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下,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际,探讨如何利用英语的听说教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在实际运用中遇到的困境和迷思。
【关键词】思维能力 方法 听说教学
一、思维能力及其培养方式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近年英语教学极力探索的主题。据王蔷教授介绍,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特级教师程惠云曾说道:“现在如果要在教学中同时关注学生这四个维度的素养,最难落实的是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事实亦如此,思维品质如此抽象,要想通过具体的词汇教学来发展和提升,确实任重而道远。优秀的思维品质来源于优秀的思维能力,从这一层面讲,思维品质的抽象概念便需要落实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一具体行动上来。
何为思维能力?百度百科上说:思维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判断力等能力。它是整个智慧的核心,参与、支配着一切智力活动。如何培养思维能力呢?笔者联系各种理论,主攻四种方式:推陈出新训练法、聚合迁移训练法、循序渐进训练法、以及归纳总结训练法。本文仅对三四年级(三年级起点教材中,三四年级是听说教学的重要阶段)的听说教学来提高思维能力这一方面开展详细的阐述。
二、利用听说教学提升思维能力的实践
1.推陈出新训练法。这一种方法简单概括就是:当接触到一件事物时,尽可能赋予它新的性质。简而言之,也就是在开展听说训练时,听与说结合,将听到的句子复述出来并根据实际情况创新。联系湘少版三年级下册Part C部分对话,笔者采用的如下方式开展教学:
“What colour is this?” “It’s red.”“What colour is that?” “I don’t know.”
第一步:听音填词,将横线部分空缺,让学生复述出来。
第二步:替换横线部分,自己编对话进行练习
第三步:联系实际情况,完整改编对话,教师针对学生表演设置问题,如“What color is the pen?”对为表演的同学提问。
一轮下来,不仅反复开展了听-说-听-说的训练,并鼓励学生不拘泥教学内容,独创自己的对话内容以及听力题目。
2.聚合迁移训练法。这一方法是指:首先对感知材料形成总体认识,从感觉上发现十分突出的特点和规律,并推出结论。
如湘少版三年级Unit7的单词新授课上,有一个环节是环节是听音辩词。PPT上有规律的呈现动物和单词,最后一个横线上什么都没有,学生必须根据前面内容找到题目规律点,猜测最后一个物体。此活动集听力、思维迁移为一体,难度并不大但促进了学生思维的训练。
3.循序渐进训练法。这一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预见能力,能事先对某个设想进行严密的思考,把结果推导出来。在湘少版四下Unit6中,学习重点是利用现在进行时提问并描述主人公行为。笔者进行以下尝试:首先,给出一幅图片,点击音频提问“What’s Mingming doing?”(例如:图片中出现一张白纸,这时学生可以事先猜测主人公的行为:He is writing.)接著,PPT上呈现听音选项(只有音频没有字幕):A:He is writing. B.He is painting.C.He is making a paper.这三个活动都与白纸相关,有可能是什么呢?最后,老师呈现一只画笔,再播放一边音频。无论是刚刚选对或是选错的同学都会集中注意力检测自己的答案,巩固了听力训练。这一方法还可以适用于猜测动物、水果或是动作等教学活动中,与直接出示听力选项或者答案相比,这样的活动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只是做题目。
4.整合归纳训练法。此训练法是指利用已知的有效信息,开展整合归纳,概括其共同特征并描述其性质。在练习What can you see?这一句型时,笔者进行了这样的尝试:给学生一幅图片,并根据听到的内容画出物品,最后用一个句子描述其共同点。例:
I can see an apple./I can see a pear./I can see a mango./Ican see...
学生:Oh!They are fruits.
整合归纳的听说训练适合放在同类名词进行复习的课程,既能训练到单词和句型又能整合知识点。
三、利用词汇教学提升思维灵活性的迷思
笔者尝试此方式开展听说训练,课堂参与率大大提高,但也遇到一些困境和迷惘。
1.训练方法的系统性。笔者只借鉴名师经验开展教学,运用浅薄的理论进行尝试,并没有系统的方法,容易陷入误区和瓶颈。
2.本身思维能力的限制。我们倡导学生要提升思维能力,那么教师该如何提升呢?若教师的思维都具有局限性,无疑是不具备设计出发展思维品质的活动的能力。因此,教师是否需要在研训时深入开展理解、分析、实践和反思,并进行刻意训练,才能提升思维能力?
习得一门语言,也就是开拓另一种考虑事情的方式。英语教学之路漫漫,期待有更多的方式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让英语教学止步于应试。
参考文献:
[1]徐文燕.小学英语作业的设计、布置与评价,师道教研[J].广东教育杂志社,2016.
【关键词】思维能力 方法 听说教学
一、思维能力及其培养方式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近年英语教学极力探索的主题。据王蔷教授介绍,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特级教师程惠云曾说道:“现在如果要在教学中同时关注学生这四个维度的素养,最难落实的是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事实亦如此,思维品质如此抽象,要想通过具体的词汇教学来发展和提升,确实任重而道远。优秀的思维品质来源于优秀的思维能力,从这一层面讲,思维品质的抽象概念便需要落实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一具体行动上来。
何为思维能力?百度百科上说:思维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判断力等能力。它是整个智慧的核心,参与、支配着一切智力活动。如何培养思维能力呢?笔者联系各种理论,主攻四种方式:推陈出新训练法、聚合迁移训练法、循序渐进训练法、以及归纳总结训练法。本文仅对三四年级(三年级起点教材中,三四年级是听说教学的重要阶段)的听说教学来提高思维能力这一方面开展详细的阐述。
二、利用听说教学提升思维能力的实践
1.推陈出新训练法。这一种方法简单概括就是:当接触到一件事物时,尽可能赋予它新的性质。简而言之,也就是在开展听说训练时,听与说结合,将听到的句子复述出来并根据实际情况创新。联系湘少版三年级下册Part C部分对话,笔者采用的如下方式开展教学:
“What colour is this?” “It’s red.”“What colour is that?” “I don’t know.”
第一步:听音填词,将横线部分空缺,让学生复述出来。
第二步:替换横线部分,自己编对话进行练习
第三步:联系实际情况,完整改编对话,教师针对学生表演设置问题,如“What color is the pen?”对为表演的同学提问。
一轮下来,不仅反复开展了听-说-听-说的训练,并鼓励学生不拘泥教学内容,独创自己的对话内容以及听力题目。
2.聚合迁移训练法。这一方法是指:首先对感知材料形成总体认识,从感觉上发现十分突出的特点和规律,并推出结论。
如湘少版三年级Unit7的单词新授课上,有一个环节是环节是听音辩词。PPT上有规律的呈现动物和单词,最后一个横线上什么都没有,学生必须根据前面内容找到题目规律点,猜测最后一个物体。此活动集听力、思维迁移为一体,难度并不大但促进了学生思维的训练。
3.循序渐进训练法。这一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预见能力,能事先对某个设想进行严密的思考,把结果推导出来。在湘少版四下Unit6中,学习重点是利用现在进行时提问并描述主人公行为。笔者进行以下尝试:首先,给出一幅图片,点击音频提问“What’s Mingming doing?”(例如:图片中出现一张白纸,这时学生可以事先猜测主人公的行为:He is writing.)接著,PPT上呈现听音选项(只有音频没有字幕):A:He is writing. B.He is painting.C.He is making a paper.这三个活动都与白纸相关,有可能是什么呢?最后,老师呈现一只画笔,再播放一边音频。无论是刚刚选对或是选错的同学都会集中注意力检测自己的答案,巩固了听力训练。这一方法还可以适用于猜测动物、水果或是动作等教学活动中,与直接出示听力选项或者答案相比,这样的活动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只是做题目。
4.整合归纳训练法。此训练法是指利用已知的有效信息,开展整合归纳,概括其共同特征并描述其性质。在练习What can you see?这一句型时,笔者进行了这样的尝试:给学生一幅图片,并根据听到的内容画出物品,最后用一个句子描述其共同点。例:
I can see an apple./I can see a pear./I can see a mango./Ican see...
学生:Oh!They are fruits.
整合归纳的听说训练适合放在同类名词进行复习的课程,既能训练到单词和句型又能整合知识点。
三、利用词汇教学提升思维灵活性的迷思
笔者尝试此方式开展听说训练,课堂参与率大大提高,但也遇到一些困境和迷惘。
1.训练方法的系统性。笔者只借鉴名师经验开展教学,运用浅薄的理论进行尝试,并没有系统的方法,容易陷入误区和瓶颈。
2.本身思维能力的限制。我们倡导学生要提升思维能力,那么教师该如何提升呢?若教师的思维都具有局限性,无疑是不具备设计出发展思维品质的活动的能力。因此,教师是否需要在研训时深入开展理解、分析、实践和反思,并进行刻意训练,才能提升思维能力?
习得一门语言,也就是开拓另一种考虑事情的方式。英语教学之路漫漫,期待有更多的方式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让英语教学止步于应试。
参考文献:
[1]徐文燕.小学英语作业的设计、布置与评价,师道教研[J].广东教育杂志社,2016.