新疆史纲》.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第461页
5(德)阿尔伯特·冯·勒柯克.《新疆的地下文化宝藏》.陈海涛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第23-24页
6(德)阿尔伯特·冯·勒柯克.《新疆的地下文化宝藏》.陈海涛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第27页
【参考文献】
[1](瑞典)贡纳尔·雅林.重返喀什噶尔[M].崔延虎,郭颖杰,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2]王家骥.马达汉[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2.
[3]马大正.斯文·赫定[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2.
[4](英)凯瑟琳·马嘎特尼.外交官夫人的回忆[M].王卫平,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5]马大正.斯坦因[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2.
【关键词】民国时期;西方人;维吾尔社会
一、民国时期西域的西方探险家
1.斯文·赫定
斯文·赫定(Sven Hedin)1865年出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9世纪后半期,正处在所谓“世界地理大发现”热潮的影响,父亲对他的探险事业给予的支持和自己的爱好,他就下决定从事探险事业。1927—1935年这八年间,他对新疆地区的政治、经济、地理、民族、宗教、社会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考察。1935-1937年间,他先后出版了关于西北科学考察团、汽车考察团的三本专著《马仲英逃亡记》、《丝绸之路》、《游移的湖》,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发行。到了1952年,他因病毒性感冒在斯德哥尔摩自己的寓所中去世,享年87岁。
2.奥雷尔·斯坦因
斯坦因(Mark Aurel Stein)是20世纪上半叶享誉世界的考古探险家和东方学学者。他1862年出生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个犹太人家庭。1913年至1916年,斯坦因进行了他的第三次新疆探察,这次活动的范围主要是塔里木盆地南北,河西南北。所到之处广泛收集当地政府,驻军,民政,民族构成,民情,民俗,民族关系等方面的情况。1930年,他第四次进行了对新疆的探察活动,由于当时新疆地区政治面貌的混乱,这次活动的收获不大。到1943年,斯坦因终于获得阿富汗艾米尔的准许前往考察,但却因中风与1943年10月26日病逝于喀布尔,并安葬在那里。终年81岁。
3.阿尔伯特·冯勒柯克
勒柯克(Albert von Le Coq)1860年出生在柏林,是个制酒商人的儿子,家境富裕。27岁时,他回到德国加入他祖父创立的勒柯克酒业公司。但他对经商没有兴趣,13年后,他卖掉了这家公司,移居柏林,进入东方语言学学习阿拉伯语,突厥语,波斯语,以后又学习梵语,受到较好的东方学的训练。勒柯克连续作为第二次,第三次和第四次探险家的队长,对新疆进行考察。1926年,他还在莱比锡出版了第二,第三次吐鲁番考察报告。此书由巴威尔(A.Barwell)译为英文,题《新疆的地下文化宝藏》,1928年在伦敦出版。勒柯克于1930年去世。
4.贡纳尔·雅林
贡纳尔·雅林(Gunnar Jarring)1907年出生于瑞典南方的斯堪尼亚生,出生地是离海不远的小村镇威肯。他1928年毕业于瑞典隆德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后即在瑞典第一代突厥语学者古斯塔夫·拉奎特指导下,攻读突厥语文学和语言学。拉奎特安排雅林于1929年8月跟随以乔治·罗本茨为首的一个瑞典传教小组乘火车穿越当时的俄属中亚地区,随马队到达了喀什噶尔。在喀什噶尔半年多的时间里,他学习了维吾尔语,并尽力搜集当地语言、历史、文学和宗教方面的资料。1930年4月,雅林带着搜集到的一批维吾尔语资料返回隆德大学继续他的学业,1933年以论文《维吾尔语语音学研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学位。1978年,他得以重游喀什噶尔。次年,他在斯德哥尔摩用瑞典文出版了《重返喀什噶尔》一书。贡纳尔·雅林先生于2002年去世。
二、民国时期来华西方人员游历新疆的主要原因
1.政治目的
民国时期,帝国主义对新疆进行政治侵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是:以间谍形式搜集情报;助长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嚣张气焰;帝国主义勾结地方势力等等。它们不远万里而来,虽然各有旗号,但都是有其一定的政治目的。如:俄国和其他列强诸国负有政治使命的各种探险家纷纷闯入新疆,马达汉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民国时期,马达汉负有间谍使命从中亚进入我国新疆。他接到俄军总叁谋部指令,要他到新疆执行一项为时两年的军事侦察任务。其目的是考察新疆和西北边境广大的人烟稀少地区,以便为沙俄进一步侵略中国制定战略计划。除了马达汉以外,斯坦因也奉英国的指令,负有政治使命对新疆进行了调查。
2.地理目的
十五世纪,所谓“地理大发现”的热潮,引起了大量西方人对各地探险的兴趣,新疆也不例外。新疆有著名的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众多的河流,辽阔的草原等外国人所向往的地方。新疆对欧洲人来说是一块儿宝地,而且这样一个难于进入的地区进行地理和地质考察是一种引人注目的事······如,瑞典考古学家斯文·赫定曾经多次到中国西北部的沙漠和高原地区进行广泛的考察和探险活动。关于新疆地理地质的变化,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页做了比较细致的描述。他发现新疆部分地区沙漠化现象非常严重,这在他的著述中有所记录,贝格曼甚至准备向新疆当局进谏,反映这种现象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所造成的影响。
3.文化目的
民国时期,中国与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在新疆表现得引人注目。中、西方国家在新疆地区的文化交流,有着一定的历史学术价值。其中,在新疆南部存在了长达近半个世纪之久的瑞典传教团就是值得研究的一个历史课题。而且早起一批探险家写了大量关于新疆的著作、论文,甚至查阅相关的档案、文件,向欧洲介绍新疆的地理、历史、文化。这些引起了后来西方国家新兴探险家的兴趣,成为了他们来新疆进行考察的一个原因。除此之外,新疆具有古代城镇、寺院、石窟等文化遗址,这些文化古迹,对西方探险家来说,引起了他们的极大兴趣。如: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第三次来新疆是在1913年夏至1915年夏,窃去我国历史文物竟达一百八十二箱之多,其中一部分是从新疆盗走的。他在玉龙喀什河与克里雅河之间的发掘中,盗取许多雕像、壁画、木简和大量的生产工具。
三、民国时期西方人眼中的维吾尔社会
1.政治生活
民国时期的范围是从1911年辛亥革命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共38年。民国时期,中国与整个世界的形式都发生了出人意料的演变。对中国新疆来说,1912年,杨增新对新疆各族人民实行了愚民政策。1928年,金树仁在主政期间,新疆军队军容不整、军纪废弛、恶习深锢、缺额严重、武器装备落后等现象,在外国人的笔下暴露无遗。到了盛世才统治时期,他制定了反帝、亲苏、民平、清廉、和平、建设“六大政策”。国民党统治下的新疆,官吏腐败,社会混乱,贪污,赌博,吸毒兴盛。在全国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迟速西进的形势下,新疆于1949年10月宣布和平解放。 1913年9月21日,斯坦因到达喀什噶尔,受到马继业夫妇的热情接待。他对当时的情况这样描述:“辛亥革命后,喀什噶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来的道伊被杨缵绪取代。此人是30岁左右的年轻官员,曾留学日本,原在伊犁任职。就是他与1912年2月刺杀了伊犁的塔塔尔将军,发动了该省的革命”1。
这些善于观察的外国探险家也注意到了新疆上层势力之间的矛盾,他们发现不仅当局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之间存在矛盾,而且对当时新疆局势的混乱都进行了描述。
2.经济生活
(1)农牧业
民国时期,维吾尔族人不仅从事农业,而且还从事牧业,他们的生产方式以农业和牧业为主。
当时的探险家,旅行家,学者们对新疆维吾尔地区的农业状况也有关注。如:贝格曼注意到不少维吾尔族农民在自己的果园里种植了大量的葡萄和甜瓜。勒柯克对维吾尔族的农业也评价,他说“我们看到,规模壮观的果园中到处都是李子,杏子,桃,桑椹和石榴,在有的地方还有核桃和梨。广阔熟耕的田地里锄缠着丰富的农产品:粟,大米,优质小麦,茜草,棉花以及马铃薯,蔓菁,不同品种的蒜和洋葱,一行行的排列着。在一些适宜的地方,广泛种植各种不同品种的醉人的葡萄。但最主要的水果是瓜类,有许多品种,但都是又甜又香,不需费多大劳动就可得到高产,这成了当地的一种特产2。
(2)商业
民国时期,新疆的对内、对外贸易与商业的关系,西方人有所关注。关于对外贸易,民国时期,与新疆进行贸易的国家主要是苏联以及英国、英属印度,新疆将畜产品,和农产品外售,换成巴扎上、店铺里摆放的品种繁多的工业必需品和生活必需品,这些货物成了外国人眼中新疆对外贸易的具体体现。贡纳尔·雅林当时描述的商业如下:
“喀什噶尔老城有个与众不同的地方,那就是所谓的安集延区,是用乌兹别克斯坦的安集延城名命名。在那个时代,安集延是苏联向新疆出口物品的始发地。喀什城的安集延区没有巴扎,也没有带有天棚的巷子。商人们在那里修起了一幢又一幢的带有俄罗斯风格的砖房子。这些房子往往有两层。在这里你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欧洲货,大部分都是在俄国制造的,但经常也有印度出产的东西。3”
3.文化生活
宗教属于一种世界观和意识形态,因此,它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以虚幻方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化体系。
民国初期,西方宗教文化在新疆的传播仍在继续,南疆以喀什噶尔为中心,是英国殖民者和瑞典传教团活动范围,北疆伊犁、塔城则是沙俄东正教的布教地。英国人在乌鲁木齐社福音堂,传播基督教。由于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文化氛围深厚,西方宗教文化在新疆的影响并不十分显著。4
4.风俗习惯
各民族的衣着,居室等,探险家,学者们都做了详尽的记录。下面我主要讲述贡纳尔·雅林和勒柯克眼里的描述。
1929年,贡纳尔·雅林到喀什噶尔巴扎时,描述了当时喀什噶尔妇女的衣着。他在“重返喀什噶尔”一书中这样描述:“缠着缠头的维吾尔人,穿着宽大的上衣,神态镇静威严,在巴扎里来来往往。有时候你能够偶尔见到用黑色盖头遮住面部的妇女,不披盖头,妇女是不允许走出家门的,那时候的正统伊斯兰教的教规极其严格。”
居住方面,勒柯克对当地的住宅这样描述,“在如同花园一样美丽的绿洲中,也有城市和乡间,在居民的住宅中,大部分还是比较贫寒的。而那些富人们的院落却非常讲究,具有波斯古典风格,有很完善的取暖设备,并用精巧的绘画来装饰房间5。
5.语言文字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也是语言的载体。
关于维吾尔族的语言得出最高评价的外国人是勒柯克。“他们的语言非常动听,在东方,他们也许是能用最纯正的波斯语来表达他们意图的人了。” “如果有人了解了这种语言,他一定会承认在新疆地区流行的一句语言:‘阿拉伯语是知识,波斯语是糖,印度语是盐,而维吾尔语则是艺术。’6”
结语
西方人对新疆地区进行的考察活动我们应该要持一分为二的态度。首先,民国时期他们来新疆探险,考察者关于新疆的发展史、政治、军事、地理、民族、宗教、交通、贸易、文化、气候等各个方面的记述及他们在新疆的所见所闻、对新疆的所思所想,给我们留下的考察报告,探险实录,相关札记,揭示了中国西部历史的奥秘。他们不怕困难,喜欢冒险的精神,可以称赞。但他们以形形色色的目的对新疆进行活动,如:出于文化,经济,地理等各个目的,对新疆进行夺走宝藏,盗掘遗址,破坏性的活动……值得批评。
注释:
1马大正.《斯坦因》.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2.第272页
2(德)阿尔伯特·冯·勒柯克.《新疆的地下文化宝藏》.陈海涛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第23页
3(瑞典)贡纳尔·雅林.《重返喀什噶尔》.崔延虎、郭颖杰译.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第69页
4苗普生 田卫疆.《新疆史纲》.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第461页
5(德)阿尔伯特·冯·勒柯克.《新疆的地下文化宝藏》.陈海涛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第23-24页
6(德)阿尔伯特·冯·勒柯克.《新疆的地下文化宝藏》.陈海涛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第27页
【参考文献】
[1](瑞典)贡纳尔·雅林.重返喀什噶尔[M].崔延虎,郭颖杰,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2]王家骥.马达汉[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2.
[3]马大正.斯文·赫定[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2.
[4](英)凯瑟琳·马嘎特尼.外交官夫人的回忆[M].王卫平,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5]马大正.斯坦因[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