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历史是现今初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为了能够获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本文中,将就历史课本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一定的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历史课本剧;初中历史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51
1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实施,在初中教学中,对于历史这门课程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获得更好的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们也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其中,历史课本剧是一种非常新颖、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的将戏剧元素融入到历史教学活动之中,以此在更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表现力以及想象力能够得到提升。
2 历史课本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重点
2.1 精选剧本素材
以往的初中历史教学,可以称之为一种“模块”式的教学,在单元间往往缺少联系,具有着较为枯燥的特点,并因此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而通过课本剧方式的应用将不同单元间的历史故事、历史事件进行串联,则能够在对单元间模块界限进行有效打破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具有一个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初中历史课本剧教学中,需要以教科书为基点,严格按照我国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对历史教学课本剧进行创作与改变,并在教学课标的指引下对教科书内容进行适当的梳理与整合,使课本剧能够对新课标要求进行良好满足的基础上也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历史这门课程来说,不同知识、单元间并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间具有紧密作用与联系的,通过在课本剧中对课文中历史事件、历史地点、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等要素的深入挖掘,则能够使学生在表演、参与的过程中更好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掌握与理解。
如在三国相关知识的讲解时,“了解三国基本知识,对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及史实进行了解”是新课标中的要求。从上述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对三国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历史时间等进行掌握。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则需要重点根据时间特征对三国鼎立的形成原因进行剖析。但对于初中生来说,这部分知识内容还较为刻板,学生很难对相关知识进行理解与掌握。在此情况下,教师则可以为学生编排“三顾茅庐”的历史小短剧,并以人物刻画方面入手根据人物性格的不同进行编剧、排练,由学生在对该短剧进行表演的过程中对“三顾茅庐”故事进行重现,以此更好的对故事中人物的特点进行描绘。通过这种方式,则能够在激发学生热情的同时更好的对相关事件的知识点进行理解与学习,进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2 把握教学重点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往往具有着很多重点与难点问题,学生在对这部分知识学习时往往很难掌握。在以往历史教学中,教师一般仅仅是通过不断的讲解与学生的重复叙述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强化。对于这种教学方式来说,虽然学生能够对相关知识加深了记忆,但这种学习方式很难获得相关历史的进一步理解与发展,且对于宝贵的课堂时间来说也是一种浪费。而通过课本剧方式的应用,则能够将教学中难点、重点问题良好的融入到学生课本剧表演中,以此使学生从之前的感性认识逐渐向理性认识的方向发展。同时,在历史教学中,由于课文同之前课文具有着相互独立的特点,且联系性也不强,并因此使学生学习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而通过课本剧方式的应用,则能够将前后内容进行有效串联的基础上使学生更好的对相关角色进行扮演,以此对相关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进行较好的掌握。
如在对北方民族融合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时,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可以说是这一阶段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虽然教材中已经对相关的改革内容进行了一定的叙述,但由于缺少改革前和改革后相关情况的对比,则会使学生对改革的原因、改革的效果等在学习后还存在着一定的模糊现象。此时,教师则可以通过课堂“时装表演”形式的应用,再现北魏统一北方前鲜卑民族的服饰与改革后的服饰,使学生感受服装方面的进步。从这个微小的角度,则能够使学生对孝文帝改革对于当时政治、文化以及经济所具有的促进效果以及改革价值。
2.3 引导学生协作
在我国新课标中,非常明确的要求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学习主体,使其在更为广泛、积极投入到课堂活动中的情况下完成知识的学习。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由于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对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往往会处于一个较为被动的知识学习地位,同新课标要求具有着较大的差异。而在现今教学中,教师在对教学方式进行设计时则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历史教材,而是可以通过课本剧方式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一个竞争、合作的平台,在对课本内容进行适当拓展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对现实进行关注,进而逐渐形成属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
如在对美国内战相关知识进行教学时,教学难点是学生对于美国南北方矛盾的理解,而奴隶制度更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课本剧的形式对美国国会进行模拟,并安排扮演国会会员代表,就南北方的“奴隶”的焦点问题展开辩论。通过这种课本剧范式的开展,则能够在对学生众多智慧进行集聚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对自身的意见与思想以及充分的表达,在使学生作为课本剧主体的同时使其能够以亲身体验的方式对相关历史问题进行分析,以此使历史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学习热情得到提升。
2.4 加强情感教育
在历史新课标中,对学生历史学习的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也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的对历史事件、历史进程以及历史规律进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获得更好的爱国主义思想。即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对其爱国主义思想进行培养,并在对历史进行品味、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要想获得这种教学效果,就需要历史教师能够在实际教学中创建出浓郁的情境,通过对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环境的再现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情感体验。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课本剧的类型与特点适当的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进行扮演,以此使其在合作的过程更好的获得心灵的冲击与共鸣。
如在西安事变课程的讲解时,为了能够更好的使学生对当时抗战形势进行了解,则可以通过课本剧的方式.从张学良、杨虎城多次劝说蒋介石联共抗日不果到实行“兵谏”.使同学们认识到蒋介石“不抵抗”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危害以及张学良、杨虎城为民族大义而牺牲自我的爱国主义精神,以此使学生能够在历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树立起良好民族责任感以及爱国主义精神。 2.5 鼓励思考引申
要想学好初中历史这门课程,并不是简单的学生对课本相关知识点的记忆,而是应当能够在课程教材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使学生能够对课程所学习到的内容具有较好的认识,又需要使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获得积极的整合,并在这种能力具备的情况下在未来的历史学习中举一反三,获得更强的学习独立性以及自主性。而对于课本剧来说,其则是一种使学生有效摆脱以往灌输式学习的手段,通过历史课本剧方式的运用,使学生在剧中就能够对课本剧中人物、事件形成的原因进行细致的比较与分析,在以全方位、多角度思考的情况下在对历史事件、人物利弊具有正确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以此为后续历史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在对某一历史事件进行学习时,从横向角度看,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历史时代为背景编排课本剧,而从纵向角度,则可以大胆的借鉴现今影视剧中的穿越方式对课本剧进行积极的改造,以此使学生在具备良好学习兴趣的同时以身临其境的方式感受古代历史故事。
如在戊戌变法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则可以安排学生对“康有为与顽固派的论战”进行课堂剧的表演,使学生了解新旧势力的紧张和变法在社会上所起的思想启蒙作用,为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意义做铺垫。由于条件所限,同学们的表演虽然简单,但他们仍产生了高度的热情和大胆的想象,进行了剧本的创作和表演。在不违背教材主旨的基础上超越教材,将历史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素养。
3 结束语
可以说,在现今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环境下,历史成为了初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在上文中,我们对历史课本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一定的研究,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能够联系班级、课程实际,以课本剧方式的良好应用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沈大礼.情景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14):55-55.
[2]毛立功.灵活运用历史课本师生合作探究问题——浅论探究性学习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3(12):59-59.
[3]王先华.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高效学习[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2):99-100.
[4]王立波.历史课本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青年文学家.2013(30):55-56.
关键词:历史课本剧;初中历史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51
1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实施,在初中教学中,对于历史这门课程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获得更好的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们也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其中,历史课本剧是一种非常新颖、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的将戏剧元素融入到历史教学活动之中,以此在更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表现力以及想象力能够得到提升。
2 历史课本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重点
2.1 精选剧本素材
以往的初中历史教学,可以称之为一种“模块”式的教学,在单元间往往缺少联系,具有着较为枯燥的特点,并因此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而通过课本剧方式的应用将不同单元间的历史故事、历史事件进行串联,则能够在对单元间模块界限进行有效打破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具有一个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初中历史课本剧教学中,需要以教科书为基点,严格按照我国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对历史教学课本剧进行创作与改变,并在教学课标的指引下对教科书内容进行适当的梳理与整合,使课本剧能够对新课标要求进行良好满足的基础上也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历史这门课程来说,不同知识、单元间并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间具有紧密作用与联系的,通过在课本剧中对课文中历史事件、历史地点、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等要素的深入挖掘,则能够使学生在表演、参与的过程中更好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掌握与理解。
如在三国相关知识的讲解时,“了解三国基本知识,对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及史实进行了解”是新课标中的要求。从上述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对三国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历史时间等进行掌握。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则需要重点根据时间特征对三国鼎立的形成原因进行剖析。但对于初中生来说,这部分知识内容还较为刻板,学生很难对相关知识进行理解与掌握。在此情况下,教师则可以为学生编排“三顾茅庐”的历史小短剧,并以人物刻画方面入手根据人物性格的不同进行编剧、排练,由学生在对该短剧进行表演的过程中对“三顾茅庐”故事进行重现,以此更好的对故事中人物的特点进行描绘。通过这种方式,则能够在激发学生热情的同时更好的对相关事件的知识点进行理解与学习,进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2 把握教学重点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往往具有着很多重点与难点问题,学生在对这部分知识学习时往往很难掌握。在以往历史教学中,教师一般仅仅是通过不断的讲解与学生的重复叙述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强化。对于这种教学方式来说,虽然学生能够对相关知识加深了记忆,但这种学习方式很难获得相关历史的进一步理解与发展,且对于宝贵的课堂时间来说也是一种浪费。而通过课本剧方式的应用,则能够将教学中难点、重点问题良好的融入到学生课本剧表演中,以此使学生从之前的感性认识逐渐向理性认识的方向发展。同时,在历史教学中,由于课文同之前课文具有着相互独立的特点,且联系性也不强,并因此使学生学习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而通过课本剧方式的应用,则能够将前后内容进行有效串联的基础上使学生更好的对相关角色进行扮演,以此对相关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进行较好的掌握。
如在对北方民族融合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时,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可以说是这一阶段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虽然教材中已经对相关的改革内容进行了一定的叙述,但由于缺少改革前和改革后相关情况的对比,则会使学生对改革的原因、改革的效果等在学习后还存在着一定的模糊现象。此时,教师则可以通过课堂“时装表演”形式的应用,再现北魏统一北方前鲜卑民族的服饰与改革后的服饰,使学生感受服装方面的进步。从这个微小的角度,则能够使学生对孝文帝改革对于当时政治、文化以及经济所具有的促进效果以及改革价值。
2.3 引导学生协作
在我国新课标中,非常明确的要求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学习主体,使其在更为广泛、积极投入到课堂活动中的情况下完成知识的学习。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由于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对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往往会处于一个较为被动的知识学习地位,同新课标要求具有着较大的差异。而在现今教学中,教师在对教学方式进行设计时则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历史教材,而是可以通过课本剧方式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一个竞争、合作的平台,在对课本内容进行适当拓展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对现实进行关注,进而逐渐形成属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
如在对美国内战相关知识进行教学时,教学难点是学生对于美国南北方矛盾的理解,而奴隶制度更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课本剧的形式对美国国会进行模拟,并安排扮演国会会员代表,就南北方的“奴隶”的焦点问题展开辩论。通过这种课本剧范式的开展,则能够在对学生众多智慧进行集聚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对自身的意见与思想以及充分的表达,在使学生作为课本剧主体的同时使其能够以亲身体验的方式对相关历史问题进行分析,以此使历史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学习热情得到提升。
2.4 加强情感教育
在历史新课标中,对学生历史学习的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也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的对历史事件、历史进程以及历史规律进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获得更好的爱国主义思想。即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对其爱国主义思想进行培养,并在对历史进行品味、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要想获得这种教学效果,就需要历史教师能够在实际教学中创建出浓郁的情境,通过对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环境的再现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情感体验。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课本剧的类型与特点适当的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进行扮演,以此使其在合作的过程更好的获得心灵的冲击与共鸣。
如在西安事变课程的讲解时,为了能够更好的使学生对当时抗战形势进行了解,则可以通过课本剧的方式.从张学良、杨虎城多次劝说蒋介石联共抗日不果到实行“兵谏”.使同学们认识到蒋介石“不抵抗”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危害以及张学良、杨虎城为民族大义而牺牲自我的爱国主义精神,以此使学生能够在历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树立起良好民族责任感以及爱国主义精神。 2.5 鼓励思考引申
要想学好初中历史这门课程,并不是简单的学生对课本相关知识点的记忆,而是应当能够在课程教材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使学生能够对课程所学习到的内容具有较好的认识,又需要使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获得积极的整合,并在这种能力具备的情况下在未来的历史学习中举一反三,获得更强的学习独立性以及自主性。而对于课本剧来说,其则是一种使学生有效摆脱以往灌输式学习的手段,通过历史课本剧方式的运用,使学生在剧中就能够对课本剧中人物、事件形成的原因进行细致的比较与分析,在以全方位、多角度思考的情况下在对历史事件、人物利弊具有正确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以此为后续历史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在对某一历史事件进行学习时,从横向角度看,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历史时代为背景编排课本剧,而从纵向角度,则可以大胆的借鉴现今影视剧中的穿越方式对课本剧进行积极的改造,以此使学生在具备良好学习兴趣的同时以身临其境的方式感受古代历史故事。
如在戊戌变法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则可以安排学生对“康有为与顽固派的论战”进行课堂剧的表演,使学生了解新旧势力的紧张和变法在社会上所起的思想启蒙作用,为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意义做铺垫。由于条件所限,同学们的表演虽然简单,但他们仍产生了高度的热情和大胆的想象,进行了剧本的创作和表演。在不违背教材主旨的基础上超越教材,将历史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素养。
3 结束语
可以说,在现今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环境下,历史成为了初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在上文中,我们对历史课本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一定的研究,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能够联系班级、课程实际,以课本剧方式的良好应用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沈大礼.情景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14):55-55.
[2]毛立功.灵活运用历史课本师生合作探究问题——浅论探究性学习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3(12):59-59.
[3]王先华.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高效学习[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2):99-100.
[4]王立波.历史课本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青年文学家.2013(30):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